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蒋楠
从真实走向平衡
——评冯尧诗集《人间书》


  导读:冯尧秉持一贯的写实从义或情境性叙述方式,以看似不拘的“即兴”笔法,打开了一条从“现实”到“突围”、从“反思”到“释放”的涌道。

  冯尧诗集《人间书》,与他的上部诗集《纸上江山》一样,依然保持着雅致、绵密和清逸的抒写风格,散发出自赎与逍遥的文本旨趣。

  在《人间书》中,冯尧从物质化的现实生活体验出发,将自身卷入喧嚣不已的尘世,在环境性、时间性构成的急流与旋涡中,竭力捕捉和宣泄个人化的思维火花,感受独特的“语言建筑”所释放的情感与精神能量。

  冯尧秉持一贯的写实从义或情境性叙述方式,以看似不拘的“即兴”笔法,打开了一条从“现实”到“突围”、从“反思”到“释放”的涌道。诗人迎着现实生活的困厄、绕缠和围剿,从平常、平淡、平庸中突围。这种突围无疑是成功的。因为他拥有一条秘密涌道,这条涌道的要素之一,就是返回自己的内心,进行自我救赎——“如果河水可以倒流,我们回老家/听山风唱歌,陪月亮喝酒/跟随羊群到山坡上散步。”(《如果河水可以倒流》)

  新时代的《人间书》将是诗人的语言。我们要从现实尺度去评价,还是从理想尺度去评价这部书,尤为关键。在这部作品集中,诗人切中社会热点,直击时代命题,在文本中建立起自身与“现实”的坚实联系。冯尧用自己娴熟的文字功夫,把生活感悟倾洒出来,情感适度、恰到好处,犹如“五味子”的味气。其文本的即兴式肌理中,不但复刻了现实,还反哺现实。他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触摸与复杂人性的多维观照,实现自我反思——即心理真实。这种真实不再着力于细致描绘外部生活,而是运用社会现象最清晰的放大镜,抓取一切具备生活质感的可塑性“意象”,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从真实走向平衡。

  读《人间书》,文字充满智慧和激情,真切感觉到了来自“突围”的力量。这些“力量”,链接着冯尧对当下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人性生态作的多维思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也是极好的/农忙时喂猪育兔子/农闲时/和村姑月光下唱山歌。”(《我们都跑不赢大地上的风》)诗人似乎有一根隐喻的魔杖,从时间和空间中抽离出来,拨弄着社会关系的连接型式,包括现代性时间型、存在主义时间型、循环时间型、今昔对比型和心理时间型。尔后,又再度卷入时间与空间中。

  “用时间,抵抗世界的虚无/用大地,抵抗天空的空。”(《抵抗》)通过意象呈现,诗人从物的世界迁徙到词的世界,从功利的世界迁徙到虚无的境界。当我们为高端技术、为世间的诱惑疲于应对时,便处于功利性生存状态中,这也为我们带来反思——反思智能时代的科技伦理与技术社会化等问题,甚至反思本身也会成为反思的对象。

  当智能时代逼迫人们快节奏竞争时,诗歌却指引人们“逃遁”与“隐匿”,静心地享受家园之谐与纯朴之美:“水在云上/打坐/风在草上/取经/让体内的火车/ 慢慢停下来/把遍地杂音/听成悦耳钟声。”(《遁》)这样的作品,是诗人借助于外在形象建构的内在心象,所关联的并非维系于客体的现实,那是指代生活中的符号性元素,是现实的高度具象化、形象化和抽象化。内在心象的具体表达和象征性,具有为诗人代言的潜力。当灵感被提取的时候,它可以不按规矩出牌,而是按碎片模式纷至沓来。诗人将各个碎片“集置”起来,组装成折射“当下经验”的镜框,运用静观、体察、冥思、联想等信息搜索方式,与它对话,以此感知生活脉络中的他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诗人可以用超现实方式的多重联结,促发多元的感觉能力。

  诗人在“自我”与“潜在本我”之间来来回回穿梭,那些在心理空间的过渡性对话,需要通过书写来表达。“没有人喜欢孤独,但没有人/能脱离孤独/花不是花,尘埃依旧是尘埃/一如开始,亦如结束。”(《当我们一天天老去》)现实生活中得来的“超验表象”,向诗人的内心转移、位移,形成“感性直观的思”,完成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异质同构。

  当现实性附着于事物与标记、经验与感觉上,进入符号与意义、隐喻与超验中,诗歌就有了新的可能性。借助于它,语言已经被物化、工具化了。诗人可以将某物带入并显现、自如地产出新的意境,并且在精神上回归到“人的自然”。

  诗人就是万物的“解放者”。通过诗歌的“超能指”,使得存在与时间都成为象征。“没有哪片云,会在同一片天空长久停留。”(《我们要爱到相互厌倦为止》)在类似这样的诗性文本语言中,关键在于保留隐喻话语的维度。词与词的隐喻关系,比语法关系更为密切,更贴近我们的精神本质。它把文字从逻辑与语法的专断下假释出来,使万物的升降浮沉,成为精神存在可感觉的对称物,而人类灵魂的存在,是大地的存在隐喻形式。

  救赎之路是寻找新感知。《人间书》闪现着冯尧深刻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诗人利用诗歌熨帖人们的淳朴心灵,并试图“解蔽”或“僭越”自身生存的遗忘状态,透过对文字的诗意“摆置”与“订造”,将对真理的体悟、对世界本身,如其自身地显现。本书成为精神超越物质的虚拟实践,成为诗人按照自己的审美观重建的一个精神家园。

简介
蒋楠,四川开江人,现居东莞东城。东莞市东城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疼痛诗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出版《蛇皮口袋赶路》《城市的眼睛》《虚拟一块菜地》《在灵与肉的钢丝上滑翔》《诗与思的自留地》等多部作品集。作品散见《诗刊》《星星诗刊》《青年文学》《作品》《特区文学》《黄河》《黄河文学》《文学评论》等文学期刊。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