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特刊 > 非虚构
身怀六艺,文学契阔了一生风景——“师出滑门”之徐洁民


  导读:刘万庆,1954年出生,天津市北辰区作家协会原主席、滑富强文学现象研究会常务会长。作品散见于《通俗小说报》《天津文学》《湛江文学》《五台山》《延河》等文学期刊,《捧角儿》《本草》连续两届获得天津市“文化杯”中篇小说一等奖,著有60万字文集《泪竹林》。
  写徐洁民,难免要走进时光的深处。那个大高个儿、小分头、白净脸,妥妥一个文学青年范儿的王庆坨人氏,经岁月风化,只能藏在记忆的长河里。二十一世纪的徐洁民,不拘心宽体胖、还不修边幅,头发少胡须多,大脚片子外八字;非是手不离烟而是嘴不离烟,眉眼间便总为烟笼而嘘眯——你若以貌取人,则极难将作家文人的桂冠扣到他头上。然而,诚如孔圣倡导弟子习六艺,在滑富强老师的一众弟子中,洁民乃出类拔萃者,其六艺概为文史、书法、篆刻、鉴宝、收藏、习武。
  
  一、阳光不仅照亮了文坛,也朗照了少年的梦
  
     不消说,徐洁民作家梦的种子是其父播下的。在他初通文墨后,父亲便让他读孙犁的《荷花淀》,读梁斌的《红旗谱》。他的作文也曾受到师生的好评,乃至教语文的郝老师拿着他《我的榜样》去给各班同学传阅。
     随着他和姐妹们的成长,吃穿用度也在增长。上中学后为补家计,家里养的猪终于增至三头。父亲常说养猪是好事,喂猪是难事。为此上课时,老师在讲台卖力授课,他脑瓜却开小差,想的是放学后去哪打猪菜?得打多少猪菜?得知中考落榜,父亲嘴上不说心里别扭,他却自嘲是三个猪脑子打败了一个人脑子;别人选择复读,他却如愿彻底放飞自我,从此白天骑行40多里,到工农联盟农场打猪菜,晚间在油灯下阅读父亲退伍带回的两箱书中的《李有才板话》《红旗歌谣》《汉语修辞》……
       没上高中焉知祸福?父亲的爱与期望仍持续为他倾注:1978年春节前,父亲用报纸给他的西厢房新糊了炕围子。不知人意还是天意,正对脑袋处,是1月22号《天津日报》刊登的诗歌《阳光把文坛照亮》,只要睁着眼,便是这首16行诗和作者滑富强的大名。
      四个月后,父亲的爱心与期望再次描摹出生命的精彩:老人家拿着报纸告知儿子,天津南开文化宫举办文学讲座!年方十六的徐洁民跨上“铁驴”骑行两个多小时,一路问询辗转到南开文化宫——无奈,入场券已发罄。他眼前一黑,感觉黑暗打败了光明。传达室大爷见与窗口一般高的王庆坨小孩儿满眼的失望,领他找主任求情,被感动的主任为他写了张条子:“大宋同志,请允许该小同志入场”。这位大宋,即与滑富强老师相契的作家宋乃谦老师。当然,他如愿聆听了梁斌、张知行、万国儒等心仪作家的讲座,一如亲眼见到前辈作家在向他招手。
      滑老师调来北郊区开疆拓土后,受到文学梦召唤的徐洁民,也来北郊区路边市场刻字谋生。待心境从容些了,终于推开了滑老师办公室的门。他给老师的“见面礼”是从椅子上站起来,满怀激情的背诵了《阳光把文坛照亮》:“像春雷把百家唤醒/像春雨吹得百花竞放/像浩荡的东风送来无限生机/像明媚的阳光把文坛照亮。”
      在滑老师的感染教诲下,徐洁民先以身边集市商贩的苦辣酸甜悲欢离合为素材,挥笔写就了万字小说《星期日的故事》《个体风潮》等,发在《沽北文学》《北斗星》并入选《北河风骚》。他又以人生百态播种春天,文学的秧苗次第破土,多篇小小说在《天津工人报•海河潮》副刊发表。2010年后他开始构思创作《古玩系列》;2016年,先是中篇小说《郎爷的故事》首发于《霸州文学》,同门罗广才读后大惊,遂推荐再发于《延河》,同样引起轰动并在津召开了作品研讨会,再后获得二十六届“梁斌杯”中篇小说三等奖;年尾时,他又将中篇《情利之间》拿给滑老师,喜得老师不仅发在《七彩虹》头条,而且写了千字“推荐语”——《高扬乡土文学的旗帜》:“……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琴心剑胆、笔墨豪情,看到了乡情野趣、人情世故,更兼看到徐洁民再领风骚,成为小说创作的佼佼者。”
  
  二、篆刻不仅解决温饱,也充裕了精神食粮  

      1982年洁民正值弱冠之年,镇文化站长知情洁民出自读书之家,且偶有“豆腐块”见诸报瑞,便悉心介绍数代诗书传家的村籍书画篆刻大家王家政先生的千金王雅敬,并在其影响下学习刻字,结婚后遂以刻字为业。得知北仓立市场后,小两口便客居北仓刻字谋生。
      曾经有那么几年,果园东路也是集贸市场繁华所在。那天,我供职的北辰区房管局,大门北侧便道上倏然多了个两米见方的铁皮屋亭,门楣镶着“文墨斋”三个行楷大字,心说亭子不大气势倒不小,却不知干啥营生。近前一看,刻字而已;再细瞅,刻字匠便是在滑老师那见过的徐洁民也。从此,每当我在办公之余劳累或烦闷时,总会在夏天踱到他的亭子前、冬天挤进他的亭子内聊文学聊青春。后来发现,不光我近水楼台是这的常客,罗广才、李国顺、朱京立等也常来常往侃天侃地。更有同门周永君,将神聊见闻写成《文墨斋主》刊于《北斗星》上。诚如广才师弟发我的资料所言,“洁民兄的小小刻字店,从未在面包前坍塌,反而成为我们许多文友串门、聚集、聊天的文学小沙龙”。
       1990年代中期,市场推行退路进厅,洁民的刻字小店关张,遂受聘于公安管理的“公章专刻”,便有了周六、周日的公休,便有了遍访名家的时间。齐治源、宁书伦、张牧石、沙陀、阎复兴等一列在书画篆刻艺术上熠熠发光的名字,他不仅有缘当面问教,而且或为忘年交、或执弟子礼。  
       2011年春,84岁高龄的张牧石先生不幸病逝,洁民悲伤之余写了悼文《结缘张牧石》,发表于《中国网•滨海高新》:“张先生住所面积不大,但他的书画、篆刻、词章诸艺皆在此推敲喷发,使得房间内充满浓厚的艺术氛围。就是在这所房间,先生多次接待过民国四大公之一的张伯驹先生及夫人潘素。一道布帘,一住就是十天半月,两位忘年老友谈词说画,其乐融融……一次,先生打来电话,告知给我新写了四条屏和一副对联,方便时取走……用印时,先生从一小红布袋中取出了印规,仔细摆好位置后对我说,眼不行了,没印规怕盖不正,说罢,稳稳盖好了印章…… ”  
      疫情间的2021年5月17日入睡前,我从朋友圈里见到洁民晒出的篆刻新作“清赏”,顿觉一股清气驱走了新冠病魔,也驱走了睡意,乃起身披衣写就了《孜孜篆刻清赏之》,发在《天津日报•北辰之声》上:“……整体感觉,洁民这方清赏印,气在流畅,势在疏朗,那么情呢?早前,世人皆知洁民以刻字谋生;而今,文友晓得洁民对治印艺术孜孜以求,其精妙得意之作,可谓入独步之境……”可以说,非“刻字匠”乃“印人”徐洁民,沿着篆体汉字的历史隧道一路走来,在书法、绘画、雕刻的不同洞窟凿壁偷光,将历代篆刻家的艺术感悟和自身的品位、学养、审美、情思融汇于刻刀之下,在方寸之间留下永恒的生命律动与中华文化不朽的魅力。
  
  三、鉴宝收藏不全为爱好,也结纳了良友善缘  

  洁民旧物收藏的基因,同样来自父亲的遗传吧:他的老宅里至今保存着两箱六七十年代生产队的会计帐簿。因我是财会专业出身,深知这些帐簿对于研究、解剖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形态,具有何等重要的一手史料价值——显然,洁民出于对父亲的孝顺和思念而赓续保存。
      他的收藏且得益于鉴赏。上世纪九十年代,洁民同一位藏家去市文物公司参观文物展销,刚上台阶看到一幅绢本书画颇夺眼目,洁民脱口而出:“老画新题”!藏家遂向文物公司求证属实。“老画新题”,即原为老画惜无题款故价值低,后人以画风补题名人款,以期卖出高价。洁民解释说,古人作完画,笔端沾有色彩未及洗笔便着墨落款,画面与题款协调舒服,而百年老画若用现今墨汁补题则韵味差矣。
      有如阳光载不动秋天的落叶,一草一木均言你是陌生人。曾几何时,手工刻章顷刻被“机刻”取代,徐洁民几次走进图章刻制店怀旧,任谁都不知他曾是北仓一带刻章的前辈。“个体下岗”后的他,凭借古书画鉴赏的功力,多次赴晋、冀、鲁、等地“淘宝”,再转让与藏家,以利差维持家用。
      无论如何,他入行文物的起手式晚半拍。在乡村,许多有祖传“货色”的人家,接触“文物贩卒”肯定不是初次,最讨厌那种又想吃又怕烫的磨叽之徒。洁民反其道而行之,有时画轴未全打开,便拍板买下,卖主见他爽快还许以优惠。他见人家急用钱方忍痛割爱,每每以优惠价成交,再以让利部分奉还,美其名曰“赞助”,其实还是原价。因之,他在圈儿内亦博得眼力好、运气好、缘分好、人品好的美名。
      当然,他也曾“败走麦城”:当年,在一人家以万元买下一对康熙青花花盆,一只完好,一只有“冲”。此后他经手清代瓷器多了经验,再看当年入手的那对花盆感觉不舒服了。等翰海拍卖行在天津利顺德征集拍品时,洁民便去利顺德向瓷器专家请教,专家一槌定音,此乃“光绪仿康熙”,虽有价值但与康熙本朝却相差甚远。
      除了瓷器,纸质文物亦为他所瞩目。如时为山西协统谭振德的师爷写给家乡王庆坨的胡姓亲属的尺牍,言及“晋省兵变,将巡抚(陆钟琦)、协统(谭振德)同时枪毙”之事,此家信内容对研究辛亥革命颇有史料价值。
      1990年代初,洁民偶得一红木秤,铸铁砣,黄花梨杆,比之上海吉尼斯纪录的大秤还猛了3公分。得此权衡,洁民自是欢喜,特意邀我和滑老师去他家同赏。而后,我写了消息登在当年的《今晚报》上。这些年,红木手串兴盛,有从业者找他以高价收买。洁民得知是车成珠子穿串赚钱,便说,价钱好说,我只一个条件,须白纸黑字写明:我何时想见这杆大秤你都不可拒绝。手串业者听后悻悻然扭头走掉。当然,我带朋友去他家,权衡是必赏之物。
      若论大秤价值,窃以为——活脱脱就像洁民挺直的脊梁!
   
  四、通文史不拘桑梓,也丰厚了津沽文脉  

  津沽重镇王庆坨,旧时九沟环水,赖一方高地为“坨”,自古藏龙卧虎,其中王猩酋为清末民初名满天下的文化达人。我敢说,比之洁民对王庆坨的文史研究,现今未有出其右者。他在《今晚报》副刊所发的几篇文史稿,终于引起文史学者、副刊部主任王振良的垂注,便驱车王庆坨往返交流,并引为知己。振良先生每有补壁之需,便邀约洁民的书法新作。
      天津文史专家侯福志先生校订民国马鸿翱所著《桑梓纪闻》的文稿,洁民读后乃考证补充道,马鸿翱于民国二十年代曾应邀在王庆坨教书十余载。所著上、下卷皆为客居王庆坨期间的笔墨。马鸿翱告老还乡,王猩酋特设家宴送别。1990年代,洁民曾三赴马鸿翱故土安次得胜口拜访马家后人,也从其孙辈手中购得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写给马鸿翱的祝寿联一副。
      2017年夏秋之交,已离岗退休6年的我,被局领导召回执行主编《北辰区房地产志》,首先想到力邀洁民师弟同修。电话中他说,父亲新殁,还未从悲伤中走出。我劝道,最好的悼念莫过于遂了老人家所望所愿。再者,作为文人,未曾修过方志,不能不是一种缺憾。三日后洁民应允。从此,不仅秋天可依,而后的三个春天,更有数不尽的花朵。现在想来,那是一段我俩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
      我自幼隶户籍宜兴埠并长成。洁民能张口讲述王庆坨与宜兴埠两个津门重镇的文史佳话。聊到宜兴埠张李先生(号雨亭)趣闻,我说, 张李为清末举人,虽开塾馆,另在村外种几亩旱田。民初军阀混战,教书所得不及家用,几亩旱田却能收获不多不少口粮,一家老小不致挨饿——这便是歇后语“张李先生扛着镐,后边儿学生跟着跑”的由来。他说,某日,王猩酋收到宜兴埠好友张李托人捎来一只大雁,途中不慎折伤雁翅。猩酋舍不得吃,调配中药粉敷之,竟愈合了,乃致函张李表示感谢。再后,曾经带给猩酋及家人许多欢乐的大雁被黄鼠狼咬伤致死,猩酋激愤难平,作《悼雁诗》传世……
      通过以房系史、系事、系人,从而强化房地产志书的文史价值及可读性,洁民为“名人旧居”章节贡献颇多。
      最具可读性的是歌唱家张振富旧居:1990年5月中旬,洁民手持滑老师开具的一封文联介绍信,赴京采访区籍著名歌唱家张振富。因未预约,不巧人家下部队演出而吃了闭门羹。但敲门声惊动了对门住的歌唱家刘斌,让进屋后歇脚又得见串门儿的京剧名家叶少兰。两个月后,振富回北辰看望老母,特意到北仓市场洁民的刻字亭子回访,并邀滑老师等一同去了刘园老家长谈。临别在老屋前,便有了同行的崔琳琳拍照合影。此番修志,洁民写了《与张振富在其旧居前合影》作为“随文附”入志。
      最具传奇的与教育大家张伯苓有关:当年洁民于北仓集市口摆摊刻字,曾以印料价收购一枚3公分见方的牛角质“协兴号印”。因花纹镶边图案精美,不忍做印料使用,然翻遍家中藏书竟不得“协兴号”出处。40多年后,他晚间阅读宜兴埠的《古镇魂》,偶然发现“协兴号”乃南开之父张伯苓祖宅堂号,其图章亦为张氏货栈的印信,喜得他一夜无眠……
  最具宿命的是,许多年前他在房管局门口刻字糊口,一生“个体”的他,看着“体制内”者进进出出好生羡慕。但当年的工作人员退休淡出房管局后,他却登堂入室写房管局志,不枉吃了3年皇粮。
  
  五、文学的原始体温,让理想有了质感
  
  洁民先祖随燕王扫北始居文安,民国中叶祖父再迁王庆坨,距天津卫已不足百里。向大城市迁移,与有文化人为邻,向为父亲教育子女的口头禅。洁民女儿5岁后的1989年,洁民又有了属龙的儿子,孩子爷给取名“津蛟”,字面为水龙,而谐音“津郊”,寄托了祖辈的欣喜和希望。
      父亲年少时即与书画大家兼中华武士会创建人闫至阳的亲传弟子习武,退伍后,不少本村临村青少年拜其为师。洁民自幼耳濡目染,曾埋怨父亲“宁教异姓不传儿女”。父亲回答,你身强力壮且脾气暴躁,若再习得一身武艺,怕要惹出不少事端。
      2001年,洁民“淘货”由太原赶火车返津。其时车票紧张被“票贩”盯上,谎称有票,便跟随票贩来到一偏僻室内,被仨歹徒围住,挎包旋即被一长发持刀者抢去。在歹徒扭身走出屋门的瞬间,洁民一个蛟龙出海揪住长发,顺势铁爪封喉,憋的歹徒刀刃落地跪地求饶。其他歹徒见势不妙复将挎包扔给洁民,洁民捡起扬长而去——写下这段文字其实是谓之习武所言不虚。
      如今,在院校任教的女儿,已有合作出版的学术著作;儿子是小语种专业,毕业后供职于五大道上的小洋楼。如今,洁民夫妻为照看孙子常年居住在市区。前年广才组织滑门弟子去西青档案馆走访,预订先取道王庆坨会合洁民,洁民夫妇竟然赶工赶料将老宅换屋顶的浩繁工程提前告竣,以其焕然一新迎接了恩师一行——我写下这段文字,是想言明其父的两个遗愿,在他的奋斗中均得实现。
      已逾花甲的师弟徐洁民,在文学上尚有抱负,惟愿孙辈不用照看时返回王庆坨的老宅,写王猩酋的长篇纪实,写孜孜构思的文物系列小说……
     无论怎么说,洁民身在王庆坨浓厚的文史氛围里浸淫,但艺术的心灵和理想却朝向北辰——这里有他的文学恩师,有他的师兄师弟,也有他青春时挺拔的身影和笑语欢声,更有他为家族理想和文学事业打拼时专注的眼神、逶迤的足印、透彻的知足与感恩。
   
                                    2023.11.17于沽北
  
 
责任编辑: 叶青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