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俊明,在海内外发表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作品一百余篇,出版小说、散文、评论及主编著作多部。
每一次与诗人、评论家陈明火先生在一起,总是感觉到收获满满。这次,我听到了他的自然态序之说——包容冰优秀佛诗中的自然态序与《包容冰歌曲集锦(十首)之自然态序之说,回家后,就依此写下了这篇评论文章,权且作为我对陈明火先生的一份感激,同时也对陈先生每次谈诗必提他所津津乐道的著名佛教诗人包容冰、呼岩鸾等诗人、评论家以及包容冰先生多次刊发我的拙评的一份感激。
春节前,陈明火先生在微信里告诉我要来武汉的消息,并问我回武汉了没有。我说了一个“已回”后,忙问他何日,并定好了餐叙之处。席间,我说眼下一些有名的诗人也在疯狂地大玩诗歌修辞等,陈先生听后一笑:若是大诗人李白、杜甫与王维他们,或是我所熟悉的诗人包容冰、诗人、评论家呼岩鸾他们,绝不会这么做。紧接着,陈先生就举了几个例子: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大玩了修辞没有?他们只为了内心的需要、因果的需要,均已进入了一种十分难得的自然态序之中。你看,李白那么有名,人老了,便感叹道:能理解自己的,只剩下这不即不离的敬亭山;杜甫那么有名,最后只能看到一条船在孤零零地陪伴着自己;王维已进入了佛境,有一种随意洒脱的自然态,所写的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然美,绝不掺杂任何的诗人情绪。现代诗人、著名评论家呼岩鸾在晚年所写的一些优秀诗作,尽是一些自然的艺术,易记(我读后就记住了),很有嚼味。比方说:“枯草吃尽了雪/就绿了/羊吃尽了绿草/就大了/羊下了山/燔祭命运”(《羊三千》),写出了一条自然生命链上的因果关系——我们一直都津津乐道的佛家,我觉得佛家的圣哲们所追求的真谛,简单地说就是明因识果的“因果”缘,或者说是两个字——“因果”。
包容冰佛诗的优秀之作在自然态序方面一直做得很不错,就说他的这次由一个叫念念的诗人、作家执导的《包容冰歌曲集锦(十首)》(我过后发你欣赏欣赏),所选的是不同年代的十首诗,就可以看出诗人一如既往地进行自然写作的状态。我只举一首我一直铭记在心的《内心放射的光芒》:“一个人走进另一个人的内心/需要恒久的耐力和脚力/在一个人的心地能居住多久,生根发芽/看似如漆似胶的莫逆之谈/看似同床共枕的远旅之伴/有时经不住一夜狂风的吹拂/内心的黑,是一扇窗/内心的白,是另一扇窗/黑白相间,是非同寻常的门/我在明亮的思想里找一点黑/我在黑暗的世界里寻一丝白/摁亮内心的光芒/在你无法预测的出口/唇红齿白地笑”。诗中,诗人用一种圣哲私语般的自然言说,把“内心的光芒”与“窗”“门”“黑”“白”“唇”“齿”“出口”等不同隐喻里需要说的暗暗地说了一些,也留下一些让我们去长思、去深觉。这首诗成为包容冰佛诗的代表作,诗中那来自诗人内心的光芒之自然流动是帮了大忙的。你若有时间,可以品一品。
陈先生的记忆力还是这么好,让我吃惊。他看我点头并说了“我可以试评一下”之后,就又对我说:当然,自然态序,也不是那么的玄奥,它通常所指的是自然界中事物按照其内在规律和特性所形成的顺序或状态。比如说,自然态序是由自然法则、生态平衡、生物进化等因素决定的,而不是人为干预的结果。诗歌里的自然态序,通常指的是诗人通过诗句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及其变化规律,也一定不是诗人们“疯狂地大玩诗歌修辞”之“人为干预的结果”。在这方面,你可以发挥你的好学善思的自然优势,借包容冰的佛诗着重谈一谈。
人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日信然!
我觉得诗人陈明火先生所推崇的自然态势与诗人诗歌中的非人为干涉的自然状态是基本一致的。只因诗人的自然描绘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美丽和神秘,还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自然态序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自然情感、思想和哲学观念。当然,也包括创作诗歌所必需的自然方式与方法。现代佛教诗人包容冰先生的诗——包括前面提到的《包容冰歌曲集锦(十首)》中的自然态序的表现形式,亦是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自然态序。
自然隐喻——第一首:《内心放射的光芒》
一个人走进另一个人的内心
需要恒久的耐力和脚力
在一个人的心地
能居住多久,生根发芽
看似如漆似胶的莫逆之谈
看似同床共枕的远旅之伴
有时经不住一夜狂风的吹拂
内心的黑,是一扇窗
内心的白,是另一扇窗
黑白相间,是非同寻常的门
我在明亮的思想里找一点黑
我在黑暗的世界里寻一丝白
摁亮内心的光芒
在你无法预测的出口
唇红齿白地笑
《内心放射的光芒》的“光芒”,是一个自然隐喻。
诗人包容冰很平静地叙述“一个人走进另一个人的内心”以及“能居住多久”的不同情景之后,一连运用了几个富有哲思的隐喻,形成了一个放射内心光芒与佛哲之思的天然隐喻群——这,可视为包容冰的独创。其中——
有内心世界的对比:“内心的黑,是一扇窗/内心的白,是另一扇窗”,这句诗通过对比内心世界的黑暗与光明,暗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黑色,可能代表负面的情感、痛苦与愁绪等,而白色则象征希望、纯洁和理解等。这两扇窗,比喻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不同面向,以及探索和理解这些面向的重要性。
有探索与发现:“我在明亮的思想里找一点黑/摁亮内心的光芒”,这句话鼓励读者在看似积极的思想中,寻找潜在的阴暗面,并通过自我反思和探索来揭示内心世界的真理或真实想法。这种探索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关键,也是实现内心平衡与和谐的必要过程。
有转变与成长:“在你无法预测的出口/唇红齿白地笑……”,描绘了一个值得我们倾情关注的一个转变的过程,从内心的挣扎和困惑(黑)到最终的喜悦和解脱(白)。它传达了一个特殊的信息:即使我们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也有潜力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内心放射的光芒》一诗,通过不同隐喻中的对比、探索和转变这三个主题,展现了深刻的佛理哲思。它鼓励读者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到黑暗与光明并存的现实,并在这一过程实现个人的自然成长和彻底的转变,寻找到生命高贵的“出口”。
自然细节——第二首:《牛粪烟熏裹的童年场景》
饥饿像无法遮挡的风暴
一次次摧毁灿烂的梦想
那样在黑夜一样的年月里
奔跑,哭泣,流泪
在农业社的饲养场里
过夜。如果在牛口里挤出一把蚕豆
在牛粪烟氤氲的火盆边
一颗一颗烧熟充饥
母亲,被烟熏得流泪
说不出一句话。要说的话哽在喉头
一边拉风箱,一边填牛粪
苦苦菜在锅里翻腾不已
太阳升起。我坐在金色的光线里
发呆。蛔虫咬啮我空空的肠胃
我再三咬紧牙关,吱吱作响
牛粪烟在灶房里
悠悠弥漫
悠悠弥漫
《牛粪烟熏裹的童年场景》,可以说是以叙述“童年场景”的一些细节见长。
诗人包容冰用一些细致的描写呈现一些自然而然的细节,并让我们从中获取“牛粪烟熏裹的童年场景”的特别隐寓:在“饥饿”的特殊年代,“我”的一幕幕“奔跑,哭泣,流泪”的细节,能让“我”记忆犹新,甚至是泪流满面;“如果在牛口里挤出一把蚕豆/在牛粪烟氤氲的火盆边/一颗一颗烧熟充饥”,除了让“我”难以忘怀,还能调动读者难以自抑的感情波浪。尤其是“我”在清晨坐在阳光中发呆的情景,以及“我”内心的某种不适感(“蛔虫咬啮我空空的肠胃”)。
我以为诗人的这种真实的细节描述,营造了一种既平静又略带不安的氛围。接下来,我们可以考虑诗歌中使用的象征手法。例如,“太阳升起”,通常象征着新的开始或希望,而“金色的光线”则可能代表着温暖、幸福或是珍贵的时光。然而,孩子的“发呆”状态和“蛔虫咬啮我空空的肠胃”的表述,则暗示了一种内在的孤独、迷茫,甚至是痛苦。这样,《牛粪烟熏裹的童年场景》,也就隐寓了“我”对于童年的回忆和反思。这里的“太阳升起”和“金色的光线”是“我”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而“发呆”和“蛔虫咬啮我空空的肠胃”,则是“我”在童年时期——“牛粪烟在灶房里/悠悠弥漫/悠悠弥漫”的现场,悄悄地表达了来自内心世界的关注,以及对“我”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孤独和迷茫的感受。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记住“我”的“饥饿”的童年,为的是像“我”一样的凡夫俗子,不再有“饥饿”是童年。
自然点叙——第三首:《无语》
面对落光叶子的树杆
内心泛起一阵难言的疼痛
寒风索索,喊着树叶的乳名
有人刚刚落地,自己在哭
有人刚刚倒地,亲人在哭
我在洮河岸边排徊
忽然想起衰退的人和事
不由用手梳理散乱的头发
一根白发掉在掌心
天空无语
天命在即
在哪里安放衰退的肉体
因果无语
诗歌,是点叙的艺术。《无语》中,“天空无语”、“因果无语”,就是自然点叙——“面对落光叶子的树杆/内心泛起一阵难言的疼痛”后的一种自然的隐寓。
我们结合诗句“我在洮河岸边徘徊,忽然想起衰退的人和事”,就会觉得“我”在洮河岸边徘徊的情景,象征着“我”在思考、在寻找答案,或者在回忆过去的时光。
“天空无语”,象征着自然界的沉默与广阔,暗示着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渺小与无力。同时,天空的无语,也可能代表着一种超然的态度,即对世事变迁、人生起伏保持一种静默的观察。
“因果无语”,是在探讨命运与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因果的无语,意味着因果关系并非总是显而易见,有时,它们是沉默的、隐秘的,需要人们去深思与感悟。
诗人包容冰试图通过“天空无语”、“因果无语”等自然意象,表达“我”对自然、命运、人生的深刻思悟。另者,“我”在洮河岸边徘徊,忽然想起“衰退的人和事”、“天命在即/在哪里安放衰退的肉体”,我觉得这种情感的突转,更加强化了诗歌的意境,让一个已经觉悟者的“我”在面对人生的生命出口之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忧伤和充满佛哲的理性思考。
自然拈连——第四首:《抽空》
树叶抽空秋天的精气落到大地
大地抽空冬季的温暖
仰望天空
天空抽空飞鸟的翅膀
归还鸟巢
鸟巢抽空斑澜的梦想
回顾往事
往事抽空童年的泪水
想起饥饿
饥饿抽空褴褛的衣衫
顿悟真理
真理抽空贪婪和欲望
找到空门
空门抽空虚妄的世界
生长菩提
菩提抽空烈火金刚
呈现发光的一颗舍利
在《抽空》一诗里,诗人包容冰在运用拈连修辞手法之时,不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联系,如“仰望天空/天空”、“回顾往事/往事”等,而是从语义的需要出发,把握事物间的内在关系,拈得自然,连得贴切。
对于诗题语诗句中的“抽空”的隐寓,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一是“顿悟真理”,意味着“我”理解了生命或宇宙的根本真理。这种顿悟,往往伴随着对先前误解或忽视的深刻认识的觉醒。在佛教中,这种觉醒被称为“开悟”,是对自我与宇宙本质的真实理解。
二是“真理抽空贪婪和欲望”,指的是去除或净化。真理,揭示了“贪婪和欲望”的本质,使人能够超越这些负面情绪,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在许多宗教和哲学传统中,“贪婪和欲望”被视为痛苦和不满的根源,而通过追求真理,人们可以摆脱这些束缚。
三是“找到空门”的“空门”,在佛教中通常指进入僧团或修行的状态,也象征着通往解脱的道路。在这里,“找到空门”就意味着找到了通往精神自由和内心平和的道路。这个过程,涉及到放弃世俗的欲望和执着,以及对生命真相的深刻理解。
四是“空门抽空虚妄的世界”,意味着通过修行或精神实践,人们能够看穿物质世界的虚假和无常,认识到真正的现实超越了物质和感官体验。在佛教中,这种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被称为“空性”,即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恒常的自性。
《抽空》一诗,在一环又一环的拈连里系统性地涉及到了对生命、欲望、精神自由和宇宙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洞察。所有这些深深的隐寓,自如地反映了人类对超越日常经验、寻求更高层次的真理的普遍渴望。
自然虚构——第五首:《听花辞》
在窗前听花
坐了很久,花开的声音
像神的咳嗽
心静如水的人听到
花神的对话
又一个春天眨眼而逝
初夏的气温让我在这个阴霾之天
裹紧衣衫,系严纽扣
一朵花在开一朵花又落
几只鸟儿在花枝间嬉戏
碰落的花瓣飘在地上
像一锭一锭无人捡起的白银
《听花辞》的自然虚构,除了虚构所需要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外,还有诗人包容冰所看重的艺术的真实性。
就说第一节诗吧:“在窗前听花”,这一句真实地描绘了诗人静静地坐在窗前,聆听花开的声音的情景。这里的“听花”,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体验。“坐了很久”,表明“我”沉浸在这一过程中,时间似乎变得缓慢,表现出一种宁静和专注的状态。“花开的声音像神的咳嗽”,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比喻,将花开的声音比作“神的咳嗽”,暗示着一种神秘的力量或者自然的奇迹。“心静如水的人”,描述了“我”内心的平静,如同水面一样没有波澜。到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自然虚构,含有一些深刻的隐寓——自然与心灵的对话、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神秘与超然、内心的平静与超脱等。
仅有十二行的《听花辞》一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比喻,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对神秘力量的敬畏以及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这些隐寓,艺术性地构成了诗歌的深刻内涵,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获得心灵上的共鸣和启迪。
自然布排——第六首:《有一天》
有一天,我会脱去
虚假的外衣,把真实的自己
晾晒给你看
你会看出我真实的虚假
有一天,我沉默寡言
不说谁是,也不说谁非
像哑巴对待喧嚣的世界
有一天,我不为名和利动心
心静如水
内心泛不起一丝丝波澜
整个宇宙就被我拥有
有一天,我会离你远去
如果真的爱我
就把你悲伤的泪水
化作仰视天空的微笑
《有一天》,最显眼处就是四个“有一天”的自然布排。而这个自然布排里,最吸引人的是这四个“有一天”,完成了一个觉悟者在一生中寻找生命出口的光辉历程。诗人通过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语言,表达了“我”对自我真实性的追求和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
对真实自我的追求:“有一天,我会脱去 虚假的外衣,把真实的自己 晾晒给你看”。这一句,表达了“我”渴望摆脱社会角色和虚假面具,展示最真实的自我。这里的“虚假的外衣”,象征着社会强加的身份和角色,而“真实的自己”,则是“我”内心深处的真实面貌。
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有一天,我不为名和利动心”,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态度。这表明“我”希望超越世俗的物质追求,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
对未来的期许:“有一天,我会离你远去”,暗示着“我”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即希望能够在某个时刻,摆脱现有肉体的束缚,追求更加自由和真实的精神生活。其实,那就是佛家所提倡的达到了灵魂升华,跳出三界的至高境界,向死而生,不生不灭。
对人生变化的思考:诗句中的“有一天,我沉默寡言”和“有一天,我会沉默寡言”等表达,展示了“我”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变化和成长的思考。这种变化不仅是外在行为的变化,更是内在心灵的成长。
对历史和时间的感悟:“一股业风吹开大地的黑洞 一幕幕上演。苍茫历史”,表达了“我”对历史和时间的深刻感悟。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了对人类命运和历史变迁的思考。
《有一天》,通过对自我、世俗、未来、变化和历史之隐寓的自然布排,展现了诗人包容冰对超越自我的追求和对人生终极命运的深刻的理解。这些自然隐寓,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引发了读者对自身和生命未来的深刻思考。
自然记忆——第七首:旧景成梦
面对这座巍巍古碉楼
千百年梦幻里演绎凄迷的故事
不熄的烛光摇曳成梦中
破碎不堪的风景
曾经苦苦依恋,山盟海誓
桃花滴血,询问世俗的情缘
云聚云散,魂失楼空
一股业风吹开大地的黑洞
苦苦菜绿遍山野
红嘴鸦鸣叫不已
抹不掉的那一把泪水
淹死多少饥饿的日月
回忆淡淡远去
听到那首别离的老歌
心里蓄满无言的诉说
《旧景成梦》的“旧景”,进入梦中,成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梦,也就是有了自然记忆。
“我”在“面对这座巍巍古碉楼/千百年梦幻里演绎凄迷的故事/不熄的烛光摇曳成梦中/破碎不堪的风景”的“风景”,就是诗题所言的有特别意义的“旧景”。诗人通过这种自然景象和情感表达,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隐寓:“曾经苦苦依恋,山盟海誓”等,都是俗世“云聚云散,魂失楼空”的真实写照;“苦苦菜绿遍山野”,象征着坚韧的生命力和普遍存在的苦难。苦苦菜,在恶劣环境中依然能够生长,暗示了人们在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精神;“红嘴鸦鸣叫不已”,红嘴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被视为不祥之物,其鸣叫声可能象征着不祥的预兆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抹不掉的那一把泪水”,表达了无法忘怀的悲伤和痛苦,这些情感如同泪水一样,深深地刻在心中,难以抹去。
有着自然记忆的《旧景成梦》,通过一些具体的自然意象,描绘了一幅充满悲伤和无奈的画面。诗人借助自然景象和情感表达,传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深切感受。这些隐寓,悄悄地构成了诗歌的主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自然暗示——第八首:《非常一日》
万物嘈喧不休,大地安静
更安静的是我的思想
此刻已禅定
从天亮坐到天黑
窗外雪扬。我似乎听到
雪花碰撞的声响
犹如神魂窈窃私语,酝酿什么
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我起身推开,一个黑影踅身而去
雪地上不落一个脚印
诗人包容冰善于运用暗示手法。
《非常一日》的“万物嘈喧不休,大地安静 更安静的是我的思想”的暗示里,就有一些发人深思的隐寓意义——对比与反差:“万物嘈喧不休”与“大地安静”,描述了外界环境的喧嚣和繁忙与大地上的安静。其“嘈喧”与“安静”,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更安静的是我的思想”,就进一步深化了对比或比照,暗暗地借外界的安静与内心的宁静,进行了再次比较。这样, 内外世界的对立,外部世界充满了噪音和干扰,而内心世界则达到了一种极致的宁静状态。这种对立,反映了“我”对内心世界的重视和对外界纷扰的排斥。“更安静的是我的思想”,这句话暗示了“我”的思想之深邃和平静。在这种状态下,诗人可能在进行深刻的思考或者冥想。
另外,诗题“非常一日”的“非常”,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时间状态,即在这一刻,时间似乎静止了,所有的喧嚣都消失了,只剩下“我”的内心的宁静。
那么,诗人包容冰在诗中想达到什么目的呢?
无疑的,那就是一种精神的超越,如同苏东坡“羽化而登仙”——似“一个黑影踅身而去”,而离开的雪地上,“不落一个脚印”。
《非常一日》,通过不同的对比或比较,表达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即便是在喧嚣的世界中,亦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的“非常”状态。
自然佛悟——第九首: 《何期自性》
复杂的世事好像总是理不出头绪
迷在其中,也迷失了自己
找了半个世纪,终于在月朗星稀的夜晚
和自己撞了个满怀
我背负前世的孽债走街穿巷
还清了该还的债务,如释重负
可以坐下来和你好好谈谈
生来必定要死去,灵魂不灭
下一世我不再是六道轮回的凡夫
我证得了永远不死的法门——
信愿持名,得生净土
惠能大师有言: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本自具足,能生万法
我在自性里,期待涅槃
诗人包容冰的诗以佛味见长。他在诗中引用佛之经典,便是自然而然的信手拈来。
诗题“何期自性”,来自于《六祖坛经·行由》第八节。原句是: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则“行由”,在警示我们世人,人人本来具足清净如明珠的本性真我,这本性真我有无限的功用能源,因此六祖惠能大师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而愚痴的我们却不知道观照自性,把内心的光明开显出来,反而一味向外追逐,汲汲营营,终其一生,好比穷人怀抱明珠,却求乞异乡。于是,诗人包容冰就有了“复杂的世事好像总是理不出头绪,迷在其中,也迷失了自己”的动人诗句。
在此,我们可以知道《何期自性》这首诗,是在探讨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明。我们也可以假设这首诗,是在描述一个人在复杂世事中迷失的心境,并通过“何期自性”的理念来引导自己回归内心的平静和清明。例如:“复杂的世事好像总是理不出头绪”,隐寓着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常常感到困惑和迷茫。“迷在其中”,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迷失感。
通过引用惠能大师的“何期自性”的佛慧思想——“生来必定要死去,灵魂不灭/下一世我不再是六道轮回的凡夫”,意在提醒读者,只要认识到自性的清净、不生灭、具足、不动摇和能生万法,就能在纷扰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生命出口的必然方向,找到能通向黄金彼岸的光明坦途。
诗人包容冰的诗中,有佛哲大师的经典,有自己的现身说法,故而显得佛悟自然。
自然升华——第十首:《把苦难嚼碎咽成壮骨的蛋白》
越老越爱回忆,童年的饥馑
像无法揩去的伤疤,留下
难言的诉说,在夜深人静时分
一幕幕上演。苍茫历史
被咸涩的泪水腌成生死契约
分手的人在远旅的站台抱头痛哭
寂静的乡村,苦苦菜招手
红嘴鸦鸣叫着飞过头顶,一丝凄楚
涌上心头。我蹀躞在田间小道
寻觅先祖走失的脚印
土路坑坑洼洼,一如我的人生
波澜起伏,沧桑风雨洗涮
身寒骨冷的岁月,瑟瑟发抖
而今,我把所历经的苦难
嚼碎,咽成壮骨的蛋白
特立独行
读了诗人包容冰的铺垫之笔——“童年的饥馑/像无法揩去的伤疤,留下/难言的诉说”“沧桑风雨洗涮/身寒骨冷的岁月,瑟瑟发抖”,以及诗尾的“而今,我把所历经的苦难嚼碎,咽成壮骨的蛋白”,就知道诗歌需要思想境界的自然升华。
我觉得诗人包容冰在诗中所获取的一种“自然升华”,大致重叠了这么几个层面——
苦难的转化:“所历经的苦难”,传达了一个关于苦难转化的隐喻。在这里,苦难被比喻为“壮骨的蛋白”,意味着通过咀嚼和消化苦难,个体可以获得内在的强韧和成长。这种转化强调了逆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表明即使面对极大的挑战和痛苦,也能从中汲取力量,成为更加坚强和有韧性的人。
特立独行的精神:“咽成壮骨的蛋白/特立独行”的隐喻意义,在于强调独立自主和与众不同。它暗示了作者或诗中人物不愿意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的道路和信念。这种精神状态通常与勇敢、决心和不屈不挠联系在一起,表明个体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即使这意味着要面对社会的质疑或孤立。
生命的坚韧与希望:尾节,还蕴含着对生命坚韧与希望的赞美。通过将苦难转化为成长的力量,作者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这种面对苦难或困境坚韧不屈的精神,鼓励人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不要放弃希望,而是把苦难当作寻找光明和前进的驱动力。
春节前,陈明火先生在微信里告诉我要来武汉的消息,并问我回武汉了没有。我说了一个“已回”后,忙问他何日,并定好了餐叙之处。席间,我说眼下一些有名的诗人也在疯狂地大玩诗歌修辞等,陈先生听后一笑:若是大诗人李白、杜甫与王维他们,或是我所熟悉的诗人包容冰、诗人、评论家呼岩鸾他们,绝不会这么做。紧接着,陈先生就举了几个例子: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大玩了修辞没有?他们只为了内心的需要、因果的需要,均已进入了一种十分难得的自然态序之中。你看,李白那么有名,人老了,便感叹道:能理解自己的,只剩下这不即不离的敬亭山;杜甫那么有名,最后只能看到一条船在孤零零地陪伴着自己;王维已进入了佛境,有一种随意洒脱的自然态,所写的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然美,绝不掺杂任何的诗人情绪。现代诗人、著名评论家呼岩鸾在晚年所写的一些优秀诗作,尽是一些自然的艺术,易记(我读后就记住了),很有嚼味。比方说:“枯草吃尽了雪/就绿了/羊吃尽了绿草/就大了/羊下了山/燔祭命运”(《羊三千》),写出了一条自然生命链上的因果关系——我们一直都津津乐道的佛家,我觉得佛家的圣哲们所追求的真谛,简单地说就是明因识果的“因果”缘,或者说是两个字——“因果”。
包容冰佛诗的优秀之作在自然态序方面一直做得很不错,就说他的这次由一个叫念念的诗人、作家执导的《包容冰歌曲集锦(十首)》(我过后发你欣赏欣赏),所选的是不同年代的十首诗,就可以看出诗人一如既往地进行自然写作的状态。我只举一首我一直铭记在心的《内心放射的光芒》:“一个人走进另一个人的内心/需要恒久的耐力和脚力/在一个人的心地能居住多久,生根发芽/看似如漆似胶的莫逆之谈/看似同床共枕的远旅之伴/有时经不住一夜狂风的吹拂/内心的黑,是一扇窗/内心的白,是另一扇窗/黑白相间,是非同寻常的门/我在明亮的思想里找一点黑/我在黑暗的世界里寻一丝白/摁亮内心的光芒/在你无法预测的出口/唇红齿白地笑”。诗中,诗人用一种圣哲私语般的自然言说,把“内心的光芒”与“窗”“门”“黑”“白”“唇”“齿”“出口”等不同隐喻里需要说的暗暗地说了一些,也留下一些让我们去长思、去深觉。这首诗成为包容冰佛诗的代表作,诗中那来自诗人内心的光芒之自然流动是帮了大忙的。你若有时间,可以品一品。
陈先生的记忆力还是这么好,让我吃惊。他看我点头并说了“我可以试评一下”之后,就又对我说:当然,自然态序,也不是那么的玄奥,它通常所指的是自然界中事物按照其内在规律和特性所形成的顺序或状态。比如说,自然态序是由自然法则、生态平衡、生物进化等因素决定的,而不是人为干预的结果。诗歌里的自然态序,通常指的是诗人通过诗句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及其变化规律,也一定不是诗人们“疯狂地大玩诗歌修辞”之“人为干预的结果”。在这方面,你可以发挥你的好学善思的自然优势,借包容冰的佛诗着重谈一谈。
人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日信然!
我觉得诗人陈明火先生所推崇的自然态势与诗人诗歌中的非人为干涉的自然状态是基本一致的。只因诗人的自然描绘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美丽和神秘,还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自然态序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自然情感、思想和哲学观念。当然,也包括创作诗歌所必需的自然方式与方法。现代佛教诗人包容冰先生的诗——包括前面提到的《包容冰歌曲集锦(十首)》中的自然态序的表现形式,亦是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自然态序。
自然隐喻——第一首:《内心放射的光芒》
一个人走进另一个人的内心
需要恒久的耐力和脚力
在一个人的心地
能居住多久,生根发芽
看似如漆似胶的莫逆之谈
看似同床共枕的远旅之伴
有时经不住一夜狂风的吹拂
内心的黑,是一扇窗
内心的白,是另一扇窗
黑白相间,是非同寻常的门
我在明亮的思想里找一点黑
我在黑暗的世界里寻一丝白
摁亮内心的光芒
在你无法预测的出口
唇红齿白地笑
《内心放射的光芒》的“光芒”,是一个自然隐喻。
诗人包容冰很平静地叙述“一个人走进另一个人的内心”以及“能居住多久”的不同情景之后,一连运用了几个富有哲思的隐喻,形成了一个放射内心光芒与佛哲之思的天然隐喻群——这,可视为包容冰的独创。其中——
有内心世界的对比:“内心的黑,是一扇窗/内心的白,是另一扇窗”,这句诗通过对比内心世界的黑暗与光明,暗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黑色,可能代表负面的情感、痛苦与愁绪等,而白色则象征希望、纯洁和理解等。这两扇窗,比喻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不同面向,以及探索和理解这些面向的重要性。
有探索与发现:“我在明亮的思想里找一点黑/摁亮内心的光芒”,这句话鼓励读者在看似积极的思想中,寻找潜在的阴暗面,并通过自我反思和探索来揭示内心世界的真理或真实想法。这种探索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关键,也是实现内心平衡与和谐的必要过程。
有转变与成长:“在你无法预测的出口/唇红齿白地笑……”,描绘了一个值得我们倾情关注的一个转变的过程,从内心的挣扎和困惑(黑)到最终的喜悦和解脱(白)。它传达了一个特殊的信息:即使我们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也有潜力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内心放射的光芒》一诗,通过不同隐喻中的对比、探索和转变这三个主题,展现了深刻的佛理哲思。它鼓励读者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到黑暗与光明并存的现实,并在这一过程实现个人的自然成长和彻底的转变,寻找到生命高贵的“出口”。
自然细节——第二首:《牛粪烟熏裹的童年场景》
饥饿像无法遮挡的风暴
一次次摧毁灿烂的梦想
那样在黑夜一样的年月里
奔跑,哭泣,流泪
在农业社的饲养场里
过夜。如果在牛口里挤出一把蚕豆
在牛粪烟氤氲的火盆边
一颗一颗烧熟充饥
母亲,被烟熏得流泪
说不出一句话。要说的话哽在喉头
一边拉风箱,一边填牛粪
苦苦菜在锅里翻腾不已
太阳升起。我坐在金色的光线里
发呆。蛔虫咬啮我空空的肠胃
我再三咬紧牙关,吱吱作响
牛粪烟在灶房里
悠悠弥漫
悠悠弥漫
《牛粪烟熏裹的童年场景》,可以说是以叙述“童年场景”的一些细节见长。
诗人包容冰用一些细致的描写呈现一些自然而然的细节,并让我们从中获取“牛粪烟熏裹的童年场景”的特别隐寓:在“饥饿”的特殊年代,“我”的一幕幕“奔跑,哭泣,流泪”的细节,能让“我”记忆犹新,甚至是泪流满面;“如果在牛口里挤出一把蚕豆/在牛粪烟氤氲的火盆边/一颗一颗烧熟充饥”,除了让“我”难以忘怀,还能调动读者难以自抑的感情波浪。尤其是“我”在清晨坐在阳光中发呆的情景,以及“我”内心的某种不适感(“蛔虫咬啮我空空的肠胃”)。
我以为诗人的这种真实的细节描述,营造了一种既平静又略带不安的氛围。接下来,我们可以考虑诗歌中使用的象征手法。例如,“太阳升起”,通常象征着新的开始或希望,而“金色的光线”则可能代表着温暖、幸福或是珍贵的时光。然而,孩子的“发呆”状态和“蛔虫咬啮我空空的肠胃”的表述,则暗示了一种内在的孤独、迷茫,甚至是痛苦。这样,《牛粪烟熏裹的童年场景》,也就隐寓了“我”对于童年的回忆和反思。这里的“太阳升起”和“金色的光线”是“我”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而“发呆”和“蛔虫咬啮我空空的肠胃”,则是“我”在童年时期——“牛粪烟在灶房里/悠悠弥漫/悠悠弥漫”的现场,悄悄地表达了来自内心世界的关注,以及对“我”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孤独和迷茫的感受。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记住“我”的“饥饿”的童年,为的是像“我”一样的凡夫俗子,不再有“饥饿”是童年。
自然点叙——第三首:《无语》
面对落光叶子的树杆
内心泛起一阵难言的疼痛
寒风索索,喊着树叶的乳名
有人刚刚落地,自己在哭
有人刚刚倒地,亲人在哭
我在洮河岸边排徊
忽然想起衰退的人和事
不由用手梳理散乱的头发
一根白发掉在掌心
天空无语
天命在即
在哪里安放衰退的肉体
因果无语
诗歌,是点叙的艺术。《无语》中,“天空无语”、“因果无语”,就是自然点叙——“面对落光叶子的树杆/内心泛起一阵难言的疼痛”后的一种自然的隐寓。
我们结合诗句“我在洮河岸边徘徊,忽然想起衰退的人和事”,就会觉得“我”在洮河岸边徘徊的情景,象征着“我”在思考、在寻找答案,或者在回忆过去的时光。
“天空无语”,象征着自然界的沉默与广阔,暗示着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渺小与无力。同时,天空的无语,也可能代表着一种超然的态度,即对世事变迁、人生起伏保持一种静默的观察。
“因果无语”,是在探讨命运与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因果的无语,意味着因果关系并非总是显而易见,有时,它们是沉默的、隐秘的,需要人们去深思与感悟。
诗人包容冰试图通过“天空无语”、“因果无语”等自然意象,表达“我”对自然、命运、人生的深刻思悟。另者,“我”在洮河岸边徘徊,忽然想起“衰退的人和事”、“天命在即/在哪里安放衰退的肉体”,我觉得这种情感的突转,更加强化了诗歌的意境,让一个已经觉悟者的“我”在面对人生的生命出口之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忧伤和充满佛哲的理性思考。
自然拈连——第四首:《抽空》
树叶抽空秋天的精气落到大地
大地抽空冬季的温暖
仰望天空
天空抽空飞鸟的翅膀
归还鸟巢
鸟巢抽空斑澜的梦想
回顾往事
往事抽空童年的泪水
想起饥饿
饥饿抽空褴褛的衣衫
顿悟真理
真理抽空贪婪和欲望
找到空门
空门抽空虚妄的世界
生长菩提
菩提抽空烈火金刚
呈现发光的一颗舍利
在《抽空》一诗里,诗人包容冰在运用拈连修辞手法之时,不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联系,如“仰望天空/天空”、“回顾往事/往事”等,而是从语义的需要出发,把握事物间的内在关系,拈得自然,连得贴切。
对于诗题语诗句中的“抽空”的隐寓,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一是“顿悟真理”,意味着“我”理解了生命或宇宙的根本真理。这种顿悟,往往伴随着对先前误解或忽视的深刻认识的觉醒。在佛教中,这种觉醒被称为“开悟”,是对自我与宇宙本质的真实理解。
二是“真理抽空贪婪和欲望”,指的是去除或净化。真理,揭示了“贪婪和欲望”的本质,使人能够超越这些负面情绪,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在许多宗教和哲学传统中,“贪婪和欲望”被视为痛苦和不满的根源,而通过追求真理,人们可以摆脱这些束缚。
三是“找到空门”的“空门”,在佛教中通常指进入僧团或修行的状态,也象征着通往解脱的道路。在这里,“找到空门”就意味着找到了通往精神自由和内心平和的道路。这个过程,涉及到放弃世俗的欲望和执着,以及对生命真相的深刻理解。
四是“空门抽空虚妄的世界”,意味着通过修行或精神实践,人们能够看穿物质世界的虚假和无常,认识到真正的现实超越了物质和感官体验。在佛教中,这种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被称为“空性”,即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恒常的自性。
《抽空》一诗,在一环又一环的拈连里系统性地涉及到了对生命、欲望、精神自由和宇宙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洞察。所有这些深深的隐寓,自如地反映了人类对超越日常经验、寻求更高层次的真理的普遍渴望。
自然虚构——第五首:《听花辞》
在窗前听花
坐了很久,花开的声音
像神的咳嗽
心静如水的人听到
花神的对话
又一个春天眨眼而逝
初夏的气温让我在这个阴霾之天
裹紧衣衫,系严纽扣
一朵花在开一朵花又落
几只鸟儿在花枝间嬉戏
碰落的花瓣飘在地上
像一锭一锭无人捡起的白银
《听花辞》的自然虚构,除了虚构所需要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外,还有诗人包容冰所看重的艺术的真实性。
就说第一节诗吧:“在窗前听花”,这一句真实地描绘了诗人静静地坐在窗前,聆听花开的声音的情景。这里的“听花”,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体验。“坐了很久”,表明“我”沉浸在这一过程中,时间似乎变得缓慢,表现出一种宁静和专注的状态。“花开的声音像神的咳嗽”,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比喻,将花开的声音比作“神的咳嗽”,暗示着一种神秘的力量或者自然的奇迹。“心静如水的人”,描述了“我”内心的平静,如同水面一样没有波澜。到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自然虚构,含有一些深刻的隐寓——自然与心灵的对话、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神秘与超然、内心的平静与超脱等。
仅有十二行的《听花辞》一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比喻,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对神秘力量的敬畏以及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这些隐寓,艺术性地构成了诗歌的深刻内涵,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获得心灵上的共鸣和启迪。
自然布排——第六首:《有一天》
有一天,我会脱去
虚假的外衣,把真实的自己
晾晒给你看
你会看出我真实的虚假
有一天,我沉默寡言
不说谁是,也不说谁非
像哑巴对待喧嚣的世界
有一天,我不为名和利动心
心静如水
内心泛不起一丝丝波澜
整个宇宙就被我拥有
有一天,我会离你远去
如果真的爱我
就把你悲伤的泪水
化作仰视天空的微笑
《有一天》,最显眼处就是四个“有一天”的自然布排。而这个自然布排里,最吸引人的是这四个“有一天”,完成了一个觉悟者在一生中寻找生命出口的光辉历程。诗人通过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语言,表达了“我”对自我真实性的追求和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
对真实自我的追求:“有一天,我会脱去 虚假的外衣,把真实的自己 晾晒给你看”。这一句,表达了“我”渴望摆脱社会角色和虚假面具,展示最真实的自我。这里的“虚假的外衣”,象征着社会强加的身份和角色,而“真实的自己”,则是“我”内心深处的真实面貌。
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有一天,我不为名和利动心”,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态度。这表明“我”希望超越世俗的物质追求,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
对未来的期许:“有一天,我会离你远去”,暗示着“我”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即希望能够在某个时刻,摆脱现有肉体的束缚,追求更加自由和真实的精神生活。其实,那就是佛家所提倡的达到了灵魂升华,跳出三界的至高境界,向死而生,不生不灭。
对人生变化的思考:诗句中的“有一天,我沉默寡言”和“有一天,我会沉默寡言”等表达,展示了“我”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变化和成长的思考。这种变化不仅是外在行为的变化,更是内在心灵的成长。
对历史和时间的感悟:“一股业风吹开大地的黑洞 一幕幕上演。苍茫历史”,表达了“我”对历史和时间的深刻感悟。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了对人类命运和历史变迁的思考。
《有一天》,通过对自我、世俗、未来、变化和历史之隐寓的自然布排,展现了诗人包容冰对超越自我的追求和对人生终极命运的深刻的理解。这些自然隐寓,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引发了读者对自身和生命未来的深刻思考。
自然记忆——第七首:旧景成梦
面对这座巍巍古碉楼
千百年梦幻里演绎凄迷的故事
不熄的烛光摇曳成梦中
破碎不堪的风景
曾经苦苦依恋,山盟海誓
桃花滴血,询问世俗的情缘
云聚云散,魂失楼空
一股业风吹开大地的黑洞
苦苦菜绿遍山野
红嘴鸦鸣叫不已
抹不掉的那一把泪水
淹死多少饥饿的日月
回忆淡淡远去
听到那首别离的老歌
心里蓄满无言的诉说
《旧景成梦》的“旧景”,进入梦中,成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梦,也就是有了自然记忆。
“我”在“面对这座巍巍古碉楼/千百年梦幻里演绎凄迷的故事/不熄的烛光摇曳成梦中/破碎不堪的风景”的“风景”,就是诗题所言的有特别意义的“旧景”。诗人通过这种自然景象和情感表达,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隐寓:“曾经苦苦依恋,山盟海誓”等,都是俗世“云聚云散,魂失楼空”的真实写照;“苦苦菜绿遍山野”,象征着坚韧的生命力和普遍存在的苦难。苦苦菜,在恶劣环境中依然能够生长,暗示了人们在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精神;“红嘴鸦鸣叫不已”,红嘴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被视为不祥之物,其鸣叫声可能象征着不祥的预兆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抹不掉的那一把泪水”,表达了无法忘怀的悲伤和痛苦,这些情感如同泪水一样,深深地刻在心中,难以抹去。
有着自然记忆的《旧景成梦》,通过一些具体的自然意象,描绘了一幅充满悲伤和无奈的画面。诗人借助自然景象和情感表达,传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深切感受。这些隐寓,悄悄地构成了诗歌的主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自然暗示——第八首:《非常一日》
万物嘈喧不休,大地安静
更安静的是我的思想
此刻已禅定
从天亮坐到天黑
窗外雪扬。我似乎听到
雪花碰撞的声响
犹如神魂窈窃私语,酝酿什么
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我起身推开,一个黑影踅身而去
雪地上不落一个脚印
诗人包容冰善于运用暗示手法。
《非常一日》的“万物嘈喧不休,大地安静 更安静的是我的思想”的暗示里,就有一些发人深思的隐寓意义——对比与反差:“万物嘈喧不休”与“大地安静”,描述了外界环境的喧嚣和繁忙与大地上的安静。其“嘈喧”与“安静”,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更安静的是我的思想”,就进一步深化了对比或比照,暗暗地借外界的安静与内心的宁静,进行了再次比较。这样, 内外世界的对立,外部世界充满了噪音和干扰,而内心世界则达到了一种极致的宁静状态。这种对立,反映了“我”对内心世界的重视和对外界纷扰的排斥。“更安静的是我的思想”,这句话暗示了“我”的思想之深邃和平静。在这种状态下,诗人可能在进行深刻的思考或者冥想。
另外,诗题“非常一日”的“非常”,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时间状态,即在这一刻,时间似乎静止了,所有的喧嚣都消失了,只剩下“我”的内心的宁静。
那么,诗人包容冰在诗中想达到什么目的呢?
无疑的,那就是一种精神的超越,如同苏东坡“羽化而登仙”——似“一个黑影踅身而去”,而离开的雪地上,“不落一个脚印”。
《非常一日》,通过不同的对比或比较,表达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即便是在喧嚣的世界中,亦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的“非常”状态。
自然佛悟——第九首: 《何期自性》
复杂的世事好像总是理不出头绪
迷在其中,也迷失了自己
找了半个世纪,终于在月朗星稀的夜晚
和自己撞了个满怀
我背负前世的孽债走街穿巷
还清了该还的债务,如释重负
可以坐下来和你好好谈谈
生来必定要死去,灵魂不灭
下一世我不再是六道轮回的凡夫
我证得了永远不死的法门——
信愿持名,得生净土
惠能大师有言: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本自具足,能生万法
我在自性里,期待涅槃
诗人包容冰的诗以佛味见长。他在诗中引用佛之经典,便是自然而然的信手拈来。
诗题“何期自性”,来自于《六祖坛经·行由》第八节。原句是: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则“行由”,在警示我们世人,人人本来具足清净如明珠的本性真我,这本性真我有无限的功用能源,因此六祖惠能大师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而愚痴的我们却不知道观照自性,把内心的光明开显出来,反而一味向外追逐,汲汲营营,终其一生,好比穷人怀抱明珠,却求乞异乡。于是,诗人包容冰就有了“复杂的世事好像总是理不出头绪,迷在其中,也迷失了自己”的动人诗句。
在此,我们可以知道《何期自性》这首诗,是在探讨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明。我们也可以假设这首诗,是在描述一个人在复杂世事中迷失的心境,并通过“何期自性”的理念来引导自己回归内心的平静和清明。例如:“复杂的世事好像总是理不出头绪”,隐寓着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常常感到困惑和迷茫。“迷在其中”,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迷失感。
通过引用惠能大师的“何期自性”的佛慧思想——“生来必定要死去,灵魂不灭/下一世我不再是六道轮回的凡夫”,意在提醒读者,只要认识到自性的清净、不生灭、具足、不动摇和能生万法,就能在纷扰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生命出口的必然方向,找到能通向黄金彼岸的光明坦途。
诗人包容冰的诗中,有佛哲大师的经典,有自己的现身说法,故而显得佛悟自然。
自然升华——第十首:《把苦难嚼碎咽成壮骨的蛋白》
越老越爱回忆,童年的饥馑
像无法揩去的伤疤,留下
难言的诉说,在夜深人静时分
一幕幕上演。苍茫历史
被咸涩的泪水腌成生死契约
分手的人在远旅的站台抱头痛哭
寂静的乡村,苦苦菜招手
红嘴鸦鸣叫着飞过头顶,一丝凄楚
涌上心头。我蹀躞在田间小道
寻觅先祖走失的脚印
土路坑坑洼洼,一如我的人生
波澜起伏,沧桑风雨洗涮
身寒骨冷的岁月,瑟瑟发抖
而今,我把所历经的苦难
嚼碎,咽成壮骨的蛋白
特立独行
读了诗人包容冰的铺垫之笔——“童年的饥馑/像无法揩去的伤疤,留下/难言的诉说”“沧桑风雨洗涮/身寒骨冷的岁月,瑟瑟发抖”,以及诗尾的“而今,我把所历经的苦难嚼碎,咽成壮骨的蛋白”,就知道诗歌需要思想境界的自然升华。
我觉得诗人包容冰在诗中所获取的一种“自然升华”,大致重叠了这么几个层面——
苦难的转化:“所历经的苦难”,传达了一个关于苦难转化的隐喻。在这里,苦难被比喻为“壮骨的蛋白”,意味着通过咀嚼和消化苦难,个体可以获得内在的强韧和成长。这种转化强调了逆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表明即使面对极大的挑战和痛苦,也能从中汲取力量,成为更加坚强和有韧性的人。
特立独行的精神:“咽成壮骨的蛋白/特立独行”的隐喻意义,在于强调独立自主和与众不同。它暗示了作者或诗中人物不愿意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的道路和信念。这种精神状态通常与勇敢、决心和不屈不挠联系在一起,表明个体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即使这意味着要面对社会的质疑或孤立。
生命的坚韧与希望:尾节,还蕴含着对生命坚韧与希望的赞美。通过将苦难转化为成长的力量,作者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这种面对苦难或困境坚韧不屈的精神,鼓励人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不要放弃希望,而是把苦难当作寻找光明和前进的驱动力。
2025年1月26—29日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