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立世
《诗篱笆》作品点评(四)


  导读: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在《诗刊》《青年文学》《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诗歌1000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名作欣赏》等报刊发表诗歌评论100多篇。诗歌入选《诗日历》《新世纪诗典》《中国新诗排行榜》等100多部选集。
 
这些华美,这些灌木丛,这些毫无理由的爱情
 海男

 
在滇西,我遇到了一个男人
他是澜沧江峡谷外种植包谷的人
他是喷吐着烟雾,锄地修草剪枝的人
我望见他的下巴,那些轮廓可以让我眩晕
这些华美,这些灌木丛,这些毫无理由的爱情
在暮色来临之前,又一次在溪水边
在竹篱右侧,我与那只忧伤的黑麋鹿相遇
它醒来了,带着辗转不息的梦幻只看了我一眼
在我所有的忧伤中,这次相遇
替代我申诉着,我听见了诽闻
关于我的不测的时光中那些跳跃的善变
关于我与滇西相遇中命运的演变
亲爱的忧伤,移走在那些华美、灌木丛中的爱情
多么值得我此生用力去接近他光芒的世界
 
  从这首诗,我读到了海男对世俗爱情的批驳和否定。她憧憬的是没有被物化的、带有原始气息的、令人身心陶醉的爱情。在她看来,质朴的才配称华美,那些华美的往往是徒有其表。低处的才配称高尚,那些高处的往往是浮云。毫无理由的才配称爱情,那些理由十足的往往是交易。这是爱情的辩证法。诗人的忧伤,来自爱情的变异变质变味,因而不被世俗理解,只有黑麋鹿“替代我申诉着”。寻找的爱情变成了“诽闻”,被现实“移走”,令人失望,但那是“多么值得我此生用力去接近他光芒的世界”。我们能体悟到理想被现实碾压的痛苦,这才是忧伤的社会学价值。海男写的是爱情,也不完全是爱情,是对理想生活的拥抱,是对传统价值的深情回望,是对人类灵魂的精神救赎。 

  海男,女;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女性先锋作家代表人之一。曾获1996年刘丽安诗歌奖;中国新时期十大女诗人殊荣奖;2005年《诗歌报》年度诗人奖;2008年《诗歌月刊》实力派诗人奖;2009年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201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海男跨文本写作:《男人传》《女人传》《身体传》《爱情传》等;长篇小说代表作:《花纹》《夜生活》《马帮城》《私生活》;散文集:《空中花园》《屏风中的声音》《我的魔法之旅》《请男人干杯》等;诗歌集:《唇色》《虚构的玫瑰》《是什么在背后》等。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当我有一天
 郑玲

 
当我有一天
消逝在你的右侧
不要给我盖厚土
 还加一块石头
 
你不是怜悯我力气小么
那就薄薄地
    盖上一抔净土吧
以便我被秋虫惊醒了的时候
扶着你栽的小树走回家来
看看很冷的深夜
你是否仍将脚趾
露在被窝外面
 
  不可回避,谁也有消逝于尘世的那一天。当那一天快到来的时候,有的人惊恐万状,有的人平静如水。有的人买墓地、写墓志铭,有的人如释重负,仿佛去远方散步。有的人还在咬牙切齿,有的人放不下对亲朋好友的牵挂。从对待死亡的态度,最能看出生的姿态和境界。
  像郑玲这样的高知,那一天到来的时候,肯定会引起大众的关注。但诗人把广阔的视野缩小聚集到朝夕相处的“你”,像写遗嘱一样交待身后之事。“不要给我盖厚土/还加一块石头”。农村有土葬的习俗,诗人希望落叶归根,魂归故里。一般认为,坟头上土越厚越好,再加上一块石碑就更完美了。诗人却不想得到世俗的那些体面。为什么呢?“你不是怜悯我力气小么/那就薄薄地/盖上一抔净土吧”。诗人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写出人间的爱。从薄而净,可以看到诗人超然高洁的志趣。“以便我被秋虫惊醒了的时候/扶着你栽的小树走回家来/看看很冷的深夜/你是否仍将脚趾/露在被窝外面”。你怜悯我,我牵挂你,这就是烟火爱情。一个细节,如一束光,照亮了庸俗的生活。这一代知识分子,可以说一生不堪重负,但他们生死相依、肝胆相照的爱情穿越历史的苦难,如明月高悬。
  这首诗以言说的方式架构,步步推进,直抵心灵。“你”像一个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倾听者,虽没有应答,但无声胜有声。写得轻松自然、细腻委婉、含蓄深沉,铅华洗净,真情裸露,境界自出。
 
  郑玲,1931年生于重庆,曾长期在湖南从事文学编辑工作,1991年离休后定居广州,2013年在株洲离世。我国当代诗坛上颇有成就的女诗人,生前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曾任株洲市作家协会主席。全国解放后,在湖南人民出版社、株洲市文联等单位从事文学编辑工作。 出版主要著作有《风暴蝴蝶》《小人鱼之歌》《瞬息流火》《郑玲诗选》《郑玲短诗选》《郑玲世纪诗选》《过自己的独木桥》《幸存者——郑玲诗文选》等多部诗集,及散文集《灯光是门》等8部。部分作品译为英语、法语。先后获中国诗歌学会首届“艾青诗歌奖”、中国作家协会《诗刊》优秀作品奖、《诗歌月刊》“2010―2011年度诗人奖”、“花地”文学奖、秦牧散文奖、湖南文学创作奖;2009年获中国作协“为褒扬老一辈作家为新中国文学事业建立的功勋”颁发的从事文学创作60年荣誉奖章,2010年获“曼殊杯诗歌终生成就奖”,2011年获“天问诗歌终生成就奖”。

 
当你老了
 李琦

 
当你老了,这是叶芝的诗句
轻轻一念,只这四个字
就有一种欲哭的感觉
 
当你老了,羽绒一样轻柔的句式
爱和疼惜
在字与字之间落英缤纷
 
当你老了,语调柔和而充满温暖
是黄昏的光线,是月光下
缓缓响起的,大提琴的声音
 
当你老了,当两双不再清澈的眼睛
在暮年相望,这种美感
让人难免隐隐地心疼
 
当你老了,当你具有朝圣者的灵魂
当你听到爱情的钟声
从容地敲响最后的忠诚
 
当你老了,我真希望
这首诗是写给我的,或者
多少年后,我是写这首诗的人
 
  李琦的《当你老了》脱胎于叶芝的《当你老了》,是用诗解读诗,解读的过程中情感持续发酵升温,这情感不仅是叶芝的,也是李琦的,灌注着诗人对爱情的深切理解和热烈憧憬,一种无所不在的美好弥漫在字里行间和心灵深处,从而获得了艺术的新生。女诗人情感的敏锐、细腻 、温婉找到了准确的词语和修辞,得到了恰当好处的表达,诠释了爱情与年龄无关的人生哲理。让我们认识到爱情不是青春的专利,暮年的爱情更深沉,更广阔,更见忠贞。“当你老了”,爱情不但没有衰退,呈现出特有的情愫和美感,让人“欲哭”,让人“疼惜”,让人感到“黄昏无限好”。结尾写女诗人真希望自己能收获这样的爱情,或者把这样的爱情赠与爱人,展现了人性的柔和与绰约。全诗共六节,每节都以“当你老了”开头,加上题目一共出现了七次,这种重复是有意的,不会感觉到多余,还嫌重复得不够,每重复一次,人性就被激活一次,精神被洗礼一次。这种回环往复,带来了句式的建筑美和节奏的顿挫感,强化了抒情效果和表达主旨,是新格律诗的典范。

  李琦,1956年生于哈尔滨。著名诗人,当代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历任《北方文学》杂志编辑、副主编,黑龙江省文学院院长,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7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天籁》《守在你梦的边缘》《李琦近作选》等,散文集《从前的布拉吉》等。曾获东北文学奖、艾青诗歌奖、草堂诗歌奖、中国女性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文学奖项。

 
黑暗点灯
李成恩

 
世上有多少黑暗
我就要点多少灯
 
高原有多少寺院
我就要磕多少头
 
人呀
总要学会
向高原跪下
总要学会
把油水浸泡过的心
拿出来
点灯
 
  这首诗写得简约朴实,流露出的气质很迷人,写出的精神很震撼。让我想起那些貌似复杂而简单的诗,费了半天神,也一无所获,让人失望。诗人需要真诚,诗歌要有内涵。这首诗前两节共出现四个多少,多少本是一个中性的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诗人的超人之处在于,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让它熠熠生辉。第一节后一个与前一个针锋相对,咄咄逼人,柔韧中透出一种锋芒,凸显了对黑暗的藐视和驱逐黑暗的信心。第二节后一个与前一个遥相呼应,凸显其灵魂的虔诚,好像一个佛教徒。读到第三节才明白写得是对高原的崇敬,高原不仅是自然景观,也是一种象征。两个“总要学会”由个别推及到一般,诗歌就彻底打开了。这首诗处处呼应,题目与第一、第三节呼应,第三节前三句与第二节呼应,后三句与第一节呼应,节与节之间存在内存的联系,结构上给人浑然一体的紧凑感整体感。在如此短小的诗中,一些词反复出现,不觉得单调,因为意义不同,情感色彩不同,效果也就不同,还有一种音韵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李成恩,80后女作家、诗人,独立纪录片导演。祖籍安徽滁州定远,出生于安徽宿州灵璧。现居北京。中国作协会员。已出版有诗集《汴河,汴河》《雨落孤山营》《春风中有良知》《高楼镇》,曾获台湾叶红全球华文女性诗歌奖、柔刚诗歌奖、宁夏黄河金岸国际诗歌节“后一代”金奖等,入选80后文学排行榜十大诗人,“2001—2011”十年中国诗人排行榜,第三届“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人”等。参加了《诗刊》社第25届“青春诗会”。
 
 
林地乌头 
张映姝

 
我对蓝紫色的花,怀有微妙的
心思。是从看见紫苏的一刹那
还是穿出蓝紫风韵的那个冬日
这并不重要。或许,又很重要
我依然不能确定
唯一能确定的,蓝紫
与内心的基调有关。火焰
有蓝色的舌头;冰山,有某位诗人
形容的钢蓝。蓝紫是交融之美
红和蓝的相爱。红色多了,便是紫红
蓝色多了,就是蓝紫
我的心,是不枯竭的红的富矿
 
马牙山上,万物在蓝色背景中
静美。而你,山崖下的绽放
搅动了我内心的微澜
不曾见过,却一眼认定你
一见钟情,就是我们的
命中注定。而封存的爱
在红色中渗出,缕缕不绝的蓝
 
说不出你,姓名的来历
就像我不知晓,你的所有
除了你的名字。的确,林地乌头
不是个好名字,配不上你
带尖喙的美。只是蓝紫
于我,就有了明确无误的
指向——
你的心思,我会懂得
 
  我不知林地乌头在哪里,有什么人文景观,诗人也说“不是个好名字”,但生长于斯的紫苏搅动了诗人的心海。对色彩的敏感描绘和心理的细腻刻画使这首诗神采奕奕。情感缠绵悱恻,但不拖泥带水。写物不重形似,呈现出特有的精神灵动,语言的张力拉大了审美空间。“说不出你,姓名的来历/就像我不知晓,你的所有/除了你的名字”。就是紫苏,除了色彩,没有写出其它特性,但“你的心思,我会懂得”,感觉很美。人与自然的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在这首诗得到委婉而旖旎的展现。 

  张映姝,文学硕士,编审。2010年开始诗歌创作,已在《诗刊》《诗江南》《扬子江诗刊》《诗建设》《中西诗歌》《中国诗歌》《星星》《中华文学选刊》等刊物发表诗歌多首,并入选《中国大诗歌2011年卷》《2013中国年度诗歌》《2016中国年度好诗300首》《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16年卷》《2017中国年度诗歌精选》等多种选本。2015年出版诗集《沙漏》。现供职于《西部》杂志社。

 
水在我身体拍岸
林馥娜

 
叹息桥上已无人可押
爱之吻战胜了古老的罪行
多少情侣在这里情定日落桥
忧伤与爱总是如影随形
运河上的夕阳
身边歇落的鸥鸟
无数次穿过窄巷的熟稔
随着维瓦尔第的四季协奏曲漫延而来
威尼斯的水
又在我身体一阵阵拍岸
我是临水房屋伸进水里的码头
你,把我收回去吧
 
  这是一首写爱的诗,写得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写得所向披靡又暗自忧伤,夕阳让我们想到岁暮,鸥鸟让我们想到飞翔,无数次穿过窄巷让我们想到生活的平凡和匆忙,维瓦尔第的四季协奏曲让我们想到季节轮回和人生更迭。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在诗人身体拍岸的不仅仅是被称为上帝眼泪的水,还有女性的柔情和唯美。从“爱之吻”到“威尼斯的水”,情思飞扬,意绪饱满。妙就妙在放得开,收得住。最后一句“我是临水房屋伸进水里的码头/你,把我收回去吧”成全了这首诗。比喻的形象、贴切、新颖、含蓄、蕴藉,“让阅读者能在瞬间的阅读中感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吉狄马加语)。其情感色素不炫目而撼动心灵,它的含蓄无法掩饰漫溢的深情,它的有限无法限制意蕴的无限。众多的意象瞬间通向情感的码头,凝聚成让人眼睛一亮心灵一震的诗眼。 

  林馥娜,居广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导师。出版有《我带着辽阔的悲喜》《旷野淘馥》等作品集多部,多次参与主编及评析大型书系。作品发表于《世界文学》《人民文学》《诗刊》《作家》《中国社会科学报》《星星》等国内外刊物、高考模拟试卷及央视科教频道,部分作品被译成英、俄、韩、日、蒙等文字。曾获诗歌、理论、散文奖。

 
悖论
戴潍娜

 
我希望得到这样一位爱人——
他是温柔的强盗,守法的流氓,耐心的骗子
 
他的心房是一座开放的墓地
是一床月光,面庞是蘸着白糖的处方
他是我身上沉默的岛屿,是举起的白旗
是我爱过的所有诗句
 
绝对的爱等同于绝对的真理
以及,真理它狡黠的变形
   
  我发现,有两种类型的诗人写的诗很特别,一类是没多上过学的,如张二棍。另一类是世界一流大学毕业,如戴潍娜。女诗人写爱情诗一般以婉约见长,但也有例外,如伊蕾、唐亚平和戴潍娜,一扫风花雪月的脂粉气息,有一种天摇地动的感觉。这首《悖论》就有一股子狠劲。戴潍娜理想的爱人不是被儒家思想洗脑的文弱书生,而是强盗、流氓、骗子。这三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贬义词,这三类人是中国人最瞧不上的人,却是诗人理想的爱人。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是不是有点大跌眼镜?是不是有点惊心动魄?其实,诗人已经刷新了这三个词的内涵,重新赋予了特别的意义。我们重新反思一下现代社会中的娘娘腔、道德婊、伪君子,和这样的男人谈恋爱多没劲,也就不难理解戴潍娜的用意。新诗与古诗相比,新诗用词的四平八稳、不冷不热、不疼不痒使很多诗不阴不阳、大同小异、乏善可陈。古诗讲究锤炼,常常有险词惊现,出人意料,给人突兀的审美享受。戴潍娜用词的大胆,让人冒汗,让人佩服。这三个词,诗人分别用温柔、守法、耐心修饰,构成了悖论,这种悖论只有在爱情的磁场中才可能产生,修饰语解构了中心词的贬义,渐渐露出褒义的面孔。类似的词还有墓地、白旗。中性的有处方、岛屿,褒义的有月光。效果最好的当数强盗、流氓、骗子这三个词,处方也不逊色。“面庞是蘸着白糖的处方”,面庞比作处方,这比喻恐怕古今中外的诗人也没有想到,处方能治病,治相思病。这个处方蘸着白糖,白糖是药引子,苦中有甜,这面庞不是山清水秀的那类,也不是云雾缭绕的那类,是能解除痛苦而又甜蜜的那类。“他是我身上沉默的岛屿,是举起的白旗/是我爱过的所有诗句”。爱已达到顶峰。结尾很有哲理,相对论在爱情面前失效,爱情就是绝对的,不管它如何变形,如何狡黠。强盗、流氓、骗子就是变形,就是狡黠,首尾呼应不是那种直白的呼应,这才是艺术。这首诗意象密集,但读起来还很轻松,得意于语言的超常发挥和情感的有效把控,是诗人“智性与灵性结合”写作理论的最好实验。
 
  戴潍娜,诗人、青年学者。毕业于牛津大学。出版诗集《我的降落伞坏了》《灵魂体操》《面盾》等,文论《未完成的悲剧——周作人与霭理士》,翻译有《天鹅绒监狱》等。自编自导戏剧《侵犯》。主编诗歌mook《光年》。荣获2017太平洋国际诗歌奖年度诗人;2018海子诗歌奖提名奖;2020剑桥徐志摩银柳叶青年诗歌奖。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我们最终都是要分手的人
 李轻松

 
到了该与亲人永别的年龄了
我青春已逝。能为谁送终也是天意
手臂垂下,月亮初升
我能握住最后的余温是幸运的
一条河到了拐弯处
需要卸下今生的面具
露出真意。从此你要骑马了
能驾鹤更好。万物都有恭迎之心
那朵葵花也渐渐地转过头去
莲花托举着你,天使在你侧畔
光是你盛大的礼仪
请放下不舍的眼神,难熄的火
亲人啊,我在呢,且不哭不喊
打扰一个灵魂的上路是不敬的
愿所有的人都能死在温暖的床上
都保有尊严。都有亲人相守
没有挣扎、牵绊和恐惧
终是恩怨已了。我们终是分手的人
 
  这是一首死亡之诗,全诗没有出现死亡的字眼,以“我们最终都是要分手的人”表达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写得如此轻松、自然、平静、优雅、超脱,这是一般诗人难以做到的。“到了该与亲人永别的年龄了”,李轻松没有感叹“人生如梦”,更没有奢求长生不老,在她看来与亲人分手这是必然的,正常的,谁也绕不过的。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就像一条河的拐弯、葵花的转头一样自然。她劝自己“请放下不舍的眼神,难熄的火”,说明她并不是一个冷若冰霜的人,只是对生死有所顿悟。劝亲人“不哭不喊”,这与世俗的观念迥然不同,因为她认为“打扰一个灵魂的上路是不敬的”。海子“祝每个有情人都成眷属”,李轻松“愿所有的人都能死在温暖的床上/都保有尊严”。生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人们只关注生,却忽略死,也听到过人们用“死不在枕头上”诅咒一个恶人,李轻松希望每个人死亡时有“亲人相守”,不至于像鲁迅笔下的“孤独者”那么孤独。她还提出死的尊严,那就是“没有挣扎、牵绊和恐惧”,这是诗人的死亡观。一般人认为一死了之,万事皆空。李轻松认为是“灵魂上路”,她不但追求生的尊严,而且追求死的尊严,她的尊严都是完整的。她追求的不是长度,而是质量,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李轻松,诗人、小说家、戏剧作家,已出版各种图书20余部,戏剧影视作品20余种,现居沈阳,专业编剧。

 
松树街的老房子
 川美

 
松树街的老房子拆了
那里,有过我们
最差的床和最好的爱情
起初,我们两个人住在一间小屋里
后来,一个小男孩加入进来
当他好奇他从哪里来
我就笑着回答——
“从苹果树上摘下来的”
你嘲笑:这破地方哪有什么苹果树!
我也不反驳。我的确见过
且记得一棵苹果树繁荣的样子
是那时候我们最好的爱情的样子
 
    对老房子的怀念是从爱情开始的:“那里,有过我们/最差的床和最好的爱情”,太大的反差证明爱情与物质不成正比。后来有了爱情的结晶,“当他好奇他从哪里来/我就笑着回答——‘从苹果树上摘下来的’”。像讲童话故事一样,孩子就像苹果一样给生活带来了甜蜜。“你嘲笑:这破地方哪有什么苹果树!/我也不反驳。我的确见过/且记得一棵苹果树繁荣的样子/是那时候我们最好的爱情的样子”。老房子虽然没有苹果树,但爱情就像苹果树的样子。老房子被拆了,像苹果树一样的爱情依然在。现在人们住进了高楼,爱情变成什么样子?答案在每个人的心中。这首诗有伤感,更多的是对过去时代纯净美好爱情的无限留恋,也暗含着对物质时代爱情的质疑和忧虑。
 
   川美,本名于颖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散文集《梦船》、诗集《我的玫瑰庄园》《往回走》及英文译著《清新的田野》《鸟与诗人》《山间夏日》等。散文作品《瓷碎惊心》《婉约的丝绸》等收入《中国散文年选》《新世纪优秀散文选》《三十年散文观止》等选本,诗歌作品多次收入《中国年度诗歌》《中国诗歌精选》等选本。参加诗刊社第20届“青春诗会”。获“诗探索·中国年度诗人”奖,《中国诗人》年度奖。

 
紫阳湖长廊记
   阿毛

 
我们在第一个长廊里
相识
 
我们在第二个长廊里
相拥
 
我们第三个、第四个长廊里
争吵又和好
 
然后是接下来的几个长廊外
碰碰车、跳跳床上的童颜
 
现在是第九个长廊
我们坐在湖边看夕阳
 
我知道
月亮在等着我们
 
我很担心身边的年轻情侣
一下子用完他们的爱情
 
  阿毛把爱情放在紫阳湖的长廊,就像王实甫把爱情放在西厢一样。长廊成了爱情的通道,也是爱情的背景和象征。从相识到相拥到争吵到和好,在四个长廊里完成了爱情的四个阶段,应该说比较完满。诗人没有顺着往下写,而是跑到了长廊外,到了碰碰车、跳跳床上,这是孩子玩的地方,寓意着爱情能使人返回童年的自由和快乐。“现在是第九个长廊/我们坐在湖边看夕阳”,诗人没有像叶芝写下“当我老了”的柔情诗句,而是“我知道/月亮在等着我们”,太阳落后,还有月亮升起,爱情永远是明亮的,用它特有的光照亮生命。“我很担心身边的年轻情侣/一下子用完他们的爱情”。这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尽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爱情,但爱情不是短跑,转瞬就划上句号,而是一场马拉松。这是一个过来人的语重心长,这是一位诗人对年轻人的关爱。诗人设置九个长廊,“九”这个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佛语有云“九九归一、终成正果”。寄寓着诗人对美满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结尾的担心正是基于这种爱情观。但诗人不是循规蹈矩的人,长廊外的自由也是她渴慕的。

  阿毛,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9—2010年度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作品有诗集《为水所伤》《至上的星星》《我的时光俪歌》《旋转的镜面》《变奏》《阿毛诗选》(汉英对照)、散文集《影像的火车》《石头的激情》《苹果的法则》、长篇小说《谁带我回家》《在爱中永生》及阿毛作品精选四卷本(阿毛诗选《玻璃器皿》、阿毛的诗歌地理《看这里》、 阿毛散文选《风在镜中》、阿毛中短篇小说选《女人像波浪》)等。诗歌入选两百多种文集、年鉴及读本。曾获2007年度诗歌奖、第七届华文青年诗人奖、中国2009年最佳爱情诗奖、2012•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屈原文艺奖等。有诗歌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简介
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在《诗刊》《创世纪》《中国作家》等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诗歌1500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发表诗歌评论150多篇。诗歌代表作《夹缝》被《世界诗人》推选为2015“中国好诗榜”二十首之一,入选高三语文试题。诗歌入选《诗日子》《新世纪诗典》《中国新诗排行榜》等100多部选本。部分作品被译介到美国、英国、土耳其等国。《文艺报》《文学报》《名作欣赏》等报刊多次推出本人作品的评论文章。获“2022年度十佳华语诗人”、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新锐奖、全国第二十五届鲁藜诗歌奖二等奖、2021年全国十佳诗歌评论家、2022年第二届“名作欣赏杯”晋版图书书评大赛二等奖、首届“新时代.鲁迅诗歌评论奖”等奖项。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