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葛诗谦
深情地赞美这一片土地
——著名诗人葛诗谦诗歌赏析


  导读:钱万成:著名诗人、作家,全国人大代表,曾任长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文学博士,中国诗歌学会校园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人民文学》《诗刊》等报刊发表作品,作品《朋友》《留住童年》等多篇被收入中小学教材。

  我和诗谦是多年的好友,我们都来自辽阔的东北大地,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葛诗谦特有的诗歌美学风貌和精神空间,为其诗歌空间范式中注入了刚性和充满力量的气度。在葛诗谦的诗歌创作中,其使用了诸多具有独特地域风貌和乡土气息的意象,这些意象源于树木、村庄、池沼、田野等景物风光以及乡村常见的动物、人物等。诗谦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克服了诗歌中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带着对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刚健、清新、质朴之气使当下诗歌面目一新,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本土化追求,我从葛诗谦“土地”等意象中感受到了独特的文化对葛诗谦诗歌意象的介入,体现其鲜明的责任担当意识。

  在葛诗谦对自然的诗性吟唱中,“土地”是诗人早期最钟情的意象之一。诗人在诗歌中深情地赞美着土地的辽阔、坚实和厚重,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地咏叹着土地的悲与喜,显现出凝重、粗滞的内在力感,葛诗谦把土地与永恒、自然与劳动、生活中的劳动者联系在一起。这是诗人创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精准的意象选取、动词运用、色彩搭配、句式变化,可以说,诗人将自己的精神融于故乡,融于“土地,”,融于广袤和神秘的自然世界,这也就造成了葛诗谦诗歌“力感”、“美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土地”的象征形象,成为葛诗谦抒发对人民生存、人的自由的关怀的主题的载体和依托。“土地”象征意象超越了生活、生命、文化和历史,楔入最终的本质层次,即海德格尔的“大地”。它在葛诗谦的诗歌中更像是一个表象体系,葛诗谦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尤其是象征主义、存在主义的影响,但同时,诗人又受到了正统的古典文化的熏养,这就形成了他“土地”意象的特殊意义,它代表忧郁、阳光、苦难、沉重、悲悯、希望等色彩。“土地”意象在他笔下所呈现的意蕴应该是:人类生存根基、生命依托,精神家园依附之地,“土地”在其笔下,大音希声,大美无言。这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哲学的,这需要作者深厚的写作根基,诚然,葛诗谦耕耘诗坛四十余年,这仅仅是他回馈给故乡、回馈文坛的部分宝贵的精神资源。

  葛诗谦的土地之歌中蕴藉了刚劲、雄浑的气势,有意识地呼应传统文化的刚性质素,将古典文化精神推进至新的高度,并逐渐超越越地,体现出深沉的人文主义关怀意识。


葛诗谦先生和著名作家、诗人钱万成在交谈。

简介
葛诗谦,当代著名诗人,报告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国家外文局《中国文学》副主编、中央党校《中国市场经济报》副社长兼副总编,兼任中国扶贫协会副会长等多职。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各类作品800多万字,有数十篇选入《新华文摘》、《中国诗人成名作选》等选集。策划、主编了大型爱国主义宣传画集《跨世纪的交流——中国当代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共话21世纪》等大型活动;长诗《中国,是自豪的东道主》荣获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亚运会组委会、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等管理部门、文学组织、新闻单位联合举办的“亚运会优秀文艺作品”大奖最高奖。四幕话剧《少年邓小平》1998年6月在京首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赞扬,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并建构“两前”文学理论,为茅台、沈飞、一汽、二汽、宝钢、万丰奥特、鲁花花生油、远东电缆、亨通线缆、东宝药业、葵花药业等130多家著名企业和民族品牌及世纪工程南水北调撰写、发表160多篇报告文学。成为我国“两前”文学的实践者。 现任:国企民企联合发展工程委员会主任;中铁中冶联合控股集团总裁;国商联盟(北京)经济学研究院终身院长;中国企业商会联盟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人民法治文学委员会主席等多项社会职务。
责任编辑: 叶青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