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利寒
草原意蓄和自我呼唤
——读利寒诗集《青草万岁》


  导读:利寒一出生就在这流动的诗意和动感美学因子里生活成长,成为他诗人气质天然源泉,小到草木丛生、大到苍天大地的内涵和意蕴,一代代传承,一代代延续,都是培养他的美感素质和天资诗意的摇篮。因而诗人身份、位置、眼光、心境、态度的外化,从生活自然给你,到诗人主动思考感受,总结揣摩,诗味诗意就会从诗人精致的语言形成了意象。


  我一直相信,诗人是在精神深处寻求那些与常人不一样的东西,诗就是那些无法定义的东西,所以诗歌属于青春。打开利寒的文本诗集,我看见一棵小草的样子。稚嫩,阳光,欣欣向荣而又充满自信,正在草原深处生长,生机勃勃,也像利寒稚嫩的脸,那么好看。蓬勃,朝气,散发着一种香气,仿佛是荷尔蒙的香味。利寒在他的诗集前边说:“用一棵小草串联所有的诗,丝毫不掩饰对于故乡和草原的情愫,尽管狂歌过后只剩下告别与怀念。”我认为他表达的是他的诗和他的诗集中的诗意。一个00后在校的孩子有一个诗人的梦,这是多么浪漫,多么天真,充满理想而又优雅。他是天才吗?我现在还不知道,但是他的眼神和他的诗句,已经显露出了一个诗人的内涵和真诚,这种内涵和真诚如同草原有多重的意蓄和内心的自我呼唤。

  自然天成的美折磨着一个天真少年。

  草原自然的、天成的美,造就了草原人的自然的、天成的美感天资,生长着天生的诗意和感知美的因子。锡林郭勒大草原几千年来,牧人随着季节和草木生长的变化而迁徙,在游牧过程中,寻找更适合人和牲畜生存的环境与空间。正是这种限定和无限,草原变得愈加辽阔、广袤、浩瀚,草原诗歌的意境也因此变得高远和辽阔。虽然现代畜牧业和牧业点定居,多年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中的审美方式不变,人们也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心理。利寒就是出生并生活在这么一个地域空间里,他的家乡叫哈毕日嘎,地处锡林郭勒南部,是一个从内地进入草原的交通要道和关隘。这个地方东去四五十公里是正蓝旗上都镇和元上都遗址,南行六十公里是锡林郭勒的南出口太仆寺旗,西区五六十公里是正镶白旗,是通往呼和浩特的内蒙古大通道,哈毕日嘎往北就进入了锡林郭勒浩渺的大草原。哈毕日嘎地处在张库大道和旅蒙商道的古老的茶马古道的重要接点,这里土地肥沃、草场辽阔、水草丰美。古老的勒勒车声、古驿站纷乱的马蹄声、解放战争的枪炮声和新时代的脚步声都在这里汇集,成为历史沉积的回声。他就是在这里的青草深处出生长大。“一棵草,然后是一片草,在云上安营扎寨”“一匹马拦住我的去路/双眸混浊。低垂/似乎在劝诫迷途的旅人//四目相对时/我知道,这片草原/有真正的主人”这样他就成了草原的主人,在这美丽之中“折磨”这一颗年轻的诗心。

(评论家洋浴海与利寒)
 

  天然草原的美感和领悟自身存在的价值。

  有人说生命的意义就是爱和牵挂,诗就是爱的语言化和另一种牵挂。年轻的利寒这样写道:“走近这片土地/被故乡的炽热,灼得滚烫/一颗赤子之心/还有一滴泪/期盼复苏这土地”(《上都遗址》)利寒一出生就在这流动的诗意和动感美学因子里生活成长,成为他诗人气质天然源泉,小到草木丛生、大到苍天大地的内涵和意蕴,一代代传承,一代代延续,都是培养他的美感素质和天资诗意的摇篮。他在诗里这样表达“暌违已久的梦境之地。从前的温热消散殆尽,只剩下陌生与冷落的回忆。每一片云都是山峦的倒影。”(《一朵南山》);“对于这片土地/总是自私索取/妄想将故乡的原景/囊括于自己每一寸光阴之中”(《上都遗址》);“在旷野上/阅读天空的时间/年龄越大,我们就离天空愈远/一寸一寸地矮进土地里面”(《星星的孩子》)。因而诗人身份、位置、眼光、心境、态度的外化,从生活自然给你,到诗人主动思考感受,总结揣摩,诗味诗意就会从诗人精致的语言形成了意象。

  难以抗衡灵魂触及和诗学意义。

  草原和它的生命形式对于一个诗人来讲,诗人就是一棵草。哲人说,我来到世上以前,它已经存在;在我离开以后,它将继续存在。我所做的,就是从生到死的这段距离之中,为了抗拒生命热忱的冷却,淡漠和遗忘,通过它来见证存在,触痛灵魂,以及提醒生命的来去方向。当我们翻阅历史,感受元代上都时,不禁想到萨都剌的《上京即事》:“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一般都认为,草原的空阔与辽远除了具有扩展现实和诗意空间的作用之外,也成就了草原诗歌直爽率真的诗风。诗人几乎是不加隐藏地将内心的炽烈情感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化作诗行。这就使得草原诗歌与其他题材的诗歌有所不同:情感和情绪不是委婉、曲折甚至隐晦地透露,而是直接奔放地以显的方式呈现。利寒作为新时代的年轻诗人写道:“用一朵花,悼念一个朝代/一瓣便是一万次思念”(《金莲川之恋》)。这里我们以他的《石辞》一诗为例,这一首诗在体验草原壮阔的同时对于裸露在草间的石头,诗人是敏感的,正如他生生不息的草原、草场那样刻骨铭心。一块石头沉积了多少能量、生活在草原人的体温、体味和那些历史的回声。

  石辞

  石头是人的宿命
  生于混沌,归于尘土
  手握石头将我们区别于动物
  镌刻石头让岁月留存
 
  人们习惯凝视一块石头
  仔细辨别它浮生散尽后的定论
  有几处不经意的残迹
  致命伤是胸口那一笔一划的墓志
 
  在石头里,有人能读出文字
  但,历史比石头沉重

  这首诗,利寒作为审视者和抒情者,将全部“凝视”“辨别”“一笔一划”读出了“沉重”。这与他的心性感受有着密不可分,再也不是“牛羊散漫,野草生香,卷地朔风”和“沙似雪”了。而成了“石头是人的宿命/生于混沌,归于尘土”,成了“手握石头”“镌刻石头让岁月留存”,石头上的“残迹”成了“致命伤”。最后,利寒就成了草原上新生代,成了幻化世界的李白、屈原和新的诗人生命转化,“在石头里,有人能读出文字/但,历史比石头沉重”。这样的句子像是自己从诗人的眼里长出来的,变成一棵青草,发出了芽,长出了叶,诗人只用内心的情感牵发着这些青青葱葱的根系,每一句就会自我衍生、长出新的生命。这种道法自然,在诗歌的写作和叙事中,无一跳出和脱离自然秩序,只不过需要诗人的智性的抽象生成。利寒虽然在诗句和诗章中还显幼稚,虽然有了哲思,但还是不够深厚,略显单薄。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他和他们这一代去开掘。

  在诗集《青草万岁》中还有《金莲川之恋》《乌珠穆沁,白云的倒影》《阿巴嘎赞歌》《戈壁安琪:追寻上古的蹄印》《看人间万象,也是看我们自己》《总有一杯酒,能解万古愁》等等。内蒙古大地上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融入了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的“北疆文化”品牌,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评论家洋浴海与利寒)

  洋浴海:本名杨玉海,1960年生于内蒙古太仆寺旗,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诗歌等文学作品,诗歌等文学作品被选入多种诗文集并多次获奖。现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摄影家会员,内蒙古评论家协会理事、内蒙古公安文联理事,锡林郭勒盟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出版个人诗集《白刃柔情》《绿草锋芒》《生命的馈赠》《网络情缘》《守望那片苍翠》,散文集《风骨岁月》《书里书外》。

简介
利寒,本名刘海洋,男,2002年生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诗网第九届签约作家、锡林浩特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有诗歌评论在《农村青年》《天津诗人》《中文学刊》《大家文学》等杂志报刊发表,曾获得中国科普科幻作家协会、内蒙古诗词学会、汉中市天汉杯诗歌大赛、白天鹅诗歌奖等奖项,著有诗集《青草万岁》。
责任编辑: 叶青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