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李东海
最后的贵族(组诗)


  导读:中国作协会员,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李东海作品选。

辜鸿铭
 
一条辫子
从清末的后墙
用力甩出
重重打在了洋人的脸上
一道血迹
就让洋人们感到了无比的震撼
 
于是
一袭黑色的长衫
就使广州的街头
热闹了多年
 
兴办洋务的齿轮
正在江南的岸埠
急速地咬合 你生逢其时
红顶的瓜皮小帽
在香帅张之洞的府上
红透了一片
 
可漆黑的夜
漫无边际
豺狼的绿光
一遍遍扫射
狐狸的欲望
也在嘶鸣中膨胀
 
中国最后的一位遗老
这时已被岁月的寒风
吹到了紫禁城的门外
可你那根铮亮的文明棍
仍然在北京的街上
掷地有声
 
用洋腔说话
用洋文写字
一双枯瘦的小手
把国粹国学的文脉
挂在西洋的天边
然后拖着那条脏兮兮的长辫
回到家中
可三寸的金莲
依然让你
醉入梦乡
 
 
王国维
 
一眼清冽的泉水
在黑到尽头的夜里
从您的《人间词话》里
涌流而出
走在夜里的人们
抬头是月
低头是水
 
饱蘸心墨的笔
移过唐诗
移过康德、叔本华的金发和碧眼
在安阳的地头
重重地落下
沉睡在地下的殷商
从一片片的龟甲和兽骨里
慢慢爬出
让死去三千年的巫师
开口说话
 
两汉的博士
在您直透纸背的眼底
一个个站起
遗失流沙的简牍
像一只只生锈的蝴蝶
从楼兰的矮墙
纷纷起飞
 
你四十年的热血
苦心孤诣
而一个丢失敦煌的女子
击伤了你的肝肺
击穿了你的泪腺
一条条苦难的鱼
从泪河的源头
缓缓游来
 
可是我们无法想象
一个被泪水浸湿的身子
最后还是被颐和园的那湖死水
悄悄地湮没
让一个世纪的中国
都伤心不已
 
 
陈寅恪
 
咬烂洋文
转过身去
您就嚼碎了西域西夏的古文
一路地咬去
一口好牙 让藏、蒙、梵文
全都成了您乖巧的儿女
在膝前环绕
 
这群淘气的孩子
有谁还能让他们顽皮的性子
在您的肚里
认祖归宗
 
西洋不是您久住的客房
回到家国 回到水木清华的池边
先生拿起一枝锋利的大笔
用力划在了历史的浪尖
厚重的史册
开始破身
尘封的学案
初见了端倪
先生没有就此打住
学贯中西的笔锋
直顶在“经史子集”的腰间
让昔日的黄花
一再开放
而您鹤立鸡群的骨风
鸣鸣作响
于是您让《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
这些如雪的腊梅
在青史中芬芳
 
过去多年
先生瘦弱的身子
依然顶住了半个世纪的风寒
即便双目已盲
双足已膑
可钢铸的脊骨
就是不让历史的种子
充当戏子
不让学术的精血
遗落在柳巷
 
凡是走向先生的人们
都能在路上
看到先生的肩上
其实高耸着一座珠穆朗玛的雪峰
 
 
梁漱溟
 
一块坚硬的石头
从一介书生的书脊上
露出了水面
让吹过水面的东风
嘶嘶鸣鸣
儒气十足的先生
吃斋念佛
一炷炷香火
点燃不了京城的香炉
《金刚经》的韧带
也阻拦不住积水潭前
父亲殉道的那诀绝之音
 
还是弃佛归儒吧
四海之内 皆兄弟
孔子悠长的手臂
拽住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也拽住了先生
固执的脚步
 
先生划起了
《东方文化及其哲学》这叶小舟
在长江下游
不停地荡漾
沉寂的江岸
响起了回声
一尾东方保守主义的大鱼
从长江出海口
游入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村治 乡治
一时乡村建设的青苗
从河南、山东 一路地点播
您事必躬亲的脚印
让中原的田野
郁郁葱葱
 
生于乱世
先生的骨头
硬折不弯
一直都立在我们的路口
成为我们出征试剑的
一块碑石
可谁能涉过先生的苦海
无边无际
 
 
储安平
 
在这个夜晚
谁的手,还能举起一杆松明
照亮前行的方向
还有谁的眼睛
能够抵抗一道道闪电
看清那风雨交加的夜色
 
一枝儒雅的笔
走下了笔架
点燃自己流血的手臂
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星星,都闭上了雪亮的眼睛
夜幕
沿着河流和大地
向着城市和村庄
覆盖而来
儒雅的笔
折断成骨,也斩钉截铁
历史的目光
在半个世纪后
都唯唯诺诺地徘徊在你
冷杉一样的身后
 
一条忧郁的河
从高原流过
带走了我们的房子和笑脸
同样也带走了我们的
记忆和苦难
在时间的隧道里,奔涌和裂变
简介
李东海,1960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常务理事,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出版诗集《自我观照的候鸟》、《心灵的守望》《子夜的缪斯》;诗歌评论集《诗人的那张脸》等;另与他人合作出版有《诗意新疆》。诗集《子夜的缪斯》获第五届“天山文艺奖”诗歌奖。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