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作者现为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本文获“广佛同城共读一本书”读者品读《赵佗归汉》一等奖。
我对广东著名作家张况的五卷本长篇历史小说《赵佗归汉》有着深刻的阅读感悟,整个暑假我都沉浸在小说营造的浓厚氛围中,深受感动。因为整部书的章节都是贯通一体的,小说从国家、社会、个人命运等多个维度给予我深刻的启迪,那就是:祖国完全统一是作者最长情的告白,“爱国”与“成长”是书中的两大主题,有国才有家,南越国只有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能得到健康长足的发展。我想,这也是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中心思想和核心价值所在。
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是有风度格局的,而诸如励精图治、任贤用能、擢拔人才、善纳谏言、关注民生、发展经济等问题,应该是这个国家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优秀综合素质。秦王嬴政当年之所以能顺利统一天下,大秦之所以变得如此强大,与称帝前后的文韬武略的嬴政善于驾驭历史大局,善于听取文武百官谏言,大力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等一系列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发展进程的治国方略是分不开的。大秦帝国拥有经过时间沉淀而铸成的坚定的国家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四个根基,因此秦始皇能顺利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王朝,这与大秦拥有一大批实干兴邦、团结奋进的文武百官和热爱和平向往幸福的人民是分不开的。这是小说极其精准可信的基调。
作者以大篇幅描写追述了秦国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将秦国历经数十代君臣的不懈努力,从关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国逐步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然后再蝶变成强大的大一统帝国,顺利建立了统一天下的大秦帝国的悲壮历程书写得活色生香,大有可观。小说意在告诉读者,大秦帝国的辉煌是无数秦人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这是小说的历史经纬和大格局。
小说昭示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国家有底气,才能有底牌。这让读者深切明白一个道理:弱国无外交!国家不强大就没有话语权,就只有“挨揍”的份。
张况这部长篇小说结构宏大,伏脉千里,逻辑思维缜密,史识意味极强,故事曲折离奇,情节引人入胜,战争场面夺人眼球,给人予强烈的现场感、力量感和历史真实感。小说着重书写有一定实力优势的秦国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战国形势,成功实行瓦解诸侯国合纵联盟,使之臣服于秦国的历史演进,并以此为切入点,将整个战国史、大秦帝国史、南越国史融合一体,总体推进,逐一分解,各自呈现。小说写到秦始皇与群臣商议平南之后迅即设立“南海郡”,顺利将茫茫南海纳入帝国版图的雄才大略,体现出作者超强的文本结构和故事驾驭能力。这是小说的最大亮点。
小说写到赵佗与吕太后分庭抗礼自称“南越武帝”时,着墨赵佗的高大形象,描写赵佗称帝的苦衷,说赵佗并非为个人利益,而是秉着为岭南百越黎民百姓着想的负责任态度。展示赵佗称帝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无奈。细节描写相当精彩,故事铺陈很有看点,体现了作者游刃有余的讲故事能力。
张况笔下的赵佗,在观念意识上,一直坚持一个“华夏”原则,反击一切挑衅,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完整。在组织行动上,赵佗勇于反抗吕后不利于民生、不符合百越与大汉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单边制裁”,以及必要时不惜以顽强有力的“对等反制”来维护南越国百姓利益,保一方水土平安的雄心壮志。这是小说的闪光补白。
从小说对赵佗归汉历史故事的描绘中,我不由得联想到如今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国际形势。改革开放后,我国一直处于“韬光养晦”期。2004年4月1日,面对美国军机侵入我国南海领空,撞机导致我国空军飞行员王伟下落不明,我国外交部巧妙运用美国人最熟悉的场景作喻,要求美方必须承认错误、赔礼道歉,并拆卸美机,要求进行经济赔偿。时间到了2021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杨洁篪,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出席阿拉斯加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时,王毅现场硬气地说道:“中方过去、现在、将来都绝不会接受美国的无端指责!”杨洁篪更是一语道出国格平等的金句:“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讲话!”。这就是大国外交的硬朗底气。尤其是近期“相信祖国”、“统一是最长情的告白”、“我愿重申台湾省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掷地有声的“中国外交声音”,让国人振奋。从这些智慧的文字表达以及国家的具体维权行动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由大而变强的祖国让我们自豪,感觉我们国家和人民的腰杆都挺直了。由此联想到赵佗硬扛吕后的真实历史写照,小说很好地再现了那段风云历史。作为读者,我们看见了赵佗敢于对强权说不的斗争精神。有礼有节,有章有法。很解气,也很解恨。这是小说成功的细节描写。
小说描述秦国伐楚的观点之争时写到:“秦王就是秦王,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将错就错;赵伦知道秦王讨伐楚信心十足,他不会直接顶撞,而是尽最大职责劝说提醒……”;“王翦和李斯两位老臣预知李信这一出,断会给秦国留下血的教训,料不出半月,秦王必会迎王翦归……”这其中的君臣关系、同僚关系、长幼关系,让我联系到社会中的各色复杂的人际关系。读小说这一部分生动传神的文字时,我既为故事人物诙谐的对话、搞笑的动作捧腹,又为小说铺陈的现场感所吸引,恍惚间真有那么一种活灵活现的社交感存在。小说点到即止的表达显得很睿智。在此过程中,读者不仅要懂得书中人物说出的话的原意,还要理解人物话里有话未曾说出的那些话的真实内涵,也就是要理解话语的反面意义和隐形含义。我想,只有像张况这样的高手,写作时才会有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戏剧性效果呈现给读者。
其实秦王作为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其形象塑造是相当丰满的。秦王也是人,他也在反思自己作为王者,本应更懂得尊重对国家有功劳的人,但他却是由着性子做了不少令赵佗匪夷所思的不该做的贸然决定,秦王其实很期待李信伐楚能够一战成功,从而向王翦证明自己所做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但最终事与愿违。这就是小说对历史真实人物日常生活和矛盾性格的成功塑造。
联想到《李尔王》中那位有三个女儿的一国之王,他以为自己手里握着巨大的权力,可以利用手中的“土地”来获得验证,并试图向世界索取一切。我认为,文学作品通过对事件的呈现来表达某种启示时,最好不要带着情绪脑,不要沉迷于所有东西都能为你所用的某种假象和缅想之中,而要由理性主导控制好大脑,管控好情绪。这才是心智成熟的表现,才是合乎伦常的美德,才是对作品本身的一种合乎逻辑的情节推进。张况小说中所刻画的赵佗就是这样一个心智成熟、颇具家国情怀的人中豪杰。
赵佗自幼读圣贤书,他照着座右铭甩开膀子干事创业,夹起尾巴做人。他形成了好学深思的习惯,踏实做事的作风,善于摸索事情发展的规律,善于总结人生得失,善于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与同辈李信将军相比,赵佗的过人之处在伐楚之战中表露无遗。赵佗所献的计谋与老将军王翦英雄所见略同,都主张出兵60万直接碾压楚军。其研判计谋的可行性、战术的可操作性时所表现出来的他这个年龄少有的稳重与成熟,正是李信所欠缺的;与长辈屠雎比,在南征百越中尽显凶残劣性的主帅屠睢,与赵佗亲民和善爱好和平的形象形成了天渊之别。赵佗知道李信急于建功,秦王急于实现统一大业,赵佗于晚几倍的年纪就能与三朝元老王翦老将军有不谋而合的稳妥伐楚计划,这就是小说对赵佗少年老成的描写佐证。相反,年轻的李信由于过于急躁冒进,在发楚的大环境中,被快节奏摧着猛赶,得了小胜利,就忘乎所以,全然忘了伐楚的目的是什么,当下自己要做什么。青年人气血方刚,有热血有冲劲是好事,但李信总想着一蹴而就,总想毕其功于一役。心急吃热豆腐,最终导致伐楚功败垂成,落得个铩羽而归的结局,令人不胜唏嘘。这就是这部励志小说的成功之处。值得青年朋友参详、学习。
赵佗稳重成熟,年纪轻轻就能够做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一直保持着一颗谦卑心,一直不忘努力学习。这对新时代青年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书虫脆腹,知识才是自己的,年轻人应脚踏实地,少动歪脑筋,少生过度欲望,保持好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比什么都重要。年轻人只有正视不足,才能锚定前途,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创造属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有益价值。
王翦老将军老成持重,作战经验丰富,他耐得住秦王的讥讽嘲笑,化得开个人的恩怨得失,他以秦国霸业为念,力主以60万大军碾压楚国。当秦王听不进其意见建议时,不惜以退为进,以“马放南山”为幌子,试图劝谏秦王采纳其意见。至此,小说人物性格已经非常鲜明,心理描写也非常细腻有物。小说中王老将军咄咄逼人的性格与赵佗温文尔雅的个性形成鲜明对比,却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体现了作者结构故事的过人能力:国家统一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行文至此,再认真翻阅这部宏大叙事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静思我的阅读之感。觉得这是一部很有分量的励志小说,于国家、于社会、于个人都很有启示意义,读起来很解颐。很明显,贯穿全书的基调,是爱国主义与成长成才两大主题。
读完这部小说,我愈发觉得自己的成长速度也要跟上社会节奏和国家发展速度,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地为国家为民族效力。正如张况在小说中写的: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泱泱华夏,必须统一。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这个暑假,励志的《赵佗归汉》正能量满满,书页里分明夹着我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月光。我愿如书虫一般,不断阅读、汲取、消化,期望手握启发之光,整顿出发行装,让自己懂得今后该如何思,如何行。
2022年8月9日
(选自《张况论》,原载中诗网,作者现为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本文获“广佛同城共读一本书”读者品读《赵佗归汉》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