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特刊 > 非虚构
水痕浸岸,明证诗心清澈
——“师出滑门”之朱京立


  导读:刘万庆,1954年出生,天津市北辰区作家协会原主席、滑富强文学现象研究会常务会长。作品散见于《通俗小说报》《天津文学》《湛江文学》《五台山》《延河》等文学期刊,《捧角儿》《本草》连续两届获得天津市“文化杯”中篇小说一等奖,著有60万字文集《泪竹林》。
  
  1963年出生于北京的京立,自幼随母姓朱,他身上也委实有着朱门强大的基因传承。外祖父朱以书(诗人、评论家,字肇洛,1903—1982),曾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学府中文系教授,1932年即有《戏剧论集》等学术著作传世。曾与李霁野一同被日本宪兵抓捕入狱、一同获救,乃患难之交。母亲朱冀男,曾以高于清华北大分数被新组建的北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作为朱家长女,亦曾数度跟随父亲拜访梅兰芳、齐白石等艺术大师。
  
  1. 、从童年到高考,不易服输就是转折
  
    如果强大基因的获得是先天优势,则1957年政治运动造成的悲剧性影响也只能照单全收了。姥爷因长期隔离审查致精神伤残,只好随在津教书的姥姥“居家改造”。在北京化工学院任职的母亲受牵连忧愤成疾,1969年携子下放河南驻马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离京那天早上,6岁的京立随着“干校劳改人员”通过北京站的露天货场上火车,他问妈妈,“咱们怎么不走大厅?怎么不坐电梯?”妈妈赶紧蹲下身用冰凉的军用壶堵在他撅起的嘴上:今天电梯坏了,好孩子听话排队跟叔叔阿姨们一起走。
      1970年11月,一场失约好久的春雨终于来临:母亲由竟日下田种水稻、驾辕拉粪车的干校水稻班,去支援国家重点工程新建胜利油田,但规定不满十岁家属不得随同,刚入学的京立遂被送回天津由姥姥照看,满室的书香也给予他深入骨髓的熏陶。尽管姥爷的昏睡多于睁眼,但看到他描摹的毛驴蝈蝈栩栩如生竟然笑出声来。一次,仅此一次,他递过毛笔,姥爷居然写了一行唐人小楷……
  小学四年级时京立已满十岁,遂转学油田子弟学校与母亲在山东相依为命。为了家里吃水,他比不上山里的孩子挑满桶,开始半桶,再多半桶,终至满桶。也跟邻居小伙伴打成一片:一起搬石头、走山路,练就一副铁脚板。后来,油田职工采用液化气罐做饭,别家都是大男人一个月换一次气,京立坚决不让母亲插手,自己先扛着半罐气瓶往返,一个月跑两次山路。半年后,自觉腰肩硬朗多了,便自作主张扛了一个30斤重的满罐气瓶回来,不料半路歇脚再上肩时气罐脱手滚下山坡,幸被大石头拦住,磕出一个碗大瘪坑且没爆炸,万幸母亲参与设计的气罐减压阀质量过硬没影响使用。忙于科研的母亲只是看着懂事儿子高兴,并没有发觉什么,而少年京立心里却一直犯嘀咕。果然,一个月后再去换气,人家见气罐有损坏不许再循环使用,按规定让赔偿。京立一听吓得赶紧道歉,说没钱。站领导一问,是科研所那位设计画图一丝不苟的朱工的儿子,尤其喜他小小年纪就孝母撑家的男子汉做派,大手一挥说“甭赔了,以后小心点。”
      读中学期间,母亲特意带了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让他熟读,他却偷着看母亲藏起来的《水浒》。就这样,除了在家为母亲遮风挡雨外,在外学会了讲哥们义气,也交了当地炼油厂子弟朋友——“梁山好汉”的情结,伴他走过了被阳光雨露遗忘的岁月。
  1979年的春风,吹醒了姥爷蒙尘多年的历史错案。在时任天津市文联主席李霁野的奔走呼吁下得以平反,母亲也被“落实政策”调往驻津央企化工部第一设计院。本来化工院与一路之隔的四十七中学是对口支教共建单位,子弟可就近就学,但朱京立摸底考试成绩惨不忍睹,况且四十七中是市重点校,学校为了高考升学率拒绝接收。无奈,先插班到非重点的北仓中学初三年级。在中考前的一个月中,小舅教他补习代数几何勾股定理,他自己没黑没白地背语文、政治。结果,摸底考试的成绩高出了录取线一大截,尤其作文《我的二舅》,写了二舅早年在东北当兵回津探亲,刚出北站见一疯子正挥刀乱砍,吓得群众惊慌失措避之不及,二舅情急之中解下背包扔给疯子,疯子下意识用手一接,二舅顺势将其制服。假期将满,二舅也没享受“军人优先”的优待,只是耐心排队买回程火车票,又赶上几个不守规矩的小青年非要加塞儿,购票乘客敢怒不敢言。天津体院出身的二舅走向前去正色道:你们几个谁推得动我,可以占我的位置买票,我到后边排队去;若推不动我,就请你们乖乖儿后边排队去。说罢,吸足一口丹田气摆出站桩之势。还别说,有一胳膊根儿稍粗者真推了一把,见二舅纹丝没动便使了个眼色,几人灰溜溜出了票房。判圈老师的评语是“两件事写活了一个人”。
  应该说,朱京立的两年高中是风生水起、态势喜人的:遇上了好班主任毛淑兰,京立本身也刻苦追补文化,入团当了年级支部书记,后被推为首届校学生会主席。美中不足的是因了学习基础差、社会活动多,高考的成绩差了许多,因此也没有一本二本的可心大学——不易服输的朱京立心里窝囊却也没有头绪。是命运眷顾还是考验?学校转而推荐他去参军,京立也没跟母亲商量当即同意。
  
  2、从战士到报道员,军旅有春汛
  
  委实说,新兵朱京立没有当将军的远大抱负,但不乏英雄情结。他被选进师部报讯队后,把《永不消逝的电波》男一号李侠当偶像:背摩斯密码,学无线电收发,把脱皮渗血的手指练出老茧,夺得了收报第一、发报第二的优异成绩,结业分到围场的团特务连担任专职无线电通讯兵。
  生活不仅有许多无奈,也常常给人以惊喜。比如他发现临时驻扎的小小夹皮川竟有个图书馆,藏有雨果、果戈里、巴尔扎克等文豪的作品。从此,他不再参与战友的娱乐活动 ,而把全部业余时间变成一场如饥似渴的阅读盛宴。每当读到精彩段落都要求自己背下来,碰到好词好句子随手抄在本子上。1983年《鸭绿江》杂志办函授刊,他省下津贴交了报名费。不全是心疼几元的报名费,乃是不甘于只当看客,让抄惯好词好句的手痒痒之余写了散文《干枝梅》:“看惯了城里的富贵鲜花,自然不会垂青这星星点点摇曳在山峰中的白色小花。知道吗?当你置身9月下雪5月消融,大半年都是满目枯枝败叶的严寒坝上,除去身上的国防绿、领章军帽上的红旗红五星,你最常见到的生机颜色便是这些傲雪寒梅了。”不消说,这篇《干枝梅》成了他的处女作,配发的评语与当年作文的评语如出一辙:一簇干枝梅写活了一群战士,一种精神品格。
  生活的机遇看似无心插柳,却常常垂青于有准备者。这不,指导员李志远带着政委冯耀堂检查山坳执勤的通讯班来了——那没得说,被子们将被叠得全都像刀切豆腐般方正齐整。走到靠里的一个床前,一尘不染的床单边角微微隆起,政委一把将褥子掀起,半床铺展的毛边草稿便露了馅儿,令床单起鼓处,正是刊发《干枝梅》的那本杂志。政委随手拿起翻开,脸上表情多云见晴,仍厉声问道,这是谁的铺?班长答:朱京立。战士朱京立听到喊自己名字,立马立正敬礼:报告首长,是我的铺。政委一看,中等身材挺拔干练,自来卷发下眉宇双眸间虎虎生风,一口京腔普通话又透着书卷之气,乃先笑出一朵灿烂,复虎起脸对指导员说,好哇,你这还藏着一个人才也不报告!指导员来的也快:我们这儿正培养着呢,培养好了再报告给您。战士朱京立来的更快:报告首长,李指导员一直关心支持我读书写文章,这支“英雄”钢笔就是指导员送给我的。接下来,通讯兵朱京立调到团政治部当报道员便顺理成章了。
  为了上新闻稿,京立一改写作的路子,仍不改学习的路子:决意报名参加《陕西新闻刊大》和西北新闻函授学院,共需报名费16元。那时他一月津贴才6元,便给家写信请求支援。母亲知晓是交学费,一次汇来20元。
  首发的基层连队消息稿刊登在《承德群众报》上,内容是清明节间,战士到驻地学校与师生开展传统革命教育活动,喜得政委说,小朱子是块材料儿,我没看错人。又命他办团《国防建设施工简报》和广播的任务。当时团里正配合国防施工凿山洞,任务急难度大,连、营竞赛争先恐后,班、排角逐你追我赶,战士个个生龙活虎豪气干云。朱京立白天下连队深入施工第一线,晚上写稿件、画版面、刻蜡板、油印出报。开播的电台自播稿件,配上音乐背景循环播放:一时间宣传靠前有声有色有板有眼,基层连队战力猛增工程作业高歌猛进。政委便在全团总结大会上点名表扬。年底,服役期满的朱京立复员回津,团政治处专门给地方安置办写了推荐信,政委亲自送他到四合永火车站鼓励话别。
  
  3、从进门到坐下,觉悟的文学舟楫
  
  1984年春,因了滑富强老师主编的《北郊创作》创刊,便激动了一方文学新人的难忘乡梦。年底脱下军装的朱京立,在200多退役、45名参加“转干考试”的队伍中,语文、政治两科及总分名列第一。又赖以团报道员的履历、部队的推荐信,遂被分配到区委宣传部新闻科工作,他亦确立了人生事业的奋斗目标。
  又是紫燕翩翩飞回的季节。科长刘万友的案头摆了一本新出的1985年第一期《北郊创作》。翻开紫粉色底金黄迎春花的封皮,首页是大作家梁斌为“北郊文学社留念”的题词:“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配以梁斌老戴眼镜、执毛笔的挥毫照。再浏览目录“散文之页”,见有万友科长的《绿潮》,遂翻至51页捧读起来:“后来,乡亲们偷偷告诉我,这鱼鳞般的片片绿色,是松哥搞的海滩绿化实验。但实验还没得到成果验收,就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关进了牛棚……”京立马上联想到外祖父和母亲,他的心弦被沉重的文字拨动,也倏地爱上了这本内部文学杂志,记住了责任编辑滑富强的大名,萌生要拜见滑老师的念头。
      此前的1月15日,天穆青年兽医王辰华成功抢救了相邻马庄村奶牛专业户王学明的一头刚生完牛犊的母牛。朱京立采写了3000多字的通讯或曰人物特写,发给《天津日报·农村版》,但多次修改还是不能过审。他带着这个问题和一篇诗稿参加了滑老师主持的文学社活动。通过大家讨论和滑老师讲评,他第一次明白了写人要写出魂儿。回家后,他用细腻的文字描写了零下十几度冻凝了药业,王大夫联想到“养牛户死一头奶牛就要倾家荡产,便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又坚持手焐输液瓶高举过头顶,药液带着他的体温和对养殖业的热爱、对专业户的真情,缓缓流进牛体,也滋润了专业户的心田。深夜3点钟,牛开始吃草了。如释负重的王大夫背起药箱,拖着疲惫的身子消失在茫茫夜色中……”修改后的《夜救病牛》,同时被报社、《新闻刊大》和区广播站采用。他带去的诗作《故乡的小河》也被滑老师发在下一期的《北郊创作》上。
  夜晚给了朱京立新闻写作、文学创作的灵感,也给他带来心灵、事业的创伤。1986年暑期前,一位异常活跃的业余通讯员在他办公桌上见到了一篇关于中学生流失问题的调研材料,问他有些内容为啥不写成新闻?他答调研材料未经核实不能写,一般写了也通不过审核。没想到这位老兄为了发稿,回家写了篇《北郊区中学生流失现象令人瞠目》的通讯,还“令人瞠目”地把朱京立列为第二作者,尤未经审核骑车径自送到天津某报,后见报于二版头条。更令朱京立“瞠目”的是,主管领导怒拍了桌子,政府大院高层震动。人说“小朱子不是捅了马蜂窝,而是把天捅了个窟窿”。朱京立见跳进北运河也洗不清,索性宁叫一人寒不叫两人担,自己默默承受。结果那位业余通讯员该干嘛还干嘛,朱京立须臾间被调出区委宣传部,安排到北仓镇政府办公室写材料。但凡有人问他为什么?他都无从解释,只答到基层锻炼。
  噢,那是朱京立人生的山重水复,也是滑老师张开胸臂接纳他的柳暗花明。当年夏季刊《北郊创作》即时发了他的《海》:“海在启迪人生,使你的脉搏和着潮起潮落一起跳动。海,还是一个经历磨难而不屈从于命运的思考着的青年,是一个不懈的追求者。”那时节,为配合《北郊创作》助威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他把身边典型单位和先进人物提供给滑老师,其中我采写的《事业的火照亮人生》《生命在激流中扬帆》《曙光初照步履匆》等篇目,皆为京立牵线搭桥且陪同采访,他也在逆风中蝶变返青。
  1987年7月,空前的“三年气化津城”胜利在望。滑老师动议《北郊创作》编辑部与区重点工程指挥部合作采写一本专题报告文学集《让蓝天更加明净》。采写对象是指挥部领导定的,采写作者由滑老师委派,京立便承担了采写我的任务。他以《在沸腾的生活中——关于报告文学作者刘万庆的报告文学》为题,开篇写下了“探索别人完善的过程,亦即自己完善的过程”的题记。另在《播种》《耕耘》《收获》3个小题下,写了我身为房管站会计、又当属片煤气工程项目会计,还兼着区指挥部出《简报》、写总结、写新闻报道的大秘工作——这些写写算算多在晚间完成,好腾出白天挥动管钳参加施工一线的初检整修,连女儿烫伤也没能陪同送医。他挖掘出我的“魂儿”是一句话:“天津的煤气化是大干苦干出来的”……
  时光缓缓来到1988年初夏,区政协文史委副主任骆之荣到北仓镇找京立说,区政协要出《北郊文史资料》系列专辑,政协常委滑富强老师力荐你写登高英雄杨连弟。这时候的朱京立还以为区机关大院没人敢找他写东西,对滑老师的推荐有如深渊映出一缕晨光——通过采访烈士遗孀闫福珍、长子杨长林,在浩瀚的报刊中,在烈士陵园的文献中采撷精华,终于写就了以《艰苦童年》《登高立功》《抗美援朝》《奋不顾身》《壮烈牺牲》5个分题、洋洋6000字的《登高英雄杨连弟》。当年11月出版的《北郊文史资料》由时任区政协副主席、黄埔出身的王学彦老题写书名。其中杨连弟稿被肖克将军题写刊名的《民族魂》,收入志愿军入朝作战50周年纪念专刊和《北辰区志》专辑。可以说,那是京立驾驭人物传记题材的一次跨越,也是他因文字滑坡后又以文字打的一个翻身仗。接下来的两期刊物,滑老师又连续发了他的诗作《晨曲》《春日情思》,表现了作者好梦飘香的心情:“一轮是月亮/连着昨夜的汗水和峥嵘/一轮是太阳/系着今晨的心愿和憧憬/卖菜的姑娘骑车进城/飞鸽驮着希望飞行。”
  1990年,滑老师组织的天津市当代诗歌大展迎来“第三届北斗杯诗歌比赛”,京立的《暮》获奖。在作者简介中,老师特意标注了“北仓镇团委书记,北斗诗社常务理事”,一如他的诗句:“小船在夜的呼吸中感叹/桔黄、炽白的灯光/已在远处闪烁、闪烁……”
  
  
  4、从文学到新闻,不等闲的记者生涯
  
  又是一个春天的1992年,伴着天地间的滚滚春潮,朱京立的新闻事业重又扬起风帆:调区广播站做记者。
      他是创办北辰有线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三剑客”之一。除一位台长、一位播音员外,他是记者兼节目制作。在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后,肩扛摄像机一如当年负重前行的液化气罐,他要扛起家庭、事业、人生的全部梦想。虽然忙得无暇顾及文学写作,仍然在《天津日报·农村版》和《北斗星》发表了散文《故乡品茗》《四弟庭古》,与幼教的妻子王淑娟合作的文学评论《儿童文学与儿童培育》,以及屠格涅夫《前夜》的读后感《俄罗斯优秀妇女的典型叶琳娜》等作品。为此,还专门携妻参加了滑老师组织的文学社活动。
  1998年始,开启了朱京立新闻生涯连年丰收的光景:年上稿量均达200余篇,多篇广播电视新闻作品获市级新闻一等奖;《浅谈音响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获市广电学会优秀论文奖;个人获首届区县十优记者称号。一时间,北辰电视台成为行业里的获奖大户,区广电局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基层先进单位,朱京立也被委以广告部、总编室、新闻部副科长、科长等职。
  光阴循着成功的路径继续前行,受滑老师点拨启发,与滑老师合作,已成为他创新电视荧屏灵感的平仄。新千年伊始,北辰有线电视台成功开办了《村名的由来》专栏,让灵动的文字化为观众享受北运河文化的视觉盛宴,滑老师带头写了康熙题匾“孤云寺”的白庙村脚本,并发动学生弟子写所在村落,我也写了重商重教的古镇宜兴埠。京立单机采访拍摄制作,一年内竟洋洋播出了50集,市局总编室领导说,这该是我们市台记者干的事,你们北辰走在了前面,夺人耳目,很好。
  2009年6月13日,为配合区国土局“6·26土地日”的宣传活动,我曾以区作协主席的名义,邀约区籍作家的专题笔会。已是主任记者的京立师弟欣然参与,5日后便交出了长达万言的特写《敬礼,国土卫士》;来年又主动采写了5000字的随笔《为了发展的空间》。
  对于朱京立来说,2014是他事业的一个驿站,也是他精神的康养地。他的获奖新闻与文学作品兼融的35万字著作《水过留痕》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他送给我的签名本,不仅题了字而且用了印。我接过拿在手上时,分明掂出了京立师弟事业甚或生命的重量——在《我怎样写农村新闻》的代前言中,他以身说法:“从事新闻写作、文学创作的人,老百姓说像疯子,神经兮兮的,其实这就是痴情。我觉得真的没有痴情便写不出好的作品。”秉承着一片痴情和良心,《新闻报道篇》收录了种植养殖能手、边远地区教师、北辰农民画艺人、体育健将、大学生村官;《报告文学·通讯篇》收录了区籍革命烈士、舍己救人英雄、挽救了一个家庭的好儿媳、3个儿子结婚不收礼不大办的老支书;《论文篇》收入了创新电视新闻的思考、动态消息与深度报道、记者的德与才;《感悟篇》中收录了辉煌奏强音、感动在创造的机会中、无悔人生甘做新闻牛;《后记》中他自谦,“我从良莠纷杂的贫瘠收获中,筛选出这些虽不美丽、但尚诚实的谷粟扎成一束……”
  写到此处,我又记起他印在书名下面的五行警句:“人的一生也许错过很多/因有此痕,我知足/作为记者,我庆幸选择了一条/有良知、有责任而且喜欢的路/而且至今仍在路上”。
  因为喜欢《水过留痕》的作者、喜欢作者的文字,我将“水痕”用在了本稿的题目上。
   
  5、从副高到正高,不曾舍弃的桃李之媚
  
  人生不怕跌倒,怕的是一蹶不振。朱京立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品格,该是家传亦或早年在山东学习生活时即确立的吧?至于人生的规划,又该是1992年调去广播站从事新闻事业时完成的吧?其时,当年他已经是镇团委书记——年轻的科级公务员身份。惜才的领导关心说,你踏踏实实在咱镇里干,少则五六年多则十年八年,进入处级行列应该没啥问题。但他婉谢了领导的好意,执意进事业编的广播站从零开始,为的就是争口气,从哪跌倒从哪爬起。
  原来学的新闻刊大、西北新闻函授不算学历,他憋着一口气读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科和法律专接本,用了8年取初级职称助理记者,再用7年晋副高职称主任记者。当高级记者免试英语后,他开始攀援最后一个山峰——正高职称。       
  常常,个人理想,有如照在北运河面的诗心月影,风吹过,便惊起一湾鸥鹭。2015年,他被任命为区新闻中心(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属副处行政级别,分管广播电视综合业务。
  2020开年便与疫情撞个满怀,57岁的朱京立临危受命,但任书记、主任。融媒体中心“两支队伍战疫情”,身为正职,他开启了一段三头六臂砥砺前行的难忘时光:让区文联主办的《北斗星》上线入网,让传统媒体搭上网络新媒体的快车道,让“微北辰”等十多个平台的新媒体在疫情中成为“永不消逝的电波”。那时我虽早已退休,但他知我仍受聘承担着《北辰区房地产志》执行主编之责,便电话问我啥状况?我简单通报后,他乃约了我一篇《有诗有志的日子》,4月2日发在师妹季晓涓责编的《天津日报·北辰之声》副刊上。 
  2021年,飞过冬季的紫燕又衔来了春天。我与京立在一建筑工地邂逅,刚拍完片、扛着机子的他已上了车,见到我复下车跟我来了个拥抱。除了问候,他又约我写文朋诗友、尤其几位笔耕不辍的同门稿件。我赶紧写了《守望于乡间的诗行——读祁永宏的实力诗作》和《孜孜篆刻清赏之——读徐洁民清赏印絮语》,相继发于4月8日、5月20日的报纸副刊,晓涓同时线上线下配发了永宏的一组诗作和洁民的随笔《印缘志缘佳话谈》。疫情中的北辰文学与新闻承接出珠联璧合霞鹜齐飞。
      那年7月,《天津日报·北辰之声》副刊拟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栏目,京立建议我写篇有分量的稿子。正巧我们的滑富强老师从文60周年纪念,我便写了《举斗柄以为麾》交给师妹晓涓处理:“……欣逢滑老师从文60载,我还要说,文学当有不绝的风景,老师便有不老的情怀。有诗为证:文学甲子生紫烟,华章如瀑挂前川。诗泽浩荡深千尺,仰望笔健写明天”,发在22日报纸副刊的头条。
  
  6、从作者到主人公,潋滟夏秋的诗心依然清澈
  
  “分手时,请不要悲叹我的孤独/把一声道别、珍重留给山谷/每个人身后都有一片绿洲/我不悔让命运的征靴/踏进不曾涉足的荒漠……我永远不会背叛挚爱与眷恋/把记忆交给驼峰驼铃” ——《水过留痕·走在荒漠》 。
  算起来,朱京立比我要小十岁。80年代中后期,因了我们两家相距仅百米之遥,尤因同为师出滑门的性情中人,所以无论在空间距离还是心理距离上,一直以来都走的很近。此番我专稿写他,不是对早年他曾给我写过报告文学的回报——恰恰相反,在去岁今年《师出滑门》系列的20篇采写计划中,是没有他这位“正职正处新闻人”的。同样,作为爱诗的他,在《天津诗人》读本总编罗广才师弟眼里也是性情中人,广才便问我,为啥不把已经退休的朱京立兄放在今年写呢?广才是总策划,我尊重。
  京立说,新闻是易碎品,但新闻人不是,诗人更不能是:必须有真情才能动笔,能够经得起揉搓摔打才能得道。作为从业三十多年的资深记者,我这位师弟可谓采写他人无数,今番,他自己成为被采访对象,成为一篇特写的主人公,这本身便是情节、段子,是生活的精彩,是文学与新闻的佳话,是滑门弟子的美谈。
  访谈结束时京立更动情地说,滑老师是老娘一手带大的遗腹子,我是自幼与老娘相依为命的单亲家庭;滑老师年轻时因保护梁斌被关进牛棚,我姥爷、老娘因政治运动命运多舛;滑老师性格豪爽刚直不阿,我在人生低谷没有像玻璃瓶一碰就碎——我结拜滑老师,既有情感性格的基础,也有人生际遇的师生缘分。我最钦佩咱老师的有教无类海纳百川;最感恩咱老师钟情文学又甘为人梯且敢为真理鼓与呼的道德风骨。昨天是今天的借鉴,今天是明天的花期,人生便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刻苦学习之路……
     走过花甲,朱京立把诗情串成了风景,晚霞亦可唤来新的黎明——因为他的诗心,如波光潋滟之桃花潭水,依然澄明而清澈。

  朱京立,1963年出生,现居天津北辰。天津市北辰区融媒体中心原书记、主任,天津市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委会委员、北辰区作家协会原秘书长。著有35万字文集《水过留痕》(2014,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4.7.29于南开风荷园
责任编辑: 吉竑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