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陈明火,笔名执仗,湖北省鄂州市峒山人。湖北省作协第五、六届委员。已出版著作《无锁的情空》《挑剔名作及评点》《包氏佛诗的考索》等十部(三部中英对译),主编省级教材《综合阅读》等三十余部。已在国内外发表诗、文数百万字,有两百余首(篇)译成英、日、希腊、俄罗斯、韩等文字。曾获《中国作家》2003年“全国评比”特等奖、希腊作家艺术家国际协会2005年度“欧洲联盟杯”奖等多次。另有陈明火诗文评论集《抒情者的迷途》一部。
路的意象或路的意象叠加,在古今中外的诗歌中较常见,但像著名佛教诗人包容冰《走着你走过的路》一诗里的路中路、路外路的意象套叠——即还包括与“路”相关联的我中我、你中你及我中你、你中我之意象的多层面、多方面的叠加,就是难得一见的范例了。
我记得曾评论过著名诗人北岛翻译的瑞典剧作家、小说家、诗人拉斯·努列《这条路也许》“这条路也许/不通向任何地方/但有人从那边过来”。我说,“我们可以听到远方的声音在证明着一切:‘这条路’不是一般的路,是超现实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可以通达之处,是某种希望、情感、精神或其他的什么。它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与‘这条路’相关的诸多问题。‘这条路’与‘那边’都有它声音的标识,能带来一种先知的神秘,上帝的阳光,引导人们走向未来的力量”(《“不可思议”的声音——几首超短小诗欣赏》2004年武汉大学《写作》12期)。包容冰“走着你走过的路”之“路”与努列“这条路”之“路”有意象的契合之处,都有不是一般的“路”,而是“某种希望、情感、精神或其他的什么”的“路”;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那就是用“我”(已省略了)尽平生的精气神抵达黄金国度、净土世界的佛门之“路”,还暗蕴着尘世之各不相同的“路”。我们有了这一前提,就知道“走着你走过的路”的前因后果或因因果果了。
走着你走过的路
坑坑洼洼,曲曲折折
不见你的身影。我向知情的风
探问你的归宿,沉默的风转身就走
“走着你走过的路”,既用于诗题又出现在诗的第一节之第一行与尾节第一行,可见包容冰是多么的看重与珍视。在他那悟觉的世界里,只因诗中的“你”,是“我”心目中的佛陀,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至的佛,是精神上大彻大悟的大觉与先师,是一个彻底觉悟了的人等等。“我”已心在佛门,自然而然地走着“你”所走过了的“路”。这样,走在同一条路上的“我”与“你”,就分别有了两个“我”与两个“你”——两个“我”,即写诗的已皈依佛门的“我”与诗歌文本中的“我”;两个“你”,即从尘世走向佛门的乔答摩·悉达多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
“路”的意象含蕴很多。我们稍稍疏理一下,就不难发现:暗里,藏有“你”走过尘世的“路”、“你”走过由尘世到净土世界的“路”、“你”为痴迷者或觉悟者走向佛门所留下的“路”;明里,“我”走过尘世的“路”、“我”走着“你”走过如何的超脱生死、抵达黄金彼岸之“路”、“我”已自觉走进佛门的“路”并引领未觉悟或已觉悟者走进佛门的“路”……这里,“我”感觉到的“路”不平坦、无捷径(亦是“你”曾经历过的、体悟过的)。在“我”与“你”因“路”之意象叠加之际,也就有了“探听你的归宿”之机。其细致入微的情绪白描,真实地坦露了“我”渴望早日抵达西天见真佛的宏大心愿。我以为“我”的这种敞开心扉的意味性叙述,再加上那“知情的风”转身就走的不用解释的暗示,就留下了一个朦朦胧胧的值得回味的空间。
你走过的路,千人万人走过
断头的那一边是万丈深渊
有人半路回头,有人累死在中途
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里隐蕴着一种能让我们反复嚼味的原因,主要在于词语与短语们能发出的不同声音。包容冰在第一节里,传出“我”走着“你”曾走过的路上有“探问你的归宿”的声音;在这一节里,悄悄撇开了“我”或是将“我”作为其中的一个,用诗的视角直指所有走着“你走过的路”之“千人万人”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似乎能听到温情的诗外音(等同于画外音)在替“我”悄悄地说,能如期抵达既定目标的实在是太少;还能在静候“万丈深渊”、“半路回头”与“累死在中途”之实实在在的描述里,深藏着的“于无声处听惊雷”。这里,“你走过的路”并非任何人都能走得好。有的就是付出一生的代价也难以真正进入佛门境界,或是未必能上升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包容冰特意举了这么几个在“你走过的路”上所发生的示例,意在悄悄暗示着始终如一的“我”,就是一路上遭遇再多的“坑坑洼洼,曲曲折折”或是是非非,也要用尽平生勇往直前的足力与心力,绝不会改变自己所向往的理想目标。
谁让我走上你走过的路
甘苦自知。几十年跌跌撞撞
矢志不渝,既然选定单打独斗
就不希望谁来陪伴,孤旅的人生
靠孤独自己来完成
一句“谁让我走上你走过的路”的那个“谁”,便是我仰慕的佛陀。
用写诗的“我”的话说:“我仍然感到活得总是空虚无聊,人生没有归属感,觉得前途苍茫无助,有一种莫大的失落、恐慌感萦绕心间。后来,无意中接触到佛学,由不信到半信半疑,由半信半疑到坚信不疑,欢喜异常。说实话,而真正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对佛学的研习和修为。几年来,通过学佛、念佛,息欲持戒,不但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塑造了我的灵魂大厦,而且拓宽了我诗歌创作的疆域”(舍利(包容冰的笔名)《写诗与学佛——创作谈》)。
用诗歌中的“我”那在有限空间深藏无限诗意的潜台词来说,那就是“让流浪已久的灵魂/回归本性,找到永久的家园”(舍利《心无旁骛》)。
诗中的两个“我”,并不都是能绝然分开的,在完成“走着你走过的路”的这一点上,可说是合二为一。对此,我们可以找到几个相对应的关系点:一是“几十年跌跌撞撞”,有诗人学佛、成佛的经历与诗中的“我”在“你走过的路”上艰难行走的过往;二是“甘苦自知”、“矢志不渝”,两个“我”都是不辞劳苦,一如既往;三是“选定单打独斗”、“不希望谁来陪伴”,暗指两个“我”都深知是自己酿的酒就自己来喝,自己选定的路自己来走,一切由自己来决定自己既定的前行方向;四是“孤旅的人生”,暗寓两个“我”都是情愿一生独自走着“你走过的路”,不问东西南北风前后左右地吹;五是“靠孤独自己来完成”——“孤独”,在这里替代了两个“我”,隐含着两个“我”耐得住寂寞,独自完成自己一生的使命,实现走向佛门的愿望。
短短的五行诗,可说是写尽了两个“我”一生的追求与向往、一生中的一路向西的精神特质与超迈境界。不说是走向佛门的“我”,就是尘世中的“我”拥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何愁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目标,何愁上升不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另者,两个“我”的今日,也暗蕴了两个“你”的昨天——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我中我、你中你及我中你、你中我”的艺术性再现。
走着你走过的路
只有皎洁的月亮知道我的归宿
在包容冰的异质性感觉里,对于诗之艺术性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他试图通过拟人化中的知“我”之“月”,巧妙地将人类的两个“我”、“你”与自然的“月”进行一番新的组合。这样,就为“路”的意象套叠又平添了一层自然而然的隐寓——那知情的“月亮”就会告诉读者“我”的魂在何处,“我”的“路”会通往何方……在此,我想说包容冰《走着你走过的路》的这种属于长篇小说中的大网状式结构艺术——即短诗中的一种意象套叠的艺术,是他所创作的三千多首佛诗中较为罕见的。不仅如此,就是其他著名诗人的一些诗歌名作中亦是较为罕见的。
我记得曾评论过著名诗人北岛翻译的瑞典剧作家、小说家、诗人拉斯·努列《这条路也许》“这条路也许/不通向任何地方/但有人从那边过来”。我说,“我们可以听到远方的声音在证明着一切:‘这条路’不是一般的路,是超现实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可以通达之处,是某种希望、情感、精神或其他的什么。它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与‘这条路’相关的诸多问题。‘这条路’与‘那边’都有它声音的标识,能带来一种先知的神秘,上帝的阳光,引导人们走向未来的力量”(《“不可思议”的声音——几首超短小诗欣赏》2004年武汉大学《写作》12期)。包容冰“走着你走过的路”之“路”与努列“这条路”之“路”有意象的契合之处,都有不是一般的“路”,而是“某种希望、情感、精神或其他的什么”的“路”;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那就是用“我”(已省略了)尽平生的精气神抵达黄金国度、净土世界的佛门之“路”,还暗蕴着尘世之各不相同的“路”。我们有了这一前提,就知道“走着你走过的路”的前因后果或因因果果了。
走着你走过的路
坑坑洼洼,曲曲折折
不见你的身影。我向知情的风
探问你的归宿,沉默的风转身就走
“走着你走过的路”,既用于诗题又出现在诗的第一节之第一行与尾节第一行,可见包容冰是多么的看重与珍视。在他那悟觉的世界里,只因诗中的“你”,是“我”心目中的佛陀,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至的佛,是精神上大彻大悟的大觉与先师,是一个彻底觉悟了的人等等。“我”已心在佛门,自然而然地走着“你”所走过了的“路”。这样,走在同一条路上的“我”与“你”,就分别有了两个“我”与两个“你”——两个“我”,即写诗的已皈依佛门的“我”与诗歌文本中的“我”;两个“你”,即从尘世走向佛门的乔答摩·悉达多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
“路”的意象含蕴很多。我们稍稍疏理一下,就不难发现:暗里,藏有“你”走过尘世的“路”、“你”走过由尘世到净土世界的“路”、“你”为痴迷者或觉悟者走向佛门所留下的“路”;明里,“我”走过尘世的“路”、“我”走着“你”走过如何的超脱生死、抵达黄金彼岸之“路”、“我”已自觉走进佛门的“路”并引领未觉悟或已觉悟者走进佛门的“路”……这里,“我”感觉到的“路”不平坦、无捷径(亦是“你”曾经历过的、体悟过的)。在“我”与“你”因“路”之意象叠加之际,也就有了“探听你的归宿”之机。其细致入微的情绪白描,真实地坦露了“我”渴望早日抵达西天见真佛的宏大心愿。我以为“我”的这种敞开心扉的意味性叙述,再加上那“知情的风”转身就走的不用解释的暗示,就留下了一个朦朦胧胧的值得回味的空间。
你走过的路,千人万人走过
断头的那一边是万丈深渊
有人半路回头,有人累死在中途
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里隐蕴着一种能让我们反复嚼味的原因,主要在于词语与短语们能发出的不同声音。包容冰在第一节里,传出“我”走着“你”曾走过的路上有“探问你的归宿”的声音;在这一节里,悄悄撇开了“我”或是将“我”作为其中的一个,用诗的视角直指所有走着“你走过的路”之“千人万人”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似乎能听到温情的诗外音(等同于画外音)在替“我”悄悄地说,能如期抵达既定目标的实在是太少;还能在静候“万丈深渊”、“半路回头”与“累死在中途”之实实在在的描述里,深藏着的“于无声处听惊雷”。这里,“你走过的路”并非任何人都能走得好。有的就是付出一生的代价也难以真正进入佛门境界,或是未必能上升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包容冰特意举了这么几个在“你走过的路”上所发生的示例,意在悄悄暗示着始终如一的“我”,就是一路上遭遇再多的“坑坑洼洼,曲曲折折”或是是非非,也要用尽平生勇往直前的足力与心力,绝不会改变自己所向往的理想目标。
谁让我走上你走过的路
甘苦自知。几十年跌跌撞撞
矢志不渝,既然选定单打独斗
就不希望谁来陪伴,孤旅的人生
靠孤独自己来完成
一句“谁让我走上你走过的路”的那个“谁”,便是我仰慕的佛陀。
用写诗的“我”的话说:“我仍然感到活得总是空虚无聊,人生没有归属感,觉得前途苍茫无助,有一种莫大的失落、恐慌感萦绕心间。后来,无意中接触到佛学,由不信到半信半疑,由半信半疑到坚信不疑,欢喜异常。说实话,而真正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对佛学的研习和修为。几年来,通过学佛、念佛,息欲持戒,不但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塑造了我的灵魂大厦,而且拓宽了我诗歌创作的疆域”(舍利(包容冰的笔名)《写诗与学佛——创作谈》)。
用诗歌中的“我”那在有限空间深藏无限诗意的潜台词来说,那就是“让流浪已久的灵魂/回归本性,找到永久的家园”(舍利《心无旁骛》)。
诗中的两个“我”,并不都是能绝然分开的,在完成“走着你走过的路”的这一点上,可说是合二为一。对此,我们可以找到几个相对应的关系点:一是“几十年跌跌撞撞”,有诗人学佛、成佛的经历与诗中的“我”在“你走过的路”上艰难行走的过往;二是“甘苦自知”、“矢志不渝”,两个“我”都是不辞劳苦,一如既往;三是“选定单打独斗”、“不希望谁来陪伴”,暗指两个“我”都深知是自己酿的酒就自己来喝,自己选定的路自己来走,一切由自己来决定自己既定的前行方向;四是“孤旅的人生”,暗寓两个“我”都是情愿一生独自走着“你走过的路”,不问东西南北风前后左右地吹;五是“靠孤独自己来完成”——“孤独”,在这里替代了两个“我”,隐含着两个“我”耐得住寂寞,独自完成自己一生的使命,实现走向佛门的愿望。
短短的五行诗,可说是写尽了两个“我”一生的追求与向往、一生中的一路向西的精神特质与超迈境界。不说是走向佛门的“我”,就是尘世中的“我”拥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何愁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目标,何愁上升不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另者,两个“我”的今日,也暗蕴了两个“你”的昨天——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我中我、你中你及我中你、你中我”的艺术性再现。
走着你走过的路
只有皎洁的月亮知道我的归宿
在包容冰的异质性感觉里,对于诗之艺术性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他试图通过拟人化中的知“我”之“月”,巧妙地将人类的两个“我”、“你”与自然的“月”进行一番新的组合。这样,就为“路”的意象套叠又平添了一层自然而然的隐寓——那知情的“月亮”就会告诉读者“我”的魂在何处,“我”的“路”会通往何方……在此,我想说包容冰《走着你走过的路》的这种属于长篇小说中的大网状式结构艺术——即短诗中的一种意象套叠的艺术,是他所创作的三千多首佛诗中较为罕见的。不仅如此,就是其他著名诗人的一些诗歌名作中亦是较为罕见的。
2023年4月21—22
附:
走着你走过的路
包容冰
走着你走过的路
坑坑洼洼,曲曲折折
不见你的身影。我向知情的风
探问你的归宿,沉默的风转身就走
你走过的路,千人万人走过
断头的那一边是万丈深渊
有人半路回头,有人累死在中途
谁让我走上你走过的路
甘苦自知。几十年跌跌撞撞
矢志不渝,既然选定单打独斗
就不希望谁来陪伴,孤旅的人生
靠孤独自己来完成
走着你走过的路
只有皎洁的月亮知道我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