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首诗诞生后,诗人找到了故乡。故乡原来就在诗里。
读过美籍华裔诗人洪君植短诗《路》,一种感觉怦然涌上心头:离老家有多远,对老家的怀念就有多长。
路
回老家东京城
镇上最长的街道
从南到北走一趟
只需15分钟
那天我疯了似的
来来回回走了
不知多少趟
在路上碰见儿时伙伴儿
莫名其妙地问我
我在这里
一直在看你
你在找什么
我呆呆地说了一句
这路怎么这么长
走也走不完
这是一首意境非常独特并非常优秀的还乡诗。
人们为生计总是离乡,其后不管生存状态如何,一些人总要还乡,“还乡”遂成了诗歌永恒的母题。一母所生的还乡诗多了,难免出现同构化同质化的弊病。《路》这首15行的还乡诗,却露出了自己的血肉骨架,似乎此前还没有此等相状;不过摸上去似乎体温有点过高。
古今的好还乡诗还真不少。
古典诗词中,最经典的是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游子老态老相所遇情况极其真实,笑问的儿童仿佛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时光似乎在时间隧道中倒流了几十年。
到了现代,还乡诗用白话文自由体新诗写了。“新月派”诗人和“象征派”诗人倒是关注民生现实的,写了不少堪称经典的现代还乡诗。
“新月派”诗人朱湘写了一首叙事长诗《还乡》,记民国军阀时代一个旧军人,离乡二十余年征战未成死鬼,还乡被老母视为魂归之鬼,始知老父已死,刚进门大半月的娇妻自杀。军人所还之乡,已残破败坏无限凄凉。
“新月派”诗人饶孟侃写了《家乡》:“这回我又回到了家乡/前面就是我的家乡”,所见的是乡人熟悉的笑容,他们正过着世俗的生活;溪河飘香,田垄橙黄。诗人心中的一团欢喜之气,又能存续多久。
“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写的《故乡》,回忆故乡有人像兽群内斗不休,野狼野狗称王称霸,乡人已丢掉了故乡。“忽的来了一个诗人,/——一个命运预言者,/他伤心了,/以为是不可救药,/遂毁了所欲写之笔,/蓦地走了,逃向何处?”只能逃到象牙塔里写无用之诗,存档于少人翻捡的历史博物馆。
革命现实主义诗人沙鸥的经典还乡诗是《新月》:
月儿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千山万水。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吗?
我在你梦中靠岸。
以弯月做船还乡,梦中靠故乡之岸,看见的是春天。
沙鸥《新月》,在贺知章《回乡偶书》里找到了千年前的镜象嵌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多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沙鸥的月亮船在贺知章预留的镜湖上行驶。
拿这些录于史诗世间流传的还乡诗来比对洪君植的还乡诗《路》,能看出当代诗人洪君植在“还乡”母题上怎样独运着匠心,把还乡之路走得怎样独辟蹊径。他客居异国,却还是一个炎黄儿孙,说着中国的汉语,出口带着儿化音;走着中国人的走姿,用中国人的心理定势思维。写的诗不是洋文洋诗,也不是国内大地方人的诗,完全是一个小镇上人的诗。
从叙事策略、感情切入口与聚焦点,和读者对诗的感应三方面来说,洪君植的《路》绝对不同于前引六首还乡诗,那六首还乡诗在这三方面也各各不同。题材相同而风格不同,才叫优秀木秀于林;是牵来溜几圈显示的骏马,能顺畅地奔驰在还乡之路上。
“东京城”不是现今梦华以求的日本国首都东京,也不是古代梦华已录的中国大宋的首都汴梁东京,而只是和“东京”有某种关联的小镇。
诗人还乡到达东京城小镇上最长的街道,步行15分钟就可走完。诗人心情激动似已癫狂,在这条街上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从南到北从北到南,“不知走了多少趟”。惹得一直在看他行走的儿时“伙伴儿”产生误会,问他你在找什么?
发小虽是误会而问,这一问却问得太好了,问到点子上了:“你在找什么?”
诗人答非所问,却答得太好了,把心中所想兜底说出来了:“这路怎么这么长/走也走不完”。
心理上的误打误撞,碰撞出的火花,闪烁着的是真相式真理。“莫名其妙”是已名其妙。
人还乡找什么呢?是找故乡啊。怎么找呢?靠不停地走路找啊。找不到不停步终会找到。
但是,原来短短的路在游子眼下心上变得走也走不完的无限长了。
找到故乡了吗?诗人“呆呆地”。
这个结局太美好了。诗人的心情心事也变成了读者的,和诗人一起想象儿时的故乡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
用朴朴素素的语言老老实实的写诗,就能写出人见人爱的好诗。就“还乡”题材来说,不写新旧对比形势大好的假大空套话,不写斯拉夫式的凄凉与英吉利式的祷语;只是怎样想就怎么写,怎么做就怎么写,不怕别人说你发了神经病,就能把故乡写出来。
一首诗诞生后,诗人找到了故乡。故乡原来就在诗里。
路
回老家东京城
镇上最长的街道
从南到北走一趟
只需15分钟
那天我疯了似的
来来回回走了
不知多少趟
在路上碰见儿时伙伴儿
莫名其妙地问我
我在这里
一直在看你
你在找什么
我呆呆地说了一句
这路怎么这么长
走也走不完
这是一首意境非常独特并非常优秀的还乡诗。
人们为生计总是离乡,其后不管生存状态如何,一些人总要还乡,“还乡”遂成了诗歌永恒的母题。一母所生的还乡诗多了,难免出现同构化同质化的弊病。《路》这首15行的还乡诗,却露出了自己的血肉骨架,似乎此前还没有此等相状;不过摸上去似乎体温有点过高。
古今的好还乡诗还真不少。
古典诗词中,最经典的是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游子老态老相所遇情况极其真实,笑问的儿童仿佛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时光似乎在时间隧道中倒流了几十年。
到了现代,还乡诗用白话文自由体新诗写了。“新月派”诗人和“象征派”诗人倒是关注民生现实的,写了不少堪称经典的现代还乡诗。
“新月派”诗人朱湘写了一首叙事长诗《还乡》,记民国军阀时代一个旧军人,离乡二十余年征战未成死鬼,还乡被老母视为魂归之鬼,始知老父已死,刚进门大半月的娇妻自杀。军人所还之乡,已残破败坏无限凄凉。
“新月派”诗人饶孟侃写了《家乡》:“这回我又回到了家乡/前面就是我的家乡”,所见的是乡人熟悉的笑容,他们正过着世俗的生活;溪河飘香,田垄橙黄。诗人心中的一团欢喜之气,又能存续多久。
“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写的《故乡》,回忆故乡有人像兽群内斗不休,野狼野狗称王称霸,乡人已丢掉了故乡。“忽的来了一个诗人,/——一个命运预言者,/他伤心了,/以为是不可救药,/遂毁了所欲写之笔,/蓦地走了,逃向何处?”只能逃到象牙塔里写无用之诗,存档于少人翻捡的历史博物馆。
革命现实主义诗人沙鸥的经典还乡诗是《新月》:
月儿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千山万水。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吗?
我在你梦中靠岸。
以弯月做船还乡,梦中靠故乡之岸,看见的是春天。
沙鸥《新月》,在贺知章《回乡偶书》里找到了千年前的镜象嵌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多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沙鸥的月亮船在贺知章预留的镜湖上行驶。
拿这些录于史诗世间流传的还乡诗来比对洪君植的还乡诗《路》,能看出当代诗人洪君植在“还乡”母题上怎样独运着匠心,把还乡之路走得怎样独辟蹊径。他客居异国,却还是一个炎黄儿孙,说着中国的汉语,出口带着儿化音;走着中国人的走姿,用中国人的心理定势思维。写的诗不是洋文洋诗,也不是国内大地方人的诗,完全是一个小镇上人的诗。
从叙事策略、感情切入口与聚焦点,和读者对诗的感应三方面来说,洪君植的《路》绝对不同于前引六首还乡诗,那六首还乡诗在这三方面也各各不同。题材相同而风格不同,才叫优秀木秀于林;是牵来溜几圈显示的骏马,能顺畅地奔驰在还乡之路上。
“东京城”不是现今梦华以求的日本国首都东京,也不是古代梦华已录的中国大宋的首都汴梁东京,而只是和“东京”有某种关联的小镇。
诗人还乡到达东京城小镇上最长的街道,步行15分钟就可走完。诗人心情激动似已癫狂,在这条街上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从南到北从北到南,“不知走了多少趟”。惹得一直在看他行走的儿时“伙伴儿”产生误会,问他你在找什么?
发小虽是误会而问,这一问却问得太好了,问到点子上了:“你在找什么?”
诗人答非所问,却答得太好了,把心中所想兜底说出来了:“这路怎么这么长/走也走不完”。
心理上的误打误撞,碰撞出的火花,闪烁着的是真相式真理。“莫名其妙”是已名其妙。
人还乡找什么呢?是找故乡啊。怎么找呢?靠不停地走路找啊。找不到不停步终会找到。
但是,原来短短的路在游子眼下心上变得走也走不完的无限长了。
找到故乡了吗?诗人“呆呆地”。
这个结局太美好了。诗人的心情心事也变成了读者的,和诗人一起想象儿时的故乡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
用朴朴素素的语言老老实实的写诗,就能写出人见人爱的好诗。就“还乡”题材来说,不写新旧对比形势大好的假大空套话,不写斯拉夫式的凄凉与英吉利式的祷语;只是怎样想就怎么写,怎么做就怎么写,不怕别人说你发了神经病,就能把故乡写出来。
一首诗诞生后,诗人找到了故乡。故乡原来就在诗里。
2024年6月10日,深圳仿佛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