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张三峰在创作中注重意、神、气,胸中藏“意”,而纸上呈“象”,彼此呼应。
《金色稻田》是企业家张三峰的首部诗文集,其文本结构锐中显拙,拙中藏睿,气势欹倾而神气暗溢。
朴质,是这部书的开卷印象,以及掩卷回味后,最贴合个人感受的词汇。
《金色稻田》毫无雕琢之气,语感粗纵放逸,抒写胸襟,畅达自如。作品不求语式的刻意变化与章法的大起大落,顺势成篇,蕴含着张三峰的学养、修为和才情,也蕴含着他对时代、历史、传统文化的深刻见解,以及他对现实生活的诗性记录。
张三峰本名张峰林。凡是与他接触过的人,皆能感受到他身上有一种达者心境、谦恭儒雅的禀性和气质。他的行文平实、不生硬,大方随性,诚如其人。无论是现代诗、古风作品还是企业文化用语,都在追求自然天放和萧散朴质之美。
张三峰特别关注自己的精神层次和素养。作为早稻田膳食的掌门人,耕作、播种、收获之余,亦有谈笑欢酌。他携饮食行业深厚的专业知识、艺术创新禀赋和经济头脑于一身,与“诗词”结缘。宏图大展时,吟诗填词,与同道中人畅抒创新创业的愉悦;挫折来临之际,执笔蘸墨,书难言情感,逆境中也充满希冀。懂得在生活节奏的快与慢中享受诗意,或许才是张三峰涉猎生活与竞争场域的魅力体现。
作为写作者,张三峰将自身对于汉诗的独到见解,融入自有品牌中;作为企业家,则将敏锐的商业嗅觉、大众喜好产品的把握与诗文创作相契合。独特的企业经营范式与别出心裁的创意,成就了执迷创作的张三峰,也助力作为企业家的张三峰,其主导的膳食产品,一经面世就成为行业新潮流的引领者。
在《游记篇》中,张三峰将创新和坚韧的企业家精神,不断融入对诗文写作的探索中,其作品以形写意,以物寄情,让人印象深刻。从这个篇章可以看出,坚毅与灵敏,造就了他诗文的刚柔并济。
简约云澹,崇尚自然,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戈壁”、“丝路”、“敦煌”、“珠峰”、“赤水”……在张三峰的诗文中,不仅是一种具象,更是一种温情自在的人生期许,能让受众真切地感受到“山水诗”贴近心灵的辉光。
张三峰始终以一种仰视与欣赏的姿态,挖掘身边事物的闪光点,以抒情见长,很有在场感。他保持着强烈的创作冲动,不断走向自然,走进大地深处,开拓诗词文章的意象空间。对自然物象的所遇所感,产生一种物景与心灵彼此融生的情绪——这种情绪将其多年来积蓄的美学经验,进行了整合与释放。那些被重构的眼前光景,挥洒在思绪里、诗行中。如作品《彭泽清明临江而歌》,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载体,向人们倾诉其内心世界的文学情愫,从而寻找到生命中新的支点,新的精神寄托和诗意的美好。
一曲江水千古流,彭郎小姑可封侯。
静看多少将相梦,一切都付笑谈中。
东坡石钟历历在,渊明菊花朵朵浓。
狄公断案孩童唱,李白在此携仙游。
年年清明悟清明,拜祭先贤慰心灵。
吾辈蓬蒿当努力,商海争锋夺头筹!
诗性化的语言描绘出不疾不徐的“临江”场景。画面中,读者辨别得出“一曲江水”流淌的年代。“东坡石钟”隐喻着一种世事的可变性与时间的无序性,“先贤”划破的舟楫仿佛悬浮在恒定的江岸上。“千古流”的波纹以“心灵”的频度共震着,拜祭人群在水面上的倒影,裁出清明时节肃穆的情形。这样的叙述方式描摹出一个横贯古今的时空连接点,人们自然而然地栖息于诗意涌动的彼岸。白茫茫的涛影升起时,踏上“商海争锋”的轮渡,“夺头筹”并非偶然,而是蓄势已久。
让诗歌照进生活,把生活调和成诗歌。对自然风物的激情释放、对自我精神的超越张力,显然为其创造出无限可能。自然山川的蓬勃气象和田园原野的秋实春华,使张三峰的作品溢出宽阔的视阀和丰茂的内蕴。
企业,人生,诗词文章,本就相通,但必须经过传承、造化,才能达至自然。诗文作品的本身就是写作者人生感悟的写照,不一样的人生,便会有不一样的创作成果。《金色稻田》看似平常、琐碎,却将灵感闪现的瞬间,在本书中展示出来。
在《感怀篇》中,真实表达当下的生存体验和感受。张三峰身入、心入、情入生活环境中,着重抒写其生存与生命的经验感悟,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生活感悟羽化成诗,并赋予诗歌飞翔的翅膀与诗意的灵性。“人生过往与生存方式”是本书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短语,是他对人生状态的一种“理想描述”。
张三峰的人生辞典中,有三个关键词,与他如影随形,那便是:企业、学习、运动。经年累月地浸淫书香,其诗词文章便在一种或淡或浓的书卷况味中透露出“神来之气”。其诗文突破了学问气和学理气的笼罩,字里词外,莫不透露出其清俊的才思。顺乎汉字构成的自然天性,注重挥洒的淋漓,文法的砥砺,进而达到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书写状态,在安静平和之中以生活之美、人伦之道,迫近自然天放和适意逍遥。
“发现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美”,是张三峰的创作观。这种创作观在于其对写诗作文的执着态度,对传统文化的积淀厚度,对生活美学的认知深度,对生活热爱和感悟人生的宽度。这一切都应该出自一双具有洞察力的眼睛,一种感受美的心灵。诗意的生存,也许是他终其一生的表达;诗意的人生,也许是他终其一生的追求。
张三峰沉浸诗文,善于思考,内外兼修。观其作品,格调淡雅,不随时风,潇洒从容,意与神通。原生态的文字,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从《中秋偶感》到《遇见更好的自己》,以自身经历纵论人生纵横之道,顿悟道德物势之机。在他看来,处世哲学就蕴藏于生活细节之间,进而张驰有度,从容豁达。貌似即兴的有感而发,实则始于构思和计划。此类作品具备这样的特质:自由自在的表达意识,量身再造自然、重构现实,用微妙的东西改变人们对庸常生活的认知。
诗词文章乃灵魂深处的一种生发,一种流泻和创造。秉持着这样的创作理念,张三峰从生活本质出发,在仔细观察之下通过自己的“言说方式”细细描述,创作了如《西湖茶情》《思乡》《空谷幽兰》《春耕》《行走在秋》等关于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的篇什。对于时间、对于生命的偶然一瞬,予以莫名的反刍与观照。在这样的感悟与感兴中,诗人笔下展现出或豪放、或素朴、或绚烂的众多意象,诗境的宽宥就升华为人生的宽宥、万物的宽宥、时空的宽宥了。
在这个篇章里,还有《行禅》和《悟道》方面的禅诗。这些生活行径中“悟道的影像”如同生命的迁徙,平实却充满细节,进而探讨个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历史传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禅质生活,禅山圣水,都是对于唯美生活的一种哲学体验。张三峰“以禅心回溯传统,以虚灵的胸襟体会自然”,持续滋养自己的想象力、独创性和人格的泉源。创作中对自然事物的关注,代表了他的一种精神状态。同时,他对自然物象的运用,使得他的创作里既有以往时间的一种沉淀和凝固,也有此刻我们当下的一种在场,当然也有对未来世界的想象,这是其作品最有禅意的地方。
在《古风篇》中,张三峰从古典诗词的意境中借力,再将自己的精神、个性转移到笔墨之中。他以平和简净的语感,写下了许多具有传统性的古风作品,写出了当下的生存境遇与诗人心中的诗意栖居。他为自己写作,有感而发,不拘一格;有的诗比较直白,快言快语。有的诗比较传统,像一个酿酒师打开一坛封存已久的老酒。
眼界的开阔和内在的聪睿,以及对诗词作品本身那份特有的悟性,使张三峰在诗词创作中循序渐进,不断开拓进取。他不骄不躁,不温不火,继承前人、博取众长,在写作实践中融进自身的体验并有所发现和创新。
张三峰遍访名师求学,颇有先贤求知之道的古意。他学习古人但不违背时代思想,与时俱进而又不合于流俗。他在创作中注重意、神、气,胸中藏“意”,而纸上呈“象”,彼此呼应。一切就在非常大胆的构成和“个体化”的韵调中缓缓铺开。继而践行文学主体性美学原则:“品正、行端、德厚、义重”;“接地气、有性情、富才学、能担当、善审美”,且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家国情怀、生命体验,长于将世间的真善美形之于文字、约之于体式、寄之于情感、诉之于形象。
诗词文章是写作者心灵和情感的反映与寄托。张三峰不仅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入透彻的探究,还具备广泛的人生阅历。他试图把大自然的生气、雄气、霸气和灵气写出来。作品既表达意趣,亦蕴含沉思。大俗与大雅,平淡与从容,交织出他的高傲和不驯。
在《金色稻田》里,张三峰创造了一个“灵性”世界,它起到链接作用,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链接,还有众生与大自然的链接,和未知世界的链接。
《早稻田篇》《夜读篇》和《峰言峰语篇》皆为企业管理之道。无论纵横商海或是问道于笔墨山川,张三峰从不回避。他身体力行开创自己的膳食事业、事必躬亲实践他的入世理念,坚毅执着、自信果敢、细腻周全。艺术家的气质、企业家的精干、慈善家的大爱,在他身上堪称是完美融合。他也在研习诗文的过程中体会到:古诗中情感直观呈现的——“隔与不隔”的技法之理,与构建什么样的企业组织、人际关系、管理风格如出一辙,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诗词文章与企业管理之间的渊源关系。
写作可以视作张三峰的自发式文学冲动,不需要用过多的理论框架进行自我束缚。他通过一种真诚、热爱的书写来呈现诗词文章的质感,不带半点飘浮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张三峰的诗词文章不只是为了向外“释放”自己的智识与情思,更是出于酷爱文学、忠于自我感受的真诚笔录。
读者在他的文字中,能读出其背景、技能、性格,体验到他心理及情绪的变化,伴随企业谋略与诗文谋篇布局的优势转换,奇谋百出,勇气迸发,对各种企业管理理念的诗性阐释,又何尝不包含着丰富的叙事元素,更能以小见大,呈现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切都通过词语来完成。
《金色稻田》里的诗文随心、随性、言之由衷,具备了大众鉴赏的意义,语言表达的通俗易懂正是诗词文章“雅俗共赏”的基本品质,它能填充不同层次读者之间理解力与接受力的鸿沟,实现文本共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