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胡红拴
“兵心”写就绿色诗行


  导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委主任胡红拴诗歌选。

  客居岭南近30年,我在骨子里早已成为地道的岭南人。或许是缘于对第二故乡的爱,以及从事生态诗歌创作与研究,当我读到军旅诗人曾凡华创作的《神秘阴影——关于东莞森林的诗报告》《杂草之美》等诗作时,感触颇深。神游诗境,心灵仿佛变成在诗行间跳动的音符,奏出唤醒林间万物的钟鸣琴音。

  “萋萋杂草/声名狼藉/但在水泥高耸的森林里/很是养眼/有一种风物长宜的雅量/摇曳之间/营造梦幻的世界/那种出自天然的美/人工无法仿制……”曾凡华创作的这首《杂草之美》,聚焦于寻常可见的“萋萋杂草”,从杂草“风物长宜的雅量”里,寻找生命前进的动力。诗人通过对寻常小草的心灵审视,唤起读者对生态与生命的珍视。

  自然生态追求的是万物和合、各得其所,同沐和煦阳光;生命生态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融相通、诗意相处;心灵生态追求的是平和宁静、涵纳万象,道通天地。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田园诗中,人们窥天探地的心思,一直流淌其中。品读曾凡华的诗,仿佛面对岭南葱郁的群山与江河,产生心灵上的同频共振。

  “如果只是坐而论道/东莞就不会出现这片森林……”在长诗作品《神秘阴影——关于东莞森林的诗报告》里,诗人缓缓揭开东莞这个“被阳光抚爱着、有着普希金诗里‘神秘阴影’森林”的幕幔,并以“一种幽深而庄严的方式,向世人陈列出改革之初的先见之明”。接着,读者可以看到“钢铁与水泥在这片土地上发出的交响”,作品书写了改革“理念的释放”和“心灵的畅想”。

  “我还想/在林间的小屋摆一部钢琴/像柴可夫斯基一样/写一部森林的交响诗/序曲里坠着流星/华彩乐章的密林凉意袭人/再以柔美的和弦表现旷地上空气的光辉/并将森林的沉思/与意识隐秘角落产生的音乐旋律/融为一体……”

  或许是多年从军的缘故,军人的血性与正气让曾凡华独到的诗眼发现自然万物蓄蕴的阳刚之气。哪怕是一棵不屈的野草,作者也会不惜笔墨,写出野草壮写春绿的豪情。

  “或许有人能从树干斑驳的象形文字中/读出我的生平/其实就一个‘绿’字即可概括/从湘西那片绿林启生/走向绿营/穿了一辈子的军衣/座右铭里填写喜爱的颜色还是那个‘绿’字/当然/能死在苍桑的莞香树下/更合我意/倒不是做鬼也想风流/而是祈望为莞树的伤口供一点养分/好让它多结香脂/为人间添一点清芬……”

  这是诗人的心迹,是诗人用绿色的生命之火熔铸出的生态诗行,是一个老兵用“兵心”写就的诗。

简介
胡红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委主任,广东省观赏石协会会长,《新华文学》主编,《中国诗界》副主编,《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等杂志编委。历任中山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广东财经大学与广州大学客座教授,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地质图书馆客座研究馆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诗刊》《中国作家》《小说选刊》《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学》《花城》《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出版《山道》《南粤大地上的书画家们》等各类书籍76部,主编各类文化丛书百余册。获中国新诗百年百名最具影响力诗人奖、宝石文学奖等。作品有英、法、德、日、西班牙、尼泊尔等文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
责任编辑: 叶青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