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杨志学先生,缘于师父王爱红的引荐,由此寄去拙著诗集《山水诗笺》,得先生赏识而倾情作序,近日又读先生组诗《永远是十五少年》,或作为诗人的缘故,一是被先生的诗情触动,二是想作些读后感以表达对先生真诚帮助的诚挚谢意。是的,是杨先生,帮我联系了洛阳作协和洛阳图书馆,让我在十三朝古都的格调里,穿越千年而相约,看到了玉楼金阙且插梅花笑的诗酒趁年华,看到了最美的洛阳本色,和读者分享了我快乐而又曲折的写作之路,使我的精神和在文学创作的路上得到了极大的鼓励。先生和我的父亲同龄,他青山不老,与诗久伴,我将跟随先生铿锵有力的步伐,让不易的诗情随着漫天的雪花飞舞,并一起在大雪中走进春天的意境。
杨先生笔名杨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文学博士,曾在洛阳生活十五年,后工作调动至北京,历任《诗刊》编辑部主任、中国诗歌网负责人、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文学与出版管理部主任等。故土沁河独特的人文,《诗经》的诞生地洛阳和他诸多的工作经历,催生了先生细腻、丰富、清澈、深邃的文学成就,并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心灵真实的律动同频产生高远的学术意境。
作家和评论家对先生的创作有着充分的肯定和理性的省察,也表达了他们共同的期待,面对先生的诗歌,这些评论是严谨而肯定的,他们高度赞誉先生被真情浇灌的文字。我的直觉是他对故乡、祖国的土地的感情是炙热的,他用这些材料架构的作品是真实的、诗意的、激扬的,从熟悉的事物、景象着眼,从生命的本色着手,在诗性中叙述来自于生命的感性升华至灵魂深处。从宏观处分析,以及从他诗歌的结构来看,各自都不同,没有固定的格式,不是人为设置的,而是自然生成的,这是他诗歌本色的外在体现。
真实是他诗歌的生命,本色是来自生活的底色,“月亮若不在天上/或许她就在水里/如果她也不在水里/我想,她会在你的心里”《月亮》。这首诗歌在艺术风格,在循序渐进中寻求灵魂的安放点,转而设计追求恬淡和圆融的人生哲理,以简代繁,以淡取胜。在《沁河,我的母亲之河》中先生写到:“沁河/我的母亲之河/流走寒冬/流来又一个春天”,情感是诗歌之源,是被真情浇灌的,杨先生的文字不枯燥。“沁河/流淌青草气息的蓝色衣带/沁河/勾起童年记忆的甘甜乳汁”,在霏霏的春雨里,捧读先生的诗歌,我们感受到了故乡的厚重:朗朗的夏月里,走进沁河,我们沉醉于沁河的美好;秋天来了,贴近河水,河水倾听桥的诉说。季节的转换,岁月的流逝,沁河,流不走的是曲折,流不尽的是缠绵,流过的是一茬茬生命,流出的是一曲又一曲欢歌。流走了寒冬,又流来一个春天,是整个诗歌的高潮,让人们在一次又一次远行中,加深了对故乡的怀念,使人们在物质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丰富了精神家园,展现了现代文明的辉煌。杨先生写故乡,并没有浓墨重彩地抒写,但对故乡的怀念收到了有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飞雪迎春》写天地间,雪成像,境生意,主客交融一体,酿就诗情画趣,品味着人生的美酒,生活的甘甜,却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我想取个写诗的笔名叫杨清新》,先生要把清新当作动力,让那不清新的变得清新,让已经清新的变得更加清新,也就是日复一日,要把学问做深,像老家宅院的大树,根扎得很深。
《辞旧迎新》写到我们是在劫难中感受到生存美好的人,也像在海啸到来前登上山顶的人,告别陈旧的阴霾,迎接希望的晨曦,有力地道一声:地球不老,人类常新。
《骑马进入朱仙镇》写用骑马的方式,缱绻逗留,怎么也爱不够朱仙镇。
爱尔兰诗人叶芝认为:“艺术中真正感动普通人的东西,就是生活中让人感动的东西,例如个人生活的强度,在书本和戏剧中呈现的语调,一个人会在市场或药房门口激动不已时表现出来的力量”。杨先生感动我们的就是他的所思所感所悟,不是生活的坚硬和强度,而是情感本色。总能找到一个与别人不同的视角,用生活化的意象抒情达意,给人含而不露、绽而不放的微妙感觉。与当今那些腾云驾雾、不着边际的诗歌相比,他写的都是日常生活情景,既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又能升华到一定的审美高度。他的本色总能呈现出事物的本质和情感的黏稠,容易触及到生命的痛点,虽轻描淡写,却掷地有声,总能让读者不断地回味和思考。
杨先生诗歌语言如行云流水,但新颖独特,比如“习酒是一种行为/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习的是技术/习的是文化/习的是性情、胆量、精神……”,还有“人/要回归到你自己/人,要回归到一个人”。洛夫也认为“诗的结构主要是一种‘情感结构’,是情、思融合产生的有秩序的流动”。
与诗为伴,和美同频,对个人来说是慰藉。杨先生将诗称为“回荡在宇宙间的一支歌”——“一支最自由、最深沉、最光彩的旋律”,也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徐徐吹来,让人欣赏到杨柳依依、花香鸟语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