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华海
大地上的地名 (组诗)


  导读:华海:中国作协会员、当代诗人、生态诗歌倡导者。
         银盏坳
 
第十一朵银盏花开
清脆的响声,在风中轻轻碰撞
 
那列绿皮火车,我的脸,在三十年前的窗口一晃而过
 
整个原野的花都举起了酒杯
阳光和香气是最淳的春醪,初读一本岭南的书
 
那时,你还没来到人世,春天太早
一场欢宴将尽,一个人要在春天老去
 
第十二朵银盏花开
听到一只鸟的啼叫,唤来另一只
 
许多只鸟,在早晨的寂静中,碰响
它们银器的喉咙——疼痛的杯盏
 
一声鸟鸣,也是另一个人的声音
你没有说出的话,在下一朵银盏花里
 

           禾云
 
让禾苗长在天空,或者把雨云播种到地上
没有比这更诗意的命名了
 
这是想象的产物,山里虚构的意象
接着地气,从粮食的渴望开始
 
山里石头多,土少水也少,
许多年前被炸塌的山梁,形成一洼泉溪
已足够梦想的青蛙怀孕产卵
 
小米粒那么大的小黑籽,透明的胶质膜
遇水膨胀,彼此相连,结成一团团卵块
 
黏黏的,滑滑的,腥腥的,飘浮着的蛙卵
粘在水草上的蛙卵,也是想发声的种子和眼睛。长出尾巴的小蝌蚪,是无数黑色的逗号逗号逗号
 
一阵疼痛的风吹过,长出新芽的豆苗苗,却是一溜溜问号
 
问耕云种月的人,怎样把树苗植在山崖上,把绿色的蛙鸣播洒到云彩里?
 

         石角•马头山
 
石头的角,也是山的角
山的角,露出马的头
 
马怎么跑到石头里去的呢?
今夜失眠,听到山中传来阵阵嘶鸣和得得马蹄声
 
你猜想这是浪涛拍击北江大堤
发出的回响
 
一匹时光的白马,在石头里奔走一万年
一位又一位骑马人,去了哪里?
 
你遇见一位须发飘飘的老者
他用一种语言魔法,唤出石头里的马
 
你跃身骑上它,从梦境扬鞭出发
一路奔向晨光波动的绿野
 
你遇见更多隐身人在风里复活
更多的草木拥向马蹄,鲜花在疼痛中怒放
 

           虎头岭
 
这里找不到虎的传说
也没有一块岩石酷似虎头
爷爷说这里的山形已历经千变万化
那些搬石造地的吆喝,早已沉积在
一片蛮荒,炸山取石的喧嚣
凝固成了时间的犬牙交错
在低洼山谷,自然形成一个沉陷湖
 
虎头岭只剩下一个名字
我们住在里面,常常做一个梦
梦见一只吊睛白额虎站在岭上
虎啸林涛,那些长眠于地下的魂灵醒来
他们晃动的身影拿着铁镐
扛着猎枪、背着斧头……
每一个变形的面孔在大风中飘忽
 
虎头岭只剩下一个名字
我们住在里面,走不出去
 

          神石
 
你怎么吹一口气吹到石头肚子里?
你怎么让一座山在大风中飞起来?
一群淘气的孩子从石头缝里蹦出来
遇到不知名的鸟,它叫出石头的魂
村里人不知道的美,躺在一幅画里发呆
他们原来神仙一样住在山水的镜子里
长老的传说与北江洪水有关,唯一的凭证
是神石,它在大堤决口处矗立
其实也是生造的一个词或者句子
是喻体折射的幻象,是一所石头房子
让人的梦,在没有星光的晚上搬进去住
它本来就在那里还是后来长出来的?
残碑上文字语焉不详,谁能说清更老的事?
神石坐在湖水当中,就像没有说出来的话
 

          源潭
 
从坚硬的石缝,渗透出滴滴清澈
柔软的力量,在流动中汇聚
 
源头总是藏有深意,或许原本并不复杂
所谓大道至简,在阐释中岐义丛生
 
不远处的火车站,不停的车轮震荡
向水波和游鱼传导油菜花的晕眩
 
一个发呆人,从一卷木刻本的《庄子》中
探出脑袋,水里的倒影跟着晃了晃
 
往山外的水是怎么浑浊的?你问蜜蜂
嗡嗡嗡嗡的语音,无法直译,只有含混的意思
 
半世旅程误于一场春困,春宽梦窄
是瞬间的事,白蝴蝶翻来覆去书的空白页
 
用一生光阴,想弄明白一个问题
溪水流向江水江水汇入海水,只为回到一潭泉源
 

            龙颈
 

谁窥破了玄机?独眼风水师没有留名
神龙引颈回望,云环雾绕
 
龙须带水库在另一片山中,被时尚的风
吹成烂漫桃花湖,龙的踪迹飘忽不定
 
山外人越活越真实,随着欢娱退去
留下原来的草木,雀鸟啄食残剩的食物
 
神秘往往住在宁静中,桃花落下
水波在幽暗中感应,水鸭弄出几处响声
 
慢长又短暂,时间的钟摆在夜晚失灵
你与守林老人,守着一壶龙窝酒
 
说出变化的人世,没有说出的是自然
“在一个祛魅的年代,苍龙藏匿何处?”
 
山影在月色下迷离,莫非龙颈是一枚古老的
印记,记载了先人与龙的偶然相遇?
 

            横荷
 
是风吹的缘故吧?荷在水中横斜
采莲人一去不返,清幽的香气不散
 
丝丝缕缕香气,被时光的素手编织
缠绕在一个名字上,裁剪成一片风中披肩
 
从一个荷塘,到鳞次栉比的住宅小区
社区和街道,也都嫁接在荷的枝叶上
 
不停地生长混凝土的楼宇、铝合金的窗
跳荡视屏的色彩,玻璃幕墙的反光
 
被隔离的流水和虫鸣,用视频合成记忆
在小夜曲中或许能返回萤火的池塘
 
你遂想起荷花中的疍家船屋
馨香的呼吸只隔着一扇窗的距离
 
还想起更早年前,用荷梗堆起小屋
在星空下野营,蟋蟀在草丛中啼唤
 

          串起的地名
 
在银光闪烁的银盏坳
远望天塘山上飘飞的禾云
 
登临石角马头山
触手可及,那块传说里的神石
 
然而,一生行旅
还是回到源潭之源……
 
秋风,已让身体穿上透明的羽衣
飞过滨江流淌的光与影
便轻轻触碰云水间隐秘的龙颈
 
清波流远,一枝横荷摇曳
心灵的方舟于此停泊
 
(先后分别发表于《诗刊》《文艺报》《特区文学》《延河》等)
 
附录:     
命名与祛魅:论华海组诗《大地上的地名》中的地理诗学

云子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华海的《大地上的地名》组诗以其独特的地理诗学,构筑起一座抵抗现代性遗忘的词语方舟。这九首以粤北清远地域命名为经纬的诗作,将地理名词转化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晶体,在命名的光芒与祛魅的阴影间,折射出后工业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裂变。诗人通过地名拓扑学的建构,在词语的褶皱中保存正在消逝的地方性知识,使每个地名成为抵抗时空熵增的负熵体。
  一、命名的光芒:地理符号的诗性编码
  银盏坳的命名机制呈现出典型的诗性拓扑特征。"第十一朵银盏花开"的数字序列,将时间维度嵌入空间命名,形成四维时空的诗歌坐标。绿皮火车作为工业文明的象征物,在三十年的时空压缩中与银盏花发生量子纠缠,使"疼痛的杯盏"成为集体记忆的波函数坍缩点。这种将植物声学(花开之响)与机械动力学(火车轰鸣)并置的命名策略,暗合德里达的延异理论——银盏既是现实花卉,又是时间容器的转喻。
  禾云的命名学更展现出语言创世的原始冲动。"让禾苗长在天空"的倒置修辞,实为列维-斯特劳斯"修补术"的诗学实践。诗人通过能指与所指的错位嫁接,在贫瘠山地上构建出丰饶的语言乌托邦。蛙卵"黑色逗号"与豆苗"绿色问号"的符号学转换,将生物学生殖过程转化为大地书写的标点系统,使自然现象获得文本生产的隐喻能量。这种命名暴力在石角·马头山达到极致,诗人用"须发飘飘的老者"的魔法,完成从地质构造(石角)到神话意象(马头)的能指跃迁,使坚硬岩石获得梦境的可塑性。
  二、祛魅的阴影:现代性暴力下的地理解构
  虎头岭的祛魅过程暴露出现代性对地方记忆的系统性清除。"炸山取石的喧嚣凝固成时间的犬牙交错",工业爆破的声波在诗歌中转化为福柯式的规训权力,将山体形态从神话载体改造为原材料仓库。沉陷湖作为地理创伤的液态纪念碑,映照出集体记忆的病理切片——那些持镐挥斧的幽灵,实为被现代化进程肢解的地方性知识残骸。诗人通过梦境与现实的镜像结构,揭示出地名在祛魅时代沦为能指空壳的宿命。
  神石的语义坍缩更具解构主义色彩。长老传说与北江洪水的因果关系,在"生造的词语"中失去神话阐释的有效性。石头从神性载体降格为"折射的幻象",恰如本雅明所言机械复制时代灵光的消逝。诗人刻意使用元诗手法("是喻体折射的幻象"),暴露命名行为本身的虚构性,这种自我指涉的悖论,恰恰强化了祛魅进程中文化记忆的不可靠性。
  三、负熵工程:地名拓扑学的记忆重构
  源潭的流体力学模型展现出诗人重构记忆熵减系统的努力。从石缝渗透的"滴滴清澈"到火车震荡传导的"油菜花晕眩",诗人构建出熵流双向运动的拓扑结构:自然界的负熵生成(泉源涌现)与文化记忆的正熵耗散(阐释歧义)形成动态平衡。发呆人从《庄子》木刻本探出的脑袋,恰似普里高津耗散结构中的涨落现象,通过微小扰动触发系统革新。这种流体诗学在龙颈达到神秘主义巅峰,"守林老人"与"龙窝酒"构成负熵基站,在祛魅年代维持着地方性知识的低熵态。
  横荷的嫁接术暴露出更激进的地理重构策略。诗人将混凝土楼宇嫁接于荷梗之上,这种后人类主义的拼贴美学,实为德勒兹"根茎理论"的地理实践。被隔离的流水与虫鸣经由数字合成重返记忆场域,电子萤火与荷香呼吸的并置,创造出鲍德里亚拟像理论中的超真实空间。这种赛博格化的地理诗学,在保持植物神经敏感度的同时,接纳了技术义肢的植入。
  四、词语方舟:串联地名的拓扑闭合
  终章《串起的地名》完成记忆拓扑学的闭环建构。"银光闪烁"与"禾云飘飞"的光谱叠加,在天塘山坐标系中形成量子纠缠;触手可及的神石与源潭之源的遥相呼应,构成克莱因瓶式的拓扑结构。诗人用"透明羽衣"的隐喻,将身体改造为德勒兹意义上的无器官身体,在滨江光影中实现德塞托"步行修辞学"的空间实践。最终停泊于"横荷摇曳"的心灵方舟,实为所有地名向度的收束点——这个阿基米德支点,既承载着荷梗小屋的原始记忆,又悬浮着玻璃幕墙的赛博幻影。
  在这组充满地理诗学野心的作品中,华海成功地将清远地域转化为保罗·克利所谓的"带向可见"的艺术空间。每个地名都是携带文化基因的密码球,在命名的光芒与祛魅的阴影间持续裂变。当现代性推土机碾过最后的乡土时,这些诗行如同本雅明笔下的历史天使,在词语风暴中收集记忆碎片,构筑起抵抗熵增的诗歌方舟。这种地名拓扑学的建构,不仅为濒危的地方性知识提供庇护所,更在数字孪生时代开辟出虚实交织的记忆新大陆。
简介
华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生态诗歌倡导者。已出版《当代生态诗歌》《生态诗境》《华海生态诗抄》《静福山》《一声鸟鸣》《红胸鸟》《蓝之岛》等生态著作,入选《百年新诗百首解读》《写作教程》等教材。获21届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中国当代诗人杰出贡献金奖。生态散文诗集《红胸鸟》获2021年度“十佳华语诗集”称号。
责任编辑: 山野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