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陈亚平
在诗歌中成长的诗学


  导读:陈亚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文艺评论工作委员会委员、内空间意识哲学创始人。
 
  我确切说,一个诗人的写作,只要不是表现在某个固定的形式上,他的写作就是超越了诗性常规的。因为诗人在超越诗性常规的写法中,那种从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到主动去摆脱这些技巧的束缚本身,就是反固定化的,甚至就是主动去改变诗性未来的。我归纳一下赵野长诗《与阮籍书》中几个重要的诗学问题。
  
  
  以非格律化,来构成潜韵律
  
  现代自由诗的非格律化,虽然外在语式是自由的,但内在的语感并不自由。我从美学上看,诗的韵律在本质上,不是外在于精神的纯客体形式,而是一种专有精神设定的语音感性外形。事实上,现代自由诗来自精神内心的声音,就是一种情绪和心境构造的潜节奏。诗的语音由于诗的生产者——心灵,把自己产生的思考,通过心灵的主导作用,变成了自己内在可感而不是外在可感的有音运动,所以,诗可以从内在语音音节的韵律布局中,隐藏心灵可感的、看不见的聆听节奏。只有这种心灵内在语音创造的自己分化出来的节奏,才能被心灵感受并且意识到。在现代自由韵律的诗式中,诗人要想把思想表现得回旋流畅,就必须要为听觉经验,寻找词语内部隐蔽的韵律,来激发一种现代性的自由感,让语言的感性音节,在配合诗的思想节奏方面,处于行当行,止当止的错乱中寓条理。赵野近年从杂言体和歌行体中颖脱演化而来的现代长诗,为了克服诗的定型,在视觉体制形式上过于沉闷,他一直坚持词句长短错落有格和随机发挥二者结合的排列体,目的是,借助内在律动的自由化,一方面,力求以情志和气势兼备收敛或浓缩,另一方面,力求以叙述达到深刻中兼备大巧和平朴。从这两方面看,赵野的现代自由诗,无疑是介于杂言体和歌行体与自由变化散言体的中间形式,它兼备了律定和自由的两个功能。
  
  与阮籍书
  
  一
  
  逃,宁为玉碎,我总要替心灵
  找一处更好的家园,苍山泣泪
  石鲸上天,泥牛入海,我唯有
  千古间寻知己 ,
  ……好时刻纷纷错过
  窗外,群峰冷眼看热尘,不屑
  解读这当下,固守一粒小宇宙
  一扇门屡扣不应,隔世的信使
  幽灵般游荡,为垂亡部落招魂
  
  从诗句看到,赵野在精敲细打的表现的深刻性与琢求雄豪奇险的句境的过人性——这两极之间,始终避免人为雕琢意味很浓的音韵出现在句子中,只是让全诗的各个分段,让长短不一、自由混合的现代句子织体,处于隐形抑与扬-回环的扬与抑-轻微的扬与抑-舒缓的抑与扬,这种无法精确地预测的音律结构之中。从现代阅读角度来看,赵野诗中创造的潜韵律,实际上就是用感性的音流,构造出了,诗以十行作为一个分节的意义结构,这种十行诗作为一个固定分节长度的方法,从效果上,是把诗中潜在韵律的内心声响,显得句子在节奏上有短、有长、有跳跃、有错落,但又不松散。
  
  
  与阮籍书
  
  三
  
  我承接一个传统,究天人之际
  为苍生恸哭,带着星辰的感受
  任何年代都需在词与物间建立
  一种新的关系,让境随着心转
  山崖都相信,有比人类更高的
  存在,构成意义最重要的部分
  我们亲历了语言的死亡,又被
  它的力量唤醒,寸铁即可杀人
  那些正在失去以及已经失去的
  东西,穿上什么新衣才能返回
  
  
  用诗的分形主题,来分割诗节

  从现代自由诗的结构形式看,赵野长诗《与阮籍书》,具有一种迭节而生成的分形矩阵的排列结构,特征是,每一个诗节排列成十行诗句的矩阵。这种矩阵诗节的韵律虽然是自由的,但诗节排列的12至14个字的字数,却是按照限定性的文法构式。《与阮籍书》之所以要让诗节,以十行诗句的长度构成一个分节组合团块,除了兼顾现代诗韵律自由化的原因,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诗节的分链内容,都具有一个独立而不可取代的分形主题单元。《与阮籍书》第一诗节的分形主题是“感怀精神家园”;第二诗节的分形主题是“反思语言家园”;第三诗节的分形主题是“追问意义家园”……等十二个诗节分形主题单元,构成了十二个个分形主题相互之间链接的并列关系、对比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层级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循环关系的超诗节。同时,每一个诗节的分形主题单元,在意义的包容和交联的功能提供上,既是非线性的,又是多极化延伸的,但绝不能直接就独立地可以代替全诗主体性的意义核心。《与阮籍书》全诗这种以长方形方式排列生成的矩阵诗节,用长句与短句间隔地交错着短句与长句,组成了一个句群回环的框架层,其主要用于:首先,优化词句的意义递进与意义交互,借助主题的分形,把主题聚心状态变为发散状态。其次,把每个诗节的分形主题点,发展为网,即以平等的交融来解构死板。再次,以十二个诗节的主题,作为融通和互促要素,来超越自身而向新的界域开启可能性。《与阮籍书》这种从杂言体和歌行体中颖脱出来的现代长诗形制,近似于一种元文体。  

  与阮籍书
  
  六
  
  人类正在自我毁灭,而我会到
  另一边去,怀着只蚂蚁的心情
  自然不关心名教,因此宇宙的
  视野里,个人要如何重建尊严
  我们全在故土溃败,屈从责任
  和传统,用自己的生命作尺度
  二流的时代,我是一个忠实的
  臣民,整日汲汲于寡淡的营生
  玄学点亮了汉语,我遂收拾起
  悲伤的行李,返回去从先生游
  
  
  从诗句看,这一个分形主题诗节,以限定的字数,在诗句长度空间上虽然呈团状分布,但依然能够对整个主题区域的意义互文性,产生不同的促进。这就产生了增长性的意义空间聚集。同时,主题意义的生长,取决于在句子群团中,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互动性意义因子的合理化集聚。试读:
  
  与阮籍书

  七
  
  竹林通向终点,终点却不在了
  我在一个传说中,被高蹈催眠
  文明尚未到来便已终结,诸夏
  何以至此,怎样的业摆布因果
  从不存在偶然性,今天的一切
  只是一种必然,哪条路都不对
  我们从未现代,却如此后现代
  并不是每棵萝卜都想成为白菜
  旧偏见扯淡,新偏见更不靠谱
  青山与青史生悔意,何必当初
  
  
  把内心体验的变化,作为一种题材
  
  据我看,现代长诗的感性外在形式和理性构思内容本身,就属于心灵运思范围中的指导性内容,这种指导性内容 决定了心灵去找出给心灵能看见和接受的外在表象,同时也决定了心灵去找出给心灵能看见和接受的内在构思的内容。所以,诗的抒情、叙事、论说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必然要内心的内在协调来决定,而这种决定又不能违反各个环节本身带有的功能。因此,理想的诗,是有特殊个性的各个环节细节与整体有机结构形成的一种呼应。如果说诗的艺术世界,必须涉及感性方面的体现方式,只是因为这种感性方面,已经化身为理性的体现方式,即,诗的观念性表现体——思想内容驾驭的客观感性物。换句话说,客观感性的事件实体,形成了一种适合于思想的外在形式,而使诗的内心体验超,过了感官的接受。因为,适合于诗的构思内容、对象、题材,就是被某个观念改造过的与心灵有关联的心智物——思想活动提供的材料。
  比如,从诗的创作角度来讲,诗要求有自为的发展环节、有幅员织体的有机结构——这些内容上体现出的整体,具体包括:事件组织、故事片段、情感植体、主体性格、思想意蕴诸多方面,以便体现出心智领域重新开启一个新领域的全面性。但诗绝不能表现出,过分详细的外在感性实体细节,因为一旦表现出详细外在的感性细节,就会破坏诗的心灵运思范围中的指导性内容——这种内心观照的外在与内在的关系。
  
  与阮籍书
  
  四
  
  一切都成算法
  谶谣翻起暗物质,像暧昧屏风
  柏拉图认定,诗人是现存秩序
  的威胁,荷马也要无止境流亡
  他们审查过闪电和雷霆,风景
  不殊,山河之异却把我们背叛
  历史从不铭记因,它只铭记果
  系统完败,谁会为乌托邦负债
  
  诗句中,偏重以不详细的外在感性实体细节的表现方式,把直接存在于实体中的感性状态,转化成一种由主体内心表现手段,创造出来的外现可知状态。事实上,就等于是在诗中,把内在体验的活动变化,作为一种题材。其重点在于,体现出由心智改造出来的表现手段。即使诗中部分的叙事,也是让事件的客观实体不再保存实际占有空间的纯感性存在的影像状态,而是转变成一种由心智改造成只供心智可识的显现物——客观事件的心智性。足见,诗的题材内容,与外在表现形式构思选择的多样性,与主体的改造性做出延伸的不可测量性,是无止境变换的。
  可以说,《与阮籍书》对诗的题材的改造,就是对观照事物角度的变换改造。这样,《与阮籍书》诗中的实体感性物,与主体性的心智内在世界,就形成一种不同分布点的透视感。因为它的叙述的抽象基础,都是感性实体和理性实体的结合物。可以看到,《与阮籍书》诗中,最感性物与最理性物的对比,常常会构成最强烈的烘托性对立状态,而让叙述处于变动的关联中,不至于死板,这是为了增加诗中感性与理性彼此对立,而不分离所产生的复杂冲击力。可见,《与阮籍书》把内心生活,表现为客观存在的感性题材,主要目的是,让外在的世界和内在的思想轨迹,发生一种关联。
  
  与阮籍书
  
  十一
  
  未来分期付款,接下来怎么走
  一个当代人,何来敞亮的灵魂
  大言砸向老九州,全然没回响
  上世被亏欠的,此世亏欠更多
  生存有本来面目,并非一定是
  现在这个样子,我迁怒于修辞
  大梦醒来,山河大地仍在眼前
  我要把你活到临终一刻,阮公
  太多的天启已至,最后的天启
  近洛阳,传奇该如何写下一章
  
  诗句之所以,可以改造现成的视觉感官中的实体和事件,关键在于,诗是按照创作主体自己心智内在的标准,来做出对感官材料的改造的,其目的,只是让内容范围中的思想灵魂灌注在诗的题材植体之内。
  
  2023年10月
  
 
简介
陈亚平,内空间意识哲学创始人,现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文艺评论工作委员会委员。美学-哲学-诗学学术文论,发表于大学专业性学术辑刊《符号学论坛》、《认知诗学》、《中外诗歌研究》。诗作入选《世界现当代经典诗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中国散文诗大系》《中国最佳诗歌》《中国新诗年鉴》《中国诗歌双年选》《中国新诗排行旁》《中国诗歌排行旁》《中国当代诗歌年鉴》《先锋:百年工人诗歌》《中国:星星四十年诗选》等诗歌选集50余部。1991年获《第二届散文诗全国大奖赛》三等奖、1989年获《中国第二届星星新诗大奖赛佳作奖》、1995年获《中国-星星新诗精品、绘画精品大奖赛佳作奖》。
责任编辑: 叶青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