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特刊 > 非虚构
文学理想不灭,笑容大过了苦难的岁月
——“师出滑门”之吕振顺


  导读: 刘万庆,1954年出生,天津市北辰区作家协会原主席、滑富强文学现象研究会常务会长。作品散见于《通俗小说报》《天津文学》《湛江文学》《五台山》《延河》等文学期刊,《捧角儿》《本草》连续两届获得天津市“文化杯”中篇小说一等奖,著有60万字文集《泪竹林》。
  
      我承认,当《天津诗人》读本总编辑、滑富强文学现象研究会会长罗广才主张“师出滑门”系列之16采写吕振顺时,我还是难免诧异。须知——滑门弟子还有好几位中国作协会员没写呢!见我张着嘴巴不出声,广才师弟解释说:有(文)本写本,无本写人。我豁然——“师出滑门”的百花齐放,方才契合了滑富强先生有教无类的为师宗旨。于是,我与正值花甲却依旧娃娃脸、一副深度眼镜明显减龄的吕振顺谈了一个上午。
    
  1、乐做劳动者,成为那个时代的强者

      无论是他的家庭人生还是我们的访谈,似乎皆以灰暗为底色。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打小就没了父亲。那是1976年,刚过半百的父亲溘然病逝,京津制革厂工会领导照例来家慰问有啥困难要求?母亲先虚晃一招说:只一条,请领导照顾让小儿子顶替他爸参加工作。领导问小儿多大?答12岁。领导面露难色,说12岁还是孩子,果真进厂当了童工,岂不是又回到了旧社会?母亲乃退一步说,请领导答应,等他长大了还能享受顶替政策。3年后,母亲又从京津制革厂退休,人高马大的吕振顺破例顶替母亲,终于成为产业工人。不查户口本,还真看不出他刚过15岁。
      振顺上有6个哥哥姐姐,或当兵或上山下乡或参加工作。他那尚未成熟的心智很朴素:多挣钱。因之,当领导问他愿意干嘛时,他说哪工资高去哪干。正巧有个装卸工扭了腰缺人,领导随口说,干装卸工资高。有多高?工资45元,粮票45斤!他一下子被震撼了:全民所有制的学徒工月工资才21元,45元相当于三级技工的标准了!于是,初生牛犊似的小振顺一口应承了下来。回家说与母亲,母亲非但不高兴,还要去找领导换工作。振顺急了,耍小孩子脾气说,您要给我换工作我就还回学校上初中!母亲没辙依了他。
      装卸班组都是叔叔伯伯辈,装车时照顾他在车上码货,卸车时让他在车上搭货。3个月后,他自告奋勇踉踉跄跄扛起盐碱生皮原料麻袋,再3个月,他的腰腿一如架梁的立柱,扛着180斤的麻袋坦然唱起了青春的赞歌。
  但青春时光并不总是和颜悦色——有人开始给他介绍对象了,一听是扛大个儿的,连面都不愿见,他的娃娃脸始现眉头紧蹙。为了儿子终身大事,母亲又找领导给他换了“削里”的工种,亦即生鲜的猪、羊、牛皮经过浸水去毛发酵后,他要用双手展开,然后蓄进布满滚刀片的胶轴里,去除残留的肉渣油垢,同时手控机器保证“削里”后皮料平整薄厚均匀。说是技工,同样是重体力,还极其危险、脏臭,但他不在乎。
      1984年,体操王子李宁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3金2银1铜6块奖牌,成为最耀眼的体育明星。回国后的9月,李宁给他们厂写来一封感谢信,夸赞京津制革厂出品的护手革质量超级好。振顺站在布告栏贴出的感谢信前看了良久,感觉戴在李宁手上的护手革肯定也经过自己的“削里”工序,也该有自己一份功劳,便工工整整地将感谢信抄了下来,拿与刚认识不久的滑富强老师探讨,老师当即帮他写了一条消息登在《今晚报》上,小吕因此成了厂里能文能武的“名人”。但他依旧安于又脏又臭又累但高工资高福利的“削里”岗位,直至1996年的“再就业”。
  梳理吕振顺的青春年华,发现并无再多开满故事的枝枝蔓蔓,有的只是吃苦耐劳、挣钱养家的树木主干。
  
  2、幸入滑门,理想照见青春的天光

  在滑门弟子中,吕振顺肯定不属文学天赋或成就的顶端。但他属于“一期”,且年方十九的他又属于当时最年轻的那个,师哥师姐便送他个雅号“毛毛”——
   正值文学黄金时代的1983年底,出于对文学青年的向往和标榜,举着北郊文学社招收新学员广告的《天津日报》,迫切更兼忐忑地迈进了滑门。他属意参加诗歌组活动,也对每周活动的到来充满了期盼。虽然写不出诗歌组组长孙世吉老师“这边歌那边笑,白云在天上飞,红霞把小村绕”的诗句,也缺乏诗友“让春从我们每一片叶瓣,走向多姿多彩的秋天”的情思,却是每次活动从不缺席的那个。
   他学着写北运河、写雨雪、写情侣,但一首又一首习作拿给老师辅导后,老师鼓励说有进步,但还须多读多练才够发表水平。
   他不懂气馁,照旧虔诚地骑自行车往返十几公里参加活动,也不断给滑老师送稿而乐此不疲。由是,他对红绿灯下的交警产生了联想,终于写出了处女作《在时代的岗位上》:“你是一棵青松/绿在十字路口/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你的身躯/五彩的灯光/映着你黧黑的面庞……你头上的帽徽就是一颗火红的心/跳动着事业和理想”(1985年1期《北郊创作•希望集》。
   除却固定的文学社活动,年富力强的滑老师还带领年轻的弟子们在那个文学的春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眼界提升品味,将诗情雅趣织成了撩人的风景。仅1985年春夏便组织了房山笔会、十渡笔会,秋季又组织了青岛笔会,同时邀请报社编辑老师参加。
   第一次见到大海的吕振顺带着相机为大家照相,别人下海游泳他在岸上看管衣服,肚子饿了他给大家去找吃食,吃饱喝足他又为大家去找如厕之所……千米之余的青岛崂山之所以称为名胜,不在其高在于濒临大海的突兀奇崛,尤其以手托腮高耸于碧波之中的“石老人”,朝迎旭日暮送晚霞,历尽沧桑伴潮起潮落,给了年轻的“毛毛”以创作的灵感:“是因为晚年的孤独/还是为远方的孩子祝福/你站在浪花飞溅的海中/任狂风抽打 雷雨恼怒……你也在站岗放哨/守卫中华的海疆国土”(1985年3期《北郊创作》)。同期的《诗苑荟萃》栏目,滑老师还刊发了他的另一首小诗《足迹》,遂使吕振顺的诗作开成了并蒂莲。
   那时节,除却上班与半生不熟的各类皮革打交道外,二十郎当岁儿的吕振顺把8小时之外的时间系数托付给了文学爱好,一串桃李之媚也结出了丰硕。滑老师长女盈欣读天津师大期间,参加走廊诗社之余,还与同学组织了枫叶文学社任外联部长。同学诗友每每到家里请老滑富强老师辅导开讲,亦邀振顺前去帮厨,蛋炒鲜笋、鱼香肉丝,辣子土豆片等拿手菜令大学生们大快朵颐,他的诗心文胆,也被大学生的才情朝气渲染得翩翩起舞。
   1986年盛夏的一早,他上班出门得知胡同口的小卖部被盗了。下班后,又见几个同事攒人玩牌赌博,回家后构思了小说《谁之罪》,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形象生动诠释了“奸出人命、赌出贼”的俗语。这篇小说被读者称道之处尤在于人物的刻画:几个赌徒的性格、语言、形象分别有他所熟悉的原型:门被麻杆儿撞开了,留点神,骨头别撞折了,胖子调侃说。麻杆儿反唇相讥道:折了?那是你,一堆朽木,撞一下一个大瘪儿。你别看咱人瘦,胳膊腿儿细,那可是檀木的(1986年2期《北郊创作》)。
   乡镇企业如火如荼的1993年,滑老师主编了《北辰热线》专集,开辟了《北斗星•北辰热线》专栏,组织弟子们采写区属厂矿企业,而将采写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双先进的北仓村党支部的重任交给了吕振顺。他的人物访谈《正是春风送暖时》,似乎标志了他的文心文笔的成熟。那一期《北斗星•文讯》披露,区文联编印的《北辰热线》宣传手册广泛发行后,反应强烈效果良好。其中对北辰经济开发区有关政策的介绍引起读者关注,某位干部从中获得信息后,成功引进一个300万美元的外资项目。
  
  3、安于碌碌,并不戚戚于卑微与失败
  
   虽然还是那个脏兮兮累巴巴、跟猪皮牛皮打交道的操作工,因了一首小诗变成了铅字,遂使1985年的初夏温婉可人且灵动。他又写了一首脚步如弹琴,足音似琴声的新诗送去滑富强老师看。老师正欲出门,说你来的正好,跟着我去看爷爷。看爷爷?哪位爷爷?老师笑说一会见到你就知道了。振顺提着一兜水果和新出版的《北郊创作》倒了3辆公交车,跟着老师来到和平区曲阜道上的公安医院,走进病房一看,是名播天下的大作家、滑老师的老师梁斌:如此算来,委实是他的师爷了。记得梁爷爷特慈祥,挪开病床上的书报后,拉着他手说,宝贝儿,坐这,虎头虎脑的!又打开巧克力让他吃糖……
   可以说那次拜望梁斌老影响了吕振顺大半生。十数年间,他办了天津市和河北区的两个图书馆借书证大量阅读,先后参加了初高中的文化补习,再后报考了成人业大并毕业。
   应该浓墨重彩的情节是,从公安医院回家后,吕振顺先是一头扎进《红旗谱》里,手不释卷,竟至平添了英雄情结。发了处女作更兼见过大作家梁斌的他,再谈起恋爱来也有了底气。接下来的六一,他与新交女友约在北宁公园划船。他的文学谈吐合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美妙歌声,令女友心驰神往爱意连连。当振顺滑动的小船推开波浪缓缓靠岸、又与女友牵手去园内影院之际,突然传来“掉水啦!救命呀!”的呼声——原来,一个调皮孩子离开家长跑到湖边玩耍不慎落水,几经扑腾便沉没了。此时的振顺耳边又响起刚读过的《红旗谱》37节,朱老忠带领乡亲“反割头税大游行”,一边擎着三节鞭抵挡敌人的刺刀,一边伸开铜嗓子大喊“是刀山也得上”的呼号声——他也来不及脱衣服,奔回湖边一猛子扎向冒泡处,又在水里三下两下摸到了孩子,复举出水面托上了岸。闻讯赶来的父母当时吓傻了,抱着孩子直哭。振顺看到女友捋自己的湿衣服,这才想起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肯定是看不成了,便拨开穿着红裙子蓝裙子的人群去找厕所,先对付滴答流水的T恤喇叭裤。正巧厂里有个师傅也带孩子来公园玩,对落水儿童家长披露了他的工作单位。不久,他见义勇为事迹便出现在公司团委主办的《团讯》上。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新交女友却吹了。女方家长说,小吕吧,人是好人,但爱冲动,跟他结婚过日子肯定不松心。振顺的婚恋之路似乎甫一开始便不顺。
   同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接下来又谈的一位女友几经走动与他顺利结婚,再一年,儿子顺利出生。欣喜之余,他写了许多波光幻影意象的情诗:《春与冬》“在春季  两颗心/印绿了大地/掀起层层涟漪”;《海滨之夜》“夜雨摇着痴情/和不知疲倦的梦/编织蔚蓝的海波/留下许多温馨/轻轻诉说/能听懂的/只有你我……”(1987年2期《北郊创作》、1990年1期《沽北文学》)。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孩子长到8岁时,企业转制,他面临“再就业”,孩子妈因为向往国外生活与他离异而去。从此,他的心音焦虑了生活的驿站:当过专职司机,干过民营企业主管,2010年始交挂靠借照自行承揽地采暖工程。厂房公建的大项目垫不起资,民居装修的小项目利润薄,又当经营采购又当技工壮工,没活急的上火,有活累的贼死。
   日历走过灰暗和艰辛来到2019。坚持30载大年初一给恩师拜年的罗广才、周永君、吕振顺等一干弟子,在腊月除夕突然收到师母仙逝的噩耗,遂使此次初一拜年改为了“看望”。广才与振顺结伴回家的路上,自是唏嘘人生命运的无常。沉默稍顷,广才有意无意说,振顺振顺,既非真顺,亦非不顺:今年该是你转运之年。振顺闻听后问,何以见得?广才答,你在京津制革厂的有毒有害作业应该按1.5倍计工龄,如此算来,你今年可拿退休费了。振顺恍然大悟,乃积极准备个人手续资料,55周岁生日时,他顺利办理了退休手续,让他的老同事们好生羡慕。每忆及此,他总是感恩有文学加持,虽然错过了许多的春风春雨,却终究赶上了秋收的喜悦。
  
  4、擎着理想,体味平淡生活的丰饶

   我们的滑富强老师是没见过父面的遗腹子,也是孝顺老娘的楷模。吕振顺认为,自己从老师身上学得做人之道远胜于为文之道。初入滑门后便常对母亲说,别看您有7个孩子,别看我最小,将来肯定是我最孝敬您。振顺这多年来的所作所为,也让老娘体会到振顺的孝心。2016年,他成功为89岁的老娘申办了政府公租房,11月初便乔迁新建的双青盛康园的单元楼房。
   又是春暖花开,振顺常用轮椅推着老娘下楼兜风,年届九旬的老寿星除了腿脚不便,语言思路依然清晰,且风趣乐观,在楼前草坪在花园广场广有人缘。赶巧,同楼住着一位50多岁单身杨姐在家盛康园社区物业打工,热心有加的杨姐经常问候、关照户外活动的老寿星,与振顺老娘唠家常唠熟了后,如果哪天振顺回来晚,还及时给老娘送饭、帮着收拾屋子,让振顺心里别有一番感动。在老娘的撮合下,振顺与杨姐便谈起了再婚。
   那是一个花好月圆的时辰和环境。杨姐郑重问他,将来能够给予自己一个怎样的生活?振顺认真想了想,拉起杨姐手说,一架书籍两亩田,种花种草种清闲。读罢诗歌手挽手,品茶旅游度晚年。杨姐听后,复将另一只手搭上来说,我信你,答应你……
   拿了退休金的吕振顺又迎娶了心仪的杨姐,在夕阳晚照的晖光里双喜临门。直到今天,夫妻俩共同伺候着97岁高龄的老娘,继而将用孝道,把老娘烘托成长命百岁的老人。
   采访结束时,我问正值花甲的吕振顺,跟了滑老师40年有何感想?他从书包里拿出2005年6月28日出版的《北斗星》。那一年,滑老师作为区政协常委提案的“北辰区首届文学节”列入了政府工作要点;那一年,我还在区房管局供职,与滑老师几经商量,5月20日的首届文学节作品研讨会选在区房管局多功能厅召开。区委和市作协领导,文学前辈、诗人、作家、媒体编辑及滑门弟子济济一堂共襄盛举——那一期的《北斗星》,也几乎成为活动盛况和相关作品的专号,而压卷之作,正是吕振顺的诗歌《大山的呼唤》:  
   多少年的呼唤/演绎成日与月的思念/多少年的情感/陈酿出手与手的相挽/呼唤,呼唤/我们在大山的呼唤中信步走来/走到今天,走向明天……
   他坚定地说,滑老师就是我们北辰文学的大旗,就是我们文学弟子的大山;我从一而终地追随滑老师,就是追随不灭的文学理想。
  是的,“ 文学是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单细胞,她穿过人的眼帘,驻入人的心田,在捕获了人的精神之后,生命即诞生了不灭的情怀”。
  是的,听振顺谈人生过往,那真是一段笑容大过了苦难的岁月。正如师弟罗广才所说:“振顺的笑容像朵花/每天都准时开放。

    2024.5.9于沽北瀛台
  
  吕振顺,1964年秋天出生,天津人,退休产业工人。
责任编辑: 叶青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