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诗歌入选《诗日子》《新世纪诗典》《中国新诗排行榜》等100多部选集。获全国第二十五届鲁藜诗歌奖、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中国诗界》新时代鲁迅诗歌评论奖、中国诗歌春晚2021年度全国十佳诗歌评论家等数十种奖项。
【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颁奖词】王立世清澈浅显的口语化诗歌,具有大巧若拙、举重若轻的品质,他的文字鼓点般直击人心,他毫不避讳人生的困境,存在的荒谬,但仍然可以看出,他有一颗壮怀激烈的内心,使他的诗歌获得了西绪弗斯状式的悲壮。
【著名诗歌评论家解非概论】 王立世先生的诗歌注重的是生活的原始面貌和原发生态的本质,对人性的关怀、对情感的关注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生命的浓淡成为他的艺术叙事主体,且呈现出丰富的内涵。他的思想,他的哲理,都非常隐秘地藏在形象化、意象化词句之中,且通过塑造的意象,表现出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相互交织的斗争,精神价值诉求深入到文本深层的鲜活现场与坚硬底色寻找真谛,情真意切,寄托对正直、坚强、磊落的追忆,用深邃的历史目光审视人生,用准确的文辞描绘了生活的故事,并用深刻的历史价值观评判着我们的社会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感叹号
倒立了一生
每天都在感叹
那些容易弯曲的事物
【著名诗人、评论家鲁飞点评】 “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了新式标点符号,也催生了白话新体诗。在王立世的诗中,感叹号第一次被赋予了人格,新体诗才有了第一首用感叹号解读人生的诗。拒绝平庸而倒立,注目底层的不平与曲折,发现惊世骇俗的社会现象。用一个感叹号囊括了人间多少变异和辛酸,祈求着人格的健全和生命的尊严,在毫无应和后默默地反问人们为什么这样地视而不见、习以为常!
这倒霉的梯子
上天堂时
有人把它撤走
下地狱时
又有人把它搬回
【著名诗人、《都市》原副主编赵少琳点评】作者太会对比了,他在构思这首诗时,带有了强烈的技巧以及技术性。上天堂和下地狱,一上一下像黑白分明的两个色块;撤走和搬回,又是两个极其相反的词,这种灵动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强硬地映进了我们的脑海。这是诗歌写作技巧或曰诗歌技术性写作的又一次胜利。除此而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毫不犹豫、毫不动摇地是在用动词写作。动词写作在诗歌写作中的地位应该是核心的,应该是毫无争议的,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诗歌写作者写作的灵魂。请记住,这是一张好牌。
命运的冬天
寒风吹落树枝上最后一片落叶
路上的冰雪让人恐慌
白天短暂,夜晚漫长
梦里总是晃着一张凶恶的脸
【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谢幕点评】矛盾的关键词就是“恐慌”,一个人生活在这样的一种令人“恐慌”的环境和现实中,该是多么可怕呀!很多人都把“秋天”形容为“金色的”,可又有多少人懂得那“落叶”的真正含义呢?很多人都说诗人是易发情感的人,可又有多少人懂得诗人为什么一定要抒发情感呢?杜甫为黎民饥苦而呼号,范仲淹忧天下人之忧而忧,乐天下人之乐而乐,这其实是一份责任和义务,其实,这份责任和义务,每一个公民都有,也都应该自觉地承担起来,只是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而诗人却自觉地意识到了,这是作为文人的幸和不幸。鲁迅学医想治病夫之体,后来发现,病人的病根不在肉体,而是思想和意识,所以,他才弃医从文,他在“呐喊”,其目的是想唤醒民众的觉醒,来共同承担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中国文人意识的本体。诗人王立世说:“白天短暂,夜晚漫长”。这儿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现实形态。这一句是一语双关,以实写虚,“实”是现象,“虚”是本质;“实”是内容,“虚”是内涵,虽然仅仅八个字,却给人以很多的联想。诗人希望读者有更多的联想,每种联想都与自身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都会得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结果,这种结果再与现实进行对照,而在对照中出现的那或大或小的差异令人感慨,这种对生活的感慨反过来会影响人的意识,这种意识会决定着人心的走向。而“梦里”晃动的“那张凶恶的脸”则是诗人之所以“恐慌”的原因,那么,那是一张怎样凶恶的脸呢?诗人王立世没说,这就给读者留下足够想象的空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魇,但梦魇与梦魇又有所不同。王立世的梦魇是属于王立世的,那么,你的梦魇该是如何呢?当然,你也会为你自己的“结果”而感慨,诗人王立世说这是命运的冬天,可以说把命运置放在“冬天”的语境下,其意识是一种被迫的呻吟,这和春夏两季截然不同,与秋季也有区别。在这首诗中出现的寒风、落叶、恐慌、短暂、漫长、黑夜、梦里、凶恶等极为冷飒的词语都令人感到那冬天的悲惨和不幸,而吹、落、晃等动词则给这种惨烈增加了几分悲壮的色彩。有人说“梦”是“潜意识”的呈现,而“潜意识”则是灵魂深处最原始的声音,这是思想的启源,是意识和思想的本体。而这个“本体”决定着一切,这就是诗的魅力。
月
小时候
让妈妈用拴风筝的线
给我拴月
妈妈漫不经心地说
长大了
自己会拴的
现在
拴风筝的线丢了
月
比我童年
还遥远
【著名诗歌评论家、山东大学教授吴开晋点评】王立世的亲情诗,由于对儿时生活的真切回忆,写得情真意浓,同时调动了形象思维的功力,以艺术感觉的变幻体现出诗作语言的精致。《月》一诗,可说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里有儿时母子对话的情趣,更有少小离家未得回的怅惘,还有对母亲、对童年生活的思念与回忆。诗行不多,但蕴聚着丰富的感情,利用时间的落差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生活情趣,情趣之中蕴含着人生沧桑的体验和无尽的惆怅,内在的艺术张力从中可见。
狗和刀
这几年
我一直在想一条狗
落水时的酸样
丧家后的哭脸
对主人变着姿势的摇尾
和被主人剥尽的颜面
这几年
我也一直在想一把刀
一把脱鞘的刀
一把有点钝和生锈的刀
一把没有杀过动物却想杀人的刀
这把刀最终
像狗一样回到主人身边
回到阴暗潮湿的鞘里
【著名诗人、作家、编剧、原中国作协副主席黄亚洲点评】诗人在这里所说的狗与刀,其实是一回事,甚至是我们自己身体的两个内在组成部分。有时我们很想用刀来对付这个不合心意的世界,更多的时候,我们用狗来对付。这就是现实。作者在结句中所表露的无奈,我们都能够体会得到。
草族
我不沾花
但惹草
春天里
我不在花下
而在草里
多少年了
我与花保持足够的距离
而与草不分你我
我与草像兄弟
也像情人
【著名诗歌评论家、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珂点评】王立世的很多诗都可以称为“官员生态诗”,都有相同的主题,探讨身为官员的自己“是否有容身之地”及“如何容身”。他的《草族》是在为像他这样的“中下层的官员”“命名”,在探讨这一阶层的生存策略。这个阶层的成员更多是官场中的“文人”,更准确点说是官场中的“诗人”。这里的“我”有文人的操守和诗人的个性。如果把官场比作“花族”,正是因为有强调独立人格的“草族”的存在,官场生态才更健康。或者说正是因为“草族”中有“现代意识”和“现代精神”的现代国人,准确点说是现代文人,“花族”才能承担起建设现代国家的历史重任。像《草族》这样的诗作既是在提醒自己,也是在警醒别人,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说明诗人坚持了正确的写作伦理。
秘密
我不知天梁河在哪
也不知天梁河是条什么样的河
更不顾风高浪急
只想陪你在天梁河散步
我们不说话
不是无话可说
而是怕一旦说出
天梁河就不再是天梁河
幸好远处的危崖替我们说出了
脚下的乱石替我们说出了
说得最好的是野草
把我们一生的秘密告给了天梁河
【著名诗人、评论家呼岩挛点评】 一些好诗是无解的,不能去求解,得出了解读,诗的魅力就会顿时消失。天梁河什么样?我们是谁和谁?我们想说什么话?危崖乱石野草替他们说了什么话?一连串秘密构建了一首好诗。天籁最真实也最朴实,天梁河永远是天梁河。在诗歌地图上永存的天梁河,在地理地图上找不到也无关紧要,只是增添了一条诗歌河流的神秘性,用以扑打一些口无遮拦的诗歌口水泡沫。河流的绝妙意象,在人和人心灵交汇的秘密中。
想开了
想开了,想开了
我就是水
喜欢往低处流
我没有力气流成瀑布
就慢慢渗入地下
在黑暗中滋润万物
也懒得去想
天上那些浮云
想开了,想开了
我就是泥巴
与庄稼最亲
不喜登大雅之堂
也不想与贵金属套近乎
干旱严重时
就变成飞扬的尘土
除了雨,我别无它求
【著名诗人、评论家、文学博士、兰州交通大学教授高亚斌点评】王立世是一位沉思冥想的诗人,他以敏感而睿智的洞察力与想象方式,以及骇目惊世的诗歌意象,凸显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和精神困境。他的诗歌犹如一道光芒,抵达现代人的生存真相,具有直击人心的精神力量。他极力避开那些世俗的功利羁绊,于人世的夹缝里穿行,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显现出庄子笔下解牛庖丁的从容与豁达。尽管他没有刻意去审丑与批判,但他不是消极的、屈服的,在他诗歌的字句中流露的,显然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悲愤与感叹,对于人间美好的难以抹杀的热爱与期许,其中寄寓着诗人对于生存苦难的隐忍和精神境界上的超越。《想开了》这首诗与美国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水怎样开始演奏》有着叙事上的合拍和精神上的汇流,使他的诗歌获得了“至善若水”的清澈与纯净品质。在一个日益喧嚣的时代,诗人以属于自己的那份尊贵的卑微,为诗歌乃至整个文学赢得了一份庄严与从容。
【著名诗歌评论家、文学博士、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白杰教授点评】王立世的诗歌中带有强烈的纯粹的情感,这和王阳明的哲学观念十分符合。王立世不止一次表露自己的“低”姿态,他喜欢水往低处流的状态,因为可以“在黑暗中滋润万物”。“低”代表了一种价值取向,代表站在土地这边、站在人性这边、站在卑微又伟大的爱这边。诗人以这种低姿态,把自己的心赤裸地、虔诚地呈现出来。在这种观念的引领下,他的诗有了爱的根基,呈现出光明的底色,在“低处”,诗人根植广阔的爱。
我喜欢听流水的声音
我喜欢听流水的声音,因为它
不会随意改变自己的音质、音色、音域
我喜欢听流水的声音,因为它
像十八岁少女心中泛起的涟漪
我喜欢听流水的声音,因为它
像大草原上自由呼吸和奔跑的鹿群
我喜欢听流水的声音,因为它
携着河床上一颗普通石子的心跳
【著名评论家、渤海大学教授王科点评】“流水”可能遇到暗礁、逆风、弯道,可贵的是它“不会随意改变自己的音质、音色、音域”,诗人是在托物抒情,读者从中能体味到诗人淳朴的天性、孤高的灵魂、莲花般的操守、矢志不变的精神追求和旷远澄彻的思想境界。我们看到,王立世对故乡的眷恋,对都市欲望的反感,既不是遁世归隐的托辞,也不是矫情造作的宣示,而是纷乱中的思考,冗繁中的清纯,浮躁中的淡定,企盼中的担当。而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留传统乡野文化的真纯,使美丽中国的美丽乡村永远长留在天地之间,似乎是诗人怀乡诗最值得称道和最能触动读者的追问。努力在悖论中寻觅出正确的诠释,在两难中找到双赢的答案,可以说,诗人正在不倦地上下求索着
练习死亡
谁也不可阻挡
必须打开灯
提前练习死亡
我像练书法一样
模仿各种字体和碑帖
反反复复地练
小心翼翼地练
心惊胆颤地练
草稿将我埋了半截
但哪一样都没有练好
落了个半途而废
我是一个胆小者
我是一个愚笨者
也是一个失败者
在世人的嘲笑中
苟且地活到现在
【著名诗人、评论家王宁点评】这首诗写一个人真实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对死亡的嘲笑,还写了“我”生活的窘境,并以自嘲的口吻写了“我”的“苟活”。这首诗之所以引起注意,还在于他写了一个人对死亡的真实态度——的确,“死亡”是一个无法躲开的人类命题,在如何看待死亡上,每个人都有个人的理解与观点。王立世又是如何对待死亡的?他把“死亡”看成一种生命的“练习”来对待,其中不乏乐观主义与浪漫之心,但诗人还是在严肃对待着人类所面临的“死亡”,作为一个“在世人的嘲笑”中活到现在的诗人,“小心翼翼”,几乎成为最为显著的生活特征,这不难理解。诗人本身已经是弱势者,周围一直有着太多的挤压,嘲笑,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但诗人真是一个“愚笨者”吗?肯定不是。诗人只是以现身的说法,通过自我调侃,通过自我嘲讽,以具体的存在,淋漓尽致地揭示一个龌龊世界的现行。
与妻书
你偶尔迸出的一句方言
是我回乡时必经的一个驿站
你看我时波涛不息的目光
是我回乡时最近的一条水路
你在我怀中梦见故乡月时
我早已化成一只啼血的杜鹃
你,不是什么女王
是我一生割舍不断的故乡
【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谢幕点评】《与妻书》中的方言与驿站、目光与水路、月与杜鹃、梦与啼血、女王与故乡一组组物象,或关联,或反衬,都升华为一种震撼人心的爱情。这首诗写得空灵而又饱满,朴实而又奇绝,热烈而又内敛,温情而又悲壮,既没有放纵也没有禁锢自己的情感,度把握得非常适宜,而且极具情感张力和审美空间。看似随手拈来,随口吟出,实则是浓厚的艺术功力和多年的情感积累碰撞的产物。
灯
母亲把我带到尘世
知道黑暗将我淹没时
天上那些星星靠不住
就提前给我备好一盏灯
我提着这灯
一次次地
穿越人生的黑暗
剩下的光阴
母亲肯定也在看着我
【著名诗人、评论家鲁飞点评】人类把灯作为照明实体,也把灯作为光明比喻。阿拉伯世界有神灯之喻,欧美世界有圣灯之喻,中国有明灯之喻。中国人都知道:“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坛经》)。诗人王立世第一人第一次在诗歌创作上把“明灯”的比喻用到母亲主题上。母亲有先见之明,儿子出生时就提前给他准备了一盏灯,让儿子能够在“星星靠不住”的黑夜,提灯照路“穿越人生的黑暗”。母亲更有对儿子无时不在的牵挂,“剩下的光阴/母亲肯定也在看着我”,这是儿子的心理感觉和日常经验升华,母亲只有亲眼看到儿子才能放心,这是天下伟大母亲的共同之处,目光中尽显慈爱。灯象征着什么呢?“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除万年愚”。母亲给儿子的灯,就是人生的智慧和准则。靠着母亲传授的智慧和准则,儿子化解了人生的苦难,坚强地生活着劳动着。进而诗人还写成诗,以履行“传灯”的义务。“譬如一灯燃千百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白天有太阳照耀,夜晚有明灯引路。诗人别出心裁地以灯比喻母亲对儿子的精神引领作用,这在诗史上是仅有的一例。
伞
很多时候
都缄默不语
把色彩和情绪
折叠成孤独的梦
为了一颗心不被淋湿
骤雨中
才迅猛地
向天空绽放
【著名诗人、作家叶文福点评】有意无意,王立世总是希图在高粱里酿造一种比之高粱更好的味道,总是在寻求一种思想并咀嚼这种思想的味道。他像老水牛那样,在夜半咀嚼,在夜半平静地咀嚼,在平静的咀嚼里反思白天原生原发的激情的现实。而哲学,而哲学的意味,哲学的元素,便是在这种看似平静的咀嚼里消化激情而诞生的。
【著名诗歌评论家、山东大学教授吴开晋点评】全诗无一字写伞,但却以伞的形象写了人,写了人对爱的追求和在狂风暴雨中对爱的护卫,内在的艺术张力让人称赞。
【《语文报主编水言午点评】阅读王立世的《伞》,我们可以感受到它语言凝炼的美、形象丰富的美、节奏跳跃的美。这里人格化的“伞”代表的是一种灵魂的坚守、一种高洁的姿态、一种精神的富足。“伞”还拥有阳光斑斓的梦与丰富的情感,在默默无闻的岗位上自我收敛,坚持着自己曲高和寡而“孤独”的梦想。然而,在这个争名夺利、物欲横流的时代,与世无争并不意味着“伞”的懦弱,为了“一颗心不被淋湿”,“伞”勇敢地“迅猛”出击,完成了一次生命价值的体现。“骤雨”可以说是世俗红尘的浊浪,也可以说是蛮横的恶势力。这样,“伞”的出击有了崇高的价值,“伞”的人生意义得到了升华。不难发现,这首诗更多地肯定了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抒发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全诗还有一个亮点,作者通过隐喻、通感等艺术手法的运用,让诗歌的想象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夹缝
夹缝里的草弯着腰
夹缝里的花低着头
夹缝里的空气异常稀薄
夹缝里的鸟鸣已变调
夹缝里的阳光都被折射过
夹缝里的风如箭
夹缝里的雨像子弹
夹缝,夹缝
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安身之地
【著名作家、画家、原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孟伟哉点评】生长于夹缝中的花草/有最强的生命力/如果是一株树苗/终究会拱破坚厚的岩层
【著名诗歌评论家、原《诗刊》编委、理论部主任朱先树点评】从《夹缝》可以看出,王立世是为灵魂写作的诗人,他笔下的世界万象都在揭示人类生存的真相,展现悲天悯人的襟怀,表达独立自由的精神。在艺术表达上,他追求自然为美,正如网络诗人王蕾对他的评价:“好的诗人都是这样,他本身并没有觉得自己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而是他天生对语言对诗歌有一种敏感,他冥冥中被一种神奇的力量驱使着,对语言进行淘洗和锻打,使自己成为语言的巫师,使诗歌成为语言的炼金术”。
【著名诗人、评论家、原《太行山》副主编马晋乾点评】这样的诗,每位读者或生活或人生或社会的感受,都会与它产生共鸣。它是人性的表达,又是对一种理想生存环境的呼唤,同时也是激励人必须直面现实、勇于攀登和突破的钟声。它的空间所以能拓展得如此广阔,在形式上又有和内容融为一体的属于自己的格律,我认为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追求现代和传统手法互融的结果:它是现代的,如意象的串珠;又是传统的,像排比手法的借用。显然,这难能可贵的创造,既是摒弃,也是坚守。
【著名诗人、翻译家伊沙点评】我的同龄人王立世先生是那种身在体制内的诗人,这让本诗(《夹缝》)的阅读变得更有意思,作者能够意识到自己身处‘夹缝’之中,并对此‘夹缝’有了一组具体、生动、鲜活、形象的描述,貌似大彻大悟了,然而,笔锋并未一转,继续顺势向前,结语是‘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安身之地’——一个大降调的结尾,完全出乎意料,大实话说得令人无语”。
【著名诗人、评论家、《山东诗人》主编马启代点评】 “夹缝”是诗人对自己的精神定位(不仅仅限于个人),我能体味到这里面隐喻的几乎所有悲凉、挣扎与希冀。当“夹缝”超越于《夹缝》,应当看作对一代人生存状态和精神状况的定性描述,具有了一定社会学意义的普遍性。
【著名诗人、评论家、兰州交通大学教授高亚斌点评】由于他发现和书写了人生的“夹缝”状态,洞察了人与世界、人与整个时代之间的“夹缝”的关系,而成为当下诗歌场域中一个独异的存在,也为一个精神贫乏的时代写下了非常可贵的一页。他以近乎执着的姿态,在这个生命的“夹缝”中审视黑暗、向往阳光、言说着人之生存的受困处境和生命崇高庄严的社会价值。可以说,“夹缝”是王立世诗歌的一个关键词,是打开他诗歌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诗歌中的“夹缝”状态是一种处于明亮与晦暗、暖色与冷色、困顿与挣扎、沉潜与上升之间的中间状态,正好表达了人生的某种际遇与处境,或者人的某种心理和精神状态。夹缝让人感到生活的困厄与阻滞,同时,夹缝之中,也滋生着反叛与抗争,蕴育着希望与生机,因而,夹缝也是宽阔、也是契机。在某种意义上,“夹缝”意象还是处于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社会状态与心理状态的一种象征,诗人总是站在传统与现代的边缘和夹缝之中,不断地翘首前瞰和依依回望。
【著名诗人、原《城市文学》主编梁志宏点评】立世的代表作《夹缝》来自对人生命运的深切洞察和感悟,夹缝这个意向同时具有象征性,形象地呈现出当今芸芸众生一种艰难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
【著名诗人、书法家、《中国诗人生日大典主编王爱红点评】好久不读诗,但读了诗人王立世的诗却一直不忘,他写的《夹缝》,作为一种生存状态,具有世界性。其实,作为一个诗人,有一首诗被人记得,就了不得。
【著名诗人、作家、原《大河诗歌》副主编彭进点评】 对于“夹缝”的“所指”,我们无须再做更多的阐释,稍微有些阅读能力甚至目不识丁的人,对这一概念也能知晓一二。而在王立世的这首小诗中,“夹缝”的“能指”,却远非“一个狭小的物理空间”这般简单。在这首小诗里,诗人对于“夹缝”的理解异乎常人,他将个人的生存际遇、人生参悟赋予其中,一句“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安身之地”,石破天惊,出人意料,却又在情在理,诗人特立独行的人生视角与生存观照“同穷匕现”,小诗也因此点睛之笔而意味深长。
【诗人周鹏程点评】 《夹缝》写出了很多人同样的感觉,这种尴尬源于生活本身。草在夹缝里生存,可是生命力依然强烈。人很多时候不也是在夹缝里寻找机会吗?在诗歌被边缘化的当下,诗人不也是在夹缝里生存吗?在这首诗里,诗人有在逼仄夹缝里的危机感,有时时冲破夹缝的勇气和准备。“夹缝,夹缝/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安身之地”这是诗人的怒吼和宣言!
【诗人其然点评】 《夹缝》从社会学上升到哲学的意义。其实,这人,这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是在夹缝中生存。不在这种夹缝,就在另一种夹缝。而为了自身或者种族的生存繁衍,夹缝中就诞生了一句名言:适者生存。
【诗人武恩利点评】 读罢王立世的诗,感触很深,虽然并不相识,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诗人。《夹缝》中质朴、清纯,蕴含着思想光芒的诗句,碰撞着读者的心灵。我想,他一定是一个在理想和现实、城市与乡村的夹缝间行走的诗人。他在夹缝间谦卑的生存,在夹缝间怀揣着一颗对土地、对故乡、对亲人的眷恋敬畏之心。他的诗是读者喜欢的诗,是有生命力的诗,我喜欢这样的诗和诗人。
春天贴
山坡上的野花
树上的鸟鸣
河中扑腾的野鸭
都够美的
可我不知道
谁是我的春天
【著名诗人、评论家呼岩挛点评】“帖”是文言中的词,现在又成了网络上的词。春天贴,就是给春天写个便条给个说法吧。这个春天的帖子多么特别呀!自《诗经》以来到这个春天的诗歌,从没有一首诗对春天表现过这样的犹豫不决的态度;诗人爱过恨过的夹缝里的春天也没有使人这样彷徨失措过。但这个春天是美的。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一文中说:“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诗人在山河丛林中邂逅了野花、鸟鸣与野鸭,他们都美起来了;诗人和它们亲近起来,把它们称为“谁”了。但诗人自己却在“美”中美得疑惑起来了。三者中谁是他的春天?都不是?合起来也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好像再亲近也邂逅不到了。诗人由疑惑开始在春天里寻找春天了,他在自己的内心里寻找谁是他的春天。他在他自己的春天里,认准谁是他的春天,谁就是他的春天。他的春天可能很多,也可能很少,或只有一个,都是最好的。但不会没有,总有一个等在那里。具体是谁,不是外人所能道,也无须外人知道的。
动物园
人,有时
比羊弱,比狗贱,比狼凶
有摇尾的时候
有趴下的时候
有发作的时候
一般人看不出
人的身体是一座巨大的动物园
有开屏的孔雀
也有打盹的老虎
【著名诗人、评论家、画家邢昊点评】人的身体是一座巨大的动物园,这样的比喻可真够大胆和新鲜的。仔细想想也是,我们比绵羊柔弱的时候有,我们比丧家之犬下贱的时候有,我们比恶狼凶狠的时候也有。我们摇尾,我们趴下,我们野兽似地发作……如果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这也许就真沦落为那种单线条的极其失败的所谓“哲理诗”了。但睿智的王立世,恰恰选择了“再出发”。他突发奇想,将人的身体摇身一变,竟然变成了一座既有孔雀开屏,又有老虎打盹的奇妙动物园。我不知道,美丽孔雀的野色和凶残老虎的迟钝,是一种峰回路转?是一种善意回归?还是一种颠覆?和谐或渴望?我只感觉到,我的身体里色彩斑斓,动物云集,别具神韵。这一切的一切,竟然被一首干脆、利索的小诗呈现,真是太有趣儿了。
我越活越不像我自己
像粮食被煮成食品
像树木被割成家具
像石头被烧成白灰
我越活越不像我自己
在异样的目光下呼吸
在冰冷的脸色中居住
说话的声音都在小心控制
细小怕被噪音淹没,怕失去阳刚之气
洪亮怕显轻狂,怕划破寂静的时空
常常是拿腔捉调失去本真
做事更是反复掂量,三思而后行
怕卷入风暴,怕闯入禁地
更怕落入小人深挖的陷阱
一个喷嚏不敢痛痛快快打出
一顿饭不能慢嚼细咽
我总在低头赶路,无暇欣赏身边的风景
我有很多事要做,但不能善始善终
我有很多梦想,一生都难以抵达
我没有遁入空门,常常感到人生的飘忽和虚无
我没有偃旗息鼓,为了明天又一次举旗出征
我常常觉得越活越不像我自己
不是因为容颜衰老,而是如水的心态
过去是美丽的溪流,而今被装入奇形怪状的瓶里
【著名评论家、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卢有泉点评】这是诗人经历了艰难曲折的生存挣扎和宦海历练后的无奈哀叹,也是一个体制人黑色幽默式的自画像。在城市的噪杂、冷漠中,在官场的竞争、角斗中,还有各种生存的压力和制度的规范下,使得一个具有自主意识的自然人,完全被扭曲、变形、异化。如水般随着奇形怪状的瓶子而变形,不正是我们每一个在尘世中奔生、在体制内讨生活的人的真实写照吗?说穿了,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是不自由的,完全按自己的理想立身处世几乎是不可能的,被他人塑造,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可以说是社会人的普遍悲剧。因此,立世的这首感悟个人命运的诗,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仿佛读出了自己。
罪人
我像尘世的一个罪人
从早到晚低着头
从小到大在服各种苦役
还遭遇轻重不同的惩罚
经过千辛万苦的赎罪
我的身子越来越轻
灵魂越来越干净
因为爱的眷顾
刑期也越来越短
【著名诗人、评论家王宁点评】这首诗虽短,却也表达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主题:人类的进化问题。生命的精神进化标志之一就是对自我的认知。诗人通过这首对于“我”具象化的诗写,一边对“罪”进行坦然的反思,一面在提升一个人类精神的行走高度,一面对自我进行着由衷的反观,进而看到一种干净自我的现身。也许,人类生就就是一个负罪者;关键就看自己如何对待那个有罪的自我了。清醒者,可以坦诚面对一切,而糊涂者,极有可能醉生梦死着,从此了却一生。此诗的写作,从另一面也在说明,作者自己也是一个并无沉沦的清醒者!
发现
多年来,我只顾埋头赶路
没顾上看一看沿途的路标
有一天,突然发现
离我想去的地方越来越远
我的焦虑像一群滚动的石头
砸伤路上很多行人
我不能再一意孤行
风雨中,有一张脸
像闪电,照亮我复杂的内心
我开始聆听
别人谈论我并不看好的前程
尽管我伪装得异常平静
有人仍能发现
我眼中掠过的乌云
【诗人、评论家马鲜红点评】 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当诗人走出半生,“有一天,突然发现/离我想去的地方越来越远”。在尘世中生活,我们总是要与这样的人那样的事产生关联,一些人事也就会制约着我们的行为,让我们身不由己。诗人把年少时的理想和走出半生后的现实相比较才发现自己离理想越来越远。“我的焦虑像一群滚动的石头/砸伤路上很多行人”。诗人变得很焦虑,不稳定的情绪也许伤害过身边的一些人。不断的反醒,使诗人的心逐渐稳定下来“风雨中,有一张脸/像闪电,照亮我复杂的内心”。诗人开始聆听别人的谈论,其实诗人要走的路并不被别人看好。听到别人的谈论“尽管我伪装得异常平静/有人仍能发现/我眼中掠过的乌云”。
其实《发现》这首诗也写出了大部分人的共同心声,年少时每个人的理想多少有点形而上的性质,可是随着年岁渐长在现实的浪潮中,我们也渐渐变得随波逐流。当走过半生发现生命的时光所剩不多且生命就将这样毫无意义的结束时,一种心酸无奈便会涌上心。
这首诗虽然以口语入诗简单易懂,但不时出现的比喻却让诗丰富生动起来,例如“焦虑像一群滚动的石头”,“有一张脸/像闪电”,“眼中掠过的乌云”等,也使诗人的形象立体生动起来,避免了诗歌的单调、乏味。
乡间小路
像一位窈窕淑女,在静静午睡
没有什么,比它美丽和动人
路旁的鱼塘,是它多情的眼睛
没有什么,比它明亮和纯净
几棵杨树,是它稀疏的胡须
没有什么,比它纯朴和坚韧
像一条柔软的蛇,弯弯地蠕动
没有什么,比它和大地贴得更紧
【著名评论家、渤海大学教授郑丽娜点评】显然,这里的故乡不能解读为对清净自然的怀想和归隐,而应该看作是对崇高人生和传统道德的钟情和眷念,或者说,这里的故乡不但是生他养他那片热土,而且是他精神道德的家园和归宿,是他上下求索的情操标高和精神符码。
向内
在别人面前
我不想显山露水
想尽力做到滴水不漏
总怕漏出破绽
被别人抓住小辫子
拖向深渊
我用围墙
把自己围在深深庭园
又用门
把自己锁在窄小的居室
这不是作茧自缚
而是像飞蛾
一次次扑向内心的灯火
【诗人、评论家王恩荣点评】王立世的《向内》题目是内向的创意反用,可见诗人别有用心,这也是诗人设置的叙述方向,沿着这个叙述方向诗人道:“在别人面前/我不想显山露水/想尽力做到滴水不漏/总怕漏出破绽/被别人抓住小辫子/拖向深渊”,是洞彻人生后的淡泊,还是历经磨难后的城府?没有人能说清,但暗示了一个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接着,诗人继续沿着这个叙述方向“我用围墙/把自己围在深深庭院/又用门/把自己锁在窄小的居室”,看起来漫不经心,好像亮丑,但最后风向忽转,“这不是作茧自缚/而是像飞蛾/一次次扑向内心的灯火”,一下子点亮全篇,让读者恍然大悟,了解诗人真正用心,抵达一个诗人深刻的精神世界。
钥匙
钥匙环上
系着一把孤独的钥匙
与左邻右舍碰撞
是它最大的乐趣
它偶尔也偷窥
同伴打开的秘密
只是再也找不到
自己那把心爱的锁子
【诗人、作家叶紫点评】《钥匙》全诗八句,写得是日常生活的情景,诗人却敏锐地捕捉住了,并借此写出了人生的个中况味,让我想起梁小斌的名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立世这首诗是从小处着眼,写的是把锁子丢了,感觉更为寂寥和沉重。
心迹
我后悔一生的是
不能从汗水里
晒出更多的盐
不能从骨头里
提取更多的钙
不能从抑郁的心海里
捧出一颗理想主义者的太阳
【诗人绿茵点评】《心迹》写得精美、凝练,字字珠玑、句句经典,结尾发人深思、引人反省,感人至深。给人强烈的震撼,具有伟大诗歌的特点,因为伟大诗歌的特点,就是震撼人心,为什么人们要承认你是诗人呢,就是因为你的作品震撼人心,唤起人们对美好理想的向往,鼓舞和激励人们的信心,这么美好的诗,珍贵。
灯
母亲把我带到尘世
知道黑暗将我淹没时
天上那些星星靠不住
就提前给我备好一盏灯
我提着这灯
一次次地
穿过人生的黑暗
剩下的光阴
母亲肯定也在看着我
【诗人、评论家鲁飞点评】类把灯作为照明实体,也把灯作为光明比喻。阿拉伯世界有神灯之喻,欧美世界有圣灯之喻,中国有明灯之喻。中国人都知道:“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坛经》)。诗人王立世第一人第一次在诗歌创作上把“明灯”的比喻用到母亲主题上。母亲有先见之明,儿子出生时就提前给他准备了一盏灯,让儿子能够在“星星靠不住”的黑夜,提灯照路“穿越人生的黑暗”。母亲更有对儿子无时不在的牵挂,“剩下的光阴/母亲肯定也在看着我”,这是儿子的心理感觉和日常经验升华,母亲只有亲眼看到儿子才能放心,这是天下伟大母亲的共同之处,目光中尽显慈爱。灯象征着什么呢?“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除万年愚”。母亲给儿子的灯,就是人生的智慧和准则。靠着母亲传授的智慧和准则,儿子化解了人生的苦难,坚强地生活着劳动着。进而诗人还写成诗,以履行“传灯”的义务。“譬如一灯燃千百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白天有太阳照耀,夜晚有明灯引路。诗人别出心裁地以灯比喻母亲对儿子的精神引领作用,这在诗史上是仅有的一例。
五十岁书
五十岁啦,还像寄生在树上的一片叶子
风一吹就哆嗦
还像路上的一个影子
憔悴得没有主心骨
还像一座空山
等着别人来采药
五十岁啦,该是花团锦簇、树木成荫
却还在餐风宿露、惦念着远方
五十岁啦,才学会偷得半日闲
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草地上
怀念故乡那条断流的河
【著名诗人、评论家呼岩挛点评】“五十岁啦”,诗人三声惊呼,旋即平静打量自己的五十岁人生。子曰“五十而知天命”。诗人已知自己的天命,很从容很镇定地说了出来。
他不是用功成名就者的身份,说一大篇豪言壮语铺垫往昔的奋斗,用空话大话套话修饰未来的辉煌。
他不是用学富五车的老学究身份,大掉一番书袋,抖出一地经典秘籍,指引曲径通幽,窥探玄奥神秘之境。
他是诗人,以诗人的身份,用诗语解析一个诗人的命运。
王立世在天命旅程上给自己铸造了三座意象:风吹即抖的“树上的一片叶子”,没有骨头随光伸缩的“路上的一个影子”,无药可采盼人来采的“一座空山”。敢于直面自己的虚弱,才是精神强大的表现。有反讽的意味,而无自贬自矜之处。鲁藜在人生关键点上,写出《泥土》:“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王立世不愧是鲁藜诗歌奖的得主,他懂鲁藜,深得鲁藜的精髓,在五十岁懂得了说出了诗人的天命。诗人有此状态本属正常,远离大富大贵,诗歌才可能有普世价值。
因此,王立世在五十岁时不羡慕花木相拥,甘心餐风露宿,孤独地坐在草地上,向着远方“怀念故乡那条断流的河”。欧阳江河说已经不是“那个思乡的、怀旧的、英雄城堡的时代”,而诗人王立世还在怀乡,通过怀乡确认他诗人的身份。
不忘诗人的身份,这才像一个诗人是一个诗人。他有远方——诗人的真性情营造的超越年龄的诗境。
【诗人、评论家冬雁点评】王立世的《五十岁书》引起了内心强烈的思想共鸣,有人说五十岁的人就像藏品,就像古画,但不一定都是“宝贝”。“五十岁啦,还像寄生在树上的一片叶子”,五十岁啦,故作轻松的语气,以洒脱的姿态作为整首的开场和连贯,让富有争议的“五十岁”增添了许多“青春”气息与活跃氛围。“寄生”一词,表明了诗人内心的“不安”成分,也有一种“濒临”之感。“风一吹就哆嗦”,“叶子”和“树”,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但已有了“弱不禁风”之态。“还像路上的一个影子∕憔悴得没有主心骨∕还像一座空山∕等着别人来采药。”诗人用“路上的一个影子”“一座空山”来比喻五十岁的年龄段,进一步加强人逐渐步入“弱”的状态。“学会偷得半日闲∕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草地上∕怀念故乡那条断流的河。”喧嚣退去,心境安然,这也是沉淀下来的心情所致,也是人生境界的抵达。
醉
人生,总该有这么一回大醉
一改往日的矜持
脱下虚伪的外套,抛弃红尘的诱惑
东倒西歪,席地而眠
不再小心地察言观色
苦苦地杜撰取悦别人的假话
不再瞻前顾后,左右为难
甚至也不再畏惧陡峭的悬崖
欲望被麻醉后,顾虑像灯影一样消失
已不在意山重水复,也不遐想柳暗花明
以大地为床,以花草为枕
任明月把我朗照,任清风把我吹醒
【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谢幕点评】这种弥漫在《醉》中的孤独、悲怆的感触与表达,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那么,人为什么一定要“醉”一次呢?这其中隐匿了许多内容,诗人希望一种“席地而眠”的放松、放任。诗人不想戴着面具生活了,要“脱下虚伪的外套”,呈现的是自我,是个性,而这种自我和个性在被边缘化后,已经被挤压得太紧太久了。所以,诗人希望“有这么一回大醉”,这是一种被动的逃避,而逃避仍无法解脱那萦绕在心中久久不散的苦恼。其实“枕”着“花草”,躺在“大地”上,任“明月”朗照,任“清风”吹醒,也不失为一种浪漫,这个“醉”符合诗人的道德本质和心理诉求。
今夜诗
今夜,月光如水
我从暗处走出,不再孤单
今夜,风吹草动
我卸下游戏人生的面具
今夜,我心怀善美
再无嫉妒的火焰和争斗之心
今夜,我一个人举起酒杯
无所顾忌,痛饮大好年华
【著名诗人、书画家杨筱点评】《今夜诗》写月下饮酒,可谓情景交融。把一切置身于月光之下,都变得干干净净,天地通明,万物纯美。“从暗处走出”,“卸下游戏人生的面具”,“再无嫉妒的火焰和争斗之心”,这是诗人的华丽转身,也是对自我的严厉解剖和内省,社会环境有时确实能把人逼进阴暗、狭窄的角落,导致人性的衰落和变异。今夜却迥然不同:“月光如水”,“风吹草动”,“心怀善美”,从自然界到人的心灵,都美不胜收,亲切和谐。“今夜,我一个人举起酒杯/无所顾忌,痛饮大好年华”,有庄子式的超然洒脱,洋溢着一种自信和乐观。
帽子
没有这顶帽子
容易伤风,被露水打湿
被闪电击中,被太阳晒晕
有了这顶帽子
又遮住了很多风景
隔断了很多天籁之音
最要命的是偏头疼
为了这顶帽子
绞尽了脑汁
不惜低头弯腰
甚至把良心弄丢
【著名诗人、评论家横竖天一宁点评】这首诗写出了人类如何对待“帽子”的问题。“帽子”,是一种外在物,这种对人类本有好处的东西,却会令人产生两种不同的态度。它——既可以遮风挡雨,却也能因此让人“把良心丢掉”。就看人类如何对待了,也许这就是诗人写《帽子》的真正原因之一。是的,人类与所有的外在物,在某种角度看,的确存有一种微妙的关系,而为了获取一时的“帽子”,就“把良心弄丢”,这未免是太可悲的下场。“低头弯腰”,也可能会成为人类蜗居时的某种方式,但绝不能为此让那个善良的自我失掉。也许,这都是诗人王立世写作此诗的本意。
【诗人白羽依点评】一读这首诗,我便想到作者的另一首诗《夹缝》。两首诗虽然角度不同,却都意象绝妙,寓意深刻,都是针砭时弊的力作。
帽子,谁不熟悉?它能为我们挡风御寒、遮阳防晒。可它会“遮住”“很多风景”?会“隔断”“很多天籁之音”?还会造成“偏头疼”,甚至让人把“良心弄丢”?这是不是危言耸听?可悲的是,诗人并没有言过其实,因为这不是一顶普通的帽子,而是一顶让无数人趋之若鹜的乌纱帽!古往今来,乌纱帽何其尊贵?它的庇护,甚至可以扰乱社会秩序而让某些人免遭挫折。同时,它也让很多戴帽人变成了“瞎子”和“聋子”,看不到真实的景象,听不到民间的声音。为了得到或保全这顶帽子,多少人“绞尽了脑汁”甚至不择手段!
此诗很短却很犀利,看似平淡的语言暗含锋芒,在层层深入的揭露中,对乌纱帽的畸形作用和那些削尖脑袋往上爬的小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牙
真话说多了
有人坐卧不安
用手中的锤子
把我的牙敲得零零落落
为了说话不漏风
我补了几颗假牙
真是没办法
还是不会说假话
我常常担心,这嘴参假的牙
更容易被心虚的人敲掉
【诗人晁一民点评】人人都知道,牙长在嘴里,是用来吃饭咀嚼食物的,人一生下来没有长牙,所以只能喝奶,人逐渐长大才长出牙来,能自己吃东西了,人体也就能自我获取食物和营养,逐渐走向自立,这是人逐渐成长的过程,谁也拒绝不了,都得经历。然而诗人王立世诗歌《牙》所描述的,却颠覆了牙的功能和意义,诗意地阐述了牙的另外作用,读来倍感新奇和亲切!
“真话说多了/有人坐卧不安/用手中的锤子/把我的牙敲得零零落落”。诗歌一开头就直入主题,书写出了牙的作用和命运,“有人坐卧不安/用手中的锤子/把我的牙敲得零零落落”,为什么我的牙被敲得零零落落?不是因为我吃东西磕掉了呀,也不是我年老了自然掉牙,而是因为我真话说多了,别人受不了,敲掉了我的牙,让我的牙齿变得零零落落!由此,让我想到很多有关牙的传统的词句,比如“唇亡齿寒”,牙齿与唇有关;比如“牙尖利齿”,貌似描写牙齿的尖利,实际上是说人说话刻薄;比如“伶牙俐齿”,意思与“牙尖利齿差不多”;比如“打掉了牙齿往肚里咽”,比如“说话没有把门的”,比如“牙齿坚硬”,比如“咬牙忍受”等等,都对牙赋予了深刻的含义,诗人王立世诗歌《牙》所指与这些词句不谋而合,更把牙齿的功能集中在说话的功能上,牙齿的命运也集中在说真话还是说假话上面,发人深省,令人深思。说真话和说假话,是品德使然,是性格使然,是做人的观念使然,有些人爱说假话,骗人没商量,有些人爱说真话,正直厚道,两种观念两种命运自然就联系在了一起,挺起腰杆子做人,挺起腰杆子说话,意思是指敢说真话,而对那些说假话的人则是“一嘴瞎话”,“满口胡说”,贬义说假话的人不诚实等等,两相比较,人格自现。
“为了说话不漏风/我补了几颗假牙/真是没办法/还是不会说假话”。因为说真话被敲掉了牙齿,说话漏风,只好补上假牙,还是不会说假话!诗人的刚正不阿形象显示出来,让人肃然起敬!诗歌是文学作品,诗人运用夸张和象征意义的写作手法给读者勾画出牙的坚硬品格,也就是正人君子的坚硬品格,使得这首诗歌作品在众多的诗歌作品中脱颖而出,熠熠闪光,迸发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
在正义凛然刚正不阿做人的背后,诗人也意识到了所存在的不可不防的事实:“我常常担心,这嘴参假的牙/更容易被心虚的人敲掉”。但话又说回来,堂堂正正做人,又何惧之有?读罢此诗,才发现诗人写作的主题思想并不是在写真正的牙,而是另有所指!高!实在是高!
我想成为你玉手下的一只鼠标
前世欠下你一江的情债
我不能失信于你,今生一定要连小鱼小虾都还上
我要在白纸上为你写下密密麻麻的黑字
一些燃烧的、轧辗反侧的、唠唠叨叨的悄悄话
我要在平淡如水的生活里为你加好多蔗糖和蜂蜜
让你小小的舌尖尝到更多不同的甜蜜
我要在你平静的心海里卷起大风
让你的涛声擦亮我高远的天空
我要在对你的百依百顺里加点坏
让你知晓我的棱角、风骨和情怀
我要成为你的美食、裙衣和玉手下的一只鼠标
享受你的品味、抚摸、滚动、点击
我要成为你攀山时的青石台阶,过河时的石拱桥
成为你感冒时腋下的温度计
打点滴时的消毒液和让你哆嗦的针头
我要成为你的百草药,穿过你的身体,医治你的百病
我要成为你头上的日月、脚下的羊肠小道
成为你的天然氧吧、睡眠时玫瑰色的梦呓
成为你无助时粗壮的缆绳、寂寞时柔情的念想
成为你的镇心之宝和灵魂万紫千红的花园
今生万径人踪灭,我是你永远的独钓寒江雪
【编者井源点评】“像生活一样写诗,像写诗一样生活”。诗人王立世的爱情诗无疑有着深切的生活体验。他的诗歌风格老成,佳句迭出,不乏大家风范。《我想成为你玉手下的一只鼠标》是我最为喜爱的一首,这首诗以丰富而独特的意像铺成出诗人对情人的由衷爱恋,“我要在对你的百依百顺里加点坏,让你知晓我的棱角、风骨和情怀”,非一往情深不能出此语,迤俪的情怀给人圆润的美感,锤字炼句于平易中见惊奇,诗意也由此更加绵密隽永,沁人心扉,回味久远。
【著名诗歌评论家解非概论】 王立世先生的诗歌注重的是生活的原始面貌和原发生态的本质,对人性的关怀、对情感的关注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生命的浓淡成为他的艺术叙事主体,且呈现出丰富的内涵。他的思想,他的哲理,都非常隐秘地藏在形象化、意象化词句之中,且通过塑造的意象,表现出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相互交织的斗争,精神价值诉求深入到文本深层的鲜活现场与坚硬底色寻找真谛,情真意切,寄托对正直、坚强、磊落的追忆,用深邃的历史目光审视人生,用准确的文辞描绘了生活的故事,并用深刻的历史价值观评判着我们的社会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感叹号
倒立了一生
每天都在感叹
那些容易弯曲的事物
【著名诗人、评论家鲁飞点评】 “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了新式标点符号,也催生了白话新体诗。在王立世的诗中,感叹号第一次被赋予了人格,新体诗才有了第一首用感叹号解读人生的诗。拒绝平庸而倒立,注目底层的不平与曲折,发现惊世骇俗的社会现象。用一个感叹号囊括了人间多少变异和辛酸,祈求着人格的健全和生命的尊严,在毫无应和后默默地反问人们为什么这样地视而不见、习以为常!
这倒霉的梯子
上天堂时
有人把它撤走
下地狱时
又有人把它搬回
【著名诗人、《都市》原副主编赵少琳点评】作者太会对比了,他在构思这首诗时,带有了强烈的技巧以及技术性。上天堂和下地狱,一上一下像黑白分明的两个色块;撤走和搬回,又是两个极其相反的词,这种灵动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强硬地映进了我们的脑海。这是诗歌写作技巧或曰诗歌技术性写作的又一次胜利。除此而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毫不犹豫、毫不动摇地是在用动词写作。动词写作在诗歌写作中的地位应该是核心的,应该是毫无争议的,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诗歌写作者写作的灵魂。请记住,这是一张好牌。
命运的冬天
寒风吹落树枝上最后一片落叶
路上的冰雪让人恐慌
白天短暂,夜晚漫长
梦里总是晃着一张凶恶的脸
【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谢幕点评】矛盾的关键词就是“恐慌”,一个人生活在这样的一种令人“恐慌”的环境和现实中,该是多么可怕呀!很多人都把“秋天”形容为“金色的”,可又有多少人懂得那“落叶”的真正含义呢?很多人都说诗人是易发情感的人,可又有多少人懂得诗人为什么一定要抒发情感呢?杜甫为黎民饥苦而呼号,范仲淹忧天下人之忧而忧,乐天下人之乐而乐,这其实是一份责任和义务,其实,这份责任和义务,每一个公民都有,也都应该自觉地承担起来,只是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而诗人却自觉地意识到了,这是作为文人的幸和不幸。鲁迅学医想治病夫之体,后来发现,病人的病根不在肉体,而是思想和意识,所以,他才弃医从文,他在“呐喊”,其目的是想唤醒民众的觉醒,来共同承担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中国文人意识的本体。诗人王立世说:“白天短暂,夜晚漫长”。这儿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现实形态。这一句是一语双关,以实写虚,“实”是现象,“虚”是本质;“实”是内容,“虚”是内涵,虽然仅仅八个字,却给人以很多的联想。诗人希望读者有更多的联想,每种联想都与自身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都会得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结果,这种结果再与现实进行对照,而在对照中出现的那或大或小的差异令人感慨,这种对生活的感慨反过来会影响人的意识,这种意识会决定着人心的走向。而“梦里”晃动的“那张凶恶的脸”则是诗人之所以“恐慌”的原因,那么,那是一张怎样凶恶的脸呢?诗人王立世没说,这就给读者留下足够想象的空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魇,但梦魇与梦魇又有所不同。王立世的梦魇是属于王立世的,那么,你的梦魇该是如何呢?当然,你也会为你自己的“结果”而感慨,诗人王立世说这是命运的冬天,可以说把命运置放在“冬天”的语境下,其意识是一种被迫的呻吟,这和春夏两季截然不同,与秋季也有区别。在这首诗中出现的寒风、落叶、恐慌、短暂、漫长、黑夜、梦里、凶恶等极为冷飒的词语都令人感到那冬天的悲惨和不幸,而吹、落、晃等动词则给这种惨烈增加了几分悲壮的色彩。有人说“梦”是“潜意识”的呈现,而“潜意识”则是灵魂深处最原始的声音,这是思想的启源,是意识和思想的本体。而这个“本体”决定着一切,这就是诗的魅力。
月
小时候
让妈妈用拴风筝的线
给我拴月
妈妈漫不经心地说
长大了
自己会拴的
现在
拴风筝的线丢了
月
比我童年
还遥远
【著名诗歌评论家、山东大学教授吴开晋点评】王立世的亲情诗,由于对儿时生活的真切回忆,写得情真意浓,同时调动了形象思维的功力,以艺术感觉的变幻体现出诗作语言的精致。《月》一诗,可说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里有儿时母子对话的情趣,更有少小离家未得回的怅惘,还有对母亲、对童年生活的思念与回忆。诗行不多,但蕴聚着丰富的感情,利用时间的落差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生活情趣,情趣之中蕴含着人生沧桑的体验和无尽的惆怅,内在的艺术张力从中可见。
狗和刀
这几年
我一直在想一条狗
落水时的酸样
丧家后的哭脸
对主人变着姿势的摇尾
和被主人剥尽的颜面
这几年
我也一直在想一把刀
一把脱鞘的刀
一把有点钝和生锈的刀
一把没有杀过动物却想杀人的刀
这把刀最终
像狗一样回到主人身边
回到阴暗潮湿的鞘里
【著名诗人、作家、编剧、原中国作协副主席黄亚洲点评】诗人在这里所说的狗与刀,其实是一回事,甚至是我们自己身体的两个内在组成部分。有时我们很想用刀来对付这个不合心意的世界,更多的时候,我们用狗来对付。这就是现实。作者在结句中所表露的无奈,我们都能够体会得到。
草族
我不沾花
但惹草
春天里
我不在花下
而在草里
多少年了
我与花保持足够的距离
而与草不分你我
我与草像兄弟
也像情人
【著名诗歌评论家、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珂点评】王立世的很多诗都可以称为“官员生态诗”,都有相同的主题,探讨身为官员的自己“是否有容身之地”及“如何容身”。他的《草族》是在为像他这样的“中下层的官员”“命名”,在探讨这一阶层的生存策略。这个阶层的成员更多是官场中的“文人”,更准确点说是官场中的“诗人”。这里的“我”有文人的操守和诗人的个性。如果把官场比作“花族”,正是因为有强调独立人格的“草族”的存在,官场生态才更健康。或者说正是因为“草族”中有“现代意识”和“现代精神”的现代国人,准确点说是现代文人,“花族”才能承担起建设现代国家的历史重任。像《草族》这样的诗作既是在提醒自己,也是在警醒别人,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说明诗人坚持了正确的写作伦理。
秘密
我不知天梁河在哪
也不知天梁河是条什么样的河
更不顾风高浪急
只想陪你在天梁河散步
我们不说话
不是无话可说
而是怕一旦说出
天梁河就不再是天梁河
幸好远处的危崖替我们说出了
脚下的乱石替我们说出了
说得最好的是野草
把我们一生的秘密告给了天梁河
【著名诗人、评论家呼岩挛点评】 一些好诗是无解的,不能去求解,得出了解读,诗的魅力就会顿时消失。天梁河什么样?我们是谁和谁?我们想说什么话?危崖乱石野草替他们说了什么话?一连串秘密构建了一首好诗。天籁最真实也最朴实,天梁河永远是天梁河。在诗歌地图上永存的天梁河,在地理地图上找不到也无关紧要,只是增添了一条诗歌河流的神秘性,用以扑打一些口无遮拦的诗歌口水泡沫。河流的绝妙意象,在人和人心灵交汇的秘密中。
想开了
想开了,想开了
我就是水
喜欢往低处流
我没有力气流成瀑布
就慢慢渗入地下
在黑暗中滋润万物
也懒得去想
天上那些浮云
想开了,想开了
我就是泥巴
与庄稼最亲
不喜登大雅之堂
也不想与贵金属套近乎
干旱严重时
就变成飞扬的尘土
除了雨,我别无它求
【著名诗人、评论家、文学博士、兰州交通大学教授高亚斌点评】王立世是一位沉思冥想的诗人,他以敏感而睿智的洞察力与想象方式,以及骇目惊世的诗歌意象,凸显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和精神困境。他的诗歌犹如一道光芒,抵达现代人的生存真相,具有直击人心的精神力量。他极力避开那些世俗的功利羁绊,于人世的夹缝里穿行,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显现出庄子笔下解牛庖丁的从容与豁达。尽管他没有刻意去审丑与批判,但他不是消极的、屈服的,在他诗歌的字句中流露的,显然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悲愤与感叹,对于人间美好的难以抹杀的热爱与期许,其中寄寓着诗人对于生存苦难的隐忍和精神境界上的超越。《想开了》这首诗与美国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水怎样开始演奏》有着叙事上的合拍和精神上的汇流,使他的诗歌获得了“至善若水”的清澈与纯净品质。在一个日益喧嚣的时代,诗人以属于自己的那份尊贵的卑微,为诗歌乃至整个文学赢得了一份庄严与从容。
【著名诗歌评论家、文学博士、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白杰教授点评】王立世的诗歌中带有强烈的纯粹的情感,这和王阳明的哲学观念十分符合。王立世不止一次表露自己的“低”姿态,他喜欢水往低处流的状态,因为可以“在黑暗中滋润万物”。“低”代表了一种价值取向,代表站在土地这边、站在人性这边、站在卑微又伟大的爱这边。诗人以这种低姿态,把自己的心赤裸地、虔诚地呈现出来。在这种观念的引领下,他的诗有了爱的根基,呈现出光明的底色,在“低处”,诗人根植广阔的爱。
我喜欢听流水的声音
我喜欢听流水的声音,因为它
不会随意改变自己的音质、音色、音域
我喜欢听流水的声音,因为它
像十八岁少女心中泛起的涟漪
我喜欢听流水的声音,因为它
像大草原上自由呼吸和奔跑的鹿群
我喜欢听流水的声音,因为它
携着河床上一颗普通石子的心跳
【著名评论家、渤海大学教授王科点评】“流水”可能遇到暗礁、逆风、弯道,可贵的是它“不会随意改变自己的音质、音色、音域”,诗人是在托物抒情,读者从中能体味到诗人淳朴的天性、孤高的灵魂、莲花般的操守、矢志不变的精神追求和旷远澄彻的思想境界。我们看到,王立世对故乡的眷恋,对都市欲望的反感,既不是遁世归隐的托辞,也不是矫情造作的宣示,而是纷乱中的思考,冗繁中的清纯,浮躁中的淡定,企盼中的担当。而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留传统乡野文化的真纯,使美丽中国的美丽乡村永远长留在天地之间,似乎是诗人怀乡诗最值得称道和最能触动读者的追问。努力在悖论中寻觅出正确的诠释,在两难中找到双赢的答案,可以说,诗人正在不倦地上下求索着
练习死亡
谁也不可阻挡
必须打开灯
提前练习死亡
我像练书法一样
模仿各种字体和碑帖
反反复复地练
小心翼翼地练
心惊胆颤地练
草稿将我埋了半截
但哪一样都没有练好
落了个半途而废
我是一个胆小者
我是一个愚笨者
也是一个失败者
在世人的嘲笑中
苟且地活到现在
【著名诗人、评论家王宁点评】这首诗写一个人真实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对死亡的嘲笑,还写了“我”生活的窘境,并以自嘲的口吻写了“我”的“苟活”。这首诗之所以引起注意,还在于他写了一个人对死亡的真实态度——的确,“死亡”是一个无法躲开的人类命题,在如何看待死亡上,每个人都有个人的理解与观点。王立世又是如何对待死亡的?他把“死亡”看成一种生命的“练习”来对待,其中不乏乐观主义与浪漫之心,但诗人还是在严肃对待着人类所面临的“死亡”,作为一个“在世人的嘲笑”中活到现在的诗人,“小心翼翼”,几乎成为最为显著的生活特征,这不难理解。诗人本身已经是弱势者,周围一直有着太多的挤压,嘲笑,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但诗人真是一个“愚笨者”吗?肯定不是。诗人只是以现身的说法,通过自我调侃,通过自我嘲讽,以具体的存在,淋漓尽致地揭示一个龌龊世界的现行。
与妻书
你偶尔迸出的一句方言
是我回乡时必经的一个驿站
你看我时波涛不息的目光
是我回乡时最近的一条水路
你在我怀中梦见故乡月时
我早已化成一只啼血的杜鹃
你,不是什么女王
是我一生割舍不断的故乡
【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谢幕点评】《与妻书》中的方言与驿站、目光与水路、月与杜鹃、梦与啼血、女王与故乡一组组物象,或关联,或反衬,都升华为一种震撼人心的爱情。这首诗写得空灵而又饱满,朴实而又奇绝,热烈而又内敛,温情而又悲壮,既没有放纵也没有禁锢自己的情感,度把握得非常适宜,而且极具情感张力和审美空间。看似随手拈来,随口吟出,实则是浓厚的艺术功力和多年的情感积累碰撞的产物。
灯
母亲把我带到尘世
知道黑暗将我淹没时
天上那些星星靠不住
就提前给我备好一盏灯
我提着这灯
一次次地
穿越人生的黑暗
剩下的光阴
母亲肯定也在看着我
【著名诗人、评论家鲁飞点评】人类把灯作为照明实体,也把灯作为光明比喻。阿拉伯世界有神灯之喻,欧美世界有圣灯之喻,中国有明灯之喻。中国人都知道:“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坛经》)。诗人王立世第一人第一次在诗歌创作上把“明灯”的比喻用到母亲主题上。母亲有先见之明,儿子出生时就提前给他准备了一盏灯,让儿子能够在“星星靠不住”的黑夜,提灯照路“穿越人生的黑暗”。母亲更有对儿子无时不在的牵挂,“剩下的光阴/母亲肯定也在看着我”,这是儿子的心理感觉和日常经验升华,母亲只有亲眼看到儿子才能放心,这是天下伟大母亲的共同之处,目光中尽显慈爱。灯象征着什么呢?“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除万年愚”。母亲给儿子的灯,就是人生的智慧和准则。靠着母亲传授的智慧和准则,儿子化解了人生的苦难,坚强地生活着劳动着。进而诗人还写成诗,以履行“传灯”的义务。“譬如一灯燃千百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白天有太阳照耀,夜晚有明灯引路。诗人别出心裁地以灯比喻母亲对儿子的精神引领作用,这在诗史上是仅有的一例。
伞
很多时候
都缄默不语
把色彩和情绪
折叠成孤独的梦
为了一颗心不被淋湿
骤雨中
才迅猛地
向天空绽放
【著名诗人、作家叶文福点评】有意无意,王立世总是希图在高粱里酿造一种比之高粱更好的味道,总是在寻求一种思想并咀嚼这种思想的味道。他像老水牛那样,在夜半咀嚼,在夜半平静地咀嚼,在平静的咀嚼里反思白天原生原发的激情的现实。而哲学,而哲学的意味,哲学的元素,便是在这种看似平静的咀嚼里消化激情而诞生的。
【著名诗歌评论家、山东大学教授吴开晋点评】全诗无一字写伞,但却以伞的形象写了人,写了人对爱的追求和在狂风暴雨中对爱的护卫,内在的艺术张力让人称赞。
【《语文报主编水言午点评】阅读王立世的《伞》,我们可以感受到它语言凝炼的美、形象丰富的美、节奏跳跃的美。这里人格化的“伞”代表的是一种灵魂的坚守、一种高洁的姿态、一种精神的富足。“伞”还拥有阳光斑斓的梦与丰富的情感,在默默无闻的岗位上自我收敛,坚持着自己曲高和寡而“孤独”的梦想。然而,在这个争名夺利、物欲横流的时代,与世无争并不意味着“伞”的懦弱,为了“一颗心不被淋湿”,“伞”勇敢地“迅猛”出击,完成了一次生命价值的体现。“骤雨”可以说是世俗红尘的浊浪,也可以说是蛮横的恶势力。这样,“伞”的出击有了崇高的价值,“伞”的人生意义得到了升华。不难发现,这首诗更多地肯定了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抒发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全诗还有一个亮点,作者通过隐喻、通感等艺术手法的运用,让诗歌的想象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夹缝
夹缝里的草弯着腰
夹缝里的花低着头
夹缝里的空气异常稀薄
夹缝里的鸟鸣已变调
夹缝里的阳光都被折射过
夹缝里的风如箭
夹缝里的雨像子弹
夹缝,夹缝
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安身之地
【著名作家、画家、原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孟伟哉点评】生长于夹缝中的花草/有最强的生命力/如果是一株树苗/终究会拱破坚厚的岩层
【著名诗歌评论家、原《诗刊》编委、理论部主任朱先树点评】从《夹缝》可以看出,王立世是为灵魂写作的诗人,他笔下的世界万象都在揭示人类生存的真相,展现悲天悯人的襟怀,表达独立自由的精神。在艺术表达上,他追求自然为美,正如网络诗人王蕾对他的评价:“好的诗人都是这样,他本身并没有觉得自己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而是他天生对语言对诗歌有一种敏感,他冥冥中被一种神奇的力量驱使着,对语言进行淘洗和锻打,使自己成为语言的巫师,使诗歌成为语言的炼金术”。
【著名诗人、评论家、原《太行山》副主编马晋乾点评】这样的诗,每位读者或生活或人生或社会的感受,都会与它产生共鸣。它是人性的表达,又是对一种理想生存环境的呼唤,同时也是激励人必须直面现实、勇于攀登和突破的钟声。它的空间所以能拓展得如此广阔,在形式上又有和内容融为一体的属于自己的格律,我认为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追求现代和传统手法互融的结果:它是现代的,如意象的串珠;又是传统的,像排比手法的借用。显然,这难能可贵的创造,既是摒弃,也是坚守。
【著名诗人、翻译家伊沙点评】我的同龄人王立世先生是那种身在体制内的诗人,这让本诗(《夹缝》)的阅读变得更有意思,作者能够意识到自己身处‘夹缝’之中,并对此‘夹缝’有了一组具体、生动、鲜活、形象的描述,貌似大彻大悟了,然而,笔锋并未一转,继续顺势向前,结语是‘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安身之地’——一个大降调的结尾,完全出乎意料,大实话说得令人无语”。
【著名诗人、评论家、《山东诗人》主编马启代点评】 “夹缝”是诗人对自己的精神定位(不仅仅限于个人),我能体味到这里面隐喻的几乎所有悲凉、挣扎与希冀。当“夹缝”超越于《夹缝》,应当看作对一代人生存状态和精神状况的定性描述,具有了一定社会学意义的普遍性。
【著名诗人、评论家、兰州交通大学教授高亚斌点评】由于他发现和书写了人生的“夹缝”状态,洞察了人与世界、人与整个时代之间的“夹缝”的关系,而成为当下诗歌场域中一个独异的存在,也为一个精神贫乏的时代写下了非常可贵的一页。他以近乎执着的姿态,在这个生命的“夹缝”中审视黑暗、向往阳光、言说着人之生存的受困处境和生命崇高庄严的社会价值。可以说,“夹缝”是王立世诗歌的一个关键词,是打开他诗歌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诗歌中的“夹缝”状态是一种处于明亮与晦暗、暖色与冷色、困顿与挣扎、沉潜与上升之间的中间状态,正好表达了人生的某种际遇与处境,或者人的某种心理和精神状态。夹缝让人感到生活的困厄与阻滞,同时,夹缝之中,也滋生着反叛与抗争,蕴育着希望与生机,因而,夹缝也是宽阔、也是契机。在某种意义上,“夹缝”意象还是处于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社会状态与心理状态的一种象征,诗人总是站在传统与现代的边缘和夹缝之中,不断地翘首前瞰和依依回望。
【著名诗人、原《城市文学》主编梁志宏点评】立世的代表作《夹缝》来自对人生命运的深切洞察和感悟,夹缝这个意向同时具有象征性,形象地呈现出当今芸芸众生一种艰难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
【著名诗人、书法家、《中国诗人生日大典主编王爱红点评】好久不读诗,但读了诗人王立世的诗却一直不忘,他写的《夹缝》,作为一种生存状态,具有世界性。其实,作为一个诗人,有一首诗被人记得,就了不得。
【著名诗人、作家、原《大河诗歌》副主编彭进点评】 对于“夹缝”的“所指”,我们无须再做更多的阐释,稍微有些阅读能力甚至目不识丁的人,对这一概念也能知晓一二。而在王立世的这首小诗中,“夹缝”的“能指”,却远非“一个狭小的物理空间”这般简单。在这首小诗里,诗人对于“夹缝”的理解异乎常人,他将个人的生存际遇、人生参悟赋予其中,一句“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安身之地”,石破天惊,出人意料,却又在情在理,诗人特立独行的人生视角与生存观照“同穷匕现”,小诗也因此点睛之笔而意味深长。
【诗人周鹏程点评】 《夹缝》写出了很多人同样的感觉,这种尴尬源于生活本身。草在夹缝里生存,可是生命力依然强烈。人很多时候不也是在夹缝里寻找机会吗?在诗歌被边缘化的当下,诗人不也是在夹缝里生存吗?在这首诗里,诗人有在逼仄夹缝里的危机感,有时时冲破夹缝的勇气和准备。“夹缝,夹缝/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安身之地”这是诗人的怒吼和宣言!
【诗人其然点评】 《夹缝》从社会学上升到哲学的意义。其实,这人,这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是在夹缝中生存。不在这种夹缝,就在另一种夹缝。而为了自身或者种族的生存繁衍,夹缝中就诞生了一句名言:适者生存。
【诗人武恩利点评】 读罢王立世的诗,感触很深,虽然并不相识,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诗人。《夹缝》中质朴、清纯,蕴含着思想光芒的诗句,碰撞着读者的心灵。我想,他一定是一个在理想和现实、城市与乡村的夹缝间行走的诗人。他在夹缝间谦卑的生存,在夹缝间怀揣着一颗对土地、对故乡、对亲人的眷恋敬畏之心。他的诗是读者喜欢的诗,是有生命力的诗,我喜欢这样的诗和诗人。
春天贴
山坡上的野花
树上的鸟鸣
河中扑腾的野鸭
都够美的
可我不知道
谁是我的春天
【著名诗人、评论家呼岩挛点评】“帖”是文言中的词,现在又成了网络上的词。春天贴,就是给春天写个便条给个说法吧。这个春天的帖子多么特别呀!自《诗经》以来到这个春天的诗歌,从没有一首诗对春天表现过这样的犹豫不决的态度;诗人爱过恨过的夹缝里的春天也没有使人这样彷徨失措过。但这个春天是美的。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一文中说:“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诗人在山河丛林中邂逅了野花、鸟鸣与野鸭,他们都美起来了;诗人和它们亲近起来,把它们称为“谁”了。但诗人自己却在“美”中美得疑惑起来了。三者中谁是他的春天?都不是?合起来也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好像再亲近也邂逅不到了。诗人由疑惑开始在春天里寻找春天了,他在自己的内心里寻找谁是他的春天。他在他自己的春天里,认准谁是他的春天,谁就是他的春天。他的春天可能很多,也可能很少,或只有一个,都是最好的。但不会没有,总有一个等在那里。具体是谁,不是外人所能道,也无须外人知道的。
动物园
人,有时
比羊弱,比狗贱,比狼凶
有摇尾的时候
有趴下的时候
有发作的时候
一般人看不出
人的身体是一座巨大的动物园
有开屏的孔雀
也有打盹的老虎
【著名诗人、评论家、画家邢昊点评】人的身体是一座巨大的动物园,这样的比喻可真够大胆和新鲜的。仔细想想也是,我们比绵羊柔弱的时候有,我们比丧家之犬下贱的时候有,我们比恶狼凶狠的时候也有。我们摇尾,我们趴下,我们野兽似地发作……如果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这也许就真沦落为那种单线条的极其失败的所谓“哲理诗”了。但睿智的王立世,恰恰选择了“再出发”。他突发奇想,将人的身体摇身一变,竟然变成了一座既有孔雀开屏,又有老虎打盹的奇妙动物园。我不知道,美丽孔雀的野色和凶残老虎的迟钝,是一种峰回路转?是一种善意回归?还是一种颠覆?和谐或渴望?我只感觉到,我的身体里色彩斑斓,动物云集,别具神韵。这一切的一切,竟然被一首干脆、利索的小诗呈现,真是太有趣儿了。
我越活越不像我自己
像粮食被煮成食品
像树木被割成家具
像石头被烧成白灰
我越活越不像我自己
在异样的目光下呼吸
在冰冷的脸色中居住
说话的声音都在小心控制
细小怕被噪音淹没,怕失去阳刚之气
洪亮怕显轻狂,怕划破寂静的时空
常常是拿腔捉调失去本真
做事更是反复掂量,三思而后行
怕卷入风暴,怕闯入禁地
更怕落入小人深挖的陷阱
一个喷嚏不敢痛痛快快打出
一顿饭不能慢嚼细咽
我总在低头赶路,无暇欣赏身边的风景
我有很多事要做,但不能善始善终
我有很多梦想,一生都难以抵达
我没有遁入空门,常常感到人生的飘忽和虚无
我没有偃旗息鼓,为了明天又一次举旗出征
我常常觉得越活越不像我自己
不是因为容颜衰老,而是如水的心态
过去是美丽的溪流,而今被装入奇形怪状的瓶里
【著名评论家、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卢有泉点评】这是诗人经历了艰难曲折的生存挣扎和宦海历练后的无奈哀叹,也是一个体制人黑色幽默式的自画像。在城市的噪杂、冷漠中,在官场的竞争、角斗中,还有各种生存的压力和制度的规范下,使得一个具有自主意识的自然人,完全被扭曲、变形、异化。如水般随着奇形怪状的瓶子而变形,不正是我们每一个在尘世中奔生、在体制内讨生活的人的真实写照吗?说穿了,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是不自由的,完全按自己的理想立身处世几乎是不可能的,被他人塑造,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可以说是社会人的普遍悲剧。因此,立世的这首感悟个人命运的诗,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仿佛读出了自己。
罪人
我像尘世的一个罪人
从早到晚低着头
从小到大在服各种苦役
还遭遇轻重不同的惩罚
经过千辛万苦的赎罪
我的身子越来越轻
灵魂越来越干净
因为爱的眷顾
刑期也越来越短
【著名诗人、评论家王宁点评】这首诗虽短,却也表达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主题:人类的进化问题。生命的精神进化标志之一就是对自我的认知。诗人通过这首对于“我”具象化的诗写,一边对“罪”进行坦然的反思,一面在提升一个人类精神的行走高度,一面对自我进行着由衷的反观,进而看到一种干净自我的现身。也许,人类生就就是一个负罪者;关键就看自己如何对待那个有罪的自我了。清醒者,可以坦诚面对一切,而糊涂者,极有可能醉生梦死着,从此了却一生。此诗的写作,从另一面也在说明,作者自己也是一个并无沉沦的清醒者!
发现
多年来,我只顾埋头赶路
没顾上看一看沿途的路标
有一天,突然发现
离我想去的地方越来越远
我的焦虑像一群滚动的石头
砸伤路上很多行人
我不能再一意孤行
风雨中,有一张脸
像闪电,照亮我复杂的内心
我开始聆听
别人谈论我并不看好的前程
尽管我伪装得异常平静
有人仍能发现
我眼中掠过的乌云
【诗人、评论家马鲜红点评】 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当诗人走出半生,“有一天,突然发现/离我想去的地方越来越远”。在尘世中生活,我们总是要与这样的人那样的事产生关联,一些人事也就会制约着我们的行为,让我们身不由己。诗人把年少时的理想和走出半生后的现实相比较才发现自己离理想越来越远。“我的焦虑像一群滚动的石头/砸伤路上很多行人”。诗人变得很焦虑,不稳定的情绪也许伤害过身边的一些人。不断的反醒,使诗人的心逐渐稳定下来“风雨中,有一张脸/像闪电,照亮我复杂的内心”。诗人开始聆听别人的谈论,其实诗人要走的路并不被别人看好。听到别人的谈论“尽管我伪装得异常平静/有人仍能发现/我眼中掠过的乌云”。
其实《发现》这首诗也写出了大部分人的共同心声,年少时每个人的理想多少有点形而上的性质,可是随着年岁渐长在现实的浪潮中,我们也渐渐变得随波逐流。当走过半生发现生命的时光所剩不多且生命就将这样毫无意义的结束时,一种心酸无奈便会涌上心。
这首诗虽然以口语入诗简单易懂,但不时出现的比喻却让诗丰富生动起来,例如“焦虑像一群滚动的石头”,“有一张脸/像闪电”,“眼中掠过的乌云”等,也使诗人的形象立体生动起来,避免了诗歌的单调、乏味。
乡间小路
像一位窈窕淑女,在静静午睡
没有什么,比它美丽和动人
路旁的鱼塘,是它多情的眼睛
没有什么,比它明亮和纯净
几棵杨树,是它稀疏的胡须
没有什么,比它纯朴和坚韧
像一条柔软的蛇,弯弯地蠕动
没有什么,比它和大地贴得更紧
【著名评论家、渤海大学教授郑丽娜点评】显然,这里的故乡不能解读为对清净自然的怀想和归隐,而应该看作是对崇高人生和传统道德的钟情和眷念,或者说,这里的故乡不但是生他养他那片热土,而且是他精神道德的家园和归宿,是他上下求索的情操标高和精神符码。
向内
在别人面前
我不想显山露水
想尽力做到滴水不漏
总怕漏出破绽
被别人抓住小辫子
拖向深渊
我用围墙
把自己围在深深庭园
又用门
把自己锁在窄小的居室
这不是作茧自缚
而是像飞蛾
一次次扑向内心的灯火
【诗人、评论家王恩荣点评】王立世的《向内》题目是内向的创意反用,可见诗人别有用心,这也是诗人设置的叙述方向,沿着这个叙述方向诗人道:“在别人面前/我不想显山露水/想尽力做到滴水不漏/总怕漏出破绽/被别人抓住小辫子/拖向深渊”,是洞彻人生后的淡泊,还是历经磨难后的城府?没有人能说清,但暗示了一个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接着,诗人继续沿着这个叙述方向“我用围墙/把自己围在深深庭院/又用门/把自己锁在窄小的居室”,看起来漫不经心,好像亮丑,但最后风向忽转,“这不是作茧自缚/而是像飞蛾/一次次扑向内心的灯火”,一下子点亮全篇,让读者恍然大悟,了解诗人真正用心,抵达一个诗人深刻的精神世界。
钥匙
钥匙环上
系着一把孤独的钥匙
与左邻右舍碰撞
是它最大的乐趣
它偶尔也偷窥
同伴打开的秘密
只是再也找不到
自己那把心爱的锁子
【诗人、作家叶紫点评】《钥匙》全诗八句,写得是日常生活的情景,诗人却敏锐地捕捉住了,并借此写出了人生的个中况味,让我想起梁小斌的名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立世这首诗是从小处着眼,写的是把锁子丢了,感觉更为寂寥和沉重。
心迹
我后悔一生的是
不能从汗水里
晒出更多的盐
不能从骨头里
提取更多的钙
不能从抑郁的心海里
捧出一颗理想主义者的太阳
【诗人绿茵点评】《心迹》写得精美、凝练,字字珠玑、句句经典,结尾发人深思、引人反省,感人至深。给人强烈的震撼,具有伟大诗歌的特点,因为伟大诗歌的特点,就是震撼人心,为什么人们要承认你是诗人呢,就是因为你的作品震撼人心,唤起人们对美好理想的向往,鼓舞和激励人们的信心,这么美好的诗,珍贵。
灯
母亲把我带到尘世
知道黑暗将我淹没时
天上那些星星靠不住
就提前给我备好一盏灯
我提着这灯
一次次地
穿过人生的黑暗
剩下的光阴
母亲肯定也在看着我
【诗人、评论家鲁飞点评】类把灯作为照明实体,也把灯作为光明比喻。阿拉伯世界有神灯之喻,欧美世界有圣灯之喻,中国有明灯之喻。中国人都知道:“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坛经》)。诗人王立世第一人第一次在诗歌创作上把“明灯”的比喻用到母亲主题上。母亲有先见之明,儿子出生时就提前给他准备了一盏灯,让儿子能够在“星星靠不住”的黑夜,提灯照路“穿越人生的黑暗”。母亲更有对儿子无时不在的牵挂,“剩下的光阴/母亲肯定也在看着我”,这是儿子的心理感觉和日常经验升华,母亲只有亲眼看到儿子才能放心,这是天下伟大母亲的共同之处,目光中尽显慈爱。灯象征着什么呢?“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除万年愚”。母亲给儿子的灯,就是人生的智慧和准则。靠着母亲传授的智慧和准则,儿子化解了人生的苦难,坚强地生活着劳动着。进而诗人还写成诗,以履行“传灯”的义务。“譬如一灯燃千百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白天有太阳照耀,夜晚有明灯引路。诗人别出心裁地以灯比喻母亲对儿子的精神引领作用,这在诗史上是仅有的一例。
五十岁书
五十岁啦,还像寄生在树上的一片叶子
风一吹就哆嗦
还像路上的一个影子
憔悴得没有主心骨
还像一座空山
等着别人来采药
五十岁啦,该是花团锦簇、树木成荫
却还在餐风宿露、惦念着远方
五十岁啦,才学会偷得半日闲
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草地上
怀念故乡那条断流的河
【著名诗人、评论家呼岩挛点评】“五十岁啦”,诗人三声惊呼,旋即平静打量自己的五十岁人生。子曰“五十而知天命”。诗人已知自己的天命,很从容很镇定地说了出来。
他不是用功成名就者的身份,说一大篇豪言壮语铺垫往昔的奋斗,用空话大话套话修饰未来的辉煌。
他不是用学富五车的老学究身份,大掉一番书袋,抖出一地经典秘籍,指引曲径通幽,窥探玄奥神秘之境。
他是诗人,以诗人的身份,用诗语解析一个诗人的命运。
王立世在天命旅程上给自己铸造了三座意象:风吹即抖的“树上的一片叶子”,没有骨头随光伸缩的“路上的一个影子”,无药可采盼人来采的“一座空山”。敢于直面自己的虚弱,才是精神强大的表现。有反讽的意味,而无自贬自矜之处。鲁藜在人生关键点上,写出《泥土》:“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王立世不愧是鲁藜诗歌奖的得主,他懂鲁藜,深得鲁藜的精髓,在五十岁懂得了说出了诗人的天命。诗人有此状态本属正常,远离大富大贵,诗歌才可能有普世价值。
因此,王立世在五十岁时不羡慕花木相拥,甘心餐风露宿,孤独地坐在草地上,向着远方“怀念故乡那条断流的河”。欧阳江河说已经不是“那个思乡的、怀旧的、英雄城堡的时代”,而诗人王立世还在怀乡,通过怀乡确认他诗人的身份。
不忘诗人的身份,这才像一个诗人是一个诗人。他有远方——诗人的真性情营造的超越年龄的诗境。
【诗人、评论家冬雁点评】王立世的《五十岁书》引起了内心强烈的思想共鸣,有人说五十岁的人就像藏品,就像古画,但不一定都是“宝贝”。“五十岁啦,还像寄生在树上的一片叶子”,五十岁啦,故作轻松的语气,以洒脱的姿态作为整首的开场和连贯,让富有争议的“五十岁”增添了许多“青春”气息与活跃氛围。“寄生”一词,表明了诗人内心的“不安”成分,也有一种“濒临”之感。“风一吹就哆嗦”,“叶子”和“树”,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但已有了“弱不禁风”之态。“还像路上的一个影子∕憔悴得没有主心骨∕还像一座空山∕等着别人来采药。”诗人用“路上的一个影子”“一座空山”来比喻五十岁的年龄段,进一步加强人逐渐步入“弱”的状态。“学会偷得半日闲∕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草地上∕怀念故乡那条断流的河。”喧嚣退去,心境安然,这也是沉淀下来的心情所致,也是人生境界的抵达。
醉
人生,总该有这么一回大醉
一改往日的矜持
脱下虚伪的外套,抛弃红尘的诱惑
东倒西歪,席地而眠
不再小心地察言观色
苦苦地杜撰取悦别人的假话
不再瞻前顾后,左右为难
甚至也不再畏惧陡峭的悬崖
欲望被麻醉后,顾虑像灯影一样消失
已不在意山重水复,也不遐想柳暗花明
以大地为床,以花草为枕
任明月把我朗照,任清风把我吹醒
【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谢幕点评】这种弥漫在《醉》中的孤独、悲怆的感触与表达,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那么,人为什么一定要“醉”一次呢?这其中隐匿了许多内容,诗人希望一种“席地而眠”的放松、放任。诗人不想戴着面具生活了,要“脱下虚伪的外套”,呈现的是自我,是个性,而这种自我和个性在被边缘化后,已经被挤压得太紧太久了。所以,诗人希望“有这么一回大醉”,这是一种被动的逃避,而逃避仍无法解脱那萦绕在心中久久不散的苦恼。其实“枕”着“花草”,躺在“大地”上,任“明月”朗照,任“清风”吹醒,也不失为一种浪漫,这个“醉”符合诗人的道德本质和心理诉求。
今夜诗
今夜,月光如水
我从暗处走出,不再孤单
今夜,风吹草动
我卸下游戏人生的面具
今夜,我心怀善美
再无嫉妒的火焰和争斗之心
今夜,我一个人举起酒杯
无所顾忌,痛饮大好年华
【著名诗人、书画家杨筱点评】《今夜诗》写月下饮酒,可谓情景交融。把一切置身于月光之下,都变得干干净净,天地通明,万物纯美。“从暗处走出”,“卸下游戏人生的面具”,“再无嫉妒的火焰和争斗之心”,这是诗人的华丽转身,也是对自我的严厉解剖和内省,社会环境有时确实能把人逼进阴暗、狭窄的角落,导致人性的衰落和变异。今夜却迥然不同:“月光如水”,“风吹草动”,“心怀善美”,从自然界到人的心灵,都美不胜收,亲切和谐。“今夜,我一个人举起酒杯/无所顾忌,痛饮大好年华”,有庄子式的超然洒脱,洋溢着一种自信和乐观。
帽子
没有这顶帽子
容易伤风,被露水打湿
被闪电击中,被太阳晒晕
有了这顶帽子
又遮住了很多风景
隔断了很多天籁之音
最要命的是偏头疼
为了这顶帽子
绞尽了脑汁
不惜低头弯腰
甚至把良心弄丢
【著名诗人、评论家横竖天一宁点评】这首诗写出了人类如何对待“帽子”的问题。“帽子”,是一种外在物,这种对人类本有好处的东西,却会令人产生两种不同的态度。它——既可以遮风挡雨,却也能因此让人“把良心丢掉”。就看人类如何对待了,也许这就是诗人写《帽子》的真正原因之一。是的,人类与所有的外在物,在某种角度看,的确存有一种微妙的关系,而为了获取一时的“帽子”,就“把良心弄丢”,这未免是太可悲的下场。“低头弯腰”,也可能会成为人类蜗居时的某种方式,但绝不能为此让那个善良的自我失掉。也许,这都是诗人王立世写作此诗的本意。
【诗人白羽依点评】一读这首诗,我便想到作者的另一首诗《夹缝》。两首诗虽然角度不同,却都意象绝妙,寓意深刻,都是针砭时弊的力作。
帽子,谁不熟悉?它能为我们挡风御寒、遮阳防晒。可它会“遮住”“很多风景”?会“隔断”“很多天籁之音”?还会造成“偏头疼”,甚至让人把“良心弄丢”?这是不是危言耸听?可悲的是,诗人并没有言过其实,因为这不是一顶普通的帽子,而是一顶让无数人趋之若鹜的乌纱帽!古往今来,乌纱帽何其尊贵?它的庇护,甚至可以扰乱社会秩序而让某些人免遭挫折。同时,它也让很多戴帽人变成了“瞎子”和“聋子”,看不到真实的景象,听不到民间的声音。为了得到或保全这顶帽子,多少人“绞尽了脑汁”甚至不择手段!
此诗很短却很犀利,看似平淡的语言暗含锋芒,在层层深入的揭露中,对乌纱帽的畸形作用和那些削尖脑袋往上爬的小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牙
真话说多了
有人坐卧不安
用手中的锤子
把我的牙敲得零零落落
为了说话不漏风
我补了几颗假牙
真是没办法
还是不会说假话
我常常担心,这嘴参假的牙
更容易被心虚的人敲掉
【诗人晁一民点评】人人都知道,牙长在嘴里,是用来吃饭咀嚼食物的,人一生下来没有长牙,所以只能喝奶,人逐渐长大才长出牙来,能自己吃东西了,人体也就能自我获取食物和营养,逐渐走向自立,这是人逐渐成长的过程,谁也拒绝不了,都得经历。然而诗人王立世诗歌《牙》所描述的,却颠覆了牙的功能和意义,诗意地阐述了牙的另外作用,读来倍感新奇和亲切!
“真话说多了/有人坐卧不安/用手中的锤子/把我的牙敲得零零落落”。诗歌一开头就直入主题,书写出了牙的作用和命运,“有人坐卧不安/用手中的锤子/把我的牙敲得零零落落”,为什么我的牙被敲得零零落落?不是因为我吃东西磕掉了呀,也不是我年老了自然掉牙,而是因为我真话说多了,别人受不了,敲掉了我的牙,让我的牙齿变得零零落落!由此,让我想到很多有关牙的传统的词句,比如“唇亡齿寒”,牙齿与唇有关;比如“牙尖利齿”,貌似描写牙齿的尖利,实际上是说人说话刻薄;比如“伶牙俐齿”,意思与“牙尖利齿差不多”;比如“打掉了牙齿往肚里咽”,比如“说话没有把门的”,比如“牙齿坚硬”,比如“咬牙忍受”等等,都对牙赋予了深刻的含义,诗人王立世诗歌《牙》所指与这些词句不谋而合,更把牙齿的功能集中在说话的功能上,牙齿的命运也集中在说真话还是说假话上面,发人深省,令人深思。说真话和说假话,是品德使然,是性格使然,是做人的观念使然,有些人爱说假话,骗人没商量,有些人爱说真话,正直厚道,两种观念两种命运自然就联系在了一起,挺起腰杆子做人,挺起腰杆子说话,意思是指敢说真话,而对那些说假话的人则是“一嘴瞎话”,“满口胡说”,贬义说假话的人不诚实等等,两相比较,人格自现。
“为了说话不漏风/我补了几颗假牙/真是没办法/还是不会说假话”。因为说真话被敲掉了牙齿,说话漏风,只好补上假牙,还是不会说假话!诗人的刚正不阿形象显示出来,让人肃然起敬!诗歌是文学作品,诗人运用夸张和象征意义的写作手法给读者勾画出牙的坚硬品格,也就是正人君子的坚硬品格,使得这首诗歌作品在众多的诗歌作品中脱颖而出,熠熠闪光,迸发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
在正义凛然刚正不阿做人的背后,诗人也意识到了所存在的不可不防的事实:“我常常担心,这嘴参假的牙/更容易被心虚的人敲掉”。但话又说回来,堂堂正正做人,又何惧之有?读罢此诗,才发现诗人写作的主题思想并不是在写真正的牙,而是另有所指!高!实在是高!
我想成为你玉手下的一只鼠标
前世欠下你一江的情债
我不能失信于你,今生一定要连小鱼小虾都还上
我要在白纸上为你写下密密麻麻的黑字
一些燃烧的、轧辗反侧的、唠唠叨叨的悄悄话
我要在平淡如水的生活里为你加好多蔗糖和蜂蜜
让你小小的舌尖尝到更多不同的甜蜜
我要在你平静的心海里卷起大风
让你的涛声擦亮我高远的天空
我要在对你的百依百顺里加点坏
让你知晓我的棱角、风骨和情怀
我要成为你的美食、裙衣和玉手下的一只鼠标
享受你的品味、抚摸、滚动、点击
我要成为你攀山时的青石台阶,过河时的石拱桥
成为你感冒时腋下的温度计
打点滴时的消毒液和让你哆嗦的针头
我要成为你的百草药,穿过你的身体,医治你的百病
我要成为你头上的日月、脚下的羊肠小道
成为你的天然氧吧、睡眠时玫瑰色的梦呓
成为你无助时粗壮的缆绳、寂寞时柔情的念想
成为你的镇心之宝和灵魂万紫千红的花园
今生万径人踪灭,我是你永远的独钓寒江雪
【编者井源点评】“像生活一样写诗,像写诗一样生活”。诗人王立世的爱情诗无疑有着深切的生活体验。他的诗歌风格老成,佳句迭出,不乏大家风范。《我想成为你玉手下的一只鼠标》是我最为喜爱的一首,这首诗以丰富而独特的意像铺成出诗人对情人的由衷爱恋,“我要在对你的百依百顺里加点坏,让你知晓我的棱角、风骨和情怀”,非一往情深不能出此语,迤俪的情怀给人圆润的美感,锤字炼句于平易中见惊奇,诗意也由此更加绵密隽永,沁人心扉,回味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