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胡红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委主任,《新华文学》主编,《中国诗界》副主编。
胡伟的《生态诗歌近作选》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思辨性,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浓缩着情感与思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字句都是对生态的深沉凝视,每一首诗都是与自然精神的密切对话。
胡伟的诗歌,不单是简单的自然描写,而是把感情融入自然,透过物我之间的同属与共情,展现了一种几近原始的自然亲密关系。这种关系使得胡伟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生态意识,从个体的感受出发,联想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如他的诗中所言:“我的忧伤大于零小于一”,把忧伤放在“事物本身”去表达,放在“生命过程”去呈现,这种不确定的情感安置点,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引领读者步入一个模糊而美妙的情感与思想的交界处。
进一步阅读,不难发现胡伟的生态诗歌具有强烈的思辨性质,这是他对当前生态问题的关注,也是他对生态文明实践的自觉担当。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他不断地提问与思考,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哲学探讨,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胡伟的诗歌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共鸣,还在于其语言的可读性和情感的触动性。他的作品不以晦涩难懂取胜,而是选择了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生态理念简化为通俗易懂的诗句。就像“春天的树”一样,轻轻的几步,就能让读者感受到与自然的亲近,体会到生态之美。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胡伟的诗歌如同一道清风,拂过读者的心灵,带给人们片刻的宁静与思考。他通过诗歌传达的生态观念,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赞美,更是一种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呼唤。
我实实在在拥有一百年的宇宙
包括天上的星星、月亮和太阳
包括大地的风、水、山、植物、动物
包括人间的爱和赠予
我拥有一百年的宇宙
来自亿万年前的运动,甚至永远以前的宇宙
百年之后,我将归还宇宙
我知道它将永远存在
只是形式不同
我拥有百年宇宙
可能算长,可能算不上长
世界只是微微颤抖一下
一切好像没有多大的变化
万物有自己的步伐
它们交集在现在
我在每一刻感受到它的冷暖美丑
写完我的文字,决定躬身退席
祝福人们和自然好好握手生活
——胡伟《我拥有百年宇宙》
这首《我拥有一百年的宇宙》以其深邃的诗意和宏大的宇宙观,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星、月、太阳、风、水、山、植物、动物以及爱与赠的奇幻世界。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万物的颂歌,更是对人类情感与宇宙间微妙联系的深刻探讨。
胡伟的笔下,星辰璀璨,月光皎洁,它们不仅仅是夜空中的点缀,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星星在夜空中闪烁,如同人类内心深处的梦想与希望,永恒而明亮;月亮则以其柔和的光辉,照亮了诗人的孤独与思念,让人不禁想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浪漫情怀。这种对星月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更揭示了人类情感与自然现象的共鸣。
太阳作为宇宙间最耀眼的存在,象征着光明与希望。胡伟在诗中将其描绘为生命之源,赋予万物以生机与活力。而风,则如同一位无形的旅者,穿梭于山川湖海之间,带来变化与希望。风的轻拂,不仅吹散了世间的尘埃,更吹进了人们的心田,唤醒了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
水是生命之源,胡伟在诗中赋予它以灵动与柔情。无论是潺潺溪流还是浩瀚江海,都展现了水的柔美与坚韧。而山,则是大地的脊梁,它们巍峨挺拔,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胡伟笔下的山水,不仅是一幅幅壮丽的自然画卷,更是人类精神的象征,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胡伟对植物与动物的描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树木承风雨,用年轮记录着岁月的痕迹;花朵绽放,用芬芳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而动物们则在林间嬉戏,在草原上奔跑,展现了自然界最原始的生命力。这些生动的画面意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与和谐的自然世界之中。
在胡伟的诗歌中,爱与赠是贯穿始终的主题。诗人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赞美,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他笔下的爱,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赠予,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与分享,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与相互依存。
海水还在汇聚,因风而浪
众山耸立,高的更高
丘陵无数
平原上村庄或者庄园周围
农作物已经在冬季休息
小动物在人的周围
跳跃
天上白云已少,天蓝任由阳光涂抹
向晚天色开始发紫,喜欢这样的颜色
奇怪,太阳近了天冷
每天需要太阳度量
天黑,太阳还在
脚下
地球上的每一刻,诗意或者地震预警
都是一个客观的结果
被一切左右,我却用一生丈量
阐明极小的意义
——胡伟《地球的每一时刻》
从胡伟的这首《地球的每一时刻》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深邃而细腻的诗意观察,以及对自然与人类世界和谐共存的深刻感悟。这首诗所提及的元素——海水、众山、丘陵、平原、村庄、农作物、小动物、人、白云、蓝天,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广阔的地球画卷,它们不仅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更是诗人笔下流淌不息的诗意源泉。
海水,作为地球最广阔的蓝色诗篇,它的波澜壮阔、深邃宁静,既是对生命的孕育,也是对未知的探索。在胡伟的笔下,海水或许承载着对远方的向往,对时间流逝的静默见证。
众山、丘陵、平原,这些地理形态,不仅是自然风光的展现,更是地球多样性与生命力的象征。众山的巍峨、丘陵的柔美、平原的辽阔,共同编织了地球丰富的地貌图谱,每一处都蕴含着独特的诗意与故事。
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在村庄、农作物、小动物和人的互动中得以体现。村庄的炊烟袅袅,农作物的勃勃生机,小动物的活泼可爱,以及人的勤劳与智慧,共同构成了一幅幅温馨而生动的田园诗画。这些元素,虽小却意义重大,它们是地球生命活力的直接体现,也是诗人情感寄托的所在。
白云悠悠,蓝天如洗,它们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是诗人心灵的一片净土。白云的变幻莫测,蓝天的深邃广阔,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向往,让人在繁忙与喧嚣之外找到一片宁静与自由。
胡伟在这首诗歌中,巧妙地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与诗人的主观情感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诗意表达。他不仅仅是在描绘地球的每一刻景象,更是在通过这些景象传达一种对生命、对自然、对宇宙的敬畏与热爱。这种诗意与客观结果的统一,使得诗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上,更触及了人的心灵深处。
“用一生丈量”,这既是对诗人创作态度的写照,也是对人生追求的隐喻。诗人以笔为尺,以心为量,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去感悟、去表达这个多彩的世界。而“阐明极小的意”,则是指诗人在细微之处见真章,通过看似平凡的事物,揭示出深刻的哲理与情感。这种以小见大的表达方式,让诗歌充满了智慧与韵味。
一块石头,放哪里都是一块石头
我以为能够融化它,举起它
还能让一棵树长在它身边
让鸟跳跃在它身边
我以为我能了解一块石头
大不了,我举起它
摔碎它
事实上,我不能穿过它
在沉默声里,在无意识的地方
石头无惧生死,没有目的
和宇宙保持一致
而我受制于意识,受制于生命
无法和它一起度过无意义的
一生
——胡伟《石头的意义》
《石头的意义》是一首探讨人与非人类实体关系的诗歌。诗人以石头为象征,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物体存在意义的思考。
首先,诗中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然物体的主观想象和企图控制的欲望。诗人认为能够“融化”或“举起”石头,甚至幻想在其周围创造生命,如树木和鸟。这显示了人类常常试图以自己的力量改变自然界的状态。然而,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逐渐意识到石头的本质是无法被改变的。石头没有生死、没有目的,它只是静静地存在于宇宙之中。这种存在方式与人类截然不同,人类受制于意识和生命的限制。通过对比,诗歌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界其他实体之间的根本区别。人类总是试图赋予事物意义,而自然界的许多元素,如石头,其存在本身就是意义所在,无需外加的解释或目的。
胡伟的《石头的意义》,是对自然界无言的赞歌,同时也是对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反思。
天空,在黑色和蓝色之间变化
太阳和地球在做位置的游戏
我们被安排在白天和夜晚
眼见为实,画面之外的风景
也为实
于是,一切变得扑朔迷离
又精彩纷呈
打破迷障之后,安心于
晴天、雨天,安心于黑夜和梦
安心于寂静、旋转
安心于生命的长和短
智慧的出现,需要位置的改变
从微小的地方慢慢看清世界
——胡伟《天空在黑蓝之间变化》
《天空在黑蓝之间变化》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深刻内涵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天空色彩的变化,探讨了生命、时间和智慧的主题。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天空的色彩变化为引子,引出了生命的主题。天空在黑色和蓝色之间变化,象征着生命的起伏和变化。我们被安排在白天和夜晚,生活在现实和梦想之间,这是生命的常态。诗人通过“眼见为实,画面之外的风景也为实”这一表述,提出了对现实的质疑和反思。我们所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真实的可能隐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这种对现实的质疑和反思,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哲学意味。在诗中,诗人通过对“打破迷障之后,安心于晴天、雨天,安心于黑夜和梦,安心于寂静、旋转,安心于生命的长和短”的描述,表达了对生活的接纳和理解。无论生活如何变化,我们都应安心接受,因为这就是生活的本质。最后,诗人以“智慧的出现,需要位置的改变,从微小的地方慢慢看清世界”作为结尾,提出了对智慧的理解。
在稀薄之前,和稀薄是一类事物
密闭的空间,波涛汹涌
温度得以上升
边界破裂
光和血液四溢
浓度极大的时间不可亲历
不适合蛋白质存在
诗句分裂成,字
字又脱落
光电在煮,磁力无法无天
我悄悄收藏好这些诗句
在平淡极处打开
燃烧开始,寻找到冷却的瓷
让它们相互依偎,相互存在
——胡伟《浓度极大的诗》
读《浓度极大的诗》犹如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每一个字、每一次停顿,都像是在密闭空间中搅动着情感与思想的波涛。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温度的上升,直至心灵边界的破裂,让光与血液自由地四溢。这种极致的状态虽然难以亲历,却在这首诗中得以生动展现。
在这首诗中,我们见证了一个奇迹:时间和空间被浓缩至极点,几乎变得“不适合蛋白质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下,诗句分裂成单独的字,光电在沸腾,磁力失去了束缚。作者以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展现了一个既非现实又超现实的维度,令人感受到科学与诗意的奇妙交织。
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无法居住的浓稠之中,诗人悄悄收藏了这些碎片般的诗句,在平淡至极的时刻打开它们。就像找到了冷却的瓷器,让这些分裂的字与字相互依偎、相互存在,从而开启了一种全新的表达与理解。
《浓度极大的诗》以其独特的美学和哲学深度,挑战了传统诗歌的界限。它不仅是对语言的极限探索,更是对人类情感和思想能达到的浓度极限的探讨。这首诗通过极端的环境描绘,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对于连接、理解和共生的渴望。
它是人创造的事物,思想构成它的身躯
现在,要和它交流
按照它的逻辑进行表达
如果能理解,它就行动起来
如果不能理解,就原地不动
最初设计了它的物理语言
不是我们日常的语言
那是数字语言
可以模拟我们的语言
听起来没有多大的区别
我们一起数字化吧
我不清楚我是否本身就是数字
可是我们最终走向数字化
没有电的时间,数字将失去
那我会在哪里
我已经离不开数字世界
和机器打交道
就是和人打交道
和几个少数人打交道
他们留下了帝国
我们得到了无数的财富
肌肉里的
数字
看上去不像风,但和风没有什么区别
——胡伟《和机器打交道》
在《和机器打交道》一诗中,我们见证了一场人类与机器之间微妙而深刻的对话。诗人通过文字构建了一幅人机互动的画面,充满了对数字化时代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与探询。
诗歌开篇便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它是人创造的事物,思想构成它的身躯”,这句话揭示了机器的本质——非生命体,却由人类的智慧赋予其行动的力量。接下来的几句,诗人描述了与机器交流的过程,强调必须遵循机器的逻辑,即数字语言,这一点突显了后现代文化中人机交互的特点:虽不自然,却不可或缺。
诗中对于“数字化”这个词的重复使用,强化了现代社会的数字化趋势,及其对个体身份乃至人类本质的深远影响。诗句“我们一起数字化吧/我不清楚我是否本身就是数字”展现了诗人对于自我在数字世界中定位的困惑,同时也反映了现代人在科技进步面前的迷思与不确定性。
诗歌进一步发问:“没有电的时间,数字将失去/那我会在哪里”,这不仅是对数字依赖性的批判,更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哲学探讨。在数字世界里,我们的位置和意义似乎被重新定义,电力的有无成为了人类生存的一种隐喻。
结尾处,诗人将机器比喻为“少数人留下的帝国”,暗示科技是由少数精英创造,而大众只能生活在这由数字编码的“财富”之中。这既是对技术统治的批判,也是对人类未来可能丧失自主性的警示。
《和机器打交道》是一首充满哲思的现代诗,它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了人与机器的关系,同时引发读者对数字时代人类地位、思维和生存方式的深度思考。在清晰的条理中,诗歌用数字与风的比拟收尾,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空间,让诗歌的意境与内涵得到了扩展。
我们因为小而有限,服从自然的安排
接受每天的日落月升
接受四季的循环
接受人间的冲突、历史和秩序
我们的基因片段再长,它也是有限的存在
我们只得复制人生的炊烟和生活
过去一直被形之海物役
现在在细小的地方发现踪迹,简单到01
让高纯度的沙砾存储或者运算
终于寻找到一条路径,解读海量信息
地球上不缺沙砾,宇宙有多少星球
我们就会有多少沙砾
而且沙砾是所有星球的归属
我们让沙砾变成小房间,让光电来回穿梭
无穷的一切限制,得到极大的破解和融化
巨大地扩充了自己的边界
像打开一个核
能量出现巨大的光和热
人工智能将无处不在
它是我们冲浪的滑板
世界突然滑入一个陌生的地方
无比的好用,无比的陌生
仿佛置身在另外一个巨大的星球
人们蜂拥而至
贪婪而痴迷
自然跟着一起进化
一起摇弋
——胡伟《海量信息》
《海量信息》这首诗歌,以其深邃的哲思和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了人类在广阔宇宙与历史长河中的位置。诗人借助自然规律的描绘,引出了对人生有限性的沉思,进而深入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
首先,诗歌通过“我们因为小而有限,服从自然的安排”这一开篇,立即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宇宙观的视角。在这里,“小”不仅指人类的体型,更隐喻着人类在宏大的自然和宇宙面前的渺小。这种自觉的渺小感,为后续的思考埋下了伏笔。
接着,诗人用“接受每天的日落月升、接受四季的循环”这样的句子,进一步强调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顺应。这不仅是对自然界周期性律动的认知,也暗含了对生命节奏的感悟。人类生活在这样的周期之中,既是被动的接受者,也是主动的参与者。
然而,诗歌并没有停留在对自然规律的简单描述上,而是转向了更为深刻的社会历史层面。“接受人间的冲突、历史和秩序”这一句,揭示了人类社会复杂多变的一面。这里的“冲突”与“秩序”形成了鲜明对比,既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动荡不安,也反映了人类对于稳定秩序的渴望和追求。
诗歌中的“我们的基因片段再长,它也是有限的存在”这句话,无疑是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揭示。基因作为生命的物质基础,其有限性恰恰映射了人生的有限。这种生物学上的限定,使得人类不得不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激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在深入阅读了胡伟的《生态诗歌近作选》之后,我被其作品中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思辨性所深深打动。这些诗歌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典雅奇妙的诗写,更是情感与思想的浓缩,通过每一行诗句,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切关怀。
胡伟在这些作品中展示了他对现代生态哲学与美学的深刻理解及其在诗学问题中的自觉思考。他以“思辨性”为驱动力,探索诗歌的新可能性,这使他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标志。特别是他在对传统诗歌的超越性探索方面,不仅体现在内容的思辨性上,更在于语言的创新和审美的重构。胡伟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每一句都充满力量,使读者能在智性的激荡中感受到诗意的美丽。
胡伟的生态诗歌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还在于他那温暖人心的情怀与心境。他的诗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深思。这样的作品,自然能够激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慰藉和启迪。
读完这些近作,我更加确信诗歌的力量无穷,它能够跨越时空与心灵,连接自然与人类的灵魂。胡伟通过他独特的生态诗歌,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往绿色诗境的道路,让我们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不断探寻生命的意义与宇宙的奥秘。
(原载于《中文学刊》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