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利寒
赤子对慈母的无尽倾诉
——简评斯日古楞组诗《乌珠穆沁长调》


  导读:草原诗人一生走不出的母命题,就是生他养他的草原。斯日古楞便是这样的诗人,以自己深爱的乌珠穆沁草原为信仰,兼顾追求与本职,最终走出了属于自己、属于草原赤子的诗歌之路。

诗人简介

斯日古楞,汉语名李聪颖。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已出版十五部(本)。曾经荣获全国“骏马奖”,单篇(首)作品先后三次荣获内蒙古“索龙嘎”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委员,中国人民银行文联文学专业理事,曾任中国人民银行作家协会主席,现任名誉主席。

  
  “诗是崇高的追求,因之艰难的人生历程也得而显其壮美、典雅、神圣、宏阔的夺目光彩。就此意义说,诗,可为殉道者的宗教。”
——昌耀《诗的礼赞》
 
  在读完诗人斯日古楞《悠远的牧歌》中被著名蒙古族作家哈斯乌拉称为最光彩的华章的组诗《乌珠穆沁长调》。我在疑惑,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声音,可以穿梭于欧亚大陆之间,可以游离在一个剽悍民族的史诗之外,作为一种精神支柱流淌在一代代蒙古族人的血液、汗水与泪水之中。
  于是我发狂似的在网络上寻找一切关于乌珠穆沁长调的音频。悠扬,以至于无边际。每一声激昂的柴如拉忽(高音)令我痴迷,每一声清澈的舒日古拉忽(泛音)令我神游,每一声呜咽的诺古拉(颤音)令我窒息。我忽然明白长调对于这个民族的意义,诗人写出任何瑰丽神奇的诗歌来赞美她,我都不会再质疑,我能做的只有敬畏、顶礼,并与她一同呼吸。
  草原诗人一生走不出的母命题,就是生他养他的草原。斯日古楞便是这样的诗人,以自己深爱的乌珠穆沁草原为信仰,兼顾追求与本职,最终走出了属于自己、属于草原赤子的诗歌之路。乌珠穆沁,这片广袤祥和“盛产葡萄的土地”,又焕发出生机与新意。他曾在作家网的采访中说到诗是自己一生的坚守和追求,就像昌耀在《诗的礼赞》所说的,诗是不易获取的、是崇高的追求,甚至于是殉道者的最终信仰。诗人的品质,总是在万千个性中具有最本质最淳朴的共性!
 
  一、满含草原原始精神崇拜与敬畏本能的诗人

  从《游牧》《敖包》《祭火》《部落》与《野马》五首诗名,就可以看出本组诗是诗人对草原上最常见意象的结构与重组,是对草原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加固,展现了作者对待乌珠穆沁草原的淳朴情愫。祖辈长久以来的生存方式与文化积淀,成为印刻在蒙古族人民DNA中的精神崇拜。如《游牧》开篇“从一方水土/移向另一方水土/在时空的轮转中迁徙/寻觅美丽丰腴/逐水草/而生”,勾勒出牧民们原始的敖特尔,赞美他们为了更好的生活拼搏奋斗,用果敢和爱完成一次次的蜕变。在最后发出由衷的赞美与感叹“你们这群/走敖特尔的牧人/还是以坚毅和勇敢把生活的空间拓展”。在《祭火》中展现了蒙古人民对于草原祖先的自然崇拜与超自然崇拜,“祭火/是乌珠穆沁长调的圣典/传颂/一种意识对物质的寄托/一种精神对日子的慰抚”,是圣典、是寄托、是慰抚,赤子的意志与品格在自然的草木、神秘的酥油、浓厚的烈酒中锻炼,在火焰的一次次喷薄中浴火重生。对火神的敬畏,就是对自己家园的守护,这代表着生命与兴旺的冉冉火焰,是草原儿女对待未来的美好祝愿。乌珠穆沁草原,这片诗人爱的糊涂且热烈的土地,让诗人满含精神崇拜与敬畏本能神秘富丽的草原,赤子从未走远。
 
  二、保留原生态语言体系与自然性天赋的诗人

  斯日古楞,这个在汉语中意为聪颖的名字,也可以作为他诗歌之旅的高度概括。走出半生,无论是在血地锡林郭勒,还是一路行经路过黄沙万里的阿拉善,如今定居的首府青城,斯日古楞都没有遗失血脉中的母语能力,用极富草原情怀的视角与思维坚持着自己的追求。“像哲人/指点迷津/展示着道路的走向/或是驿站或是敖特尔的方位”(《敖包》)一切有关美与爱的事物,在诗人的笔下都变成了故乡的一草一木,变成了游子悠悠的思念。在高度积极的创作状态之下,斯日古楞展现自己与生俱来的诗歌天赋,如《部落》中,不仅运用语言的内在美,还善于发挥外在独具的美感与吸引力。精准把控着读者心的律动,引人不禁瞩目、深思:

苍茫高原
行程万里
  每一次驻足
都是一个暖暖的敖特尔
  每一次启程
都是一个辉煌的时刻
 
多情的草地
在时间与空间的转化中
把一切
  与部落相关的内容
都化简成
美丽的风景

 
  《野马》中诗人用诗的独特结构绘出夕阳下万马狂奔,从尘土中奔涌而来又归于尘埃落定:
是你
与太阳交谈
  独特的语言
从幻化的山谷
  奔驰而来
向莫测的河床
  飘逸而去

 
  三、具有忧郁悲凉气质与深刻民族情结的诗人

  蒙古马精神是蒙古民族内核的理解,生生不息的绿草、冰冷圣洁的雪花、越喝越悲的烈酒与触不可及的皎月,在诗人跨上心爱的马背之时便都被抛之脑后,只能感受到风的嘶吼与痛感。他沉默、哭泣,这不是为了自己。《野马》中,“让神秘更加神秘/让遥远更为遥远/以乌珠穆沁/为摇篮为墓地”这句诗不仅为野马群披上面纱,更是为整个民族添增了难以捉摸的色彩。“面对九十九个骑士的套杆/终有九十九条突围的血路”,压抑与解脱,成为被时代赋予的命题。与昌耀的《一百头雄牛》中“具象的抽象”如出一辙,民族精神的自由与突围在夕阳底色中如“血酒一样悲壮”。诗人以马写心“原始的个性与古朴的旷野对峙”,以马写意“再造诗与非诗的喧嚣”,最终穿越时间与空间抵达尽头。
  在《部落》的最后诗人回归自己内心,神游回故乡,去融化自己的赤子之心,“那古朴的风情,为诗人所疯狂所感动”“这是一个不生长葡萄的地方/却永恒地/留存了/葡萄一样的清新/这一支蒙古人叫乌珠穆沁/这一块草原厚土叫乌珠穆沁”,把热泪盈眶还给自己、还给父母亲、还给这片土地,这清新甘甜却又醇厚无比的乌珠穆沁。
 
  诗人一路狂饮。狂奔。狂歌。穿过那片多情的乌珠穆沁草地,和着耳边悠远的长调牧歌,闯过时间的碍,甚至,穿过流泪的太阳。赤子,或是一名英勇的骑手正回望着那片荒诞变为虚无、又近在咫尺的圣地......
 
附:斯日古楞:乌珠穆沁长调(诗五首)
 
游牧
——乌珠穆沁长调之一
 
从一方水土
移向另一方水土
在时空的轮转中迁徙
寻觅美丽丰腴
逐水草
而生
便成为一种,
独特的存在方式
千百年来就这样
祖祖辈辈就这样
把山岩般凝重的身影
投射给空朦万里的草地
荒原上
出现你们
无拘无束的步履
踏过的坎坷或艰辛
执著的脚
紧紧踩住
被狂风雨雪封锁的古道
习惯地继承着
先祖们
开创的感悟生活的意境
从不固守
早已定格的昨日
把追逐与搏击
作为收获富庶的主题
而且总是以每一年度
同样的一个节气
奏出弃旧迎新的序曲
你们便自觉地补缀
远征的旗帜
每一次启程
都孕含着悲壮的突围
每一次跋涉
都标志着雄壮的飘移
不扯起缰绳走走
怎样串联
这生动又神奇的故事
不放开嗓子喊喊
怎能丰润
这悠扬而宽厚的韵律
辉煌的史诗
因游牧
得以延续
逐水草而牧
浓缩了马背民族的演义
只有凭借这标新立异的果敢
才能完成一次次
泅渡
在世纪的回响中
沿着历史铺设的一座座
若明若暗的敖包
开辟留驻爱与恨的驿站
游牧生活的风景线
是拒绝死亡的歌唱
是吸纳新生的呼唤
尽管苍茫至极
辽远使飞鸟的行影都不见
尽管旷野之上
宁静连野狼的踪迹都不见
你们这群
走敖特尔的牧人
还是以坚毅和勇敢
把生活的空间拓展
 
 
敖包
——乌珠穆沁长调之二
 
伫立荒原
裸露的阳光
不时地镀色与洗礼
愈加增添
一层层凝重的神秘
涉于草地的人们
从颠沛流离的情绪里
表达对敖包的向往与敬意
并由此延续新的迢迢之旅
一个原始的十分简单的信号
本无所谓美与不美
存在于悲喜欢愁的细节之内
独立于日月星辰的程序之外
以淡泊的石块堆砌了
马背民族不可缺少的
一尊神圣的标志
像哲人
指点迷津
展示着道路的走向
或是驿站或是敖特尔的方位
造访者
总是透过这粗糙的载体
领略那些蕴含丰富的诏喻
可是为宗教
可是为信仰
可是为爱情
敖包便崇高起来
敖包便深邃起来
把鼓动人心的旗
高高擎举
此时的敖包
超然空间
升华到更加广阔的空间
拓展出渴盼与虔诚
无声则有形的注释
何须追加修饰的赞语
惟一的阅读形式
是凭心灵感应
世事亦如此
那些过于神秘的东西
不一定多么神秘
有些看似平淡的物体
不一定没有韵味
应该相信
在庄严肃穆与浪漫飘逸之间
总会保持着一些默契
这是激发诗心冲动的授意
在多情的乌珠穆沁
对于敖包
每一次临近或背离
我都无法断定
该是站在风景之外品味
还是坐在风景之内吟诗
 
 
祭火
——乌珠穆沁长调之三
 
哈拉嘎图敖包
举猎猎旗幡
浅蓝色的哈达
在宁静中时隐时显
快节奏的四月风
硬是在朗朗的高原
发布
一则与游牧民族
息息相关的新闻
祭火
是乌珠穆沁长调的圣典
传颂
一种意识对物质的寄托
一种精神对日子的慰抚
葛根庙的活佛
念珠转动
牛角号的雄性狂鸣
把睡眼蒙胧的太阳
从遥远的地平线
牵引
为这经卷般的时空
镀一层
神彩奕奕的印证
大榆树摇荡
那口悬挂已久的老钟
这低音律的声波
愈加使人感觉隆隆的沉重
似乎在向百里方圆的众生
诏示着格式化的臆动
你不得不重新认识
这大千世界
最普通的物体
确已融合于
一个古老民族的历程
成为蒙古人世代相传的
载体
这神圣的火
以草木以酥油以烈酒
相燃相溢
相助相威
锻铸了生活的希冀
使游牧的道路
从岁月这固定的方程
突围
火所炼就的坚定
凝聚成品格
凝聚成信念
载辎起向着新的
浓情厚意的营地
进发的牧旅
所有的人
自生至死
无不虔诚地祭火
无不敬重地护火
为飘泊的生活
珍藏
这赖以生存的热能
 
 
部落
——乌珠穆沁长调之四
 
一个甜甜的
温馨诱人的命名
把多少马背民族的子孙
召集在你的旗下
一方辽远的
水草丰腴的土地
使多少游子浪人
都化简
美丽的
激动得流连忘返
 
历史的长河洗浴了你
世纪的风沙锻炼了你
西征又东归
为迁徙的艰辛
流过多少英雄泪
洒过多少儿女情
苍茫高原
行程万里
每一次驻足
都是一个暖暖的敖特尔
每一次启程
都是一个辉煌的时刻
 
多情的草地
在时间与空间的转化中
把一切
与部落相关的内容
都化简成
美丽的风景
 
关于部落的源流与继承
难以考据
难以论证
但这已不是重要的事情
尽管部族的脚印
早已定格为古老的化石
演绎出马背民族
英雄史诗交响的那段神韵
以部落形式定义的
这片草原
蕴藏了充满奇迷的传说
总要沿革得很长很远
依然是绿意如初
那古朴的风情
为诗人所疯狂所感动
 
这是一个不生长葡萄的地方
却永恒地
留存了
葡萄一样的清新
这一支蒙古人叫乌珠穆沁
这一块草原厚土叫乌珠穆沁
 
 
野马
——乌珠穆沁长调之五
 
或散走
或躁动
或轻松慢板
或疾风如骤
浪迹荒原
让神秘更加神秘
让遥远更为遥远
以乌珠穆沁
为摇篮为墓地
嘹亮的嘶鸣
是你
与太阳交谈
独特的语言
从幻化的山谷
奔驰而来
向莫测的河床
飘逸而去
拒绝羁绊
拒绝缰索
生来选择自由
原始的个性与古朴的旷野对峙
一匹游动的精灵
丰富了多少敖特尔夜话
一具狂傲的雄魂
搅动了多少牧人的渴求
 
面对九十九个骑士的套杆
终有九十九条突围的血路
 
真正的骏马
才能拥有
这等孤勇与这等秉性
还是红鬃竖立
张扬在苍茫之中
一面耀眼夺目的旗
还是劲蹄叩击
翻飞在草浪深处
释解生命之苦旅
没有你的存在
高原还有什么意义
没有你的纵横
何以度量时空的距离
 
粗暴的风沙
无法按下
你执着的头颅
沉寂的夜宇巍袭蛾粮
无法压抑
你迸发的希冀
舞蹈在荒原之上
任凭道道栅栏
都不能阻拦
你聚合的底蕴
静谧在迢遥之中
任何潜伏的危机
都不能隔离
你与彼岸达成的默契
 
一位时常写诗的青年
时常透过你
   可望而不可及的视点
抒发
关于荒原的种种断想
写意神奇的草地
为这罕世的灵动
再造诗与非诗的喧嚣
直至以犀利的思维
穿越深邃
简介
利寒,本名刘海洋。2002年生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诗网第九届签约作家、锡林浩特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曾获得中国科普科幻作家协会、内蒙古诗词学会、汉中市天汉杯诗歌大赛、白天鹅诗歌奖等活动奖项,著有诗集《青草万岁》。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