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李东海
诗歌的边际
——《世界诗人的那张脸·自序》


  导读:李东海,诗人,文艺评论家。祖籍陕西武功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诗歌评论集多部,诗集《子夜的缪斯》获第五届天山文艺奖。

  诗歌的边际,就是文学的边际,也是世界的边际。在我们人类劳动和生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是通过五官接触外部世界的,我们的五官从外部世界获取感受和认知的信息,通过神经元传递和汇总到大脑中枢。大脑中枢这个无限复杂的数据库与运算中心经过一番的过滤、归纳、分析和总结,从而形成我们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观念,形成我们理性的认识。我们人类是靠这些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积累,经过语言的集结与组织,最后形成我们稳定而全面的思维逻辑,由此让我们成为了站立的人。我们对于世界本质的认识,是靠我们的思维实现的,而语言就是我们人类思维的载体和外壳。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极限就是世界的极限。”于是,这让我想到了诗歌的极限也就是语言的极限,那么诗歌的边际,也就是语言的边际。言外之意,诗歌的边际就是世界的边际。

  有位诗人说:诗歌是语言的黄金。还有人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是用语言打造黄金的金匠。诗人用诗歌抚摸语言的皮肤,深入语言的本质,抓住语言的灵魂,最后摸到了世界的边际。诗歌的边际像大海的浪潮,一次一次地扑向海岸,将大海内心的力量涌向海岸。在海岸的岛礁和滩途,留下一道道的水纹和一片片的珊瑚,这水纹和珊瑚,就是诗歌的前世与图像。

  诗,是我们人类内心的潮汐,是汹涌的激情,是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冲击与纠缠。我们以诗歌的触手,向我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在深度与广度上不断地进发,这让我们触摸到了许多美丽的语言。这些美丽的语言,被我们诗人打造成语言的黄金,反馈给了我们,这就是诗歌,这就是世界的边际。于是,我想起人类最早的那些美丽的史诗。那些美丽的史诗,就是我们人类最早的精神文本和灵魂记忆。

  一

  我们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用语言触摸世界边际的精神史。我们摸到世界的边际和本质后,是诗人最早用最简洁的语言,即诗歌,向我们汇报了我们触摸到的世界。所以,作为语言的黄金,诗歌在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意义非凡,它是我们文明史中闪亮的金子,是精神世界成长发展的泉源,它滋养了我们人类文明的成长。我们人类的灵魂,是在诗歌的滋养下健康美丽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的时候,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就为文明写下了2600行的《吉尔伽美什》的史诗,史诗承载了巴比伦人的文明;在我国的商周时期,《诗经》成为我们华夏文明的泉源,它滋养着我们中华文明的历史;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公元前600年的时候,古希腊盲眼诗人荷马,创作了伟大的《荷马史诗》,让古希腊文明在英雄史诗的激励下,培养了整个欧洲的文明;公元前400年-公元400年左右,古印度人书写了40万行的《罗摩衍那》和20万行的《摩诃婆罗多》史诗,这让印度文明,在世界辉煌;中世纪的欧洲,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纪》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就是这四大英雄史诗,创造了中世纪欧洲的国家精神和民族性格,这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武库;我国《江格尔》《玛纳斯》和《格萨尔王传》这三大英雄史诗,在塑造这些民族性格的过程中,也是凝聚民族向心力的精神力量。这些史诗,是我们人类触摸世界最早最精致的语言之手。每个伟大的民族,几乎都是从史诗中站立和走出的。这些史诗和诗歌,不仅是我们用语言抚摸世界边际的触角,还是我们表达对于世界认识的方式。我们用诗歌,触摸到了世界的边际和本质。诗歌的触角,深入世界的各个角落,它最后走进我们人类的内心。

  《世界诗人的那张脸——世界诗人七十家评析》,是我从几十年的阅读中,经过反复的思考和遴选,才选出的七十张诗人的面孔。这七十张脸,无论是在他们的时代、他们时代的诗潮,或者他们诗潮中的流派,都具有最鲜明的特点和代表性,他们就是那个时代、那个诗潮和那个流派的诗歌面孔。我从这些浩如烟海的世界诗人里,遴选出他们及他们的作品,进行文本的分析和解读,旨在为我们诗歌的阅读和写作,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蓝本。世界诗歌,是浩翰的大海,它苍茫无边。我在这几十年的阅读、欣赏和思考中,感到自己有这样一个使命性的责任:即为人们更便利的了解、阅读和欣赏世界诗歌,提供一个清新、明了、全面、系统和准确的阅读文本。于是,我默默地开始了自己的行动。我常常自觉和不自觉的走进书店,遇到世界诗歌选本和个人诗集,就购买回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停地遴选有代表性的诗人及作品;最后就是我艰辛的写作。今天,我完成了我为自己制定的任务。而能够让我完成《世界诗人的那张脸——世界诗人70家评析》写作任务的,是我早年对于世界诗人及诗歌的喜爱、兴趣与孜孜不倦的阅读。

  我是在上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开始接触和阅读外国诗人的诗歌作品的。最早阅读的是《普希金诗选》《俄罗斯抒情诗选》,这些诗歌,我当时读的还算轻松和愉快。特别是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纪念碑》《皇村》等印象极深。后来读了许多日本的俳句与和歌。我很早买到了《莎士比亚全集·十一》卷,这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全集,我反复的阅读,爱上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体,还不断的在仿写十四行诗歌,特别是又遇上方平先生翻译的《白朗宁夫人十四行抒情诗》,我爱不释手。对我来说,十四行诗成为我当时写作现代诗歌的一个模版,由此,我写了许多十四行的情诗。而这些情诗,也都随着感情的凋零,而不知所终。就在这时,我遇到了聂鲁达的《诗歌全集》。聂鲁达的诗歌,激情彭拜,汪洋肆意,他征服了我的阅读。我还买到了塞内加尔总统桑戈尔的《桑戈尔诗选》,在对这本诗集的阅读中,我有了这位非洲总统的很好印象,在他访问中国的时候,我格外的关注。可是当我读到歌德的《浮士德》时,我的阅读出现了困难和障碍。1983年,我买到董问樵先生的《浮士德》翻译本的,这本书我读过多次,都没能读完、没能读懂。后来又买了其他几个译本,也没能读懂。我想,可能歌德的《浮士德》就是一本读不懂的天书。几年前,我又去读《浮士德》,最后算是基本读完和读懂。1984年我买了朱维基翻译的插图本《神曲》,这三卷本的《神曲》我读的云里雾里,我没读多少页码就不知所云了,只有看《神曲》中细腻优美的插图。为了读懂《神曲》,我还买了王维克翻译的散文版《神曲》,依然没有读懂,最后又买了黄文捷的一本《神曲》,用了一周的时间,将其读完读懂。这都是我在阅读中所要翻过的高山峻岭。遇到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和《荒原》,遇到庞德的《诗章》,这都是我阅读和理解的千山万水。我是从这种翻山越岭的阅读中走向世界诗歌边际的。因此,我真正感到了世界诗歌在阅读中的困难与艰辛。世界诗人和他们的作品,特别是世界著名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亟需一个热爱和研究世界诗歌的人,能从诗歌文本和诗人生活中,解读和分析他们的作品。这是一个诗人应该背负的使命。

  我是在精心阅读这些诗人的作品及其生平中,特别在关注这些诗歌流派的脉络及历史背景,重视它们的艺术主张和创作特点,我在不断的分析和厘清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意义中,对于世界诗歌有力全方位的认识,在长期的积累和努力中,我逐渐了解了世界诗歌的重要诗人及诗歌作品。在这样的积累和思考中,我先后写了《中国诗人的那张脸——中国当代诗人五十家评析》,完成了《新疆诗人的那张脸——新疆诗人四十家评析》,最后在我退休之后,我集中时间和精力,写完了《世界诗人的那张脸——世界诗人七十家评析》。在喜欢诗歌、阅读诗歌和写作诗歌的经历与感受中,我深深的感受到这样一本世界诗歌分析、解读普及读本的重要意义。因此,写作《世界诗人的那张脸——世界诗人七十家评析》,成为我退休之后写作任务的重中之重。我是在细读了300多本有关世界诗人的书后来写这本书的,好在经过我艰辛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艰辛的任务。我在写作《世界诗人的那张脸——世界诗人七十家评析》一书时,首先做了细心的规划和设计,构思了这本书的结构及风格。

  《世界诗人的那张脸——世界诗人七十家评析》一书,我是按照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这四大文学思潮的前后时序,分编写作的,每一大思潮分为一编,以厚今薄古的原则,将每一编的思潮、流派、代表性诗人及作品,做理论性的归纳与梳理,对每位代表性诗人的重大生平进行简要的叙述和介绍,对他们的代表性作品,做文本的解读与分析。如此的规划和设计,使世界诗歌在纵向的方面,按照时序,由远及近的纵深进行;在横向的方面,我将世界诗歌按照思潮、流派、代表性诗人铺排开来。于是,整个的写作也就顺理成章的将每一思潮、每一流派及代表性诗人和作品串联起来,进行了完整、准确和全面的分析解读。这样的规划和设计,使读者在阅读本书中,对世界诗歌的思潮、流派、代表性诗人及作品,板块明确、脉络清晰。这本书,也就为读者提供了一条了解和认识世界诗歌的路径、脉络和关系图的捷径。写作这本书时,我没有从最早的史诗作为写作的起点。解读和分析史诗的责任,是那些大的学者用他们的专著所要进行的任务。我的责任是在普及世界诗人和诗歌的阅读与理解中,为读者提供一个轻松、自然和准确的工具书。

  二

  我的第一编是从世界古典主义诗歌开始的。古典主义文学是属于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及其他国家。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斗争中妥协的产物。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成就最大。弗朗索瓦·德·马莱布是古典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他要求语言准确、明晰、和谐、庄重。他反对法国龙萨为代表的七星诗社丰富语言的方法,但法国七星诗社也是法国最有代表性的古典主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英国抒情诗的代表和范本,而歌德的《浮士德》则是巨著,是影响整个世界的文学作品。在第一编的古典主义里,我只选了最有代表性的但丁、龙萨、莎士比亚、歌德。古典主义诗歌是世界人文主义思想的起点,但丁是开启了这个起点的诗人,这是新世纪的开始,但丁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也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他的《神曲》开创了一个人类人文主义的新时代。龙萨是一般读者所陌生的诗人,但他对法国和世界诗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大诗人叶芝和我国当代诗人穆旦都受他诗歌的影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对于欧洲和我国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歌德,不仅是德国的文学之父,也是世界文学的泰斗。他的《浮士德》照亮了狂飙突进运动的方向,是欧洲诗歌和文学史的里程碑。

  在第二编中,我简述了浪漫主义的历程与特点。浪漫主义诗歌和文学,为我们打开了生活和想象的空间,但我只选择了德国的荷尔德林、英国的雪莱、俄罗斯的普希金、法国的雨果、美国的惠特曼。他们不仅是这些国家思想精神的代表,还是那个伟大时代文明史的代言人。泰戈尔和纪伯伦的年代,远远落后于浪漫主义诗潮的时代,但他们所处的国度及写作风格,依然是浪漫主义的,所以我将他们放在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第二编里。19世纪末20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已经不能再容忍古典主义或天真烂漫的浪漫主义来感受、认识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希望了,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人们以成熟、丰富的浪漫主义来表现生活。

  浪漫主义文学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注重抒发个人感受和体验,重视主观、重视自我表现;浪漫主义文学喜欢描写、歌颂大自然,喜欢将作者自己的理解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以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浪漫主义文学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浪漫主义文学注重艺术效果,浪漫主义诗歌的精神,是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着于对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现,力图以诗歌给人展现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在此,我分析、解读了德国的荷尔德林、英国的雪莱、俄罗斯的普希金、法国的雨果、和美国的惠特曼的作品。从他们的作品及创作中,我希望读者能够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及代表诗人。荷尔德林是德国新时代第一个抒情诗人,他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之上”的诗句,让二十世纪中叶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惊叹不已。海德格尔以一本诗歌研究的专著来分析荷尔德林的诗歌。英国的天才诗人雪莱,以自己年轻的生命,写下了气荡山河、感天动地的诗篇,他的《西风颂》既是吹响春风的号角,又是时代的预言书。俄罗斯的文学之父普希金,以优美的诗歌、自由的精神、特立独行的思想,为俄罗斯人民书写下光辉无比的诗章,成为俄罗斯人民自豪骄傲的诗魂。法国诗人雨果,以坚不可摧的力量,以诗歌的巨矛,刺向黑暗的时代,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反对法国拿破仑三世的复辟。这是诗人意志和精神的最高统一。他和他的诗歌,成为法国人民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精神旗帜。而美国诗人惠特曼,以豪放自由的诗歌激情,书写着美国独立自由的精神。他汪洋恣意的语言,打破诗歌传统的风格、歌颂民主的思想、捍卫正义的精神,都激励着美国人民的精神。印度现代文学和哲学的智慧之光泰戈尔,以其睿智的思想、精美的诗歌、深刻的哲理,将印度人民的精神,以诗歌的文本,传递到世界的各地。他让印度人民重新站立在了诗歌的东方。纪伯伦,作为一个阿拉伯世界黎巴嫩小国的诗人,以自己坚毅聪慧的心智,挣脱阿拉伯世界传统思想的桎梏,以诗歌之光,给阿拉伯世界带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他的诗,不仅是黎巴嫩人民的光芒,也是阿拉伯世界的春光。

  第三编是现代主义诗歌部分,是本书的中心和重点。现代主义诗歌是一个内涵模糊、外延很大的概念,它泛指具有先锋性、实验性、与传统诗截然有别的诗歌。我在此所要分析和解读的现代主义诗歌包括象征王义、意象主义、唯美主义、新浪漫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具体主义八个支派。现代主义不止这八个支流派,还有一些其他流派,只是不具有代表性。还有不属于这些流派的现代主义诗人,我也做了专门的分析。现代主义诗歌是直接渊源于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它确立于20世纪20年代,但早在19世纪中叶的唯美主义诗歌中就已萌芽了现代主义的思想。法国的戈蒂耶、波德莱尔,美国的爱伦·坡是现代派诗的先行者。他们所倡导的使灵魂升华的“美”,反自然、反说教的主张,对形式美和暗示性、音乐性的强调,都为后来的现代派诗人开了先声。

  在现代主义诗歌的第三编里,我首先分析、解读了早期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他们不属于现代主义的那个流派,但他们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属于现代主义。白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狄金森寂静孤独的抒情诗、哈代诗歌对于维多利亚禁欲主义的挑战、卡瓦菲斯富有哲理的希腊式叙事,都让现代主义诗歌色彩纷呈。

  作为象征主义诗歌的鼻祖波德莱尔诗集《恶之花》的发表,常常被人们认为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重要起点。《恶之花》打破了人们对于诗歌习惯性阅读的审美原则和观念,象征主义诗歌,在世界范围内是现代主义诗歌影响最大和最久的一个流派。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原则和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法国及欧洲和世界的象征主义诗歌。1886年,法国诗人发表象征主义宣言,要求诗人努力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赋予抽象观念以具体形式。于是,现代主义诗歌的自觉运动开展了起来。法国三大诗人的诗学理论,即色波的错觉梦幻意识论;魏尔伦的音乐至上论;马拉美的纯诗论,为现代主义诗学的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导向了非理性主义和艺术自足论的诗学原则。

  20世纪20-40年代,是现代主义诗潮获得极大发展的时期。当时欧洲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社会矛盾深化,科技发展迅猛,各种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遍及哲学、美学和心理学,传播方式剧变,生活节凑加快。在种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各种现代主义诗派应运而生,遍及欧美。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后期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诗派继承了前期诗人的纯诗传统做潜意识的描绘,瓦雷里的《海滨墓园》、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和《荒原》,在更大规模和深度上,揭露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弊端。在艺术上,他们用古代神话来反映现实,把实验性乐曲的结构和玄学因素,引入诗歌的创作,具有更鲜明的主观色彩,更能表现现代意识。

  意象派是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的文学运动,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庞德在伦敦期间与希尔达·杜利特尔、理查德·奥尔丁顿建立起了沙龙,并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其中有劳伦斯、威廉·卡罗斯·威廉斯等,1912年庞德确定了意象派这一名称,1913年3月归纳了意象派的几点禁例。意象派对后期浪漫主义诗歌的言之无物、空洞说教、意象模糊的写法,提出了硬朗、实在、以呈现意象为主的诗。他们声称“意象派的要点是不将意象用于装饰”,“意象就是诗”,庞德的《地铁车站》,杜立特尔的《奥丽特》,都为意象主义诗歌打开了无限的生机,也为世界诗歌艺术的表达方式,寻找到了新的途径。

  唯美主义的诗歌运动,始于19世纪40一60年代英国美术界的先拉斐尔派运动。画家但丁·罗塞蒂等在1848年成立“先拉斐尔派兄弟会”,反对当时的学院派艺术,崇尚1508年拉斐尔离开佛罗伦萨前的真挚率直的画风。他们崇拜异教精神和中古色彩,既师法自然,又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的因素。反映在诗的领域,于是就有了但丁·罗塞蒂那种把画面和诗境融合的富于梦幻神秘色彩的作品;有了克·罗塞蒂那种清丽、淡远的哀歌;有了斯温伯恩那种色彩丰富、韵律优美的关于大海和爱情的诗章。19世纪90年代,以王尔德为首的唯美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艺术观,他们认为:美高于一切,艺术高于生活,艺术应超脱人生,艺术本身就是目的。早期叶芝的唯美主义与爱尔兰古代文化相结合的唯美主义有浓厚的梦幻意味。“为艺术而艺术”这个唯美主义口号原是法国哲学家维克多·库在1818年提出来的。但是,1834年,唯美派诗人戈蒂耶在《<莫班小姐>序言》里阐述了这一口号,凡是美都是无用的,主张从诗中排除认识和伦理的功能。无论是但丁·罗塞蒂,还是他的妹妹克·罗塞蒂,都为唯美主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浪漫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广为流行的一种文学流派。19世纪后期,欧洲社会政治矛盾日益激化,浪漫主义文学逐渐为现实主义文学所代替。20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出现了分歧,在先锋派文学盛行之时,尼加拉瓜的达里奥提出了现代主义的口号,但是它与20年代的正统现代主义不同,实际上是广义和早期现代派的不同分支,在有的国家,如德国称之为新浪漫主义,以区别于19世纪上半叶的正统浪漫主义,于是,新浪漫主义诞生。

  20世纪中期以来的文学评论,已经将新浪漫主义归结为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并列为文艺的两大根本思潮。特别是在诗歌方面,尤其表现出它活跃的生命力,它的基本特征就是表现个性,抒发感情,讴歌自然,追求理想,以及尊重民间传统,善于描写想象之美等等。像希梅内斯、聂鲁达等将新浪漫主义推向新的高潮。

  现代主义的现实主义诗歌是一种强大的诗歌流派,它严重地影响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与走向,为现代主义诗歌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像美国的桑德堡、俄罗斯的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施塔姆、英国的奥登和美国诗人兰斯顿·休斯等。现实主义也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阿赫玛托娃的《安魂曲》将那个黑暗专制的时代,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和经历,为那个黑暗的时代敲响了晚钟,而兰斯顿·休斯,以一个美国黑人诗人的身份,以《黑人谈河》和《黑人》的诗歌,为后来美国黑人的思想解放和人格独立,吹响了号角,他为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提供了完美的初稿。现实主义作为文艺流派是继浪漫主义之后,并作为对浪漫主义的一种反抗而走上历史舞台的。如实描写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的黑暗为其特征的现实主义文学,就逐步代替浪漫主义,成为在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

  超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初西方社会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是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宣称达达主义是其先驱。超现实主义起源于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支配法国文坛,其影响甚广,创作以诗歌为主,波及散文、小说、戏剧,在绘画中也有所表现。超现实主义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超现实主义的践行者和理论家布勒东在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曾对超现实主义作过经典性的解释:“超实现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人们通过它,用口头或局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正作用。它只接受思想的启示,没有任何理性的控制,没有任何美学或道德偏见。”超现实主义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超现实主义宣称:人的本能、梦幻、下意识领域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超现实主义的主将兰波、布勒东、阿波利内尔、博尔赫斯、帕斯,都是我们无法超越的天才,他们为世界诗歌的发展,增添了灿烂的星光。

  未来主义是在二十世纪初,兴起于意大利,盛行于欧洲的文艺流派,它以文学为滥觞,迅速席卷绘画、音乐、雕塑等各个艺术领域。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诗人、戏剧家马里内蒂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树起了未来主义旗号。第二年他又发表《未来主义文学宣言》,进一步奠定了未来主义理论基础。马里内蒂在政治上是反动的,但在艺术上是前卫和先锋的。马雅可夫斯基为未来主义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穿裤子的云》及《开会迷》,成为未来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帕拉采斯基的诗歌文本也为未来主义诗歌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表现主义则在艺术实践上,既反对自然主义对于客观表象的机械模仿,又反对新浪漫主义的衰飒风格及其对于社会现象的冷淡态度,同时断然摒弃印象主义唯美的世界观。他们自称关心人,关心人的命运及其在行将崩溃的世界的种种表现,自认为意识到贯穿整个资产阶级文化的危机,而这种危机感通过他们的艺术实践,则几乎形成大祸临头的历史感觉。文学史上有人说,表现主义者在战争以前是人道主义者,在战争期间是和平主义者,在战争以后是社会主义者。表现主义集中在德国,在诗歌方面,他们没有耀眼的星座,在小说上有卡夫卡,在绘画上有蒙克。贝恩和海姆算是德国表现主义的代表。现代主义诗潮还有许多的流派和表现形式,在此,我就不做过多的分析和解读。

  总之,现代主义诗潮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诗歌之潮,它涌起千层巨浪,浪花飞溅,汹涌澎湃,推动了整个世界文学艺术的洋流。这让世界的太平洋和大西洋,都在洋流的涌动中惊涛拍岸。这是一个绚烂的诗歌时代,诗歌的夜空,群星璀璨,波德莱尔、庞德、里尔克、艾略特、佩索阿、桑德堡、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布勒东、博尔赫斯这些闪烁的群星,让我们接应不暇。也让我们敬畏和敬慕!这都是来自他们诗歌内在的魅力。

  第四编是后现代主义诗歌及其流派。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不太确定、内涵模糊的概念。后现代诗歌,是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诗歌流派。本编分析、解读和阐述了后现代主义的含义和概念,对“垮掉的一代”、“后垮掉一代”、“自白派”和其他没有严格流派划分的后现代主义诗人及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以卡洛斯·威廉斯为代表的口语化写作、以金斯伯格为代表的“垮掉一代”的写作,以达拉钦斯基为代表的“后垮掉一代”的写作、以罗伯特·罗威尔、西尔维娅·普拉斯为代表的“自白派”诗歌,以特德·休斯、米沃什、毕肖普、阿什贝利、辛波斯卡、特朗斯特罗姆、布罗茨基、策兰、希尼、韩江为代表的其他后现代主义,他们为后现代主义高举起了诗歌的旗帜,为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诗歌的触角,伸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边际在努力。后现代的概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文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其影响波及欧美其他国家。它的内容不仅限于文学,也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它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目的等问题,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社会问题,他们自称进行的是一场“精神革命”。

  后现代主义在战后英美两国诗歌格局不同,但都有向现实主义倾斜和背离正统现代主义的倾向。然而这又不是简单地向旧现实主义复归,也不是全盘推翻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批判了现代主义的象征主义诗学,但保留了诗歌的象征作用和必要的含蓄性;它批判了现代主义玩弄技巧,堆砌雕琢,但保留了具体准确的意象和生动活泼的口语;它加强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但避免了无节制的感伤和直截了当的说教。在思想内容上,后现代主义良莠不一,要区别对待,具体分析。它在不同的程度土体现了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靠拢。在战后英美诗坛还有坚持走现代派道路的诗人,如英国的特特·休斯和美国的阿须伯莱,但已不代表主要倾向。

  后现代主义最为强势的是以卡洛斯·威廉斯以本土化口语化的写作,金斯伯格以《嚎叫》为标志的“垮掉一代”对于诗歌排山倒海的强大冲击。他们将后工业社会的矛盾冲突与人们内心的苦闷、不安、无助和恐惧,歇斯底里的以诗歌之焰,从地壳喷射而出,成为划过世界诗歌天空的一道灿烂的彗星。

  所谓自白派,其实就是“坦白派”,坦然暴露内心深处隐藏的一切,即使是自私、肮脏、丑恶、卑鄙的东西也暴露无遗,把内心最不可启齿的那一面启齿诉说。当时的美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传统的学院派诗歌对人们的创造束缚很大。很多诗人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创作环境,处于一种心灵、情绪无处发泄的状态。于是各种诗歌流派如当年的嬉皮士一样,迅速出现并成长。洛威尔经过痛苦的反思,将现实、文化中所体现的种种矛盾,融入内心,“坦白地倾诉个性的丧失”。洛威尔和伯里曼两个互为竞争的自白派高人,使自白派成为千山群峰中的一座较高的山峰。洛威尔在波士顿大学开办的诗歌研讨班对自白派的推进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著名的女诗人塞克斯顿和普拉斯的出现就如在自白派的峰头又插上了一面靓丽的旗帜,宣告着自白派创作的最高表现。

  “自白派”是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这个流派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自白派诗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特别”注重个人感受、心性的流露(或者隐露),强调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内心生活、内心世界,诗歌中处处流露着痛苦、迷茫、悲观、隐晦的气氛,这是一种新的创造和发现,其旨在于每一特殊经验或情感的内在表达。自白派的代表人物有四位——罗伯特·洛威尔、约翰·伯里曼、安妮·塞克斯顿、西尔维娅·普拉斯。始作俑者是罗伯特·洛威尔。自白派将二十世纪初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在诗歌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和佐证,而塞克斯顿和普拉斯的诗歌写作,为自白派赢得了喝彩。

  米沃什、阿什贝利、辛波斯卡、特朗斯特罗姆和策兰,他们的后现代主义写作,从人性的深度和广度,拓展着诗歌的触角,将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苦难,尖刻犀利地用诗歌的语言表达了出来,使人们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大道上,清醒地反省人类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而202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颁给了韩国诗人韩江,以褒奖她“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颁奖词还称赞“韩江在她的作品中直面历史创伤和隐性的规则,在她的每部作品中都揭露了人类生命的脆弱。”这是诗歌在人类走到21世纪二十年代的今天,用语言的触角所摸到的世界的边际。

  三

  诗歌的边际,就是世界的边际;世界的边际,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边际。诗人能够去做的事业,就是用诗歌的语言,去抚摸世界的边际。诗歌在后工业社会的遭际中,不断的被生活的高楼大厦所挤压,被专制和独裁的意识形态所捕猎。但诗歌的触角也更尖锐和倔强地深入语言和世界的边际。诗歌的使命,不仅在于用语言来触摸世界的边际,它还会用语言来揭示世界的本质和人性的本质。

  多么艰难的触摸啊!我们以几千年的语言之手,在触摸心灵的世界和外部的世界。诗歌让我们辉煌,让我们坚强不屈的前行。诗歌为我们人类的灵魂,塑造了绚丽多彩的相貌,为我们前进的步伐,提供了钙质的骨骼,为我们远望的眼睛,提供了辽远的目光。于是,我们诗歌的边际,就更加的辽远。

  2024.11.7.立冬日于乌鲁木齐

简介
李东海,1960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常务理事,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出版诗集《自我观照的候鸟》、《心灵的守望》《子夜的缪斯》;诗歌评论集《诗人的那张脸》等;另与他人合作出版有《诗意新疆》。诗集《子夜的缪斯》获第五届“天山文艺奖”诗歌奖。
责任编辑: 叶青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