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尚仲敏
诗到不写为止(组诗)||耿占春评析


  导读:尚仲敏:198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在大学期间,发起“大学生诗派”,主编《大学生诗报》,对“朦胧诗”进行了颠覆性反叛。1986年参与发起“非非主义”诗歌流派,任《非非》诗刊评论副主编。
深夜

一个人在深夜
突然会想起另一个人
想起他的一句话
一个微笑,或另有深意
想起那年在一起,喝过的酒
唱过的歌,歌声引来了野狗和警察
在深夜,你会想起你的女人
此刻已深深睡去
而你在外地,点上一支烟
却又把它掐掉
你如此烦躁又坦然一笑
你到底是在想她,还是
想起了往事
你感到一个人再浩瀚
在深夜,也大不过
一只飞来飞去的小虫


人民

我以人民的名义枪毙你
这当然是一个玩笑
在四月,在四月的某一天的
某个黄昏,残阳如血,微风习习
溪流清澈,小鸟归巢
春天来了,春天又要走了
我以人民的名义枪毙你
说这话的时候,我是认真的

说这话的时候,我的目光
越过了西南边陲,越过了北方
越过了东三省,越过了春天
停留在那遥不可及的朝鲜半岛


没有哪里是走路不能到达的

我走在路上,突然想到“走仕途”这个词
做官靠走,那发财呢?
走南闯北,是生意人的标配
生意做得嗨,半夜在出差
那不是走是什么
我常常让司机开车,在下一个路口等我
我在后面走,走得很急
走得又傻又天真
付佛前方真有什么小宝贝
没有哪里是走路不能到达的
比起繁华街头,我崇敬那些
穿越穷山恶水,疾走如飞的人
有人问我,以后有什么打算
我回答,走一步说一步吧


东北

东三省不是一般人可以去的
我去了
几个哥们,先干半斤白酒
说,大哥,在东北你可以横着走
横着走,我还真走不了
在街头,他们把过往的汽车拦着
让我先走
刚好有一辆自行车经过
我说
自行车可以不拦
他们说
骑自行车的也有坏人
东北的阶级斗争形势
比你们内地
复杂得多

 
诗到不写为止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
喜欢诗的和不喜欢诗的
你站在马路上观察
永远分不清
谁和你是一伙的
在我熟识的同伙当中
又有两种人
读好诗、写好诗
和读烂诗、写烂诗的
这个我勉强分得清楚
比如某人,昨天还杂杂哇哇
一副搅屎棍的样子
今天神清气爽、安静了许多
那一定是刚读了一首好诗
或者写了一首好诗


 午后

午后,在眉山
苏东坡的家门口
一杯清茶
使阴冷的冬季
有了一些暖意

我早已不再随大流、凑热闹
繁华褪去、世事沉寂
东坡兄,在眉山一带
也只有我才敢
在你面前写诗

写完这首诗
我将谋划更远的行程
无论是南下苏杭
还是北上泰山
我都将开始
一个人的旅行

在人人都会写诗的古代
东坡,你的志向是做大官、救天下
而我,只是一心想着
怎样才能
把这首诗写好




门,靠着墙
直通通站着
墙不动
它动
墙不说话
但它
就是墙的嘴

有人进去,它一声尖叫
有人打这儿
出去,它同样
一声尖叫

但它的牙齿
不在它的嘴里

它不想离开墙
它离不开墙
它压根就
死死地贴着墙


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注意仪容仪表

古人创造了很多成语,比如,白驹过隙、时光如梭
看到江水,亲爱的古人会非常儒雅地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其实就是说,时间过得太快了
有多少小姐姐,一晃就成了孩子他妈
所以我特别不喜欢女性穿旗袍、戴帽子
我还想对朋友们说,一天再忙
也要想办法和自己呆一会
一个人,看看小鸟,看看落叶
但千万不要像外省诗人那样
抒发什么感慨
喝杯清茶,整理一下仪容仪表
回想前几天的酒桌上,说错了什么话
这样下次才会,说不同的错话
自己对自己也要讲礼貌
看到自己一副人模狗样
忍不住对自己说一声,小伙子,你真棒


错误

人一生会犯多少错误
“太匆忙了
我要留有足够的时间
用来痛哭”
这是我过去写的一句话
现在我会细数
自己犯下的一个个错误
错了,还可以再犯
我诗歌中的幽默会
刺伤我的读者

一个红着脸的小男孩走出教室
与窗外的三角梅交映生辉
他错了吗
他的父母、训斥他的老师
却从不
细数自己一生犯下的错误


吃饭

领导请我吃饭
他非常严肃、认真地把菜谱
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说,晚上少吃点
我们两个就点一荤一素吧
菜上齐了,我刚把筷子伸向那盘荤菜
领导把素菜推到我面前
说,多吃素菜好
领导没有成为领导之前
是我哥们,我和他说话比较随便
我把筷子一放,说
从养生角度看,不吃晚饭
对身体最好,干脆我们玩脑筋急转弯游戏吧
请听题,我话音未落,只见领导就着一碗米饭
已经把那盘荤菜,一扫而光


致周伦佑

伦佑兄,看了你的近作《哭墙》
我像你一样,陷入了沉思
这组诗绕了一个大圈子
先从一只“赋予了含义的鸟”开始
鸟,除了有个鸟用
真的没有什么鸟意思
我在久远的八十年代
是这样写鸟的:
“这是我的鸟儿
你们不要动它!”
那时的你我,想想都叫人激动
你是一名战士,学识渊博
为人耿直、较真
创办《非非》时,我们吵过一架
好像我还拍了桌子
具体为了什么,还真想不起来
最后,现在正值酷暑
你要保重身体,我会选一个凉快的时候
去拜访你


走在凌晨三点的成都街头

走在凌晨三点的成都街头
我突然笑了,这惊天一笑
当然,也是会心一笑
是因为我,想起一个久远的人
名字已经忘记,他的口头禅是
“我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有那么一个下午,我们喝茶、聊天
他每句话开头,都是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末了,大家起身、握手、告别
他说,下次再聊
我说,麻烦你下次给我
举一个复杂点的例子


追星

我从小就没有追星的习惯
就算是我最崇敬的人
我也懒得去见
有一次在KTV唱歌
王志文在隔壁
我去洗手间,他刚好也在
他满脸通红,应该是喝多了
从洗手间出来,我说你好
他以为我要找他签名
我说,把你裤子拉链拉一下

 诗家名典评诗 
 
尚仲敏的诗:生活的另一种逻辑

耿占春
  
  遇到尚仲敏的时候他刚大学毕业不久,但已是颇为著名的大学生诗人,那是1986年夏天,他作为第三代诗人的代表参加了兰州会议。在这个短暂的重新焕发出精神活力的社会青春期,他写出了《生命》、《风暴》、《大地》等许多成熟的诗篇。有点不可思议的是,一个二十出头的诗人,他发达的心智似乎早已超越了抒情的年龄,比如,这个尚未成家立业的年轻诗人以饱经沧的心态看待《家》:“家与家多么相似,它们服从于 什么样的一种神秘允诺 什么样的法则,越是抗拒,就越是严格”,他尤其怜悯那些女性,“正是家使她们变老……一如干枯的柴薪,在炫目的燃烧中化为灰烬 而暮年的家尤其暗淡”。在这一批判性认知中回响着五四新文化社会启蒙的音律,也呼应着八十年代主体觉醒的语境。“想到你也有过烦躁的时辰”,一个“青年诗人”这样跟博尔赫斯对话:
  
  ……你上了年纪,老博尔赫斯
  如果一个女人藐视了你的爱情
  你将会使你的悲哀成为音乐
  
  他在这首诗中说,这美妙的音乐会“在每一个空虚的傍晚 反复来到世人无知的耳边”,这个年轻的诗人说,他自己的写作,就是“让它们变幻无穷的魔法 支撑住这个空洞的不稳的世界 并设法使自己坚持到最后一刻”。与他意气风发的样子不同,诗中的尚仲敏分享了老博尔赫斯不免显得悲观却又神秘的世界观,并毫无疑问地融入了本土经验。
  但世事变幻比语言的魔法还快,在这个年代结束之际,他如此道出心底的《苦衷》:“能把诗写好的人 大都心怀鬼胎,或者另有苦衷”,这是阿多诺指责的那么一个历史时刻:“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尚仲敏悔悟一般地说到:“我原先也曾卷入其中 不知纸张昂贵、时光短暂”,却又叹息“至今想洗手不干,却难以脱身”。在这个晦暗的时刻,写诗不只是要面对政治伦理的质疑,也同时要受到权力的监控与大众的忽视乃至鄙夷。与仲敏有过交集的海子先知一般地结束了生命。
  作为诗人,尚仲敏再度出现在读者眼前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年之后了。二十余年不管经历了什么,在诗中,尚仲敏变成了一个世事练达的人。复出的仲敏虽然写诗很口语化,但语义并不简单,口语并不必然地表达理解的单义性。比如在《告密》一诗里,他写走出楼房的那个告密者“身影狭长、幽深、略显干燥”,告密者似乎出于自我安慰说:“只有死人 才能守住秘密”,这个告密者“边说边像风一样 向前走着”;他看到“最不可能告密的人 正在告密”;他纠结于是不是“一旦我公布 我也就成了告密者”。生活的逻辑总是自相缠绕,仲敏亦敏感于语义的双重性或生活的另一种逻辑。《小人》一诗说:“小人,你真的太小了 你那么小,我一把就能 把你抓在手中……你偏偏又是个浓眉大眼的家伙”。在仲敏笔下,生活的另一种逻辑不仅会让人纠结,也会让人突然解套,让人会心一笑,在一首叫做《北京》的诗写到:“我有一个兄弟 十年前 怀揣200元钱 去北京闯荡 十年过去了 他所有的资产 清了一下 还有100多元 我不禁 怀着钦佩的目光 向他默默地看了一眼 在北京这样的地方 整整十年 他只花了几十元钱 实在是了不起”(《北京》),在另一种思维逻辑中,我们无法区分这种叙述是嘲讽还是同情,语义的双重性化解了二元对立,正如仲敏所说,一首好诗“总是倾向于引起瞬间的停顿、再现、体谅和同意,甚至感激”。
  诗歌中的仲敏不仅是表现出一种心智的幽默,而且是练达而深情的人。对家、对衰老、对美,似乎都改变了年轻时略显悲观的认知,他对《水仙花》说:
  
  我和你一样不耐寒
  心一冷就死。渴望阳光
  内心藏不住秘密
  被所有的人一览无余
  
  接着他说出的话不免稍打折扣:“我喜欢你,却不能为你写诗 因为我所有的诗只献给一个人 一个风雨中站在大门口 等我回家的人”。仲敏于不再抒情的年龄写出了如此抒情的诗,也几乎颠覆了他在青春期对家、女性与情感的看法。不过诗歌中的忠贞还是遇到了另一种逻辑,这首诗在宣称“不能为你写诗”的时候,还是为不耐寒的“水仙花”写了一首诗。生活真的不是只有一种逻辑。
  其实尚仲敏是一个充分意识到生活世界多重悖论的人。在一首诗里他说,“时间很紧……写诗能不能不用比喻”,但他旋即又意识到,“就这短短几行诗 我就用了不少比喻……而外省那些诗人 大都痴迷于书本 活得像旧式知识分子 在各种比喻中郁郁而终”,这可不像那个刚刚对“水仙花”说过“我和你一样不耐寒……”的诗人啊。
  他刚刚说过诗只献给一个人,就有另一只眼看见《阳光下列队走过的少女》:“春天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 就算长得不美 就算老态龙钟 就算刚发了脾气 那又怎样呢”,他说,“在这样和煦的风里 你肯定在想 随便领一个人回家 都不会差到哪里”。似乎不是写水仙花的那个感情专注的人了,但或许更为深情,他可以做到无差异地赞美每一个人,对生活世界表达了更深切地的“体谅和同意,甚至感激”。
  尚仲敏说过:“诗歌和它的知音相遇的时候,突然间会变得明晰、无疑。既不需要论证,也无法论证”。每一个诗人都在寻找这样的知音,每个读者也都在寻找这样的诗人和诗篇。不需要论证,而直接被说服、“体谅和同意”。年轻的诗人曾发愿说要设法坚持到最后,二十多年后的仲敏说,值得把一生献给诗歌这种“荒诞的事业”,他服从生活的另一种逻辑。
简介
尚仲敏:198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在大学期间,发起“大学生诗派”,主编《大学生诗报》,对“朦胧诗”进行了颠覆性反叛。1986年参与发起“非非主义”诗歌流派,任《非非》诗刊评论副主编。80年代先后发表《对现存诗歌审美观念的毁灭性突破》《反对现代派》《为口语诗辩护》《向自己学习》《谈第二次诗歌浪潮》等重要诗论,率先提出“口语诗”写作,是“第三代诗歌运动”的主要批评家和理论家;同期写作的诗歌作品《卡尔马克思》《桥牌名将邓小平》《祖国》等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责任编辑: 海云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