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唐明
清爽的风骨与浑厚的文字
—— 我所认识的诗人唐明其人其诗其评


  导读:武放,河南大学文艺学硕士,诗人、作家兼事文学理论研究,作品散见于各类媒体、期刊,欣赏鲜艳明丽、刀枪入肉的诗,著有诗集《词的面孔》《危险的情绪》《消失的世界》《沉闷的大地》;诗评集《现代诗人与现代诗歌——语言、象征与世界》等。
  “同语言一道密谋策划的人,他在诗行里调遣词句,计算它们的功效,
  像密谋者在城市地图前分派暴动的人手。”
    ——   批评家本雅明[德国]评诗人波德莱尔[法国]
 
  以文会友,这或许是真正的文字爱好者的某种理想和追求。对我而言,这或许更为重要 而又有意义。我与唐明相识相交,直到迅速成为密友,与时间的长短毫无关系,有关系的仅 仅就是那些滚烫的文字。那段文字是唐明先生给我的几篇拙诗写的评论性文字。在那篇文章 中,他写道:武放的诗,写得野气雄阔,波澜不惊!有着不二法门的气势,如诗歌的刀子顿 挫相切,庖丁解牛般惊魂动魄直入无碍,灵犀一点,爽气率通,剖析解构,皆识骨法,肌腱 筋脉,俱迎刃而解,犹如破竹,肉见其刃俨然桃花盛开,蕙沐篁荫,露滴荷瓣,欣喜若狂…… 对我的诗歌做出如此评价,着实令我触不及防。震惊之余,我凝神细思,反复研读,一 个充满了力量的疑问油然而生,这让我不得不去追问:如此流畅而又充满了模型般的诗评语 言,究竟出至什么样的一个人的笔端?此时,深深地吸引我的倒不是因为他的诗评有多么透彻、到位或者有什么高深的概念性建构,而是他自身的语言性表述。这种表述如此的流畅, 犹如相声的贯口,一气呵成,不留死角。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评论性的语言具有某种模 型般的魔力,甚至这样的文字具有极为通俗的批评性法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性遵循。 这样的大气魄,这样的文字感,必是那种经过长期语言锤炼而又悟性极高的神人才能具有, 其他个人或许难得一二。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的潜意识里就产生了某种文字欣赏上的故意的可能。越来越多 的关于他的文字的发现渐渐成为了堆积如山的现实存在。原来,他是公众号《诗人名典》的 特约评论员,并且他和这个公众号都极为活跃,甚至他创作文字的爆炸性速度远远超越了《诗 人名典》的点击率和影响力。再后来,更多的情绪线条越来越集中在了学习、欣赏、感叹与 佩服的纠缠当中。这种具有评价性的情绪主要汇聚在对他诗歌作品的体会上:生动而又别具 风格的文字表述能力;空灵而又神秘莫测的语言的意义性指向;厚重而又变化莫测的历史价 值;等等。
 
  后来,在郑州举办的一个诗歌沙龙上,我邀请了他参与。他也非常爽快地答应了。那是 我们的初次相见。唐明先生那消瘦的身体,骨感的身材,稀疏而又倔强的头发令人唏嘘。不 过,白皙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倒充分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存在。他极富于谈吐,思维极其敏 捷,语速不快却充满了男人的力量和冲击力。尤其是,谈起诗歌来,他朗朗上口、绵延不绝, 犹如江湖之水汩汩流淌、川流不息。
 
深邃而又闪耀的内蕴
 
  阅读唐明的诗歌无意之中会被一种动荡而又流畅的认知与育教性锁定然后阅读的欲望 会被深深吸地吸引。那些词语的谜团和无限的魅力会将任何可能性的阅读深深地禁锢和掌握。 那种语言意义的美令人无法直视,甚至无法呼吸。在语言的一层层的剥离中,阅读的思维被 打开,眼睛的视域被放纵,身体的能量被一点点汇聚,诗人对于物象的体贴和靠近通过独特 的语言性经验被一点点释放出来,最终在诗人、物象以及阅读之间形成一种牢固的三位一体 的存在。
“震惊的因素在特殊印象中所占成分愈大,意识也就越坚定不移地成为防备刺激的挡板; 它的这种变化愈充分,那些印象进入经验的机会就愈少,并倾向于滞留在人生体验的某一时 刻的范围里。这种防范震惊的功能在于它能指出某个事变在意识中的确切时间,代价则是丧失意识的完整性;这或许便是它的成就。这是理智的一个最高成就;它能把事变转化为一个 曾经体验过的瞬间。如果没有思考,那么除了突然的开始——它往往是震惊的感觉,这证明 了防范震惊的失败——便什么也没有了。”○1 这一段经典的论述是本雅明对于波德莱尔诗歌 中表现出来的关于“震惊”意识产生过程的详细的分析和描述。诗人唐明也是如此。灵感来 临,心中某种震惊的意识突然就迸发出来。面对这种突然的震惊意识的迸发,诗人唐明也思 潮蓬勃汹涌。但是,这种震惊意识务必获得诗人自身的控制和约束,否则,超越了阈限,诗 意的完整性就会被弱化。试举一例。
 
  该在沙漠之书中,为寻找黄昏我们横扫月光。
  ……我们只愿,留住穹窿漆黑下的光影,而暂别乌黑一团 悬挂月亮的明媚
 
  我们见识过多的黑,但却为火,留不住白 夹在黑暗与白昼当中。那黄昏就是晚霞余晖的载舟
  —— 《中秋,为留住黄昏我们横扫月光》 这是诗人唐明诗歌作品《中秋,为留住黄昏我们横扫月光》的第 1、2 节。他在说什么?
  难道就是为了抒发一份别样的心境吗?难道他就是要描写这些可见的存在的具体的物象 吗?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词汇:沙漠、黄昏、月光、穹窿、光影、明媚、黑、火、白、载舟……。 这些可见的词语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意义性的黑洞。这个黑洞犹如诗人那闪烁的眼睛。它遥望 苍穹,思绪翻飞。它试图寻找人类一切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它努力挣扎。它试图与这个世界 所有的可能性的存在一点一点地贴近、抚摸和安慰并建立一种充满了神秘而又妖娆的联系。 这种联系如此柔弱,如此魅惑,如此充满激情。它似乎在寻找这个世界的意义以及这个世界 幽邃而又令人着迷的可能性终极。这种阔达的空间架构给诗歌意义的场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 精神性的存在。它的闪光不仅仅在于表面意义的可能性,而在于那些潜吟底唱、鸣镝钟磬的 暗藏的重重的杀机和磁场。
 
  谁能在光亮闪烁眼睛留下镀金的颜色, 噢,镀金时代。一对骆驼漆黑的眼框
 
  漆黑的月亮在黄昏到来之前,忽而爆发火焰 它是埋葬大地漆黑的棺材,一筐黑的塌陷物 站在恍悟和乌黑面前一堆黑漆漆的遮羞布 把荒芜的群山一同覆盖……
    —— 《中秋,为留住黄昏我们横扫月光》
  这是第 3、4 节。这是一个巨大的虚构。诗人在那独具特色的虚构之中注入了闪耀着一 种充满了力量源泉的漩涡一般的万有引力之虹。诗人唐明运用他娴熟的语言的隐喻性魔力试 图在所有的可能性的阅读场域中构建一种宏大的意义的磁场。这个意义的磁场充满了深邃的 魅力,将那些闪光的词语指向更加更加深邃的苍穹。“漆黑的月亮在黄昏到来之前,忽而爆 发火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想象?如此空旷,如此浩淼。不过,这种想象似乎已经违背了 常识。“漆黑的月亮”,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漆黑与月亮是不是一对极为矛盾的存在? “在黄昏到来之前”,“漆黑的月亮”“忽而爆发火焰”,在逻辑上,这种具有巨大超越意 义的表达是不是符合物质存在的基本规律?“它是埋葬大地漆黑的棺材,一筐黑的塌陷物”, 这种超越性的语言表述自身就带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色彩。这种超现实主义的表述方式自身 就要求脱离现实的逻辑、日常的逻辑以及思维的逻辑。其实,在超现实主义大师的笔下,任
 
  何符合现实的逻辑都被彻底肢解、彻底否定、彻底超越。就诗歌而言,它是一种语言性的表 述艺术。它的想象力难以超越语言固有的樊篱的界限。所谓艺术源于生活,或者艺术高于生 活,都是在某种程度上强调语言自身的局限性。
 
  遮盖雨布的光影,噢,光焰覆盖,晚霞烧开一炉金汁 大风金黄吹拂,尘沙覆盖,我们眼里最后一点割除荒凉的留影
  ……也被覆盖。
 
  房屋上的烟囱像一个巨大的阳具 雨在沙漠边缘蒸发,如凹陷在暗影中的火炬在上升
  —— 《中秋,为留住黄昏我们横扫月光》 这是该首诗歌的第 5、6 节。从意境的营造和意义的指向性而言,它不仅一如既往地继
  承了前几节语言表述的内在意味和精神品质,而是,更进一步将诗意的虚构和虚构的诗意这 双重性的内蕴的精神性存在引入到了无限的茫茫深夜的深渊。这个诗意性场域过于豁达和开 阔。这种场域自身就具有宏大的诗意性内涵,比如,时间、空间、宇宙、历史以及现存的政 治域场,等等。诗人自己在诗文的结尾处注释到:“注释:漆黑的月亮,仅仅是一种隐喻而 已。黑色代表月亮的背面,或月牙缺失的部分。”这种注释的根本的目的在于担心诗意指向 不能完全被阅读所理解和接受,或者担心阅读会歪曲或者曲解诗意性的本质性存在。不过, 这种注释可能存在一种固定性意义的阐释性焦虑性危险,甚至存在一种画蛇添足的嫌疑。
  整体而言,诗人唐明通过这首诗构建了一个宏大的语义场。这个语义场充斥着大量的雷 同而又常规性的意象。在这种浩瀚、令人窒息而又充满了各种重力性色彩的元素的背景之下, 人,或者人类,甚至宇宙、时间、空间、历史、文化或者各种政治性符码,等等,到底具有 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这不仅仅是一种诗意性的传递,更是一种极致的理想化的想象。这种 具有超现实主义的想象力自身就已经充满了各种难以预料或者难以估算的存在和表达。唐明 的诗在柔弱的表述中充满了激情的元素,甚至,存在一种语言性表述的疯狂的可能性。但是, 这些存在都是诗人的语言性技艺性的操控,阅读性主体更多的关注在于诗中蕴涵的“声响”。
  “亲爱的,您再读一读茨维塔耶娃写给索菲娅・帕尔诺克的那些诗吧!她的那些色情部分, 可以让所有的人都相形见绌,无论是库兹明还是其他什么人。‘还没穿透,还没穿透,还没 穿透……’还有:‘我因为遍布身体的疼痛而了解爱情。’这就足够了!至于说,这里最重要 的仍然不是色情,而是声响,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茨维塔耶娃这里,声响永远是最重要的, 无论她写的是什么。她是正确的:其实,一切都是一种声响,这种声响最终汇成一种声响: ‘嘀——嗒,嘀——嗒。’开个玩笑……”○2 这一段话是沃尔科特问布罗茨基:“为什么茨 维塔耶娃的诗这么富有激情,这么疯狂,但是却不色情?”的回答。我引用这段话不是用来 说明茨维塔耶娃的诗歌中的某种问题的,而是在强调一个词“声响”。我认为,一首真正而 又充满了魅力的诗歌不仅仅在于它外在严谨而又充满张力感的语言,而且更应该在于它自身 所蕴含的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或者就是布罗茨基所说的“声响”。就诗人唐明的 诗歌而言,他对于诗歌内在价值的追求充满了冒险性和实验性的意义。这种具有考究性的追 求值得我们学习和肯定。
 
古典而又雍容的基质
 
  诗人唐明的视野是开阔的,题材包罗万象。据他自己言说,他已经创作了 7 万首以上的 诗歌。对于这个数字和言说,我感到深深地惊讶和震撼。他说:他是掰着《大英百科全书》 的条目逐个进行书写的。多么厉害!《大英百科全书》又称《不列颠百科全书》,是世界上三大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科利尔百科全书》)之一。《不列颠 百科全书》由世界各国、各学术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包括众多诺贝尔奖得主)为其撰写条目。 该书囊括了对人类知识各重要学科的详尽介绍,和对历史及当代重要人物、事件的详实叙述, 其学术性和权威性为世人所公认。该书条目已经超越了 86100 条。诗人唐明敢于挑战这些条 目,而且逐个书写成诗。这种魄力和胆识自身就令人佩服和难以置信。
其实,作为一个诗人已经非常艰难,作为一个成熟的诗人就显得更加艰难。这个难在于 诗人以及诗自身在时间中必须不断地发生根本性变化或者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语言端的表 意性的高峰。在成长中,几乎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诗人和诗歌,除外这个诗人或者诗歌根本无 法成立或者难以纳入诗歌这个概念之中。诗人以及诗歌作品具有恒定的因素和变动的基质的 双重新。一个成熟的诗人必然是在恒定因素上随着时间的移动而更加历久弥坚。这个因素标 志着诗人自身的独特属性。而变动的基质却彰显着诗人自身以及诗歌的意义和价值的社会性 功能。就诗人唐明而言,他的诗歌作品融入了五彩纷呈的各类元素,甚至这种融入元素的能 力已经扩展到了无所不包的地步。但是,这种融入中极为闪亮的一个点就是:古典而又雍容 的基质。对于古典主义,诗人唐明有着情有独钟的痴迷和诗的倾向性表述性爱好。试举一例:
 
  —— 对于诗仙李白而言。 一字必杀计和瓢聚胡姬侑酒 没什么不同。杜甫虽穷
 
  …… 比如《西厢记》前本 元稹《会真记》“莺莺传”里的 崔氏。被始乱终弃!苏小小 也一样,同样被弃!
    —— 《妻与妾,士与女》 这是一首讽喻诗。整首诗歌语言欢畅、明快,充满了戏谑、讽刺的格调。该诗共分为   5个部分 28 节 92 行,是一首叙事性比较强的长诗。它在内容铺排上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上 下贯穿大量历史事实,虚实结合,结构完整。而且,该诗的核心叙述都紧扣《妻与妾,士与 女》这个内在主题展开。它列举的历史人物及各种典故清单如下:一是李白、杜甫、《西厢 记》、元稹《会真记之莺莺传》、崔氏、苏小小;二是沈从文、张兆和、高青子、张爱玲、 胡兰成;三是傅雷、朱梅馥、冕旒、鲁迅、马幼渔之女马珏、许广平、萧红、周树人、胡适、 卞之琳、戴望舒;四是叶圣陶、张兆和、沈二哥;五是黄金荣、章士钊、奚翠贞、吴弱男、 殷德珍、章含之、陈凯歌及妻子、洪晃的母亲。在大量的历史史料中,诗人屈指谈笑,由远 及近,嬉笑怒骂,将所谓的“妻与妾/乃中国文人最后一丝/遮羞布。”进行了透彻而又非常 清晰地揭露和无情地嘲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罗列般的叙事性进一步深化了诗歌内在意蕴, 促使这种内在基质充满了强烈的外延性张力。其中,甚至充满了对于人的内涵的一种压抑和 扭曲。它试图在指向一个普通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知识仅仅就是一种伪装;在时间或者 空间中,它们就是一种深度的伪善或者虚假的存在;这种存在带来了对于人性,尤其是女性 的摧残和伤害。
  在诗中将各种历史或者趣闻野史揉入诗歌之中,这种手法自身就带有某种古典主义的叙 事色彩。这种色彩自身能给予阅读带来某种切入的时代感和厚重而又浓郁的空间感。在时间 的线条中,诗人唐明的诗歌犹如一粒粒闪光的沙,庄严而又神秘地分布在文字的轮廓和架构 之中。在空间的温度里,诗人唐明用他那柔弱而又细腻的手掌贴近、抚摸、体贴着每一个表 意性的符号,然后又一一撕开这些神秘的符码,赋予它们充满温情的气息。这些气息一丝丝 一缕缕地撩拨着读者的心灵与魂魄。
 
  风吹走了我的内脏,我脸上的五官同样被风吹走 骨头搭起的帐篷,被风吹走…… 肉身的洞穴,悬挂着两只燃耗殆尽的灯
 
  两只眼睛穿越书籍,找到寓言 烙印和风扣紧被瞬间烧焦的耳朵,一片玻璃在眼中, 如一朵银耳长在湖水喧沸的背后
 
  几年的夜晚我毅然决然辞掉工作 为诗歌而让贫穷覆盖,大风为颠覆这刀锋上的疯狂而吹奏 突然瘫软为玻璃的碎光
  —— 《烙印和风扣紧被瞬间烧焦的耳朵》 这是诗人唐明创作的一首抒情长诗。全诗共分 7 个部分 27 节 79 行。这是第 1 部分共 3节 9 行。阅读诗人唐明的诗歌从开始到结束始终给人一种沧桑而又淳厚的接受性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式体验的内涵包含着复杂的情绪性因素:凄凉的、无奈的、超脱的、哽咽的、硬朗 的、柔弱的、沧桑的、豪迈的、果敢的……在这种混合着一切可能性气味的语言格调之中, 诗人唐明俨然成为一个超然物外的智者。那是一个饱经时间锤炼和现实摔打的人生以及命运 的最真实的反映和呈现。这种反映和呈现纯洁无暇,犹如闪耀的洁白之玉,空灵、剔透而又 飘逸着一种淡淡的悲戚。我们试图还原诗人努力设置的情景域场:
  第 1 节:风很大、两盏灯。一连串的隐喻增强了对于风的强度的修饰;我的内脏、五官、 骨头……;肉身的洞穴,两盏灯悬挂,即将耗尽。两盏灯犹如一双眼睛。
  第 2 节:两只眼睛闪烁着光芒,犹如玻璃;一双耳朵努力聆听;一切都是努力寻找“寓 言”和“真相”。
  第 3 节:这里出现了一个关于“我”的想象,这种第一人称的写法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同时,也让叙事内容具有自我表述的意识。
  整体来看第 1 部分,几年前一个诗人,为了诗歌的理想而辞掉了工作,在这个事实的基 础上,描写了他的形象、精神取向以及现实的淬炼,等等。
  与此相对应,接下来的诗人的表述充满了个性化的密码和符号。这些个性化的神秘性表 述完全陷入了“自我的呓语”之中。这种“自我的呓语”彻底颠覆了文字原来的表意功能, 甚至将那些固定的符码一一打碎,在词语的无关与有关之间进行肆意的重装、组合、拼接, 或者再摔碎,再组合,再赋予。所有这些语言意义的锤炼和颠覆最终彻底打乱了语言意义秩 序,在一个又一个晃动而又难以固定的语言意义的域场中获得一种莫名其妙的关于“自我的 呓语”式的“生死爱欲”的痛点、领悟以及所谓的自我的宏大的意志。以下几个部分的行文 结构,大体如此:
  第 2 部分:“尖锐的矛与厚实的盾。被风吹走。/怀抱花瓣的神,来到我们面前……// 太阳的血濡染光焰四射的唇齿,张开嘴巴/可以看到风的凉荫,我们的两腮被风挪位//我们 在回手敬礼针对那些破旧不堪、值得童年回忆的烟囱/一些街道停息在乌黑的思想里一些书 籍在黑夜砸来,/……搬弄是非,整夜整夜的啼哭。//我的影子比蝎虎的影子长些/但在捕杀 诗歌的蝙蝠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我们会忽略什么呢?/譬如:格斗厮杀的军棋。一挂旧怀表 的的链子/一些伟大又平凡的被屠杀的风景、事故/碰翻的女神像下,一番苦口婆心教育的功 课”。
  —— 诗人唐明一直在思索,在观察,在想象……,关于诗歌,关于社会,关于现实……, 它们是关于“看”的神秘性书写,是关于事物的两面性、神、太阳、回忆、书籍、时间、黑
  夜、影子、忽略、诗歌、教育等的书写,然而,所有的书写都无法穷尽物象存在的意义。 第 3 部分:“对视的目光,割破玻璃的刀子/那如海洋汹涌璀璨的玻璃房间被飞来的乱
  石/愤怒击碎。一个广场,一些奇形怪状的建筑//倾泻在房顶、扭曲的呼喊/被风吹走。牵挂 的孩子在死亡后怀念仍生的父母//那些老人只能怀揣一幅祭奠的肖像/胸别白花,向下啼哭/ 我见识了更多的主义和真理但在雨夜激动的喊/喊冤死去的亲友。昭雪平反的汗水//如流星, 碰见一位身披斗篷的斗士/四处奔走……而忘记了,和我们朴素对视”。
    —— 诗人唐明贴近自己的目光所及,那些翻飞的思维的花絮依然漫天飞舞、茫茫无际。 他看到的,他想到的,他触摸的,喜悦与愤怒,扭曲与呐喊,牵挂与遗忘,主义与真理,冤 与昭,高尚与朴素,等等,这些具象而又细微的贴近似乎在轻声诉说:诗以及所有的可能的 意义务必植根于最为朴素的存在。
  第 4 部分:“那是果敢的形象。一尊艺术的求爱者的毕生追求的愿望/却值得灰烬在调 和风雨的视同结拜的地方/诠释一个结论。一个元素的回报。一种道义的格局//蝴蝶在春季 飞翔。那些主张需要一生一世欺骗/而诗歌的赌侠,在茫然倦悔。虚幻的警醒……//经血抬 高了你圣火的温度,一个更值得奇遇的器宇/在普遍认知的光环下,徐徐展开,/画幅上的死 者,那无辜的、无知谐趣汲取的挺吊//终于在雨夜被风吹走我的内脏中赴会/等于一张掰开 双手的车票/乘上玻璃的火车驶向异地”。
  —— 多么崇高的存在,多么伟岸的象征。他注定就是一个果敢、勇毅、坚韧的符号。 为了“诠释一个结论。一个元素的回报。一种道义的格局”,他首举“圣火”赴虚幻而无悔, 赴死地而不羁。他必将打开一个普遍的世界,他必将塑造一个灵魂的家园。这是关于诗的真 理,关于诗的象征,关于一切美好存在的雕刻。
  第 5 部分:“试想,我们可以空掷的许诺/在画皮下枕边整年的争辩一个空泛的理由/ 针对那些隐私的消息。死亡可以被抹杀//欺骗可以被忽略。一个证词下的审判/一个大地灰 暗的理由,在些许灯光照耀的前期/那在虚土下的沉睡的死者。制度/与挑战制度的刑徒。面 对虚薄的被风偷去的内脏//我们只有在绝杀的挚友面前空喊/但对决。绝对不是今夜,今夜 无声……/我们唁函致敬的烟花铺天盖地响彻四方”。
  —— 诗人唐明做了一个假设。然后,在虚拟的“我们”的名义下进行了一个深刻的反 省。现实犹如雪花一样苍白而又冰冷,我们或者诗人“空掷的许诺”,那样的假设,那样的 争辩,那样的抹杀,那样的审判,那样的理由,那样的期待,那样的空喊,那样的对决…… 我们不得不反问:意义何在?我们就是一群“刑徒”,既是无声……,也要响彻四方。
  第 6 部分:“唯一的真理被大风颠覆。/乌黑的声声风暴,席卷了那些目睹黑暗路上扼 杀的人/为铺垫一个世纪的仇恨//祭奠一个灵魂。而符合意志的要素/一枝春季的梅花词。一 柄利剑的藏头诗/最后一次被旗杆上垂下的遗憾/带走。今夜的血路,那些灰暗目睹真实的建 筑/构造我们致力于解救的他们。//而灰烬,寒夜,水晶的水罐或睡死人的棺材/在通往死穴 的路上飘曳纸张的虚词/如一只鸟飞离,去寻找打开睡棺的钥匙//中国这只狐狸,在雨夜怒 喊……/乌黑净化路面,广场不协调的谐音”。
  —— 占据这一部分话语权的是大量的具有隐喻价值的词语:颠覆、风暴、扼杀、仇恨、 灵魂、意志、梅花词、藏头诗、遗憾、血路、解救、灰烬、棺材、死穴、虚词、钥匙、狐狸、 怒喊、谐音……,其实,这一部分是诗人内心的书写,是关于一个纠缠不清而又非常清晰的 概念的描述。诗人的挣扎何为?现实的困惑在于所有的对抗都是不协调的谐音。
  第 7 部分:“邪影和鬼声。淫邪的花园里驻扎兵丁的桥边/峭壁上爬升的鹰爪槐,抓起 砖砌的、海螺似的红屋顶//一张张雨夜的大网,在春天覆盖/争夺死亡灵魂虎卡。如虎魄遗 失于路/颠覆的血光红彻,照亮城市水泥的山谷//最后一点亮光,显得晦暗而迷人……/在逡 巡的石碑上,鼠辈滑腻的炙爪正在撕毁铁证//我在一尊墓碑面前背负屈辱,如一只驮碑龟/ 那样,绝望鸣叫。让黑夜覆盖我的周身/原谅那些在弹洞血红的黎明流着酣水而睡去的人们/
 
  让一朵流星在旭日灿烂树林森森/白昼的阳光下,普照……”。
  —— 诗人唐明是一个极致的男人。他瘦弱的身躯难以演绎思维的内涵。对于现实,对 于未来,对于诗歌,他做出了最后的惊心动魄的关于自我的安排。这一部分的书写充满了讽 刺意味,犹如一幅可以临摹的风俗画。所有可能的充满了爆炸性的力量都蕴藏在那些极为简 单又非常干练的词汇里边。然而,事实在于我们无奈的挣扎以及内在的彷徨。他对自己说: “我在一尊墓碑面前背负屈辱,如一只驮碑龟那样,绝望鸣叫。让黑夜覆盖我的周身。原谅 那些在弹洞血红的黎明流着酣水而睡去的人们。让一朵流星在旭日灿烂树林森森。白昼的阳 光下,普照……”如此大义凛然,如此毅然决绝!
  最后,我们再集中罗列一下每一部分的核心词汇:诗歌(我)→诗歌(我们)→喊(朴 素)→诗歌(圣火)→刑徒(我们)→钥匙(我们)→普照(我)……通过这些流动的词汇 的列举,诗人所要表述的可见的未来已经非常清晰。这首诗诗人唐明采取天人自述的方式犹 如一则关于诗、诗人与这个时代之间的纠缠、厘清、挣扎与呐喊的寓言性的陈述。他让我们 更轻易地走进了诗以及诗人的存在场域,从而促使我们思考、感知、完善等等。
  “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着你的 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 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你在自已的有生之年就已经死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
  3 这是卡夫卡给“现代人”做的一个定义性描述。这里的“现代人”是指那些内心存有诗意 但却被时代抛在后面的人。就我的认知而言,唐明应该属于那种获救者。但是,他却不止于 获救,他更多的意识源源不断地投射到自己关于诗、批评以及各类文字大厦的构建中。
  在某种程度上,阅读唐明的诗歌作品给人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画面感。这种历史感具有 非常沉重的外在修饰,内质却充满了撩拨人心的叙事性和强烈的思辨色彩。其实,就唐明自 身的人生经历而言,他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深入而又细致地研究了中国古代女子闺房脂粉 文化、中国历代闺阁演变、等等,并且出版了多部专著,比如《闻香识玉:中国古代女子闺 房脂粉文化史》(上海三联书店版)、《香国纪:中国历代闺阁演变》(人民日报出版社版)
  《中国兵器史》、《中国佛典钩沉》、《中西方艺术史鉴》等。同时,他本人兼具作家、诗 歌评论家、画家、历史学家等众多头衔,而且,在这些不同的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就 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领域的通灵般的感知和他自身雄浑的思考力、判断力混合着敏锐 而又坚硬的语言力,这些都促使他的诗歌作品走向博大、雄壮而又已经开阔的境地。尤其是, 对于一些历史、佛学、兵器、典故等等,他都能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甚至赋予物象一种惟 妙惟肖、活灵活现的象征气息。阅读唐名的诗歌作品犹如行走于云蒸霞蔚而又清爽适宜的山 梁之间,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一尊凡胎肉身也如沐浴十里春风……
 
多样而又规整的模具
 
  唐名是一个“多栖”性的怪才,更是一个“变现”匮乏的天才。他的“怪才”在于他对 语言超娴熟的运用和对物象独具慧眼的观察。他的“天才”在于他能够在众多领域甚至毫无 关联的领域做出游刃有余的决断和建构。这个判断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唐名 的交往和《诗人名典》的主编草鹤女士有关。公众号《诗人名典》是一个纯诗歌平台。唐名 不仅仅是该平台的副主编,更是该平台的台柱子和大笔杆子。主编草鹤女士是我与唐明相识 相搭桥和牵线人。我们之间更深入的交流在于文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我更多的阅读唐名 老师书写的各类文字,比如,诗歌作品、诗评等等。随着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我渐渐被 这样一个天才般的人物所吸引所痴迷。
  丰富的人生经验、开阔的研究领域、坚实的文字表述,这三者成为了唐名现实存在的最 大的表征和意义。对我而言,我更多的阅读在于作为诗歌评论家的唐明老师的诗评文本。一种是独立的批评文本,一种是对话式的批评文本。对于这两种批评性文本,唐明做了大量的 探索和实践。就数量而言,甚至“才思泉涌”“令人惊叹”都无法概括唐明的创作速度。从 文学批评的文体角度而言,自古以来,诗学批评模式就存在多样性的文体表述方式,比如个 体性论文式批评文体、点评式批评文体、对话式批评文体,等等。作为诗评家的唐明先生特 别擅长后两种批评文体的写作,而且,他已经将这两种诗评性文体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程度。 这一点着实令人感叹。其中,他与草鹤女士连续性开展的对话式诗学批评堪称当代诗歌的一 件令人赞叹的盛景。
  就是对话式诗学批评自身而言,它自古有之,而且在诗学批评史上源远流长。我国的《诗 经》、春秋百家争鸣时代的语录体、《论语》、《离骚》、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的 批评文章中,这种对话式批评文本中就大量存在。西方更是如此,比如,柏拉图的《文艺对 话录》、歌德的《歌德谈话录》,等等。虽然,对话式诗学批评亘古有之,但是,在不同的 时间中,它发挥的作用和侧重点完全不同。万变不离其宗,对话式诗学批评首要的条件就是 要具备对话的精神和对话的态度。对话本质上是一种诉求,是多元化文化发展和宽松语言环 境存在下的一种自由言说的方式。比如,我们以《论语》为例,它所包含的对话精神和对话 意识就非常强烈。《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大部分是孔子教育弟子的言论 及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其中涉及到对《诗经》中某些篇章的解读,孔子与其弟子相互讨论, 充满了对话精神,如《论语八佾第三》第八则。可以说,孔子与其弟子对《诗经》的讨论就 是汉语对话体批评的萌芽。
  其二,对话体批评还需要一个可以争论或者对话的焦点。这个焦点务必集中,如果泛泛 而谈,反而就存在意义过于松散的危险。同时,这个焦点务必统一于一个文本,不同的场域 难以形成对话或者争论,因为,场域不同,可以对话或者争论的概念或者焦点就难以存在可 以立论、对话、补充等角度或者侧面,也就说对比性就会非常的弱化。如果没有可以对比的 角度,这种对话体批评就可能失真或者毫无意义。“在对话中,在意识的交往中,包括斗争 冲突中,对话的主体在相互表述中,一方面各自建立自身,同时又促使事物获得新的意义, 以使具有价值的意义部分转向涵义,从而通过意义的充实,扩大了涵义。”○4 这段话说明, 新的意义来自于对话的过程,在文学研究中,对话的目的在于增值,它能充实文本给文本带 来新的意义。因此,是否具有对话精神,是对话式批评和独白式批评的分水岭。
  对话体批评曾经风靡于上世界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甚至出现了多元对话的火爆场景。 批评家、作者、读者、出版商、发行人等等纷纷参与进来,各种论点互相碰撞,火花四溅, 共同参与,批评的魅力获得极致性的绽放,从而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在这样的文 学批评实践中,对话式批评充分发挥了它自身的高度包容性和大概率参与性的优势获得了充 分的彰显,从而使文本获得社会各界以及批评家、读者等等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一时之 间,对话式批评渐成蔚为大观之势。
  “90 年代文学批评表达形式的最大改变,就是由多人参与的对话体批评的流行,而且, 对话成为 90 年代文学批评表达批评家文学思考的最主要形式。可以说,90 年代那些较为重 要的问题,那些有着较为广泛社会影响的批评话题,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表现和传播开来的。 诸如,后现代问题、女性批评问题、传媒与大众文化问题、市民社会和都市文学问题、新生 代作家作品、晚生代作家作品及 70 年代生作家作品的评价问题等等,都可以看到不同群类 批评家,以一种沙龙谈话的方式,最简洁、也最快速地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5 这是批 评家杨扬在《90 年代批评文选(序言)》中的一段论述,它非常精确而又具体的终结了上 世纪 90 年对话式批评的盛世。
  对唐明而言,他对于诗歌文本和批评实践存在双重的野心。在他创作的实践中,他的宏 大的理想王国在于:最大限度的丰富的诗歌文本的存在和兼容并包或者包罗万象的诗学理论 知识体系的构建。截至目前,我们可以读到草鹤与唐明之间以对话为载体的诗学批评文本洋洋洒洒数百万字。如此的规模,如此的数量,如此的惊人!现在,欣赏一段精彩的对话。
 
  “觊觎词语厨艺的诗人”却成了“研磨诗艺”和“画”对峙的画家……
  ——唐明、草鹤谈诗之吕德安(篇)
 
  这是二人关于著名诗人吕德安诗歌批评的一篇文章的标题。这种长文字的标题在唐明以 及草鹤的批评文章司空见惯。这样标题将一篇文章主题的浓缩性揉入复杂的概念性表述中也 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或者独具匠心的风格。正文部分,草鹤与唐明对话的主题不断变换,在内 容上采取的互为补充、相映成趣的模式,即这边谈一个方面,那边接上谈另一个方面,总之 围绕一个诗人的诗以及关于他的趣闻轶事展开,知人论世,谈人谈事目的在于谈诗。整个行 文纵横捭阖,波涛汹涌,情感激荡,说文清晰,言理透彻,字字珠玑,言之凿凿。
  以下是唐明老师的一段精彩论述。
 
  “ ——吕德安的诗高古、平白、煦煦影罩,于质朴无华中,字字句句贯彻落实,词义 见性,光炫荣耀似针芒,韵达其详,如珐琅彩浴火烧制,镶金嵌银般玲珑剔透;姿艳茁丽, 且珠玑圆润,朵朵晶亮,粒粒饱满,语境俨若桃之夭夭,梨花带雨。往往避实就虚,虚存实 无,玄盈淇澳,泫然承露。慕斯辞绚,羡之力逮,卜蜂莲花,钦佩奇妙。”
  “——吕德安的诗词语概念已不单单是句式的表征,它们相互间勾心斗角,彼此争伐, 反败为胜!……种种征兆、种种景象、种种雪况与雪光,激励着诗人迅猛奋斗、破旧立新, 如擦亮一根火柴,点燃了一个火药桶,于是整个军火库被引爆,火光汹涌,雪色冲天!爆炸 轰响此起彼伏,大团大团的雪向天空逆袭飞溅。”
  “ ——吕德安的诗精准纯粹,拙朴工巧,对根性的认知和怀念,在异国之土仍无法弃 忘,以单之又单词语勃发之心陈岢唯识,尺量寸移厘度,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宛如从肉身 拎出一具具尸骸、一首首诗,坐在自己骨头如刀的钉板上反省,对于纸醉金迷的异乡、物华 天宝繁荣之地,在灵魂救赎中承受罪与罚帝国梦,何止经神出窍,诗式的惩处给予了词语最 后的诅咒,将铜臭般的名利场秉弃,仅靠手艺绘画赊酒养活自己。”
  “——吕德安的诗在反讽中反讽,于刺谕里挖苦,嘲弄讥诮覆盖了诗歌,并覆水难收般 颠覆了我们对所谓天堂帝国的认知力。修辞提炼深入诗歌的外缘和内核,但整体又那么澄澈 静雅疏松和柔软,俨然钢性被抽离其实它无以复加,更为尖锐和果断!”
 
  这些精彩的评价性语句既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又极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的特征。 独白式的批评文本遵循的是一种演绎或总龟的思维范式,运行规范如下:提出问题,举例论 证,得出结论;或列举现象,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它的特点在于逻辑性强,结构严谨,当 然也充满了机械性和呆板禁锢的特点。而与之相反,对话体批评却呈现出多元化、活泼自由 的风格模式,虽然参与者所持观点和理论存在差异性,但是,往往经过争论或者补充就能获 得一种高度的认同和一致。二者存在某种程度上互补性和依存性。但是,无论何种批评模型, 诗学批评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出异质化的概念或者命题,同时,对于一个诗人或者一个诗学现 象,它还务必达到理论性的高度浓缩,犹如一场规范而又严谨的化学实验目的在于获得一种 具有增值效果而又充满了虹吸效应的提纯和归纳。
 
 
结语
 
  唐明自身所蕴含的关于诗、诗人及诗学批评的奇特景观或者正是这个奇特时代的社会位 置和生活方式的复原或者再现。犹如一串晦暗而又闪烁的符号,他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不仅仅能够给我们切近这个时代和社会的脉搏提供范本,而且还能够促使阅读获得触摸、体贴及寓 言式地具体而又精准地呈现这个平庸而又异化时代的底层知识体系的真实图景。这个图景充 满了基础性的体验、焦虑、冲突,甚至某种无所畏惧的活力、挣扎与偶尔的自我麻木。它试 图彻底而又清晰地将自我全部抖落出自己的腹胃。这个过程展示了他天才般的愤怒、警醒以 及所有可能与不可能的不协调的杂音。
  唐明的文字透漏出一种极为复杂而又清晰可见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存在于他所有书写 文字的背后所透露的矛盾性和两面性,比如,强烈的思辨色彩与晦涩暗淡的现实生活经验共 存,厚重的历史元素与戏谑、辛辣而又充满讽刺意味的格调共生,洒脱而又孤傲的自我意识 与内在超越性和获得感经验的匮乏之间的纠结,等等。在这种双重性的困扰和矛盾的语境之 下,唐明试图劈开一条道路,试图发现潜藏在宏大社会压力之下的根源性症结,然而,他仅 仅就是一个思考者和书写者,任何的建构和摧毁终将化为一道闪电掠过漆黑的夜空而已。
  唐明以及他的文字,犹如他的稀疏的头发,充满了柔弱而又坚强的意志。他的思考无不 带有社会位置、现实生活以及自我闭环的经验色彩,同时,又充满了自我体验的震荡,并且 这种经验和震荡在一种深度的回避、逃避以及回击的姿态中与后现代文化症候不可分割的联 系在一起,从而促使闪躲成为一种常态,而真实意图的批评却存在一种自我陶醉而又苍白的 日常形态。他痛苦地收获着自我封闭的思考,而闪烁的目光却充满了游弋的状态。这是一种 痛苦的内在转换和内在交流。在日常的时间中,这种转换与交流常常成为了与他的身影一样 孤独的存在。
  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唐明的那些犹如外科医生手术刀一样的犀利、无情而又自我陶醉的 分析和乐此不疲的广征博引的手段成为禁锢自我手脚的枷锁。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枷锁进一 步弱化或者分化了语言作为一种反叛手段的力度,从而促使他那些充满了寓言性质和神话色 彩的文字变得苍白而又软弱无力。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掩盖唐明内在关于一种具有万能精神 的诗学意识的构建和塑造。他的文字野心正如他的疯狂思考一样充满了澎湃汪洋、肆意挥发 的波诡之力,同时,他的情感犹如童话般微妙。
  以上文字能否书写唐明先生的语言文字之美之万一?适当之处,令人惭愧。
 
注释:
○1 (本雅明:德国、《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者 新知三联书店、2007 年版、第 137 页。)
○2 (《布罗茨基谈话录》:[美国]约瑟夫·布罗茨基、[美国]所罗门·沃尔科特/著, 马海甸、刘文飞、陈方译,作家出版社,2019 年版,第 29 页。)
○3 (转引自《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本雅明、德国、张旭东、魏文生译、生 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7 年版、第 14 页、卡夫卡《日记》(1921 年 10 月 19 日)。)
○4 (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69 页。)
○5 (陈思和、杨扬编:《90 年代批评文选》、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0 页。)
 
简介
唐明,笔名狼吠,著名作家、学者、诗人、画家、艺术评论家、历史学家。河南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闻香识玉:中国古代女子闺房脂粉文化史》(上海三联书店版)、《香国纪:中国历代闺阁演变》(人民日报出版社版)等书,长篇小说《淘米水》《鼠群》《中午》等,长短诗三千余首,另有《中国兵器史》《中国佛典钩沉》《中西方艺术史鉴》等作品。
责任编辑: 叶青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