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胡红拴
茶马古道上的清香
——读张琳《耕云种月》


  导读:张琳是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近年来成长比较快的一名年轻作家,也是作协实施“525”计划后首批重点培养的青年作家,他的散文、诗歌均有自己的特点。

  张琳是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近年来成长比较快的一名年轻作家,也是作协实施“525”计划后首批重点培养的青年作家,他的散文、诗歌均有自己的特点。

  说张琳,绝对不能离开他的第二故乡、他现在工作生活的地方——普洱。因为,我总是相信冥冥中的造化,那陈香韵味悠然的普洱茶,那老石青苔拉近了远方的茶马古道,于无声处,会让那醇香清幽,会让那清涧澄明,会让那沉淀了的质真充满张琳的诗行与键盘。

  普洱茶兴于东汉,商于唐朝,始盛于宋,定型于明,繁荣于清,千多年的悠悠茶道之路,沉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于是,普洱的陈香韵味个性,也在中国文化悠悠长路上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沉淀,彰显出华夏文化里返朴归真的自然真性,给人以无穷的诱惑。

  对普洱的茶,历代诗家文人已多有著述,清·乾隆皇帝就有诗赞曰:“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点成一椀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寒香沃心俗虑蠲,蜀笺端砚几间设。兴来走笔一哦诗,韵叶冰霜倍清绝。”

  茶诗独步,而普洱的茶马古道,也总是在那险途的幽境里,绘写着诗韵悠悠的人文。

  两年前的春天,于出访老挝回国之后绕道普洱,与张琳和云南诗人赵汉成、王玫等行走过一段普洱的茶马古道,也与普洱市文联、作协的一众领导和作家们,在普洱有过一番交流研讨,于此,对张琳可谓是有了“真切实感”的深度认识。

  安徽濉溪籍的张琳从戎十七年后转业到茶城普洱,工作之余的文笔,夜以继日,笔耕不辍,硬是让他的诗文在短短十余年里,频繁走上文学期刊与报纸的舞台,也让业界在短时间认识了张琳的诗,张琳的文字和张琳文风骨子里的那份干净与豪爽。字行里,除了张琳固有的那股军人气质,还有那乡情深深地“春恋”,“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有那客居新土的“夏爱”,“苍天雨露生灵气,壑野奇葩蕴秀华”;亦有文海荡漾的“秋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更有心境独享的“冬韵”澄明,“吹灭读书灯 一身都是月”。

  我颇欣赏张琳《耕云种月》中春夏秋冬式的分篇,将他的成长之路,将他对故乡、对亲人们的眷恋深深地融入春天催生万物的沃野里,《一树槐花开》的北方春景,《麦黄杏》《又见故乡枣色新》《春来又闻荠菜香》的香醇,《一墙藤蔓满墙思》《一针一线织冷暖》《一口老井映日月》心的记忆,都让文的春花在春阳的书海里成为心迹镌刻的永远的图腾。

  正如夏这个火热的季节,在张琳的世界里,普洱已是他真真切切的第二故乡,他将他对普洱的爱,也深深地融入了普洱的生活之中,融入了他的情感世界和醇香四溢的字行。在《一盏普洱两地相思》一文中,张琳的开篇就直抒胸意,对普洱浓浓的爱跃然纸上,“普洱有茶,茶香普洱;思茅有爱,爱满思茅。仔细算来,自己从当初一个心比天高的愤青走到今天不惑之年,走进思茅、融入茶城已经快20年了。有人说,恋上一座城,缘由一个人。我要说,恋上一个人,缘由一盏普洱和一段时光……”“爱,背在我的行囊里;爱,行走在我的岁月里。工作的日子我把你的音容笑貌藏进心底深处,夜里我把你长长的叹息装进甜甜的梦里……”如此,一方真爱,一方深爱,也就在普洱的茶香里,在张琳的心田里,呼吸间已由真性的文笔喷薄而出,散发开来……。《小城故事多》《风雨古道情》,在这个有爱的城市里,在这个充满爱的火热的城市中,张琳用满满的激情,记录着边城的暖意,记录着他生活和文学的一个个夏天,似乎也可以说,《耕云种月》的《夏雅》篇,就是张琳用十多年时光写就的茶城之夏,更是张琳用十多年时光写就的张琳的文学夏天。

  秋,本身就是收获的季节。《耕云种月》的《秋颂》篇,作者将桂香的美意,真正地开在了他文学的彩云之间,开在了他文学的一个个秋的梦里。如他的《国清古刹一树梅》,隋梅一树,玉条万千,文风送往,高月迟上,心的觉悟,确能让清清禅乐洗涤魂魄,抚平忧伤。《初心在我胸》《梦开始的地方》,在张琳的双眸里,在张琳的文学之路上,生活总是异彩纷呈。生活本身有诗有梦,也应该是有诗有梦有远方。

  《耕云种月》的《冬集》篇,应该是张琳文学驿站式的总结与再出发的一个文学仪式,这是张琳继《留恋这身绿》《我在茶城等你》和《穿过普洱茶香的城市》之后第四本个人书藉的第四部分,几篇文章,评述有序,《我心归去》,《此心安处》,人生为何不快乐?

  最后,还是借张琳《耕云种月》一书的后记一用,《带着家乡远行》,无论是生他养他皖北的老屋村巷,还是村后土地里埋藏着他祖辈的坟茔青烟,抑或是涣水鋕城,自然与人文江河的流淌,会让乡情、乡愁、乡恋、乡爱的气息道场永伴张琳,也会让牵挂和留恋,成为他诗文终生的词句。

简介
胡红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委主任,广东省观赏石协会会长,《新华文学》主编,《中国诗界》副主编,《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等杂志编委。历任中山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广东财经大学与广州大学客座教授,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地质图书馆客座研究馆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诗刊》《中国作家》《小说选刊》《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学》《花城》《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出版《山道》《南粤大地上的书画家们》等各类书籍76部,主编各类文化丛书百余册。获中国新诗百年百名最具影响力诗人奖、宝石文学奖等。作品有英、法、德、日、西班牙、尼泊尔等文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
责任编辑: 村夫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