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况在我心目中就是徐志摩当年的化身,才华横溢,心怀赤诚大爱,风流倜傥的诗人,心中永远没有敌人。
近读张况短诗《徐志摩的飞机》,愈发觉得他与徐志摩、林徽因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某种内在关联。以1931年11月19日为原点,徐志摩所乘坐的飞机,从起飞前到起飞后的时刻,便进入了张况眺望的航线。诗歌恢复了那个冬天宏大的场景,漫天飞舞的雪花掩藏了一场旷世爱恋的故事线索。张况拥有举重若轻的叙事天才,每一个凝重的字眼,都从与徐志摩有关的遗迹中掘出,每一行整齐的诗句,都从与徐志摩有关的白云上裁取。
诗歌《徐志摩的飞机》,超出了一般怀缅作品琐碎的叙述方式和具体的内容设置,以贴近诗人徐志摩思想经纬和超越诗意历史时空的方式,以象征主义的诗歌布景,以宽广深遂的诗歌意境,演绎出令人无法自拔陷入长久感动的这首佳作。
全诗只有十行,每行加上标点符号共十一个字,要用一百一十个字去缅怀并升华诗歌史上最重要的“飞行事件”,我想,张况无疑为我们作出了最具才华的榜样:
“那年冬天的雪纷纷扬扬,/落在诗歌失眠的睫毛上,/你的眼里由此结满忧伤。/此行你本怀揣爱神飞翔,/却又被死神抽走了重量?/你明知白茫茫的大地上,/有一位深深爱你的姑娘,/在教堂里期盼爱的依傍。/你原本平安翔落的翅膀,/却又为何转而飞向天堂?”(张况《徐志摩的飞机》)
首先,那一场纷纷扬扬的往事,把我们带入作者所构筑的诗歌旷野,“失眠的睫毛”——这种倾注了最细腻情感的字眼和埋藏着最动荡不安情绪的隐喻,便把我们带领到爱情即将进入天荒地老的凄美境况。接着,借助那些游荡在眼角眉梢的冷风,那双深情的眼眸终于向我们透露了“结满忧伤”的伏笔:
爱神和死神先后出现、接踵而至,张况将诗歌带进最惊心动魄的,被一颗伟大诗心所裹挟的梦想境界,滚烫的飞翔突然抽走了重量,被诗歌反复赞美的皑皑白雪,今晚又将会飘向何方?虽然作者的内心非常清楚失重带来的危险,但是他依然相信:就算白茫茫的大地被掩盖,爱总是能够让他们轻而易举地找到通往爱人的路径方向,那一间栖息于温热视线的小屋,总会在思念的时刻,升起心有灵犀的导航信号……
诗歌中第一个问号的出现,开始带着历史中由诗歌流传下来的温度,也道出了古今著名诗人一脉相承的暖意:对痛苦经久不息的承担,对灵魂无时不刻的安抚!
神圣的教堂里很快就要进行一场关于建筑设计的演讲,徐志摩本来应该是座中的一位听众,一位最好的听众。因为此前林徽因曾告诉过徐志摩,她想在演讲中引用他的一首诗,希望他能来……。而为生活奔波的徐志摩正在上海忙碌,记起了林徽因的那场特殊演讲,因此他想尽一切办法要飞回北平去聆听演讲,最终空难不幸发生了……。
是的,教堂虽然已向人间敞开并收藏了无尽的爱的誓言,但是诗歌中最后出现的“天堂”,还是让人无法产生美好如影随形的感觉,而是对于“飞翔”的航线中,对应的“翅膀”翔落的轨迹萌生了无尽的担忧:它有没有朝着“期盼爱的依傍”的方向航行,它是否会印证“原本平安”的坚定初衷?
诗歌中最后一个问号,与第五句中的问号遥相对望,正中夭折了这条航线,却又将疑问和惋惜推向更为深远开阔的空茫意境,这是一种痛彻心扉的历史回响,是对那个依旧飘扬在诗歌天空下诗魂的深情悼念。这是否也印证着徐志摩与林徽因当年那段永远无法落地的特殊的爱恋呢?
是的,依然是诗歌,能够带领我们从生命的困境中突围而出,并让我们完成生命意义上的伟大升华。因为诗歌不仅是一种抒情,它更应该带着震撼人心的属性和超越人生的力量发人深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况让《徐志摩的飞机》实现了一种类似于有始无终的永恒的飞翔,它将在诗歌的航线上,穿过蓝天白云,掠过浩瀚星座,在我们仰望的目光中,抵达每个人心中曾经被爱被温暖包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