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叶延滨
叶延滨诗歌选(附评论)


  导读:著名诗人叶延滨诗歌及评论。


一、诗人叶延滨

  叶延滨,作家诗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
  1969年从四川到延安插队,其后任过军马场牧工、仓库保管员、部队工厂干事,文工创作员等,在底层生活十年。1978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读大学期间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毕业后在《星星诗刊》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共十二年。1994年由国家人事部调入北京广播学院任文学艺术系主任。1995年调到中国作家协会《诗刊》杂志社任副主编、常务副主编、主编。2012年担任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16年任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迄今已出版个人文学专著52部,作品自1980年以来先后被收入了国内外500余种选集以及大学、中学课本。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俄、意、德、日、韩、罗马尼亚、波兰、马其顿文字。代表诗作《干妈》获中国作家协会优秀中青年诗人诗歌奖(1979年——1980年),诗集《二重奏》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新诗集奖(从第四届改名鲁迅文学奖),其余诗歌、散文、杂文分别先后获四川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青年文学奖等50余种文学奖。

叶延滨的文学著作


叶延滨短诗十首


中  国
 
 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女郎,
双手拳在胸前,
“How great! China……”
她赞美着老态龙钟的长城。
 
不,可尊敬的小姐,
对于我的祖国,长城——
只不过是民族肌肤上一道青筋,
只不过是历史额头上一条皱纹……
 
请看看我吧,年轻的我——
高昂的头,明亮的眼,刚毅的体魄。
你会搜寻不到恰当的赞美词,
但你会真正地找到:中国!
 
 1981年 

1986与吉狄马加(左一),李钢(中)在江油李白故居。


想飞的山岩
——惊心动魄的一瞥
 
一只鹰,一只挣扎的鹰
向江心伸直尖利的嘴吻
爪子陷进山腹
两只绝望而又倔强的鹰翅上
翼羽似的松林
在凄风中颤动
    一块想飞腾的山岩
    数百年还是数千年啊
    永远只是一瞬
    浓缩为固体的一瞬
    想挣扎出僵死的一瞬
 
一个凝结为固体的梦境
一个酝酿在诗人心中
来不及写出的悲壮史诗
你是自由前一秒的囚徒
又是死亡前一秒的存在
是延续数千年追求的痛苦
    对岸是亭亭玉立的神女峰
    是听凭命运的安宁
    那颗心早已是石头了
    她早已不会动
    也永远不能动
 
想飞的鹰,你能飞吗
当你挣脱这浓缩千年的一秒
你的自由将需要你
用耸立千年的雄姿换取
你将消失
和禁锢你的死神一起消失
    我相信,你会飞的
    你的飞腾是一场山崩地裂
你的身躯会跌入大江
你的灵魂是真正的鹰
骄傲地飞越神女峰的头顶……
 
 1982年 

1968年叶延滨插队前夕。


爱情是里尔克的豹

爱情是动作迅疾的事件
像风,迎面扑来的风
像鹰,发现目标敛翅的鹰
像闪电,你刚发现了又隐没的闪电
从此,一切
都不再和以前一样了
 
爱情是里尔克的豹
在铁栅那边走啊走啊
而你隔着铁栅
望着那豹发着绿光的眼睛说
等待,还是死亡
 
爱情是大树
是橡树和青枫
所有枝条都交错的天空
是树下的小花
花儿正初绽露水中的花蕾
是花边的小草
草丛中有一处坟茔
是坟茔里两个人安静地躺着
 
两个人都在回忆
头一次约会的那个晚上
躺在草从里
数着满天星……
 
  2000年


2010年与莫言(右),余华(中)访问比利时

 


唐朝的秋蝉和宋朝的蟋蟀
 
唐朝来的秋蝉
不太讲究平仄,它毕竟不是
李白,李白只有一个而唐朝的秋蝉
很多,很多的秋蝉
就让天地间高唱前朝盛世调
冰河铁骑兮大河孤烟
四方来朝兮长安梦华
啊,风光过的蝉是在用歌唱
为那个盛夏而唱
气韵还好,气长气短仍然高声唱
只是毕竟秋了
秋蝉的歌,高亢而渐凉
 
宋朝的蟋蟀无颜
北宋无院
南宋无庭
无院无庭的蟋蟀躲在墙根下
也要哼哼,也要叽叽
丢掉江山的宋朝也哼哼叽叽
忙着为歌女们填词
难怪躲进墙根的蟋蟀也要唱
小声小气
长一句再短一句
虽是声轻气弱
却让闺中人和守空房的美人
失眠,然后在蟋蟀的抚慰里
养出美女作家,凄凄切切烈烈!
 
唐去也,唐蝉也远了
宋去也,蟋蟀也远了
无蝉也无蟋蟀的现代都市
只有不知从哪儿来的风
吹弹着水泥楼间电话线的弦
请拨唐的电话,请拨宋的电话——
忙音!忙音!忙音!……
 
 2000年

 
2005年率团参加以色列诗歌节。


一个音符过去了 
 
一个音符过去了
那个旋律还在飞扬,那首歌
还在我们的头上传唱
 
一滴水就这么挥发了
在浪花飞溅之后,浪花走了
那个大海却依旧辽阔
 
一根松叶像针一样掉了
落在森林的地衣上,而树林迎着风
还是吟咏着松涛的雄浑
 
一只雁翎从空中飘落了
秋天仍旧在人字的雁阵中,秋天仍旧
让霜花追赶着雁群南下
 
一盏灯被风吹灭了
吹灭灯的村庄在风中,风中传来
村庄渐低渐远的狗吠声
 
一颗流星划过了夜空
头上的星空还那么璀灿,仿佛从来如此
永远没有星子走失的故事
 
一根白发悄然离去了
一只手拂过额头,还在搜索
刚刚写下的这行诗句——
 
啊,一个人死了,而我们想着他的死
他活在我们想他的日子
日子说:他在前面等你……
 
  2005年


1999年访台与星云大师见面。


大唐的骨头

秦川八百里从东走到西
挂在嘴上的故事都是大唐的
 
鸟鸦做巢的老树是大唐的
小狗撒尿的石碑座是大唐的
海碗里的羊肉汤泡着的馍也是大唐的
老汉二两烧酒下肚吼出来的泰腔也是大唐的
华清池那干裂了的老汤池是大唐的
曾经泡酥杨贵妃,也泡酥大唐广袤疆土……
碑林里的墨宝最值钱的还是大唐的
政绩刻在石头上,江山卖与谁家当收藏……
李白的诗为证,能换酒的都换酒了
杜甫的诗为凭,能熬汤的都熬汤了
只剩下一副曾经励精图治的骨头
丢在这远离大唐的地方
 
华山,大唐的骨头
这副铮铮傲骨让人相信有个了不起的岁月叫唐朝
 
  2008年


2001年访问马其顿给总统赠画。


一棵树在雨中跑动

一棵树在雨中跑动
一排树木在雨中跑动
一座大森林在雨中跑动
风说,等等我,风扯住树稍
而云团扯住了风的衣角
一团团云朵拥挤如上班的公交车
不停踩刹车发出一道道闪电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哭泣的雨水找不到骚乱的原因
雷声低沉的回答:我知道是谁
当雷声沉重地滚动过大地
它发现它错了
所有的树都立正如士兵
谁也不相信有过这样的事情
——一棵树在雨中跑动……

2013年


1987年访意大利演讲。

一颗子弹想停下来转个弯

一颗子弹开始了飞行
从一声巨响中穿过细长的枪筒
这颗子弹惊恐的呼啸前行
它想停下来,但立刻明白了
它没有权利想更没有权利停下来
命定了是一颗出膛的子弹
那就飞吧,不想也要飞
那还不如不想

不想就是服从命令的好兵
服从命令,谁的命令?服从命
子弹的命,就是要飞一回!
想转弯?因为前面有个人影
这想法还没有冒出来
飞行的无形力量就让子弹
成为了另一个词:击中目标
这四个字让子弹洋溢着光荣感

光荣而骄傲的子弹
光荣而骄傲地结束了飞行——
夹在一根肋骨和皮下脂肪间
突突跳动的血管挤压着它
让子弹体会到疼痛咬啮的力量
它有点后悔飞到了不该来的地方
停在肋骨间的子弹有时间后悔
但所有的时间都没告诉它
它错在哪里?也就是说:无权后悔

正在这时一把钳子夹住了子弹
把它拖到光亮的世界
一见到光亮,子弹就兴奋
兴奋地准备再次起飞
但接下来的是一次更深的跌落
当!子弹被丢进拉圾铁盘里
天啊,子弹知道了这就是它的命:
一生只飞一次!!

这时它突然明白
为什么有那么多子弹
不光荣、不骄傲、不击中目标
却把一生只飞一次的命运
变成了自由……

                2016年


1982年与艾青交谈

长满绿锈的剑

每一块锈斑,都在痒
痒痒地提醒玻璃柜中的剑
曾经吹毛立断的风流
无数剔骨挑筋的淋沥

剑老了,剑退出江湖了
剑想忘记这一切
容易啊,只要一块磨刀石
亦可再次回炉,让铁锤击打

荣幸啊,此剑被册封一级文物
那些痒死人的锈斑
是剑被风雨佩带上的勋章
是剑不可磨灭的光荣

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
在透明的高贵的丝绒之上
那些发着绿光的锈斑
让剑永远地痒,痒死
也不可超度……

           2018年
 


2009年退休开始自由云游。

          

二、叶延滨批评摘要

  在阅读叶延滨的诗歌文本前,先得准备一些阅读的尺子,否则可能会变成一种模糊阅读而不食其味,因为叶延滨诗歌写作的时间跨度长达40年,叶延滨的诗歌文本包含着巨大的丰富性、矛盾性和关联性,必须找到相应的一些尺子来度量他不同时期的作品内质,才有可能体认到一位诗歌大家对于汉诗艺术的超然贡献。一两把尺子度量不了叶延滨巨多诗歌文本的千万气象。以中外文化为区别的尺子来考量,他的诗歌有本土主义、民族主义、全球化的多重元素;以艺术风格为区别的尺子来考量,他的诗歌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多重色彩;以现代哲学为区分的尺子来考量,他的诗歌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存在主义的多重理念;以文本解析为区分尺子来考量,他的诗歌需要用文艺学、诗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多重解题方法来分析。
  把当代诗歌的时段姑且指向文革后的1977年至今的40年,那么对叶延滨在当代诗歌中的学术定位,可以如此表述,他是当代诗歌史中重要的代表性诗人,重要在他的诗歌文本长达40年的生命延伸性。1980年左右,属于叶延滨诗歌写作生涯的青春期,《干妈》和《环城公路的圆与古城的直线》等代表作,名世立史。时至今日,依然散发着彰显人性、逼视现实和反思文化的艺术光彩,尽管如此,它们肯定不全是叶延滨诗歌艺术生涯中的高峰所在。
  叶延滨在写出那些“新来者”的新现实主义代表作之后,又经历了30多年探索革新、转变曲行的写作进步,他的诗人身份从“新来者”变成“引领者”和“常青树”,作品风格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文本从“语言为思想服务”到“语言为艺术服务”,再到“诗歌为生命服务”,他的诗歌成就在不断加码,分量和质量在不断升高,最终归结成自身的叶延滨主义,把他结构到百年中国新诗史的命脉中。

 ——沙克   2018年
 

  面对生命存在本身,叶延滨一直处在不断的自我突围之中。凭借着由生命的自我体验出发的对于生命存在的自我追问,诗人思考的支撑点从“自我生存”到“自我实现”再到“生命本体”的次第转换,使得他对生命意识的体认与思考不断深化,从而建构了一个富有生命意味的独特诗美世界。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叶延滨诗歌整体所显示的人文立场、人格力量价值之所在。可以说,这一点正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动力,同时也是我们进入他诗歌审美世界的一把必不可少的钥匙。有人认为,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不是一个诗歌的时代,它在鲜艳的商业广告和市场的高声叫卖中越来越陷入孤立无援和边缘境地”, [6] 而如何“在非诗的时代展开诗歌以及诗人何为”的问题便成了摆在每个认真思索的诗人面前的一个难题。那么,叶延滨在其诗歌创作中结合日益变化的社会现实,时时紧扣“生命存在的本质及价值”这一根本性的问题而不断地进行自我突围式的思索正可以看做是他的一个应对方式。而这样的一种书写方式,能否给今天的诗人们一点有益的启示呢?

 ——吴晓  2010年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新诗的流金岁月到新世纪中国新诗的复苏,叶延滨作为参与者和见证人,一直活跃于中国诗坛,目睹了新时期中国新诗的兴衰得失。叶延滨有四副笔墨,诗歌、散文、杂文、随笔,而最成功的当推诗歌。自1980年成名作《干妈》发表后,二十多年来,诗人笔耕不辍,为我们奉献了一篇篇优美的作品。《时间画像》一书所收录的诗作,从1980年《干妈》到2008年《戈兰高地的石头正在开花》,时间跨度之长,形式手法之繁,思想内容之巨,无不彰显出诗人坚持创作的毅力及诗艺的日臻成熟。可以说其诗歌经受住了读者严格的审视,与时代产生了共鸣。共鸣的产生,与他诗歌对人类永恒主题的表达是分不开的:对母爱的诠释、对历史的反思、对时光的珍视、对命运的探索。

 ——冉喻    2008年

 

  自1980年在《诗刊》发表《干妈》等作品一举成名,到目前的二十多年里,叶延滨共出版三十多部诗文集,可谓“多产”。叶延滨的散文、随笔和杂文等文采华赡独具魅力,然而我格外推崇他的诗歌,因为其诗歌创作在比较完整的意义上,象征着中国新诗自新时期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这条道路层峦叠嶂峰峰相连,又时见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景象。
  叶延滨在陕北插队四年,他起初真诚地想让自己融入陕北高原。一方面因为那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摇篮和精神家园,另一方面那里又是红色革命的圣地和新中国政权的实验田。因此去陕北对他来说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他作为革命者后代的精神寻根,二是作为从母系来说血统并不“纯正”的青年力图“脱胎换骨”。这种双重性在那代知青中为数不少。但叶延滨又无法容忍“没有希望的生活”,他说:“最让我不能忍受的是无梦的生活,而不是穷。”于是开始尝试写作,并因机缘巧合而于1973年被借调《陕西文艺》通联部工作,直白地说就是做“勤杂工”。但这个“勤杂工”却在“工余”热切地读着贺敬之、郭小川、艾青、张志民、普希金、惠特曼、聂鲁达以及“异端”的梅热拉伊蒂斯等,积攒着他的力量与热情。1975年他开始在《陕西文艺》发表作品。那时与他一样开始文学探索的陕西文学青年还有后来成为新时期文学重镇的路遥、贾平凹等。1978年叶延滨考入北京广播学院,1980年叶延滨因在《诗刊》发表《干妈》而与昌耀一起成为当年中国诗坛最耀眼的诗人,又因《囚徒与白鸽》、《环形公路的圆和古城的直线》等而成为“中国新现实主义诗歌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立场鲜明,并能独辟蹊径从另一个侧面观照重大题材,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真正承传‘延安诗歌精神’血脉的重要代表人物。”1982年叶延滨大学毕业分配至《星星诗刊》工作,并于1993年任该杂志主编。1994年5月叶延滨调入北京广播学院任文学艺术系主任,1995年9月调入北京《诗刊》社,现任该杂志常务副主编。因此他的诗创作又大体反映了中国诗歌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脉络,这就使叶延滨研究具有了中国当代精神史与文学史的双重意义。

—— 李钧   2004年
 

  置身于令人痛楚和眩晕的现时处境,敏感的诗人难于超越现实,各种抽象观念不得不让位给对现实刺激的真切感受。一直处在这样严峻的境遇里,一直都受着人生那艰辛一面的直接刺激,诗人的精神状态怎么甘于一头扎进形而上的思辨迷宫,或者自溺于个人的审美情感中呢?正如任何形式的上升都会受到地心引力的牵制一样,力与力彼此纠葛,使得诗中所展现的现实更加具体复杂生动,充满裂隙,互否,迟疑。叶延滨身体里的一条条血脉沿着足下的根须,探入地层,他把整个身体和灵魂都扎根在了大地深处。这种对现实的密切关注,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和深沉的忧患意识,表现在他的诗歌取材和主题意蕴上,就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感性思辨兼备的色彩。这也决定了诗歌所表达的炽热情感的痛苦内质,这种痛苦不仅仅来自个人,而更是在个人的痛苦中凝集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切关注,这使诗歌在激愤中又显得沉郁、冷峻,甚至辛辣,对现实的剖析入木三分,让人深深震动。  

 ——尹嘉明   2001年

简介
叶延滨,1948年11月生于哈尔滨,作品以诗为主,兼及散文、杂文、小说、评论。历任四川《星星》诗刊主编、中国作协《诗刊》杂志主编、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一、二、三、 四届(诗歌)评委会副主任,第五届(散文)终评委员。已正式出版有诗集54部。作品自1980年以来被收入了国内外450余种选集以及大学、中学课本;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日、意文字,作品曾获中国作家协会(1979-1980)优秀诗歌奖,中国作家协会(1985-1986)第三届诗集奖等全国及省以上文学奖五十余项。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