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李犁
张作梗:复活并为抒情证明 ——张作梗诗歌随感


  导读:张作梗是一个走心贴心的诗人。在乏情无情又故作高深装神弄鬼的诗坛,尽管在写作方法上不断向陌生的领地出击,但他的情感和美学观念在回归和复原,回归触景生情的写作原理,恢复原有的真诚理想还有美和自由的诗歌精神,让诗歌重新变得崇高纯净,深情温暖。这就是我对张作梗写作的认知,也是理解和感想。
          
  好的诗歌能治疗抑郁症,不仅让人心清神爽,也能让人身体发热,似有嫩黄在衰老的关节里抽芽。就像此刻我读着张作梗的《问候》,血液加速,本能地离开电脑,推开窗子,冲着大街上来往的行人大喊:“你——好!”
  此时,我已经顾不得别人会把我定义为疯子,身体里有一股激流必须冲破喉咙,就像洪水漫过堤坝。整个心情就像刚刚解冻的溪水,兴奋而清明。这就是张作梗诗歌的感染力,也是他作品的本色。张作梗在为抒情证明,证明抒情诗也有叙事的效果,且永不过时,他用作品复活并推进了抒情。先搬上他这首《问候》,看看有没有我说的这种感觉:“向早上的露珠问好/向那不小心打碎露珠的小脚丫问好/我知道沙漏缓慢/但年华易逝。正如这露珠/——这草叶上的梦。/向中午从不午休的火车问好/——那么多车站,那么多站台,那么多人/那么多的远方/可是火车从不迷路/从不越轨/啊,祖国——/‘没有我不愿坐的火车!’//向夜晚点着灯的窗户问好/——无论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唔,我有多久没看见家的方向了?/一扇亮灯的窗户,就是/一粒红纸包裹的糖果/奔向它是甜蜜的/被它瞅着赶路也是温馨的。”
  我不忍心截肢这首诗,只好全部搬上来,因为这是一口气喷薄出来的。正因为有气起伏在诗里,这诗就有了动态,有了叙事的真核,即情节的起承转合,在他这里转化为情感的起飞与降落。随着抑扬顿挫的节奏,诗里的物象和人物渐行渐近,诗有了音容,甚至有呼吸拂面。这就让抒情不只是感叹,而有了实在之物,有了依靠。当然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属于写什么和怎么写,这首诗更主要的是写出的东西更动人,如夏天早晨的清风,清澈湿润,缭绕于心,不仅清洗去血管里的雾霾,更唤起了我们沉睡的爱。尤其结尾处出现了家,这是爱也是所有奔波与劳顿的方向和归宿,这是情感的涌泉穴,谁点中了它,谁的抒情就开始升华。总之,诗境清奇流丽深情,朴素又典雅。
  不只是这首《问候》,张作梗大部分诗都让我想到一个词,就是:焕发。这是他诗里的气息,也是他诗歌的精神。作梗的诗一点都不作梗,而且流畅舒畅,且将一些梗阻的东西都荡涤掉。他的诗属于春天,是山坡上的青草,向上生发着蓬勃着清洁着欣喜着,似有火苗在人的情感里蹿腾,让身体不自禁地扭动起来。这就让作梗的诗从当下虽然深入人性,但心胸偏狭、情感阴冷琐碎的作品里跃出来。张作梗有意无意间在恢复诗歌固有的一些品质,譬如光明、仁爱、慈惠、优美以及创造。最重要的是,这些诗都是他情感最汹涌,起码是心灵被触碰的瞬间刮带出来的文字。仿佛不是他在写诗,而是他内心里本来就有一个桃花源,当情感的开关被摁下,心里的姹紫嫣红和奇思妙想就自动地溢出。而且像事先排好了队列,有节奏有秩序地一层层地显像成形。可以说,作梗这些诗就是他心灵被点燃后烧在纸上的灵奇的图谱。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在情感激烈的时候写诗,不需要技艺,或者说激情唤醒人的创造力,催逼意想不到的金句和出人意料的比喻脱口而出,所谓天籁和神赐就是情感被刺激后的自动生成。而且这样的诗句自身就带有一种冲击力,让你情不自禁地读出声音来。譬如《问候》,再譬如这首《担忧》:“我写天空之诗后,/谁来写大地的诗、/树叶,以及风的诗、/麦子的诗、手推车的诗、/炊烟的诗、/草长莺飞的诗、/辘轳和滴沥着水珠的/井绳的诗、/风中油灯摇晃的诗、/七月流火的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地铁和它磁悬浮的诗、/重工业的诗、/下岗的诗、/烟囱——那个老烟鬼的诗、/孤岛般,钉子户的诗、/上访的诗、/煤炭,和比它更为黝黑的/脸的诗、/计算机病毒的诗、/芝麻开门的诗、/流亡的诗、//马掌和马蹄铁的诗、/风车转动的诗/玻璃被石子击碎的诗、/乌鸦眼中钢针的诗、/黑夜滑坡的诗、/坟墓岑寂的诗、/秒针追赶分针的诗——//黄河——那行断流的诗?”
  诗如流水,依然是无法折断,丢下几句,就像人变残疾了。而且有一种力量迫使着你自动地张开口唇,让你不断地用力,越读越重越快,甚至不想喘气,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可以说,张作梗的诗都是可以诵读的,声音将抒情带进了叙事的现场,特有的语气和语感让诗里的事物动起来、飞起来,无形的情绪变得有形可感,转虚为实了。看似这些物象随镜头在平面上移动,其实是情感在拓远拓深,一起行进的还有诗的主旨和重大的思。也正因心情的濡染和声音的塑造,诗里无数的名词活了,眨眼了,有了脾气,有了魂灵。
  所有这些,说明张作梗写诗就是说话,说,滔滔不绝地说,方方面面地说。这就让他很多诗都成了排比句,但他不是重复,也不是用各种喻体来预示一个真理,而是让真实的人间随各种事物一起呈现,包括诗意的和不怎么诗意的,幸福的和悲痛的,公正的和更多不公正的。这就让他的诗歌有了态度和温度,有了悯爱和忧患。诗像火车在广袤的大地上吭哧着前行,并录制下沿途所见的人生图景;也像挖掘机在世间掘进,似要找到芸芸众生活着的真相和活下去的理由。在张作梗给我的十五首诗里,这首诗是一个转折,前面的《问候》《初夏》诗境像“清泉石上流”一样清透,后面的《九月》《裂缝》《哑巴》《一滴雨中有我的往生》虽然也清澈,但深不见底了。而这首《担忧》是深可见底,虽然诗人对世界的复杂性有了担忧,但诗境依然是透明的,只是心潮湿了,诗深沉了,一点都不妨碍情感的竹排顺流而下,一泻千里。
  所以,张作梗写诗就是写心情。虽然宏观上说,写诗都是写心情,但是像张作梗这样专注,旁若无人地把自己的心情作为写作的题材,不旁骛不拽不绕,不指鹿为马和指桑骂槐,而是以表达喜怒哀乐为主为内容的诗,还真是不多。所以排比在作梗的诗里就是铺排心情,叙述心情,所以给张作梗的诗歌总结一下,就是叙情,随情而显事。事不过是呈现心情的屏幕,或者是温度计。所以,张作梗写诗就是在柔软的细枝上堆积情感,随着情感体积和重量的增加,诗的细枝出现各种不同的姿势,这就是诗在变化,在展示各种美。直到细枝承受不住情感的重量,细枝就完全弯下,情感的浓团就掉下来。除了砸中了读者的心,还会有声音在空谷中回响,而且许久也不消失。让你品尝人生的万种滋味,而又无法说出说清。这就是余韵,就是空灵。是一会满,一会无,或者是满到了无,又无到了满满的感觉。譬如《九月》:“见证我们生长的人走了。/为我们无辜的青春举证的人走了。/山一样站在我们身后给我们力量的人走了。/每天。伫立楼梯口,/目送我们走向远方的人,走了。……//我们写信,写长长的/信,像我们的思念一样长——尔后,黯然地,/我们折信,折起我们的泪水……/只因,那个老收信人走了。走了。/——他带走了我们生命中唯一的地址。……//有多少条路通向往昔和回忆——在我们的/身体中?我们回家,但家园已倾圮。/我们拨开灶膛,炉灰已冷。/蒙尘的电话机中,我们翻出最后一次通话,/但十年前接听电话的那人,走了。”
  这是写失去亲人的感受。值得强调的是作梗写这首诗时,却一反他激情澎湃和节奏紧凑的表达方式,而是异常平静又不急不慢地叙述着失去亲人后的种种行为和遭遇,没有一句直叙情绪,可沉痛却凝聚着,越来越重,像钝器砸在心上,直到把心砸碎,砸成灰,再散落到风里消失,可悲痛和怀念却依然挥之不去。这就是心灵承受的重和满,又满到了无的感觉。这就是余韵,又加之空灵的大境。写作上就是举重若轻,轻就是不用力,因为本就沉重的情感无需咬牙切齿地使劲,而且以轻的方式表达沉重更有力量。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就是如此。再看《河湾》,前面写了落日像一个漩涡在河流中挣扎,然后排比了一到八个挖沙者从水中抬起头来,望着水面发呆。再然后:“我试图穿过落日,去到对岸。/我试图穿过挖沙者以及在/河水中打旋的运沙船,去到对岸。//远远地,树把它灰黑的影子投映到河面,/仿佛一座桥。/我试图穿过这座桥,去到无所不在的对岸。//那儿,挖沙者从溃散的落日中抬起头来,/火车转弯,山河寂寥。”
  意境在结尾两句豁然敞开:“那儿,挖沙者从溃散的落日中抬起头来,火车转弯,山河寂寥。”大有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感觉。那是心里有着千言万语,突然一句都不想说了,也找不到了,只能默默地看着火车远去,山河孤独。延伸一下就是原本对人生胸有成竹,现在才知道根本就无从把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意识到世界的不可知,干脆就不去把握。这就是清醒的茫然,不甘心的释然,被迫的超然。总之,是一种了然无挂的放下。这就是少和无,无到了满的感觉。是空灵,又加之无穷的余韵。审美上就是无我之境,就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客观地陈述,看不见创作主体的情绪,但情绪不是消失,情绪是气体,早已弥漫在所写之物中。
  两首诗像音乐,前者有歌词,虽然曲调舒缓,但歌词却深入人心,且久久盘旋不去。后一首则没有歌词,曲调似有似无,没有重音,但辽阔淡远,淡淡地将思绪带远。
  《河湾》这首诗里显然有大思大哲。诗里的对岸可理解成哲学上的彼在,代表着超我无限绝对永恒,以及生命的终极。而我和挖沙者,就代表了俗世自我和有限的个人。要摆渡到对岸去,就是要从尘世中超拔出来,清洗自己,升华精神。诗至此有了拷问和追索,有了形而上的意味。
  这就不能不提张作梗给我这组诗的排列,开始是凸显自我,情绪激烈急促,主旨单一明确,譬如前面提过的《问候》《初夏》《担忧》。越往后情感的流速越迟缓,自我逐渐隐退,似有似无,诗的主题却随之越来越多元,模糊不确定。这就让诗变得深邃起来,而且随着思的深入,诗开始跳出具体的人和事,去碰触和思索天地人、时间与存在,以及生命的终极价值。诗有了哲学的厚度和意味。说意味不是意义,就是诗人不是为了思而诗,而是在诗即抒发心情的时候,自动刮带出来了思,因此这哲思就变成了一种滋味让我们咀嚼。这哲思的意味散碎在流动的情感里,情感是显,哲思是隐,情感是菜肴,哲思是菜肴里的味道。读者感动的是情感,领会的是哲思。这哲思就有了诗味,有了穿透力。
  除了这首《河湾》,《裂缝》在惊奇的比喻中完成了对虚与实的思考;《宠物》就是诗化的哲学,活化了孤独,也美化了孤独。《一滴雨中有我的往生》直接写道:“它们高高跃起,是想看清大地是一个/深渊吗?还是翻身做最后一次打望,/以告别再也回不去的天空?”通过雨的奔赴与跃起,观照了入世与出世、平凡与幸福等人生之重之烦。而哲学意味最足,通篇充满思辨色彩的是《崇拜零》,其中两段是:“我崇拜零,/崇拜一切归零的事物。我崇拜穿过/寒冷的负数地带,/终于到达始发站的零。——/一个着火的铁圈。/有时,月亮那么远,/我就舀这尘世无处不在的零,/洗我肮脏的肉身;——/我迷信洗去虚无,肉体还原为零,就会留下一具真实的灵魂。……是的,几乎从/不认识“1”开始,/我就崇拜零。/这是血液的宗教,是死亡对我耳语——/零,万物的显影剂,所有/肉身的图腾物,和归宿。”这里零代表了原生态,是平静和安详,是白纸,是没被践踏和污染的最初、心和贞洁,是有也是无,是曾经沧海后的大放下,是正待变化的准备和储积,是出发也是抵达,是一种心态也是境界。作梗对零的崇拜就是他价值观的表露,可贵的是虽然想象力无边无沿,但核心也是与诗有关的,是心灵被碰瓷后语言的自动生成。这样零不仅有了形体,更有了灵魂。读起来温情又柔软。
  再看这首《九行诗》:“叶子是单数,但树叶的沙沙声是复数//水是单数,但波浪是复数//花朵是单数,但花的绽放是复数//在日夜轰鸣的搅拌机中/像一粒砂浆,我被卷进你的心底——/我是单数,但我的爱是复数。//你继而撤走我体内的建筑/我坍塌/我的坍塌是单数,也是复数。”这里通过单数与复数的往复暗喻和象征,告诉我们世界的复杂性,且不断变化着。一切都不像复数和单数那么分明,尤其是情感比如爱,看似单一,可其中蕴含的机关是复数的多少个幂。这里作梗以小见大,又寓繁于简,以诗见思。且诗到思里去,思出诗意来。哲学因诗意而有了郁郁葱葱,诗因哲学而有了格局和力度。诗是水,哲学就是深水下的火焰。
  从上面两首诗可以看出,张作梗擅于把数字引进诗,擅于把几乎是诗的敌人的数学,变成有血有肉有温度和情感的诗和美。他的胸腔里似乎有一团仙气,对东倒西歪的数字吹一下,这些枯燥的数字就注入了氧气,开始有了生命。这就是技术,是技艺让诗人化腐朽为神奇。这也说明抒情的成功,必需高妙的技术来支撑。而张作梗就是一个有天分的诗人,对诗和怎么成诗有着天然的敏感。也只有有天赋者写出来的诗才像天籁,类似神赐的,自然天成,无一点冥思苦想的痕迹。这说明技术早已化作张作梗自身的素质,他写诗无需像贾岛那样废寝忘食地去推敲和苦吟,他只是随性,跟着感觉漫游即可。像高明的剑客不拘套路,草木皆器,随手一挥,就气象万千。因此张作梗写诗像玩太极,不死磕,而擅于使巧劲,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所以他诗里意象的腾挪跃跳,养眼又轻松自如,像撑杆运动员,竹竿一点,身体已飞跃几米的高墙。这也说明他的诗柔韧性好,但绝不花哨,而是像科比在拉杆上篮,不仅优美,也有力量,且能打进。更重要的张作梗是一个比喻的高手,比喻是需要智力和想象力的。细心的读者已经从前面的例子里领教过了。给我印象深的是他在《初夏》中有“梳了分头的林荫大道”,不仅拟人化,而且奇了。而“你的到来像停止已久又突然在空中出现的雨点(《莅临》)”,拟物,且动态化。把哑巴说成“一个用口腔腌渍语言的人”,想象腌渍的内涵和过程,绝准,有点要向语言的边界挑战。还有他把书比喻成“纸的石头”,书翻旧了,则是“纸卷起石头的四角,轻柔如/一次你对事物内心幽独的造访。”是虚与实的互化,并深化了形而上。核心依旧是想象力在推动和提升着炼金术。最典型的是《空城记》:“至少十分之一的鸟夜不归巢。/至少九分之一的月光空耗在荒郊野谷/至少八分之一的窗户时常失眠。/至少七分之一的蟋蟀将嗓子迁移到了别处。/至少六分之一的湖水不在湖中,而在天上。/至少五分之一的墓室找不到主人。至少四分之一的方言在麦田中生长。/至少三分之一的镜子供奉着消逝之物。/至少二分之一的/庭院,圈养着风和荒芜。——至少这首诗,有/十分之九是蘸着夜色写的,/读不到夜的人,/请读另外十分之一的白昼。”
  先不解释其中的思辨和哲学,他把数学公式作为写作的工具层层推进,就考验着人的心智。这里不是简单的比喻,还有通感,还有艺术直觉(直觉拆出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像镜子,只要映照上,就立马显形),人与物的相互转化,让诗不仅有了生气,也有了跳跃感,有了无中生有的创造。诗人最终最高最难的就是无中生有。在“无”中创造出“有”,这是开天辟地的事情,所以有创造力的诗歌,像浑浑噩噩中被当头一棒,读者猛然醒悟后大叫:原来诗歌可以这样写。
  写出一首好诗就是一次奇遇,容纳了久别重逢梦想成真天机被道破的效果。这就不是简单的抒情,而是智力的提升。所以仅仅抒发情感,表达观点不是好的诗歌。诗歌不是对生活道理的梳理总结和归纳,这些普通读者喜欢的哲理不是诗,或者说是最低档的诗。对人的情绪按摩、教育作用的诗歌,也不是本质的诗歌。诗歌需要对人性深层做最深刻的检测,需要大思想和大智慧。大智慧的诗歌是对人的洗脑,是对人习惯性思维的清洗和拔升,然后让思维翘起脚并向上仰望并蹦起来。好的诗歌不是言志,而是言智。或者说言志是基础,而言智才是顶端。大智的诗人都是内心干净的人,只有心无挂碍的人,才思才如泉涌。作梗就是这样一个率性的人,很少的功利之心加上多情敏感孩子气,让他有了很锋利的敏锐力,不经意的风吹草动也能让他发现诗的踪迹,而且能在非诗的铁板一块的地方,敲出诗意,就像前面说过的数字:零、复数、单数等。
  张作梗像一个魔化师,能把一堆烂石头点成金子,并幻化出无数的生命和意义。这说明张作梗是加法写作的成功者。他语言简洁,却总是将单一变化成层出不穷,让诗境直抵灵奇。需要强调的是,张作梗诗的着落点不在实物,而在于喻体。就是说他重点写的不是实境,不是我们眼见之物状,而是“蹈虚揭影”,是实物的倒影。而倒影都是美的、诗的,是我们性情和心造出的虚境。这诗就有了真实的幻化感,是清醒的梦境,让人堕入半梦半醒中。而且张作梗的艺术感觉偏温和,他的诗真切但不暴烈,清凉但不冷漠,本已触到了本质,可还刨根问底,将追问向前或向深处推进着。由此可见,张作梗写诗的态度是端正的,美和真他都要,像他楚人的诗祖屈原,即使求索着真理,也要用香草熏心。张作梗是怀揣一颗浪漫的心去寻找和表现人间的真相,诗便充盈着清晰的气息和温柔的美。所以张作梗的诗骨子里是入世的,真诚执着,绝不冷眼嘲观。
  总之,张作梗是一个走心贴心的诗人。在乏情无情又故作高深装神弄鬼的诗坛,尽管在写作方法上不断向陌生的领地出击,但他的情感和美学观念在回归和复原,回归触景生情的写作原理,恢复原有的真诚理想还有美和自由的诗歌精神,让诗歌重新变得崇高纯净,深情温暖。这就是我对张作梗写作的认知,也是理解和感想。
 
  附:对张作梗15首诗的点评(其实是笔记):
 
问候为抒情证明,抒情的诗歌一样有叙事的效果。诗歌确有兴奋剂功能,不仅能让人心清神爽,也能舒筋活血,身体发热,似有嫩黄在衰老的关节里有抽芽,想跑,想推开窗子冲着空旷的夜晚大喊,好的诗歌能治疗抑郁症。有人叙事,他在叙情。
初夏:像电影的蒙太奇,将很多细节和片段衔接起来。所有的意象都归于一个方向,就是复活和爱。
担忧:排比是一种叙述,用名词写诗。 仍然是镜头的转换,看似在一个平面上,但是诗境随着情感在拓远掘深。因心情的濡染,还有排比的动态化,名词活了,有了音容,有了魂和呼吸。
崇拜零:哲思是此诗真核,因为有情感介入,哲思有了意味。形而上的探讨。 具象是皮肉,抽象是骨头。诗因思辨有了广度和深度,有了刻骨的东西。
九行诗:从崇拜零到此诗的单数复数,足见诗人对数字的敏感,数字也是入口,想象力复活了也唤醒了数字,而贴心让诗有了温度有了柔软。但核心仍然是思,是广博的思想。海格德尔说:“思,就是使你自己沉浸于专一的思想,它将一朝飞升,有若孤星宁静地在世界的天空闪耀。”
莅临》:依然是清新和清澄,是掐人思维的文字嫁接和比喻。想象力的背后是对生活的感悟力,有了它,诗人就能深入浅出,能潜水后又突然越出水面。这是世俗之上的月亮和心雨。诗人擅于也是本能使用“你”,你是泛指能指所指,是具体的雨,是诗人,是等待的人,是夏季,更是一种心情。
空城记巧用数学公式和排比,但是是纵深的,犹如磨刀和打制剑,亦或是削竹签,越来越薄,最后把锐利的尖扎在心上。写法上有创新,改变了叙述方式,用巧,巧夺天工之妙,像NBA,科比在重重的防守中,瞬间乍露的缝隙中腾挪出来,电闪出来,腾挪着拉杆上篮。诗透露了哲学性,欲解决的是远与近。
九月》:怀念亲人。沉痛的美。有钝器一下下敲击在心上,直到砸进深处,砸出深沉的美。妙在于字与词语的选择和拿捏,比喻的深刻新奇。稳准狠。剜心。情感的激烈诗就会脱口而出,让叙情刮带出来的真理更有温度和力度。此诗情为主,是叙情的典型之作。另:家的概念再次出现,它是诗人下意识流露出的内心的方向,也是诗歌的起与终。
河湾》:结尾处境界大开。呼应了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我们总觉得对人生胸有成竹,却因为太大无法把握而不知所措。诗是清醒的茫然,平静的激动。有大思大哲在里面。诗提出对岸的概念,对岸就是彼岸,哲学上的彼在。此在即俗世自我具体。彼岸超我无限绝对永恒,生命的终极,诗有了形而上的味道。写作上属于无我之境。其实未必彼岸乃超然,也许是另一个尘世。尘世之悲欢。
1990:村里通上自来水有拧巴感,生活前进了,情感拧巴了。新与旧的博弈。结束处不变的依然是情,亲情是不动的核能堆,是地雷,谁拉动了,诗就爆炸了。贵在细节,前面几首也有细节,亲历的细节让诗滋润湿润。
裂缝拷问生命追问意义。实与虚。比喻造灵奇,带有暗喻和情节转换的比喻句,让诗从庸常中跃出来,还有很多惊奇的细节让诗有了深不可测的哲学深度。
纸的石头》:其实就是书,诗化了。思成了主体,并凸显出来,包括上面的河湾、裂缝。感情轻变重,白呈黑,晴朗中有了厚重的浓云。作者是比喻的高手,惊奇的喻体敲击浑浑噩噩的神经,对人的感觉和思维有唤醒、洗脑和改道的作用。
哑巴》:可以看成另一种咏物诗,人作为诗的吟咏之点,是“物”,其中的比喻之绝,像从绝壁处将语言推向岩顶,再跳下来。有跳岩的效果和惊险之美。语言的冒险之后,是深刻的同情。诗变得凝重。
宠物诗化哲学,活化了孤独,诗有了音容动作。化无形为有形,似马良之笔,有魔棒,点石成金。幻化魔化着,类似魔幻现实主义,又穿越了。
一滴雨中有我的往生方式同上。哲学命题是:入世与出世。像一个人在挣扎,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尘世。依然是美而痛,深邃而清澈,朴素而唯美。
简介
李犁,本名李玉生,出生于辽宁抚顺,黑龙江长大并学习写诗。属牛,性格像牛又像马。2008年重新写作,评论多于诗歌。出版诗集《大风》《黑罂粟》《一座村庄的二十四首歌》,文学评论集《烹诗》《拒绝永恒》,诗人研究集《天堂无门——世界自杀诗人的心理分析》;其中诗论集《烹诗》获第三届刘章诗歌奖和第十届辽宁文学奖文学评论奖,另有诗歌与评论获若干奖项。目前专职评诗、编诗、写诗。
责任编辑: 马文秀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