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龚金明
羽毛与石头(15首)


  导读:江苏诗人龚金明诗歌作品选。
 

纸扇
 
打开的时候,似乎在
虚构一个圆。
收起来的时候,我们方知:
有时候骨架和山水,
也能折叠。
 
慢慢淡忘了对风的处理。
醒木一响,在宽袖里匆匆出场,
——好像惊醒的是它。
 
为剑为棒,为马蹄为雷鸣,为小人为大丈夫……
——情节跌宕,我们越来越相信:
有些纸,得到过符咒,
有些竹片,在挥动中拥有了神力。
 
子夜收场,纸扇安静。
它的皱纹加深了一点。
月亮下默默折叠它的人,在心里
也正折叠着一个圆。
 
 
水墨
 
研磨,反复研磨。墨慢慢
懂了淡化的意义,谦逊地洇出
万千丝缕。
 
水墨交融,浓淡由心。砚是硬的,
笔是软的,纸
则取生熟之间。
水墨在线条上行走,写意天地、
山水。那些大写意,
甚至有了慷慨和快意。
而省略的部分,
需纸面前的你,在内心
独自勾勒。
 
水墨没有到达的地方,谓之:
留白。其实,
那是水墨最诡秘处。
——此刻,如果你正在那里滞留,
则请安静;如果你
已经远离,则请在内心,
也留一处白。
 
 
月光下的鸟巢
 
没有声音。没有声音是对的
现在,世间属于月光
 
鸟巢不高,但离月亮不远
白天的蓬松已经收紧
羽毛也需要温暖
 
早就知道鸟是杂家。建一个鸟巢
需要有建筑学、气象学、隐蔽术等知识
如果是春天,你盯一个鸟巢太久
巢的主人,会突然受伤,惨叫着
在树枝间或地面扑腾,把你的注意力
引向别处
——这样说,鸟还懂得心理学
 
这些都是白天谈论的话题
但现在是,月光下的鸟巢
安静,祥和
跟人类熄了灯的家一样
 
 
那只鸟
 
每天,那只鸟会来到窗口
它眼睛乌黑,羽毛铮亮
 
它侧着头,从鸟的角度研究我
“咕咕”地自言自语
似乎对阴影中的我
有太多问题
 
有一次我也模仿它
朝它“咕咕”几声
它惊了一下
回头看了我一眼
突然飞走了
 
一个多月中
它每天准时到来
反复地探究
“咕咕”“咕咕”“咕咕”
直到有一天
我在窗台上撒了一大把米
它从此就消失了
 
 
破山寺扫地僧
 
跨上最后一个台阶
一抬头,他微笑着看我
扫帚抱在怀里
像抱一个孩子
 
然后继续用诵经的节奏
专心扫地
有些树叶听话
有些树叶调皮
 
他把听话的聚在一起
接着,反复去拢那些调皮的
不紧不慢
看到有的更加调皮,他独自笑了起来
 
天慢慢黑了
所有的树叶
终于在扫帚的诵经声中
安静下来
 
 
虎丘云岩寺塔
 
虎丘之上,有云岩寺塔
塔身高47.7米,倾斜2.34米,倾角3度59分
那时年轻,每次远远看见
总想伸出手来
撑它一把
 
几十年后再访。听到
环塔的围栏发出转经筒的佛音
轻轻抚摸云岩寺残石
心彻底放下:
一千多岁的它,在虎丘
生根了
 
 
老君山看雪
 
麦草返青,牛蹄印隐没
早春,独自行走于黄河边
拜谒中岳、龙门石窟、白马寺
顺伊洛之水,溯流而上
一场大雪突如其来,惊讶了
中原大地
 
敬畏天地和石头,从来不敢对
人世之外的事
有任何祈求和非分之想
这雪,非我求得
 
只敢向主峰老君山借条
小道,上山看雪。一路颤颤巍巍
八百里伏牛惟余茫茫
雪实在太大
看不清,是否尚伏有青牛
 
跟《道德经》一样
雪,也爱用简约和留白
 
 
弹花匠
 
十月,宅后老榆树放下树叶,
开始为使用过的季节买单。
十月,西厢房的蟋蟀,
开始用声音纺织。
花箩里的棉花,泄露了
一副洁白的嗓子。
 
十月,弹花匠携弓而至,
他选择夜里为棉花伴奏。
“蓬蓬蓬”的音符中,棉絮蓬松,
如歌飞扬。弹花匠须发皆白。
一个霜雪满头的人,那么娴熟
温暖的营造法则。
最后的步骤是:用红头绳
勾勒一个“双喜”。
 
又是十月,我在城里书房习琴。
琴有柔弦七根,蚕丝织就,
渴望手指轻抚。
想起弹花匠,借一根老牛筋为弦,
用木锤猛砸。
又是十月,只有我知道,
弹花匠的弓跟他一起,挂在乡下
哪面斑驳的墙上,
——牛筋早就松塌。
只有我知道,在这熙熙攘攘的世间,
尚有一床沉默着的遗世好琴。
 
 
月光下石头会轻盈一些
 
初春,行走中原,暴雪。
伊水边访龙门石窟,
11万余尊佛像依旧沉默。但见
不少缺了四肢,不知莲座是否在
重新酝酿发芽。
不少丢了脸面,
我相信那是在替谁害羞。
不少褶皱的衣袂上托着白雪,
面对寒风中簌簌的我们,
一动不动,跟八百里伏牛山脉一样。
 
这些石头,坚硬,冰冷。
但它们最清楚,
伊洛仍需要水,洁净的水。
 
——来不及夜里再去看它们,
据说月光下石头会轻盈一些,
有些,能够飞天。
 
 
古镇穿行
 
这些年,独自穿行于许多古镇
像一个哑了的讲古人
只在心里喋喋不休
最后的听众变成了石头、墙头
 
锦溪,西塘,乌镇,周庄,
同里,甪直,惠山,沙头,浏河……
这些用土名小名俗名的古镇
在最偏僻巷角,还藏着
千年前的词根和乡音
有的改了名,但我能一眼认出
它们挂在墙上旧蓑衣里的影子
 
墙钉真的锈了。它们大于半个世纪前
外婆的绣花针。跟脸面一样爱美的
墙,慢慢淡忘了风火的事,和
格子窗投影的爱情
斑越来越多
但外婆说,针会越用越亮啊
 
那些从别处运来的石头
都接受过刻骨铭心的修辞
现在,有的风化了,有的
越来越坚冷
磨得铮亮。繁体字离开后
纷纷被推选为
古镇的镜子
 
 
海塘
 
对峙,也拥抱。
作为一种线性的存在,海塘
研究风和水,但忽略鱼。
 
如果风和日丽,海塘延展
而抒情,像能抵达某个海岛和梦境。
海塘外开浪花,
海塘里开棉花,一望无际的白,
有铺陈的暖意。
年轻的母亲,会把棉花轻轻捉进
蓝印花的布兜里,
顺带几朵浪花。
 
据说,最早的海塘用土、用柴、用竹笼,
后来才用坚硬的石条。
但棉花和女人是一样的,
海水和台风是一样的,
千年来的祈祷是一样的。
 
馈赠浩荡,劫难无数,大海告退。
海塘会像突然坍塌一样羞愧不已,
把自己埋进地下。
那次在“海国长城”,看见无数棉花,
正纷纷翻过海塘遗址,追赶
越来越远的浪花。
 
 
柱础
 
柱础,俗名石鼓墩,
柱为大槌,但石鼓不鸣。
 
想来石头也各自有命。
亿万年修炼出了坚硬,后来
被人带走,接受刻骨铭心的
各种修辞。
有的,终于心软了,
老母亲曾说,米是石臼的舍利。
那些没有被带走的,借着山势
还在生长。也有的
突然塌方——自行放下了。
 
而柱础以简约的形态,低至尘埃
参与人间烟火,
撑起屋舍千万。
当房梁卸下,柱子卸下,柱础才
释了重负,卸下使命。
 
那天在太湖缥缈峰,见百来个
柱础聚集。据说,彼时
雅士们常以此为桌椅,缥缈中
论道弹琴,赋诗试丹青。
下山时,一个当地老者悄悄告诉我:
其实,那是仙人的棋子。
——夜沉时,你能在太湖最深处,
听到
令人震惊的落子声音。
 
 
古船
 
惊涛遥远,春风温柔。一条船
搁浅在眼前
 
有人叙述:所有的树都有一颗
流浪之心
就像有些灵魂,会借萤火虫
提着灯笼,飘出树林
有些树做成了船
就一定满载了树的灵魂
 
考证者说,这条船下过西洋
或者,运过漕粮
或者,鱼虾满舱。但其实
你很难在一条搁浅的古船那里
读出风浪
更不要说理解大海
这条率领树们流浪的船
现在枯槁,松动,桅杆倒伏
一言不发
我甚至怀疑,它有了重新
落地生根的想法
 
而我,亲眼所见的是——
一只蜘蛛,在它透风的船舱
悄悄织好了一张小网
 
 
阅兵台
 
台在堤上,阅兵的将领
已经返回长安
 
激昂的战士也了无踪迹
我斗胆登台,目光随波涛起伏
江水开始反推堤岸
展翅的江鸥和百舸
静止
 
惟江风依旧浩荡
这些从高原和朔漠吹来的风
让水反复拍打坡岸的砼柱
让我看到,风,与历史上和世间所有
阵亡者的亲人一样
也会捶胸顿足
 
那年,超强台风利奇马来袭
我一人站在江尾海头,但见阅兵台
遗世独立,恰似
一将功成万骨枯
在翻江倒海中,它仰天长啸,只身策马
把两条晃动的堤岸
牢牢摁住
 
 
一次偶遇
 
长江尾最后一座山消失几十年后
深秋,我正伏案写一首关于
山的小诗
断断续续的字句
拼凑出了些许诗意
 
桌上的那块石头
是从山基捡来的
现在它一半在水里
上面一半,长出了一株小小绿植
不是金灯花,也不是骨牌草
 
有人说,你去看看吧
山基那里最近修了一个寺
 
普度的经声还没响起。深夜
一颗碎石突然从桌子的石头上
崩下,水花四溅
 
仿佛万年一次塌方的偶遇
简介
龚金明,江苏太仓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30年后重新开始诗歌写作。作品散见《诗刊》等纸刊和网络平台,有获奖、入选。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