导读:此文为著名诗人顾偕23岁时写的一篇旧体诗评论,收录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你是哪个角落的帝王》一书。
古人曰:文如其人。炳恒正是这样。
初次会晤,他留给我的印象是:生性孤傲,做客依人;酣谈之际,陡然会从怀里摸出一小本,迅笔疾思,随后将本塞给你:叫你提意见,逼你即兴写几句,弄得你窘迫不已!原以为他举止抑塞,落落寡合,与他言欢几番,没料竟也群分气同,形异情一。
《登黄狮寨览胜》问世时,(原载《雨湖文艺》1984年第一期),他感慨地对我说;现在青年写古体诗的,很少见;习作居然发出了,真不容易!不瞒你说,当初寄给《雨湖文艺》,编辑看后提罢意见退了回来,我不死心,改了又寄去,终于发了。
“好,出奇制胜,为编辑的知遇满上这杯,干!”我说。这是题外插话。
炳恒比我只略长几岁,做古体诗,技艺如此娴熟,委实是我叹为观止的,《登黄狮寨览胜》就是例证。虽为咏物诗,托物言志,却显形外之神。读罢揣摩:作品缠绵工丽,意境姿味劲挺;首尾万事尽然,擅情兴波;间或形象游离,旁见侧出;按题索之,不窘于题!信笔跑马,谐趣层层递进。不像有些青年写古体诗:高雅之至,无得于心;论以为高,却落入晦涩歧路:空腔虚套,了无余韵;拟古而不化,非烟又非云,结果弄得人人不解,五日难传。工夫极之大巧,流弊若拙;忽视了古体诗“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百变色彩,意象缭乱,自是会让读者眼乏!
炳恒想必是看到这些了。因此在《登黄狮寨览胜》这样的古风诗迹中,没重蹈他人之覆辙。“两岩荫藏里/一径垂汀边/踏道依足力//循峤任蜿蜒/”,开篇冷静,姿骨不凡!”两岩”对“一径”,长短匹比,疏密有致。作者置身于奇、正相成之中,“踏道依足力”,开始在黄狮寨自勉勉人,宏观世界了。随着“突崮何岌/隐泉何涓涓”的幽邈胜境,走向“云慢朝霞赤/金鸡无晓眠”之荤荤大端;“闻斧寻歌声/有人在山间”!情绪松弛,一览而尽。活跃的朗朗嶂峭,鲜明的渊渊川泽,促使作者本来一己屑小的愿望,倏然“仰巅意入霄/俯谷心高悬”。片面的甘苦,顿时把心声推上了想象中的洪钟、铁壁:一招手,生意皆含;再相呼,照风轻徐……凝眸,不粘不脱,壮轻适宜;遣词韵协言顺,展望处粗旷、婉约、豪放、纤细,着实开拓了作者想通过那些具有本质意义的真实传达理想的视野!从这些典型的位置上,为了寻找人民的要求,自己的个性、生活的回音,纵然“去处消息少/拂尘离故天”,也要在这叠远世外的曲折境界,把握住与自己不即不离的属性。
这是诗的第一段。三十二行,黄狮寨风物凝于笔端:忽张、旋跌、浅深、虚实,质故文新,繁简大方;景与情,生动可掬。览胜,并不泥执诗题。
第二段取景抒怀,毋庸讳言有冗赘之感。手法表现上,兴象重叠,与前一段形式颇为雷同。尽管这样,精警之处还是有的。如:“兀岩启太虚/平壤盛星斗”;“盘古开天地/更遗工力秀”,如此就程度而言,扎实的思想内容,昂扬的现实哲理,亦已跃然纸上,超之物外。凭高而言,倾向所在南北分明,各呈精神。读者尤其能从“一目绝无疆/坦荡有何忧/展胸求大度/寥廓值此候”四句中,领略到作者的感情素质和创作才禀,看到被盘古开天的正义事业所激励着的后来者的形象。并在这种形象的鼓
舞下,汇入这首诗最后一段的信念之旋律。
最后一段一咏三叹,时代气息强烈。一腔沉思,犹如江河奔涌,满怀灵感或龙腾虎跃,或秋风乍鸣,高谈未尽,日落生烟。读者屏声静气,仿佛那伸手可及的小树、琴瀑、澧水、黄狮,正从饱育山民的艰辛、悠扬的传统、浩浩的胸怀、融合的苍穹下跟着“莽莽之长风”,在沧沧万顷的自然,幻变成豁豁欲飞的初醒黄狮,驼起华夏,日出远行。
全诗读完了。九十六行,不说字字珠玑,亦可堪称瑰美有声。虽没有《白马篇》(曹植)那种一路尘烟、狂澜骤起的浩然之气,却不乏扑面盈怀的半冈险色、数壑激流。看得出,炳恒是善于博采众长的,不然《登黄狮寨览胜》的情思、意境、韵律,就不会这般凝重而缤纷。
无源之流,必有枯竭之时。但“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清代的赵翼在《论诗》中的这点预言,无外乎是想告诚或警示后人对历代的华夏佳句,都应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去芜存精。而不是一味称好,不知就里。
诗文随世运,不是随波逐流。
无日不趋新,不是蓄势雕刻。
1984年仲夏于湘潭菊花塘
初次会晤,他留给我的印象是:生性孤傲,做客依人;酣谈之际,陡然会从怀里摸出一小本,迅笔疾思,随后将本塞给你:叫你提意见,逼你即兴写几句,弄得你窘迫不已!原以为他举止抑塞,落落寡合,与他言欢几番,没料竟也群分气同,形异情一。
《登黄狮寨览胜》问世时,(原载《雨湖文艺》1984年第一期),他感慨地对我说;现在青年写古体诗的,很少见;习作居然发出了,真不容易!不瞒你说,当初寄给《雨湖文艺》,编辑看后提罢意见退了回来,我不死心,改了又寄去,终于发了。
“好,出奇制胜,为编辑的知遇满上这杯,干!”我说。这是题外插话。
炳恒比我只略长几岁,做古体诗,技艺如此娴熟,委实是我叹为观止的,《登黄狮寨览胜》就是例证。虽为咏物诗,托物言志,却显形外之神。读罢揣摩:作品缠绵工丽,意境姿味劲挺;首尾万事尽然,擅情兴波;间或形象游离,旁见侧出;按题索之,不窘于题!信笔跑马,谐趣层层递进。不像有些青年写古体诗:高雅之至,无得于心;论以为高,却落入晦涩歧路:空腔虚套,了无余韵;拟古而不化,非烟又非云,结果弄得人人不解,五日难传。工夫极之大巧,流弊若拙;忽视了古体诗“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百变色彩,意象缭乱,自是会让读者眼乏!
炳恒想必是看到这些了。因此在《登黄狮寨览胜》这样的古风诗迹中,没重蹈他人之覆辙。“两岩荫藏里/一径垂汀边/踏道依足力//循峤任蜿蜒/”,开篇冷静,姿骨不凡!”两岩”对“一径”,长短匹比,疏密有致。作者置身于奇、正相成之中,“踏道依足力”,开始在黄狮寨自勉勉人,宏观世界了。随着“突崮何岌/隐泉何涓涓”的幽邈胜境,走向“云慢朝霞赤/金鸡无晓眠”之荤荤大端;“闻斧寻歌声/有人在山间”!情绪松弛,一览而尽。活跃的朗朗嶂峭,鲜明的渊渊川泽,促使作者本来一己屑小的愿望,倏然“仰巅意入霄/俯谷心高悬”。片面的甘苦,顿时把心声推上了想象中的洪钟、铁壁:一招手,生意皆含;再相呼,照风轻徐……凝眸,不粘不脱,壮轻适宜;遣词韵协言顺,展望处粗旷、婉约、豪放、纤细,着实开拓了作者想通过那些具有本质意义的真实传达理想的视野!从这些典型的位置上,为了寻找人民的要求,自己的个性、生活的回音,纵然“去处消息少/拂尘离故天”,也要在这叠远世外的曲折境界,把握住与自己不即不离的属性。
这是诗的第一段。三十二行,黄狮寨风物凝于笔端:忽张、旋跌、浅深、虚实,质故文新,繁简大方;景与情,生动可掬。览胜,并不泥执诗题。
第二段取景抒怀,毋庸讳言有冗赘之感。手法表现上,兴象重叠,与前一段形式颇为雷同。尽管这样,精警之处还是有的。如:“兀岩启太虚/平壤盛星斗”;“盘古开天地/更遗工力秀”,如此就程度而言,扎实的思想内容,昂扬的现实哲理,亦已跃然纸上,超之物外。凭高而言,倾向所在南北分明,各呈精神。读者尤其能从“一目绝无疆/坦荡有何忧/展胸求大度/寥廓值此候”四句中,领略到作者的感情素质和创作才禀,看到被盘古开天的正义事业所激励着的后来者的形象。并在这种形象的鼓
舞下,汇入这首诗最后一段的信念之旋律。
最后一段一咏三叹,时代气息强烈。一腔沉思,犹如江河奔涌,满怀灵感或龙腾虎跃,或秋风乍鸣,高谈未尽,日落生烟。读者屏声静气,仿佛那伸手可及的小树、琴瀑、澧水、黄狮,正从饱育山民的艰辛、悠扬的传统、浩浩的胸怀、融合的苍穹下跟着“莽莽之长风”,在沧沧万顷的自然,幻变成豁豁欲飞的初醒黄狮,驼起华夏,日出远行。
全诗读完了。九十六行,不说字字珠玑,亦可堪称瑰美有声。虽没有《白马篇》(曹植)那种一路尘烟、狂澜骤起的浩然之气,却不乏扑面盈怀的半冈险色、数壑激流。看得出,炳恒是善于博采众长的,不然《登黄狮寨览胜》的情思、意境、韵律,就不会这般凝重而缤纷。
无源之流,必有枯竭之时。但“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清代的赵翼在《论诗》中的这点预言,无外乎是想告诚或警示后人对历代的华夏佳句,都应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去芜存精。而不是一味称好,不知就里。
诗文随世运,不是随波逐流。
无日不趋新,不是蓄势雕刻。
1984年仲夏于湘潭菊花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