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登学
在我们张掖(附7篇点评)


  导读:第七届签约作家、甘肃诗人王登学诗歌作品及众诗人点评。
《在我们张掖》
作者:王登学

在我们张掖
高堂明镜,大地安康
父亲是祁连,母亲是黑河

在我们张掖
天上的彩虹落户人间,变成丹霞山
地上的海洋苦尽甘来,隆为祁连山

在我们张掖
黑河不黑,平山湖无水
甘州不甘水池塘,高台不高低洼洼

在我们张掖
来过众多帝王,隋炀帝会见西域诸使举办万国博览会
出过众多英才,沮渠蒙逊出生南古创立北凉坐镇河西

在我们张掖
月氏、匈奴、秦汉、回鹘、西夏、明清、民国朝代更替
灰山、长城、烽燧、土城、古道、亭楼、墓葬留下遗迹

在我们张掖
觻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居延、番和、显美、骊靬10县已烟消云散①
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6县区抒写华章

在我们张掖
最老的歌是匈奴歌,最美的词是八声甘州
最好的诗是五云楼②,最爱唱的是裕固人

在我们张掖
大佛寺的睡佛最大,大不过张掖人的人情
北大山的睡佛更大,大不过张掖人的诚心

在我们张掖
千恩万谢一碗面,面面俱到
千山万水一杯酒,杯杯醉人

在我们张掖
冰碴驹驴草牙鸡,鸡儿骨头羊脑髓,都是人间美味
臊面小饭搓鱼子,手抓炮仗炒拨拉,更是家常便饭

在我们张掖
舒和服分不清,张掖生活最舒服
水和肥分不清,张掖地肥水最美

在我们张掖
都说是从大槐树下来的,古树作证
上翻三代都是农民,祖坟作证

在我们张掖
风往高处吹,水往低处流
人往高处走,花往盛处开

在我们张掖
张开就是欢迎,掖住就是拥抱
张开就是开张,掖住就是守望

  
  ①西汉设立河西四郡后,张掖郡辖觻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居延、番和、显美、骊靬10县。
  ②罗家伦诗《五云楼远眺》绿荫丛处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


  张省吾读诗:
  《在我们张掖》一诗,没有特意雕琢词汇和组织语境,完全是靠意象堆砌而形成的深沉和宽厚来吸引读者。当然,王登学老师避免了边塞诗的沉郁悲怆和乡土诗的愁情哀怨之俗套,而是以昂扬踔厉的姿态去抒写这首“张掖史诗”。这首诗是我在王登学老师的个人公众号“海拔3500米”里偶然发现的,并且附有朗诵音频。我反反复复听了多次,畅然涕下,顿生苍穹豪迈之感,为故土,为历史,为文化。历史与文化是一个地域内涵的彰显,也是一个聚居群体为生活奋斗的结晶,书写这些,是对故土的敬畏与崇敬,也是对自己的反省与洗涤。故而,我虽与王登学老师接触不多,但他自身散发出的坦诚与厚道、博学与缜密的气质,使我印象深刻,而他对于张掖人文历史如数家珍般的讲解,亦是让我动容。这首诗歌,也仅仅只是他笔落张掖的冰山一角。王登学老师的诗歌创作以张掖本土历史文化为主,这首诗虽不能作为其代表作,但也能够成为他为张掖“树碑立传”的写照。


  杨雪琴读诗:
  当历史与诗歌相碰撞时,擦出的火花是绚丽夺目的。历史是时空,诗只是空间。历史可以是诗,但不总是诗。诗可以是史,但不全是史。在王登学的诗歌中,我们总能看到他走过故乡的一个又一个的寺庙、宗教场所、古城、遗址。他的诗歌总是有意无意的指向了历史时间的深处,带有回溯和叩访的性质,同时又是诗人的个体精神和思想能力深度参与的结果。当诗歌与历史同频共振时,诗歌才能发出更为有力和长久的回响。王登学的诗歌《在我们张掖》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歌,诗人洋洋洒洒的五百多字将自己的家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很少有人能将自己的家乡了解的如此透彻,但王登学做到了。从古至今,从山川河流到人文情怀,这首诗中诗人融入强烈的个人情感,在理性和想象力的深度参与之后,经过过滤、重构、提升甚至变形,生成了语言化、修辞化和想象化的历史空间。这样的历史碎片和个人意志相互发现的打开方式和诗歌话语方式无疑是综合的、有机的和立体的,体现出光影交织、虚实相间、背景宏阔、意象丰富的特点。这样的诗既有坚实的骨架,又有丰盈的肌质,既有个人化的历史想象能力,又充盈着诗人个体生命的体温,乃至诗性和哲思的深切关照。


  李丽读诗:
  诗人眼中的世界从来都别具一格风味。王登学老师作为土生土长的张掖人,在这里尽情地描摹这幅张掖画卷。
  从地理位置讲起,巍巍祁连山绵延千里横亘张掖全境,浩浩黑河水奔腾穿越绿洲直奔内蒙居延。凭借此优越的地理位置,这座西北小城自古便有“金张掖”之美誉。七彩丹霞,冰川雪山,峡谷湖泊等地貌交相辉映。大自然以如此慷慨给张掖做了一次无比奢华的全景展示。
  跟随诗人的笔触敲开张掖的历史大门,无数帝王诸侯在这里建功立业。纵使朝代更替,如今残存些许历史遗迹,但这却给张掖赋予了无尽的厚重。读王登学老师的这首诗,即品张掖的历史。
  打动我的绝不仅仅如此,诗人笔下的那份西北人情也足以令人动容。纵使地处恶劣,风霜满面,饱受洗礼,但这片土地上的祖祖辈辈依然坚守初心,待到丰收时,以往的苦难即刻间黯然消逝。西北人多的便是这份豁达。此刻诗人眼中的大佛寺,北大山也被赋予了那份坚韧与诚心。为什么眼里饱含泪水,无疑,千千万万个像王登学老师一样的人对这份土地赋予了自己最诚挚的感情。
  透过诗人笔下的张掖,西北的风土人情跃然纸上。正如《隐入烟尘》中所说:“西北的荒漠种不出玫瑰,但我对你的爱意犹如小麦花映入皮肤,悲凉却有最平凡的浪漫。”也许西北人没有送你鲜花,为你作诗,但一碗臊面小饭搓鱼子,一杯自家酿造的酒水,依然可以面面俱到,杯杯醉人!


  庄昌娟读诗:诗歌的张力

  极具张力的文字在诗歌中往往能调动读者内心情感的肆意延伸,从时空的大环境里去品读诗歌的张力,在无限宽广的场景中,读者最易获得心灵上的震撼。《在我们张掖》一诗中,诗歌的横向轴在不断扩展。
诗人在一个极其空旷的地方触目张掖,笔下的意象呈现出高低起伏的错落感。“在我们张掖/高堂明镜,大地安康/父亲是祁连,母亲是黑河/在我们张掖/天上的彩虹落户人间,变成丹霞山/地上的海洋苦尽甘来,隆为祁连山”。意象汇聚着空间里的跨越,读者的想象力跟随诗人跑向了大地的无边无垠,祁连的高高隆起,黑河的流淌不息,丹霞山的鬼斧神工。无限放大的视野和错落有致的表达节奏,在只言片语里带着读者走过张掖的壮阔美景,再这基础上,能感受到的还有诗人豪迈洒脱的性情。
携着历史勾连现实,再次能证明的依旧是张掖这片土地的广博。“在我们张掖/来过众多帝王,隋炀帝会见西域诸使举办万国博览会/出过众多英才,沮渠蒙逊出生南古创立北凉坐镇河西/在我们张掖/月氏、匈奴、秦汉、回鹘、西夏、明清、民国朝代更替/灰山、长城、烽燧、土城、古道、亭楼、墓葬留下遗迹/在我们张掖/觻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居延、番和、显美、骊靬10县已烟消云散/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6县区抒写华章”。读出口的一个个地名,是一个个历史的印象留存于此的证明,其节奏感的强烈不言而喻。对于读者来说,仿若身临其境感受到古时帝王将相在这里施展才华的气概。诗人热爱这片土地,他将热爱置于张掖的每个角落,所以诗歌处处呈现张力,永远秉承:张开就是欢迎,掖住就是拥抱;张开就是开张,掖住就是守望。


  刘静读诗:我如何不爱这片故土

  只有热爱家乡这片故土的人,才能将自己眼中的每一片土地,每一处景色,在一字一语中细致呈现。纵然在这里待了两年,也能从这首诗中又发现了张掖的可爱之处。即使是初来乍到的人,也能立刻在这里感受到属于张掖的独特色彩。
  诗歌不是方正字体的有序排列,而是情感的输送纽带,冰冷的文字在带有深切感悟时,便成为砌成感情大厦的一块砖。“父亲是祁连,母亲是黑河”,生命的孕育就是从这里开始,将它们比作父亲、母亲,则是在思想层面提高了一个层面。“天下之大,唯独父母之大”,父母生养我们,用默默无言的实际行动,看着我们成长。正如流淌在张掖土地上的每一条涓流,在悄无声息中,滋润着整个城,在无尽的岁月中,占地更加辽阔,一辈辈人在这里生根发芽,时刻牢记哺乳自己成长的山与河。
  语气连贯如一的“在我们张掖”,从生命依托到精神契合,从朝代更迭到蓬勃发展,从峡谷峻岭到大街小巷,看似沉着的语句,实则在诗人工整排列的地点中,将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傲娇似的在呼喊到“张开就是欢迎,掖住就是拥抱/张开就是开张,掖住就是守望”,这句独属于张掖的地理标语。
  好诗的构成因素,是拿掉动词和形容词以后,通篇剩下的名词还能将诗的本意立住,具有诗歌属性,而这首诗显而易见的特点就是在质朴的语言中,适当的名词运用,将张掖的历史发展脉络,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等,一一罗列出来,将张掖这座城的五脏六腑展现在眼前,是生动的,是脉络清晰的。我看到的是诗人内心的独白:“我如何不爱这片故土?”


  刘文博读诗:以的全新的姿态来面向未来
  

  自张掖求学以来,我一直在探求一个问题:张掖,应该以一个怎样的姿态来面向未来。
  在我的认识里,张掖,一个从历史中,从无尽的烽火中走过来的老人,已经伤痕累累了,在面对如今滔滔的发展激流时,他还能迈向未来吗?
  但在这短短的两年生活中,我便已经找到了答案。
  张掖,他不仅仅是一个中转站,更是一个客运站,他不仅仅是一条条血管的连接处,更是中华文明肾脏的一部分。他承接着来自中国腹地的文化和使命,也孕育着源自西北的血脉和力量,由此绽放,由此结果,由此而传播。
  凡是每一个西北客留下的脚印,里面都沉淀着一股厚重的力量,这种力量里面,有蜿蜒祁连山,有汩汩黑河水,有月氏匈奴残垣,有长城亭楼遗迹,有好词八声甘州,有美诗五云楼。如诗人王登学在诗中所说:

  在我们张掖
  张开就是欢迎,掖住就是拥抱
  张开就是开张,掖住就是守望


  包容和坚守,这是张掖和张掖人民源自内心的坚持。穿越历史的纵横,跨过时间的经纬,文明的厚重不会压垮张掖,也不会拖累张掖,他会深深的融入到张掖的脉络中,使张掖脱胎换骨,让张掖拥有更加广阔的胸怀,让张掖能看到更远的路。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在中华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上,张掖会以一种年轻的、全新的姿态,来面向未来。


  王炫程读诗:家乡的名片

  这是一首赞颂家乡的长诗。诗歌从张掖的地理位置落笔,借由黑河与祁连山,暗藏宏大气势于歌颂家乡的情感之中。将山河比作父母,更能看出诗人真挚的情感。长空之上的彩虹与岁月之源的海洋,不但与丹霞祁连气势相吻,而且特点相近,相得益彰。黑河不黑、湖中无水、甘州非甘、高台实低。四组反义对照,道出张掖地理特点的同时,也不失风趣幽默。
  随后诗人笔锋一转,展开历史的画卷。首写隋炀帝与沮渠蒙逊,借其代表了历史上诸多在河西大展拳脚的豪杰。十六国时期的北凉与隋代的万国博览会,更是点出甘州曾经的辉煌。月氏、匈奴、秦汉等政权更迭,灰山、长城、烽燧等古迹仍存,古县名唱古,今县区颂今,由远及近,短短几句,道尽甘州千年风貌。诗人在回望历史的同时,更在展望未来。
  而后诗人借由历史的过渡,开始书写家乡的人文。用四个“最”,写出了最能代表家乡的文化与人,更能看出诗人对家乡文化的自豪。佛与人比“大”,突出张掖人的性格特点;一碗面一杯酒,点出其中的人文情怀。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口音中的生活趣味、故事的起源与身份的归宿,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诗人笔下家乡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是诗人眼中最自豪的人文宝藏。
  从古老到现代,从自然风貌到历史人文,诗人将一张家乡的名片,完美地递到了读者面前。
简介
王登学,男,生于1972年9月。在《诗刊》《飞天》《星星》《绿风》《中国诗歌》《青年作家》、台湾《创世纪》诗刊、香港《圆桌诗刊》等发表诗歌500多首。诗歌入选《新时期甘肃文学作品选》《甘肃的诗》《河西走廊当代边塞诗选》《奔腾诗歌年鉴》等多家选本。获《飞天》征文奖、白天鹅诗歌奖、鲁藜诗歌奖、国际微诗奖等奖项。出版诗集《坐在民乐的城头》《诗意民乐》《民乐笔记》《地名里的村庄》《尘世的光芒》《颂歌》。中诗网第七届签约作家。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