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6年4月初彝族诗人、文学评论家沙辉加盟,主持赏析,同时也负责推荐“最美短诗”。
赏析背景及情况简介:
“清哥在线”微信公众号平台由彝族诗人王国清于2015年12月17日创建,2016年4月初彝族诗人、文学评论家沙辉加盟,主持赏析,同时也负责推荐“最美短诗”。该平台旨在不分民族编发选者视野内所能扫描到的“精美短诗”,并向大家作推介。它相当于就是两个彝族诗人眼中的新时代精美短诗选。为便于阅读,本赏析内容分上、下两部分(卷):迄今为止,从2016年4月到2023年4月的七、八年间(其间2020-2021年未开展)的赏析共计120篇、100名诗人,近6万字(其中上卷59篇56人,下卷59篇51人,另有两篇已推送的赏析文章因篇幅偏长未收录在此而作为单篇评论收录于沙辉个人评论集《给未来以历史的回音》)。限于篇幅,所赏析原诗未收录于此,大家可在“清哥在线”微信公众号检索(所赏析的诗人名)欣赏。
◎张艳梅|《活着或者死去》: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人形形色色,有人虽然不排斥散淡,但天生就想奔忙于财富间;有人虽然不排斥金钱,但是生来懒散不为钱财奔波就图个自在;有人天生看重物质享受给自己带来的惬意,有人生来看重精神生活随遇而安,也许有人真的不把生死放心上总能顺其自然,也许有人总是在紧张着时间(生命)向死而生……而事物,而生命,而生活,一切,永远不是既定的,很多时候,它们充满悖论。或许,矛盾统一与充满悖论,才是世界的本相。我本人,像这两首诗的作者,是一个总是喜欢想想生命、时间和人世间的生生死死的人,所以,遭遇这样一首诗,我愿意与其一道,思考思考《活着或者死去》间的某种矛盾统一、与悖论。(公众号2016年04月01日推出,推出时或许忘了配此赏析内容?)
◎萧吾非吾|《忘了看自己(外二首)》(外二首《刚才想到哪里了》《一在二的骨子里》):萧吾非吾的诗,有着某种形而上性,而这样的形而上,来自于某种了悟,是真正的诗与思的结合。因而他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玩味,是打开一扇窗之时让人感受到“另一种阳光”的存在。他的作品“透亮”而深意难测,形而上却不艰涩,在彝族诗歌界,自有个性,是个“异数”。 (公众号2016年4月12日推出)
◎小鱼木语|《旗袍,以及身世(外一首)》(外一首《遇见》):世界可以笼统地说是由自我和自我所面对的一切构成的。小鱼木语具有一双审视的眼睛,并且这双眼睛是诗人的眼睛,是带有情感成分去审视的眼睛,她以这样的眼睛审视自己、审视自己之外的一切。这包括今天她写到的旗袍、自我、自我的名字、以及“遇见”,等。(公众号2016年4月13日推出)
◎玛莎|《这些天里,我一定要节省》(二战时期纳粹集中营一个12岁小女孩的诗):这不是诗,是从内心里流出来的记笔记一样的心里话;这才是真正的诗,它是最真的、最诚的、从一个12岁孩子的内心深处自然流动而出的诗,是真正的浑然天成。本来,例如健康给人带来的力量,例如思想和心灵的纯洁给人带来的纯美,例如温暖和善良心给人带来的感召……美好的东西是不应该节省的,而是要“发挥”的、展现的,可是,在那样的年代,能吗?!可是,在那样的情形下,要想拥有、“发挥”和展现这些美好的东西,唯有先进行“节省”、保证把它(们)保存下来!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感性得一天天觉得是它(感性)害得我活得苦,——当我看到“这是二战时期在希特勒集中营一个叫玛莎的犹太小女孩写的,写下此诗时,她年仅12岁”的介绍时,我没有看内容(只看到了题目),先就泪眼婆娑了:多么可恨的战争,多么残酷的年代,多么可怜的孩子!所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样的诗,这样的孩子,并且,控诉战争,控诉邪恶,控诉暴力!(公众号2016年4月14日推出)
◎吉洛打则|《短诗三首》(《空》《灵》《颂》):吉洛打则兄弟,是一个多情又有着“文化思考”的年轻人。多年前,在西昌,在盐源我家里,我几次见过他与他交流时领略过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未来”的思考。在此处的诗里,除了让我继续领略到他对生养他的那片土地那个族群的深深暗恋与赞颂,更见出一种豪迈、深情和面对未来时的某种“坚韧与彻悟”心态。(公众号2016年04月15日推出)
◎南人的诗歌|《鸟的自由(外二首)》(外二首《一个傻瓜去上海》《骨牌》):南人的诗歌,带有叙事性,但他的叙事不同于别人:具有很强的小说性(即故事性),并且在这样的诗性故事叙述中,不管是使人忍俊不禁的(《鸟的自由》),还是让人啼笑皆非的(《一个傻瓜去上海》),抑或是使人唏嘘感叹的(《骨牌》),笑过、感叹过之后,给人的却是一种深深久久的思索。特别是《骨牌》一首,三个人物、三角形的关系、一段或隐或显的恋情;友情、爱情交织,友谊、爱意错综;忍痛与割爱、取舍与牺牲互掐;眼泪与欢笑、疼痛与选择交织;人性的拷问、爱之真谛的验证混杂……在短短的15行字里,完备地不仅写出了前面所说这些大容量的内容,还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胜过15万言,充分显示出诗的“特异”性能。让我很是喜欢。我要把它推荐给我的朋友们,特别是异性的朋友们——共赏;共品存在于人间(属于我们的这尘世间)的无与伦比的情谊、爱意。(公众号2016年4月16日推出)
◎杨荟|《饭局》:我越来越成为一个女性诗歌忠实的粉丝,特别是一些我所熟知女诗人的作品,对我而言简直具有一种“品牌”效应。女性独特而敏感细腻的精神世界在我看来更适合于与诗歌联姻。今天这首由女诗人写的诗,从“一只手碰杯另一只手紧握拳头”,“一只眼应和另一只眼含泪”,“一只耳倾听别人一只耳接受自我内心声音”的精神上的暂时“分裂”到“等所有的繁华都戛然而止/一个人 用双手/慢慢掏出 咽下的刺”的自我寻求“愈合”“复原”;从公共场所到私我空间;从“应和”到“自我疗伤”,诗人通过对司空见惯的饭局描述,活生生刻画出一些场景某些人的内在精神肖像。(公众号2016年04月17日推出)
◎王志蓉|《暮色中的李莫愁》:诗写得情感内敛,笔锋老道、成熟,情感饱满。透过“在砂锅中沸腾”的“好听的药名”,透过“升腾的雾气”“幻化成一张张破碎的脸”(其实是两张脸),透过“陈旧的帷幕”两个人在彼此疗伤的情景,我们看到了如此“决绝”却又“苦涩”“暗抑疼痛”的“破碎”的心,两颗心。那么我问:纵然千难万难、千辛万苦、疲惫不堪,我们能够选择不爱吗?!如果能够选择不爱,那么,什么才是真爱?——爱又是什么呢?!(公众号2016年04月18日推出)
◎古筝|《废物外一首》 (外一首《一辈子》):对于锁来说,打不开了它的半截钥匙,是废物;而对于失去了打开这扇门的权利、爱的人已经彻底对Ta收回了打开这扇门的权利(对Ta的心已彻底关闭)的人,又不知算不算废物?!
人的一辈子其实还是挺长的,人世间许许多多“传说中”的事,一个人在一辈子里大多都差不多会经历和遇见。而许多时候,不是我们变了,不是我们的初心有了改变,而是生活本身起了变化,是预想中的“未来”真正来到面前时变了模样,所以,真正成熟了的人不会轻易“无知无畏”地承诺,或者山盟海誓,因为他(们)知道那只是一纸随时可以随风而去的空文,“承诺一辈子,/就像拿不知在何处的江山,慷慨地/赠美人”,目的虽然美好,实现起来却非一如想象。我们能做和应该做的,唯有把现在和未来的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一样,珍惜着去过,并且在内心里坚定地去下定自我的决心。(公众号2016年04月19日推出)
◎杨角|《猫和狗不会有爱情(外一首)》(外一首《拥抱》):在相信“猫和狗不会有爱情”却“宁愿相信它们的爱情是真的”的悖论中,彰显出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天性,和宁愿相信这种美好事物的存在的人性光辉。的确,世界的美好由我们的内心“产生”,美的真正源头在于我们的内心。并且,只要我们愿意,一些并不那么美和好的东西,通过我们眼睛和心灵的“加工处理”,完全可以变成是很美和好的东西。这就是同样的世界却有着千万种不同的身姿和颜色的原因所在。
你看,“像一件旧家具,拥抱这个词/遗忘在角落已经很久了”的妻子,经历了被困电梯的一场小小虚惊,便“回到家里,她一言不发,只紧紧地/抱住我”,并且“像初恋时一样”。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爱,也不是不想“像初恋时一样”爱,而柴米油盐的生活,奔忙操劳或者其它什么,遮蔽了我们的爱和我们诗意生活的心;但只要真正爱,方式不再重要,兴许在不经意的瞬间,“像初恋时一样”的爱就会席卷了爱的人! (公众号2016年04月20日推出)
◎重庆子衣|《四月的杜鹃,你们并没忘记》:岁月流转,承载来了生命,也承载去了生命,很多时候,我们的生命就在这样的轮回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存在的“使命”,“活着”的使命。这首诗,虽也有着一定的“描述”色彩,也有尽力把“杜鹃”的意义进行“翻新”的追求,但是,从“这个世界,有时横陈着闪电和风暴/有时潜伏着毒蛇和猛兽”之类对生命内涵之一、过程之一的描写(遭遇“闪电”“风暴”和“毒蛇”“猛兽”几乎就是生命的宿命),从“转身之后,山高水恶/攀爬之上,天远地阔”之类对生命空阔辽远之性质的描写(从生命的精神世界、内部世界来说,生命是“空阔辽远”的),从诗人对“火红”的歌赞,等等,——都引领我们不由得步入一条思索生命、思索生命存在价值的幽秘之路、哲思之路。(公众号2016年04月21日推出)
◎慕白|《我把故乡弄丢了》:看到这个诗题,我们可能都会自然想到著名诗人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不过与梁小斌写一代人的精神痛楚及对理想、信念的追寻不一样,慕白写的是艾青般对故土的深情。当我们读到“其实故乡就是一滴泪/悬挂在腮边/欲落未落/是一颗粮食,梗在喉咙里/难以下咽”的句子,我们便不再怀疑《我把故乡弄丢了》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再担心它这是否是肤浅的模仿写作了。我们更多的只是沉浸在了它给我们带来的浓浓故土之情里而忘记了拍手叫好。(公众号2016年04月23日推出)
◎王国清|《我的羊只负责埋头啃青》:王国清的诗歌,一直追求并抒写着一些短小和灵动的事物,他的诗歌有一种平实之美,没有穿金戴银,他只是“如实”地抒写了自己要么是瞬间、要么是萦绕于心灵的感悟。在这首《我的羊只负责埋头啃青》也是如此,他抒写了一种面对目前的“诗歌与江湖”的另一种心态,其诗语可以寻味。
就因有这样的个性与特质,他主持的“清哥在线”平台上所选用和分享的一些诗歌,都一直有短小精巧、干净灵动的特点。
最后再一句,说到彝族诗人王国清,我便自然而然地又想起他的一旧作《试问三星堆,谁是我的王》,只看诗题,就给人以意味深长、情卷长风、怀古思今的浓浓民族情怀,可以堪称他的代表作。(公众号2016年04月24日推出)
◎鲁娟《下午》:《下午》写于2006年11月22日(创作日期标注见发星编《独立》总第14期)。它短短6行58字,写得温婉可人,十分温情;含蓄生动,精致隽永。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似乎都从那短短58个字里饱胀着要破裂而出,而寻求“美好”并一直为止而展现和表达是鲁娟笃定的行为:诗人通过下午、阳光、乡下、亲戚、野蜂蜜、甘甜、花、盛开、念叨、长长、族谱这些很生活化的词语,写出了生活的一种温馨、惬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融洽的情感相依、相靠的赞美之情:乡下的亲戚从“我”(诗人文笔精练,诗中并未出现“我”一词)这里得到“认同感”(“正如那时他正在念叨/那些长长的族谱”);而“我”则从他那里得到了野蜂蜜,“舌头接住久远的甘甜/感觉一万朵花在头顶盛开”——“我”也从他那里得到了一种“温暖”,一种在人与人之间获得尊重的“温暖”——他是因为“我”是他的亲戚(也许是不远百里地)才给“我”送野蜂蜜,“我”吃着感到比以前吃到的野蜂蜜还要“甜蜜”(“感觉一万朵花在头顶盛开”),因为蜂蜜里有亲情,不然,以前为什么就没有“感觉一万朵花在头顶盛开”呢?作者感觉的野蜂蜜的甜,三分之一缘自野蜂蜜的“的确甜”(物质享受的“甜”),三分之一缘自“下午阳光正好”(天气以及环境的“甜”),另外三分之一缘自“他正念叨着长长的族谱”(人情给她带来的“甜”),正是诗人对这三“甜”之感受抒写,让我们真切感受诗人精神世界的“玲珑剔透”和她对“尘世美好”的时时感悟能力。
这首小诗,不仅是写“幸福感”的精品力作,它同时在看似轻描淡写间成功写出了族人之间那种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所以说,这是一首描写民族(彝族)风土人情的经典之作!也许外族人因为族别间生活习惯的隔膜,没有我们这些族人那么深有感触,反正我是读得深有感触感同身受。通过这样的解读,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没有作为彝族人的“有心人”鲁娟,就没有这首完全可以成为彝族诗歌经典的《下午》!(赏析内容缘自沙辉评论《尘世的歌赞,精致的隽永》一文)(公众号2016年04月25日推出)
◎霁虹|《一匹远去的马远去了(组诗)》(《蹢脚舞》《太阳》《一匹远去的马》:今夜,读着在不远不近的会理的霁虹兄诗歌,他对民族、对弟兄姐妹的深沉之情的抒怀,让我想起去年年底左右时他和我的鲁院同学(班长)杨佳富在一起谈诗饮酒而大醉中给我打来电话的情形。虽然我俩还未有机会彼此一见,但在那时刻,在家里接电话没沾一滴酒的我也是醉了,一半为思念早便神交已久而在鲁院建立深厚友谊的兄长,一半也为同样慕名已久的霁虹兄在同我通话中的话语相投:或许,写诗的人都这样吧,如此“自作多情”。即便如此,我还是带着在一种亲切感中故意拉开阅读时先入为主的情感的方式去进行阅读,当我在霁虹兄的“指引”下看到“我们”的“妹妹”远嫁他乡:“一片土地/都被一种淡淡的忧伤/深情围绕”,我也是不由得“英雄泪沾巾”;而当“有无数的灵魂/在月光里自由地飘荡”之时,我们也会在自我的意念中“牵着我的兄弟的手/牵着我的情人的手”跳蹢脚舞,“把山撼摇/把地撼动”“在生命里铸进了/野马一样奔腾的力量”。由此,我虽未见霁虹兄,但一个对自己的民族、对自己的弟兄姐妹胸怀深沉之大爱的彝子形象,便立在了那片永藏于自己灵魂深处的乡土之上。(公众号2016年04月28日推出)
◎格衣木乃 |《屋顶》:此诗我于2014年始见于由比曲积布主编的民刊《蓝鹰》第三期,后来我在一篇应邀评论《蓝鹰》第三期的长篇评论里专门提到了它。从我个人角度,这首诗歌是很难得的揉民族性于“无形中”这样一首好诗。对我而言,在我的阅读理解中,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呢?表达了诗人的一种回忆,一种回忆中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情境:大山里的生活,低矮的草屋,以及众多(在此,我要强调这个“众多”)的与此相关联的生活和生活况味。而这样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情境、这样的生活和生活况味当然与彝族人曾经很普遍“大山里的生活,低矮的草屋”的生活状态和方式密切相关。
在这首诗丽,“那里长满了指甲和青草”“那些破茧而出的声音/从一个屋顶传到另一个屋顶”,这样的句子深刻而艺术地强化了“彝人生活状态”的意象和主旨描写;“此刻,你用力拍打墙壁/墙壁传来的疼痛感/就是它意义的全部所在”,而此刻,我要说,我们用心看这首诗,也会传来某种疼痛感;“在草地和屋顶合租的上空”,让我们一起“拿出火柴/点燃了这被梦挤满的天空”。这首诗是我所最看重的彝族诗歌之一,被我认为是像鲁娟的《下午》一样,把诗人自己的民族(彝族)情深深藏于文字之下的被我称之为彝族诗歌“新写作”的代表性作品。如果让我主编一本当下彝族诗歌经典作品集,我肯定选入这些作品。(公众号2016年04月30日推出)
◎阿库乌雾|《诗歌两首》(《黑色无罪》《轻盈的信仰》):阿库乌雾思想和作品的一些特征,在这里也有所“显影”,比如“巫气”,比如“神性”。而我一致认为他的最大特征与过人之处,就是他的批判精神。所以,这两首诗给我的印象依然是:他盘坐于某座神秘高山,周围是他思想的“巫气”(犀利)缭绕,在这样的氤氲状态中,却闪现出一道道灵光,撕破和照亮了现实(由物质和欲望构成)同样雾霾重重的天空!(公众号2016年05月02日推出)
◎普驰达岭|《我拿什么来下酒》:都城北京与南高原,是诗人普驰达岭永远不变的两个精神靠椅和坐标:一个(后者)是故土,一个(前者)是第二故乡现在的家园;一个是深烙在心尖的精神记忆与依恋,一个是靓丽在“眼前”而实实在在地承载着自己的现实生活与美好的当下的、和时间一同与自己向后“漂移”着的那艘生命船。老实说,我对于诗人普驰达岭的敬仰,不仅因为他的诗歌的“风采”,因为他对诗歌的“双手合十”般的无比虔诚,更是因为他对自己当下所脚踏着生活着的京城和曾经那么熟悉如今依然如此眷恋的南高原的无限歌咏。这是为何?因为我觉得,他对京城的抒写,代表着他对当下生活的无限热爱,而他对南高原的歌唱,代表着他对历史、对曾经、对民族的源于骨子里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如此丰富甚至显得有点复杂的情感和与之相应并是具有深沉诗意的抒写,我觉得不是一般的肤浅之人所能为。《我拿什么来下酒》也许是少有的他没有直接对南高原进行意象书写之作,但是,“景色总在远处美丽 记忆在雪中凋零”,透过“冰天雪地的北京”,透过“冬天是春天出海的船”,我们又何尝不能望见一个可以代表着温暖、爱情甚至是美好记忆的“可以拿来下酒”的南高原呢?(公众号2016年05月04日推出)
◎加主布哈|《十夜拾语:<第二夜>》:《十夜拾语》的题目来源:它是作者分别在十个晚上思索和创作的结果。它分十个小节。……诗歌所要表达的是诗人心底里平时和生活中所无以言说的情感。《十夜拾语》特别让我欣赏的地方,是加主布哈作为一个对山地生活和民族情感十分丰富的彝族人,他艺术化的——就是说,他含蓄的而并非揭斯底里的、委婉的而并非咄咄逼人的——传达出了自己心底里那份平时里无以言说的民族情感、民族意识和民族情结。可以说,他这里的一些诗句,非经历了同样的生活体验者不能理解。而这样的句子,对我来说,是绝对精彩的,如:“老虎立在祖母积雪的屋顶,眺望群山/……/我回到山寨,目睹马厩怀上阴谋/小马驹倒躺在地/饿鬼的长发遮挡了月光/今夜,让祖先从我头盖骨上倒立吧”。
其中,“老虎立在祖母积雪的屋顶,眺望群山”之语,简直精美绝伦,让我玩味再三:熟悉彝族生活的人都知道,彝族人以前住在山上住的是瓦板房,低矮,有时候它就修在地坎下或者就傍着大岩石而修建,它与坎和岩石一般高。积雪时节,老虎或立或卧在与岩石一般高的“祖母积雪的屋顶”“眺望群山”,——这老虎,何等的气势!——这是何等让人惊异惊悚又如此绝美的画面!如果我是个画家,绝对要把这个画面形成于画纸上。它以不动声色不留痕迹的方式,传达和挖掘出了一种很“民族”的东西:一种山地民族粗狂、野性却又充满苍茫与无奈感的生活图景。什么是具有民族味的诗歌作品?什么是具有开创性的民族元素的诗歌创作?我认为这就是!我总觉得,在新时期,要探索民族诗歌写作的新路子,不能继续换新鞋走老路。时代在变,美学意识、审美观念在变,我们审视自己民族的方式、角度和对诗歌的阅读期待心理也在变。有句话说“过度的热情是可疑的”,不先入为主、不盛气凌人,不滥抒情,不以民族“架子”来卖萌、不以民族“架势”来排阵造势,是当下彝族诗歌新手在学习写诗时应该注意的。让民族性隐形于其中,含蓄、高妙、深邃,富于理趣、玩味价值和审美意义的书写,应该或者说可以成为当下一种值得探索的民族诗歌新的写作。这比那些“炫族性”“炫身份”的、尽力地“出卖”自己浅白而被千万人反复歌咏过的民族元素的,不知强上多少倍!
(摘自沙辉评论《“打工,就是扛着故乡的胸脯去苦行”——对加主布哈诗歌《十夜拾语》的阅读札记》一文)(公众号2016年 05月09日推出)
◎吉狄马加|《诗两首》(《自由》《土墙》——摘自于《定笮彝风》诗歌专号):《自由》:正如对什么是诗歌的回答一样,自由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极其宽泛而难以三言两语说清楚道明白的“概念”。因为宽泛,所以难以概括。奇妙的是,作者凭借诗人的天性,于含蓄灵动清逸的一种问答式结构和“叙述”体语言中,作出了精准的、深入内里的、没有道破,却有万千释义的充满诗性的解读与回答。
《土墙》:不仅是美妙简洁的意象和宁静旷远的诗句韵味令人着迷,如“远远望过去/土墙在阳光下像一种睡眠”,更是那能够穿越时空、跨越种族,似乎无时不在地萦绕于诗人精神世界的旷古大胸襟、人类情怀,自然地打开一种博大的气场,轻易地打通时空暗道,随时能够点燃和敞亮阅读者的内心和情感世界。而这,就是成为经典的象征。当读到“因为当我看见那道墙时/我的伤感便会油然而生”,回望我们的历史沧桑,回望我们曾经的真实生活图景、生命体验和祖先远去的身影、历史的真实,阅读这样充满历史的回放功能和情怀的诗歌,我们的内心不会无动于衷,而是不由得产生电流流过般哗啦一声响的震颤,为之动容。(公众号2016年05月12日推出)
◎吉连成拉|《牧羊姑娘(外二首)》(外二首《凌晨的村庄》《一场暴雨》):吉连成拉的诗歌具有直击现实的努力、思考和力度,他所关注的不是简单和纯粹的抒情,也不是简单地发恼骚,他是勇敢地面对了生活、生存这样的字眼。1、“收到工钱的父母脸上开着花/想着是一颗种子掉进肥沃的土地/提亲的说媒的就像墙角的老鼠/从未有过的幸福随时光流了一年”,让人不知是该喜还是悲。——人的真正幸福或许就是生命的真正自由与自主。2、“我来的时候什么也没发生/我走的时候什么也没看见/只有几只鸟在树梢捧腹大笑”,生活,习以为常,让我们对很多东西(如悲悯、同情、互助、自爱……)麻木了?还是让我们对其视而不见?——人的初心、人对事物的新鲜感,或许是成为“人”的必须。3、“一条内衣落在窗外的树枝上/谁也不去猜它经历过的场面/窗台上落满灰尘的树叶/像极了某个人的一生”,人间“秘密”在远处、别处,也在近处、我处甚至就在我们内心。——如果人间没有了“秘密”,一切“坦诚”如天地相见、相对,没有了阴谋阳谋,没有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之类,我觉得那应该是很美很美的。(公众号2016年05月16日推出)
◎翟永明|《在古代》 :看到翟永明的名字,我就想到“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这样的概念(虽然对她的作品我读得不是很多——而实力派的作家诗人就是如此,你无需阅读太多也会感受到他的非同寻常),我就想起成都的”白夜“酒吧这个与诗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名称(虽然我没有亲临过——我不是一个“爱走”的人,虽然也时时因为对重复生活有倦怠之意而对“新鲜”的远方心向往之)。1984年翟永明组诗《女人》以独特奇诡的语言与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撼文坛。在我的印象中,她的作品虽是”女性诗歌”却并不显得绵软而给我以一定的硬实感。《在古代》依然如此。它让我深深思索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情,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或者换个角度说,对于诗歌创作,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是最可爱迷人和最适合于我们的爱和情的表达方式?(公众号2016年5月18日推出)
◎王单单|《工厂里的国家(外二首)》(外二首《判一块石头死刑》《在昭通》):王单单的诗歌语言给人一种似近又远的感觉,他在口语和日常化中找到了让这样的口语和日常化语言与我们适当“拉开”距离的支撑点、发力点,以让我们在这样的似近又远中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他的魅力特别是他的思考。这是很了不起的一种创作方式或者说是能力和修为。(公众号2016年05月24日推出)
◎张漫青|《空虚不可戳穿(外三首)》(外三首为《天空》《安全》《把失败搞大一点》:张漫青的诗歌显得极其自然,自然得几近于一个初学诗写者,自然得纯朴、似乎不见技法。然而,自然不是随便,自然,是宇宙的本质,真正自然的事物,是世界的构成元素之一。(公众号2016年5月28日推出)
◎马海吃吉|《诗歌二首》(《彝人的木柜》《祭祀》):我虽然没有系统读过马海吃吉的诗歌作品,但是,我以形成文字的方式点评他的诗歌不少于三次,就冲着这点,我也算是比较熟悉他的诗歌了。说老实话,我一直觉得,除了他的那种源自于骨魂的对民族情怀的抒写精神,直到出现他的长诗《深山夜语》之前,他的诗歌作品不是最让我叹服的那类作品,“《深山夜雨》集中而成功地展现出了马海吃吉作为一个思考多年、写诗多年的彝族诗人的真实写作水平,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这是一首具有大容量的、诗性十足的长诗,也是一首马海吃吉自己的大制作、大作品,不管是从精神体量、思想深度,还是从艺术性上考量,它都是马海吃吉目前集大成式的长篇力作。”(见拙评《真正的大山之子——由马海吃吉的长诗<深山彝语>说开去》)。以我的角度来说,由此,可窥马海先生创作之一斑矣。(公众号2016年06月01日推出)
◎汤养宗|《午门》:“午门”是一个中国元素的词,中国人讲究“门”,连问路都是说的什么什么门,何况是皇宫里的午门,更具有沉甸甸的文化元素。汤养宗抓住这样一个词,通过一扇“小小”的午门,“纵观”古今、历史和“天下”,以一系列的具象描绘,通达诗人自我神思所能抵达处。(公众号2016年06月07日推出)
◎孙阿木|《让阳光晒干我的身份(三首)》(《草木》《清晨,我们或者去集市采集鲜花》《遥远的词》):我认为孙阿木是彝族年轻人中最有才华者之一,影视、音乐、诗歌等等艺术门类,他都在有所涉足,并且是很有“独成一类”的意味的。我曾经评论他说他是我所了解的彝族诗人中最有后现代精神的一个,甚至可以称得上“第一个彝族后现代诗人”,因而引起广泛争议。戏剧性的是,后来也有“外面”的人称他为后现代诗人了。孙阿木的诗,属于不好理解的那一类型。他惯常性使用的是类似于“你的椅子认出了你的臀部”这样的反向性、逆向性的思维方式和语词;是运用的“肢解中的拼凑”,即“解构中进行重组”,即孙阿木的诗歌是把生活进行碎片化、解构化、肢解化,然后提取其中他觉得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那一部分、那些词语,再进行“重组”,而使其成为独属于他的那些思维模式、诗歌、那一片“诗人眼里的世界”。(公众号2016年06月14日推出)
◎施施然|《我常常走在民国的街道上(外二首》(外二首《夜读<红楼梦>》《西单表妹》):读《我常常走在民国的街道上》和《西单表妹》,我在一种很“受用”中,在结尾里心“咯噔”触动了一下,然后心“软”得不行。施施然的这些结尾真有小说里的“欧亨利式结尾”的魅力。(公众号2016年06月18日推出)
◎敕勒川|《三匹马在河边饮水》:丰富的画面感,动静结合,远近相生,有意境,有寓意,意寓互生。意蕴和寓意就在这画面中,任尔解读,任尔想象,任尔思索。(公众号2016年06月24日推出)
◎吉狄兆林|《近作三首》(《我曾这样消磨时间》《这一年》《我想抚摸你》):兆林兄是一个从文字间可以让人轻易地嗅出他的幽默、嘻哈与智慧的人,他的口语化带幽默与自我揶揄性的诗歌语言,成为“独成一派”的兆林式诗歌语言,成为独具一格的“这一个”。而可贵的是他的此种风格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源自一种“天生”,是本性使然,是一种自然。许多东西,贵在自然,刻意便不美,诗歌亦然。吉狄兆林诗歌的另一可贵之处,是它不是只是幽默而幽默,只是自我调侃而调侃,而是从中见出骨子里某种甚至近于“顽固不化”的自我精神坚守,和他对“人性化”(从某一角度理解,这也即“精神自由”)这个词的迷恋与追索,以及他对人生五味、况味的深切体悟。他以自己的“高贵”血液(为诗的血液、为人子的血液),“安于现状现时”地站立和行走于他的大黑山、矮郎街,骨子里只有某种“鄙视”一切的傲气、散淡心。而这些,都是当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样一个时代里所稀缺的。他的诗歌和人格的最大魅力,正因为它们是站立在了这样的"基点”上的。(公众号2016年06月27日推出)
◎千山松颂|《我站在风中听自然的对白(三首)》(《致自己》《迷失》《爱》):千山松颂的诗歌,有着明显的“青春期写作”痕迹,是青春的跃动,成长中的思量:“多少的泪水孕育了/一条叫做成长的路”“只要是站在那里/双脚不痛/那就是立足之地/只要是走在那里/双腿轻轻/那就是适合自己的路”。
想强调一句,《致自己》是一首将叙述、抒情和哲思巧妙结合的好诗。(公众号2016年07月06日推出)
◎舒羽|《最了解黑暗的是光(三首)》(《灰雀》《郁特里罗》《为爱命名——给女儿朵朵》):舒羽的诗,首先给我一种“沉实的思考”的力道和意味,读她的诗,从字面上看不出是女性诗歌。她的这一风格,并不与她所生活着的白娘子传奇的诞生地杭州西湖的阴柔和小家碧玉彻底一致,她的诗歌是沉实思考中有柔和,是柔和中的沉实思考,有种阴阳相生、刚劲与柔美互混的特别的味道。(公众号2016年07月14日推出)
◎ 苏建斌|《我的内心是一部水浒(外一首)》(外一首《西游记》):诗人在这里面对着或曰用诗歌面对着名著:《水浒传》和《西游记》。相比之下,后一首即《西游记》写得比《我的内心是一部水浒》漂亮:它紧扣这原著《西游记》相关内容,精彩之极地写出一些人物(妖怪、观世音、猴子、小鬼、悟空、高僧即唐僧)之间的微妙关系、“无奈人生”,在具有某种隐喻甚至是影射中发人深省。而《我的内心是一部水浒》这样的题目原本是一个很好的“命题”,遗憾的是内文太过直接与直露,让我们感觉作者是从内屋直冲而出而“喊叫”出了自己的意图的,诗歌不是真的《水浒》,委婉含蓄也许是它所首要要求的,这层感受我们也可以直接在他写得非常之成功的后一首《西游记》中得到验证。(公众号2016年07月23日推出)
◎和四水|《我向毛主席敬献花篮(外二首)》(外二首为《取稿费》《火塘》):这三首诗,特别是前两首,很具有场景性,故事性,把它们当作袖珍小说来看也无所不可,但在这样的娓娓道来中却给了我们一种深深的“信服”,使我们从内心自觉认同了他的生活“观点”,而使其远离了说教的意味。(公众号2016年07月30日推出)
◎今古阿嘎|《花海不是海(外四首)》(外四首《父亲与烟》《回家的路》《兰花烟》《如山》):人活着,其实不需要弄得多复杂,但是我觉得不能不活得“有心”一些。就像今古阿嘎的诗歌,面向自己所能目击的事物,面向自己周遭所能真切体验的生活,面向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和那片土地上的父老们,真诚地活,真诚地体悟,真诚地抒写。并且做得那么干净、简洁和用心。这样,生活两个字,便真真切切实实在在被书写出来并嵌入了自己的生命力、生命里。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人生,值得羡慕与提倡。(公众号2016年07月31日推出)
◎王国清|《不敢删除标注为我的号码》:生,死,怀和念;获得,逝去,归于永恒(永恒的生,永恒的死)。——这些是在人间悖论式轮回的“人生定律”。一个生命的逝去、一段真挚的人间情,终归因各方面的原因难再续,或许只是必定在我们的心中怀念、永存。母为天下之最大,自古写母亲的诗文也不胜其数,而王国清的这首同样是以纪念母亲为题材的短诗,不空谈,不大论,能从旧题材写出新颖,道出人间真情,做到了以诗舒缓、纾解自我情感的淤结、淤堵。《开放的心胸》的作何杰米·彭尼贝克通过幸福实验发现,运用抒写来表达自己情绪的人国家健康。对于个人而言,这是我们从事写作的最大的“意义”。
在本诗里,作者以“母亲、电话号码、手机、我”这四者间的关联上去抒写,写唯有凭一串“冷和静”了的号码以及旧手机连通天地,遥寄对于母亲的哀思,衬托出母亲曾经如此鲜地活着、而今斯人不在的“反差”,以及由此给作者带来的无奈、悲痛与怀念。这首诗,不弄玄虚,开篇即以“天堂”之类的词点出内容与主题,后紧紧抓住“电话号码”的维系情感,它干净而简洁。(公众号2016年08月02日推出)
◎杨康|《一个土豆也是我的明天》: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其实是拥有着一切的:“悲伤已经穷尽,那从此以后/就别再悲伤”,人在绝望的时候,其实也是最强大的时候:“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止住眼泪/给我走向明天的希望”;人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其实也是最有斗志的时候:“一个土豆也是我的明天”。人是最有精神“弹性”的生物,最会置之死地而后生,我在想,是不是因为人的这一特性,人才最终成为了这个地球的王者?《一个土豆也是我的明天》是人的韧性和自强精神最好诠释和书写。(公众号2016年08月08日推出)
◎吉克木呷|《这个夏天我们都在写诗(外二首)》:要想做一个诗人,就是要“异于常人”,就是要在日常中发见常人发见不了的事物和情感的细微处、不同处。吉克木呷于平常事中把眼光和情感深入事物和情感的内部而使事物和情感无处遁形的特异本领让我万分惊讶。比如他在乡村的玉米、辣椒、牧童、河流等夏天里一切都在蓬勃生长的事物比喻成是“这个夏天我们都在写诗”的鲜活有味,比如他对“我站于树下/伸手一触及树干/顿时蝉鸣四起/群鸟惊飞/透红的小果子们/在叶子间一一露出头来/那个争先恐后的样子/以为外公回来了”的神奇意象的捕捉,比如他的诗歌的具有浓郁乡土和生活气息,他的这些举动,让我对吉克木呷这个由平常和熟悉不过的姓氏(吉克)和名字(木呷)构成的陌生名字不得不侧目。由此,虽然我对这个叫吉克木呷的人和作品无所了解,但是除了我觉得他需要在一些字词的语法逻辑上值得注意和锤炼(比如“我是玉米和花椒树之后/在土地上长出的第三行诗”和“而我正诗兴大发写第七行”间的语法逻辑是不是没有问题?)之外,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他已经是或者必将是一个大有成就的诗歌写作者。(公众号2016年08月11推出)
◎安琪|《鞋子问题也是我的问题》:此诗是安琪女士首尔之行的诗作中我最喜欢的一首:短小,感性,包夹了拟人、寓言、童话的多层元素却不事雕琢和夸饰,自然得犹如顺口给人讲个故事,自然得犹如与鞋子低语和表示歉意。诗人的悲伤,只有诗人自己能够望见,安琪对虽然短暂却也为生命构成中的一部分的首尔之行的留恋、纪念,安琪对虽然短促却也为“曾经真正拥有”的一双凉鞋的真诚致谢、感恩与留恋不舍,我以为却不一定是人人可“感同身受”的了:这就是诗人的过人之处。俗话说弃若鄙履,安琪则反之,在精神世界。诗人就是如此感性的,感性得甚至匪夷所思不可理喻,然而,如若诗人不如此,也就不是诗人了!它充分敞露了安琪的活得很感性、“很精神化”的诗人秉性,和她时时“通灵”而与万物灵魂相交、同世界万物互为兄弟姐妹的慈爱情怀、精神特质。同时,它也再次“暴露”了安琪的“信神”主义。(公众号2016年08月14日推出)
◎唐刚|《陀螺》:唐刚的《陀螺》,不得不让我们相信:诗歌很多时候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而并非闭门造车。《陀螺》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表达,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跃然纸上,并春雨般润无声地窜进我们心坎。(公众号2016年08月21日推出)
◎灯灯《我的男人(外一首)》(外一首《那一年》):回到生活,回到口语,拒绝凌空蹈虚,拒绝艰涩隐讳,是当下许多诗人所自觉选择的诗歌写作道路。《我的男人》《那一年》就是如此。就像“他回来只做三件事——/把我变成他的妻子,母亲和女儿”,如果能在简单的、大众化的语词中找到深刻而隽永的诗情和诗意,何乐不为?(公众号2016年08月30日推出)
◎吉时拉根|《火塘旁,听雪融的声音》:好诗有多种,其中之一种,是不管在语词上还是在意境上都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新鲜感。吉时拉根的这首《火塘旁,听雪融的声音》就是这样一首好诗:语词清新、简炼、有味;面画悠远、有意境且意绪撩人,情景交融,画面感强、意韵丰饶、情感浓郁而内收;又兼具民族性、地域性和民族情、地域情。在当下中国诗坛,我觉得有两股诗写风格占据主要流向,一是以书写普适化价值和情感为要、代表着主流的时下所流行口语叙事化写作,一是以地域性、民族性和抒情性为求的民族诗歌写作,前者重叙事性,后者重抒情性。而我欣赏和所认为的中国诗歌最有前途和出路的是把叙事和抒情完美结合的写作方式:抒情是诗歌的固有形式,完全抛弃抒情是背道而驰而行抢小说散文之类“饭碗”的行径;一味追求抒情又嫌太过“赤裸”,以情盖义会削弱诗歌的丰厚度和主旨表达,抒情太旺会有“咄咄逼人而人远之”之可能性。所以我认为把抒情毫无迹象地揉之于叙事性书写中,是最好的诗歌写作风格追求,对于民族诗歌,在此基础上揉之以民族性、民族情、地域性、地域情,是最好的、最能形成自我性的书写方式。吉时拉根的这首诗,就是这样的诗歌,“火塘”“雪”“支格阿鲁”等语词揉进了自已的民族性民族情和地域性地域情而又不“咄咄逼人”,同时也把自己浓郁的抒情色彩融合于对画面的“叙述”中,在极强的画面感中让所抒之情隐于其中而又不是完全退于无。(公众号2016年09月09日推出)
◎林冬倩|《海中晨曦(外二首)》(外二首《马儿仨》《街头编草艺人》):读林冬倩的诗作,让我们感知到她作为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不断靠近生活本身、事物本身、靠近诗心和诗境的努力及收获。她的诗歌是源于生活的,是从生活中发现诗的因子然后加以书写,她的诗情是从生活中发生和阐发出来的,她不像有些人,是先有“情”再去寻找事件、素材和语词,她是先有了“事件”、素材和生活内容产生了诗“情”才去寻找语词和表达符号。她的诗歌语言差不多每首都明显是以书面语为主兼杂以口语语词的表达形式,但还没达到成功的揉合,二者间尚有裂痕;应追求再疑炼和张力、内涵及韵味。(公众号2016年09月11日推出)
◎莎玛雪茵|《不曾放开那双手,如今在何处握着思恋(三首)》(《天空》《雨打梨花深闭门》《茶缘》):莎玛雪茵的诗是纯正的诗,是自然之诗,带着李清照般的某种哀怨和悲怆,又时时闪现出某种“古意”和古典的韵味。从莎玛雪茵的诗中,我们可以时时感受到她那颗对完美的人间情谊、完美人生的追寻和坚贞精神;从这样的精神表达中,我们也不难在心中感知到诗人是理想化的。如果说,世间还有纯粹的理想化的人,那非诗人莫属。而于生活,与现实,于烟火尘世,那些太完美甚至太唯心的绝对理想化的事物,永远只是闪现于生活的虚空中,现实的远方,烟火尘世的灯火阑珊处。
于是,诗人便走在了这样一条自己与自己无始无终地“较劲”的路上。《天空》一首,就是这样的最好诠释与例证。
《雨打梨花深闭门》一首,题目就直接应用的古诗词里的句子,很有古意,而一句“不曾放开的那双手/如今在何处握着思恋”,颇有一种让人的心都“碎了”的感染力,情意全出,让整首诗都“亮了”起来。《茶缘》一首也与《雨打梨花深闭门》类似,传达出一种满怀期望、期许与希望中又不无哀怨与伤感无奈的郁结的情结,一句“一首云禅心/忘却人间万种心”,即使是一个铁石心的人,也不会不为之动容,生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感叹出来,而让我们再次感知到诗人那颗古典和深闺式的对完美人间情坚贞不渝的向往和追寻心。(公众号2016年09月18日推出)
◎阿诺阿布|《让谎言在陌生的城市疯长》(原题《布拉格之秋》):一致超喜欢阿布哥的诗歌,他是我的诗歌偶像之一:人有学识有阅历,足迹浪荡飘泊四方,善思善悟而能言善道;除去为政治游说的一面,他这个人颇有一点孔子之类诸子百家游历四方的味道——他是现代版的一个“行吟诗人”。不管世人如何评价阿布和阿布哥的诗,我对他的浪迹天涯四方游历又能够“喋喋不休”地潇洒劲、对他的“有思”而洒脱漂亮的诗歌心是心向往之的。
他的诗歌有一股学识味、潇洒劲,抒情的劲道足,阐发的思考力度大,承载的人生旅程味浓,抒情而拒绝空洞地抒情,写灵思妙想却只忠实于自我的真实感想而与搜肠刮肚的所谓灵思妙悟毫不沾边;语言自由、灵动、美妙、真实,巴心巴肝,贴心贴灵魂,表达自我悠远情思以臻炉火纯青、“毫无挂碍”之境。阿诺阿布的诗,是自由之诗、灵妙之诗、潇洒之诗和有味之诗。一句话,阿诺阿布,人是潇洒之人,诗是洒脱之诗。(公众号2016年09月25日推出)
◎采荇|《秋事》:艺术讲究“动”“静”的相生、相得益章,诗歌也如是。这首《秋事》,就是“动”“静”相生而相得益章的典范之作:苍穹深邃,云被抹得寥寥无几,太阳的光刺扎人的力度小了,地上匍匐着秋的魅影,人间的心情搁在日子上秋风无力掀动,地下却在清仓腾库,一群力量正在擦拭镰刀。通过这样的“压缩”式阅读,我们依然能读出文字中显示出来的秋的神韵:富足而静谥辽远,喜悦而安详自然;一种静谧中的生机、生动中的静谥从字里行间自然溢出,悄悄浸润了我们的每一寸感官以及心田;将秋事写得灵动而艺术感自生,使四节八行的文字的质感十足、迷人,建造起了一个充满韵味的诗意空间。(选自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第41期,公众号2016年10月04日推出)
◎海松(吉布依祖)|《问天深邃,问地厚重》(原题《九月》):看到清哥叫我点评点评的此诗时,正值十月的国庆假,农历上的时节也刚好步入九月,我刻意翻了翻手机上的日历,再过五天就是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了……还有,看到这个《九月》的题目,读了里面的内容,我心里莫名浮出一种缅怀式的思绪;看到《九月》这个题目,我还想起了中学时代看的一部根据古龙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九月鹰飞》,电视剧里主人公飘逸潇洒的风度、超群洒脱的武功,天上地下,从来也没有人知道他的“飞刀”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刀是怎么发出来的。刀未出手前,谁也想像不到。加上华美的布景和迷人的江湖故事、关于爱的故事,这一切使人飘飘然似乎自己也脱胎换骨成了有故事并且武艺同样高超的飘逸潇洒之人,却忘了自己是如此这般的凡夫俗子凡胎俗骨一个:它就是如此地使人惬意畅快之极。现实里,时节步入九月,就已进入金秋,这于我这贫寒出身之人而言,不管是对于眼睛里的色彩还是肚子里的食源来说,都从心底对秋有着一种很深的特殊情感。——说了这许多,总而言之,九月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个“有故事”的月份,是一个有着“另类”情感的月份。
而我不知这首《九月》的作者和九月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我只是从他的文字里,感知到他似乎也在九月里发生了一点什么“故事”,至少,我可以肯定作者对某一年的九月,产生过一种深深的情感,甚至是某种怀念式的情愫。一句“面对哑口无言/背对潸然泪下”,道出了古今中外多少人,面对人与人之间、人与时节之间的“那些事儿”时的相同遭遇!而也许,那样的一个九月,连同那个九月里的天高之上的太阳、云淡之上的天空,和丰收大地上的一片金黄、落叶纷纷下的走向萧瑟,以及一些人和事,一起“转身”,一不小心都成为了“过去式”,而再值得留恋也只是变为了一种无奈:“爱或者不爱/要么痛 要么碎/但一定要转身/要么面对 要么背对”。我还想插一句的是,不管我们那个时代(我相信作者和我同属于一个时代)的武侠剧和武侠情结,还是不是当下年轻人的“童话”——评论者定义,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我知道当下是穿越剧、魔幻剧的时代,但我相信,不管时代追求的是什么“剧”,有个主题是“纠缠”着人类始终的,那就是爱。所以,《九月》一首里到底是藏着作者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关于爱的故事,这对于作者、我们和这首诗,都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对九月有了感觉,有了感触,有了感情,有了这如此多的留恋甚至某种人生无奈之下的唏嘘感叹和了然的自我感悟。让我们一起在“问天 深邃/问地 深厚”的九月的富足和衰败、辽远和苍茫中获得珍惜,获得爱的、生命的意义和真谛!(公众号2016年10月06日推出)
◎加撒古浪|《我欢喜这翠绿而明亮的忧伤》(原题《酒后真言》):加撒古浪一致用干净、简洁、清爽、朴素和真挚的语言表达着自己同样干净、清爽和朴素而真挚的情感。《酒后真言》,光从诗题上看,作者就采用了直截了当而非忸怩作态或者遮遮掩掩或者半遮半掩或者故作高深神秘的言说态度,他的此番行径初初看来或者在不明就里和自以为是地一味追求所谓的“含蓄”者那里看来,也许是太过直接和太不“遮掩”了。殊不知,这也才足见了加撒古浪的纯真、真诚和“可爱”。此诗以一种如上所说的语言和态度,表达出一种纯真纯情里带一点忧伤的对所爱慕之人的恋与爱。并且,全诗中的意象都是极其清新、奇异、漂亮而迷人的:“酒后,心里只剩下空荡,空空荡荡/自已,就像是屋后那座被遗弃的木屋/房门紧闭。心里的土墙却摇摇欲坠/被雨淋湿的木条,渐渐腐朽/你就是那一场雨,我一直在深夜被你淋湿”“我急于在月黑风高的夜晚为你点灯”,好好品味吧,这都是些非常非常美妙的手法和意象,“我一直在深夜被你淋湿””“我急于在月黑风高的夜晚为你点灯”之类,多么漂亮!——也代表着非常美好的情愫和企求,读来让人唏嘘,并为世间有这样美好纯真的情和人而慨叹。(公众号2016年10月12日推出)
◎牛玲莉|《我只想回归肃静专一做事(两首)》(原题《白》《只想》):从这两首诗作中可以看出,诗人牛玲莉是一个具有隐士精神或思想的人,她“大隐隐于心”。处于如今这样一个年代,我觉得大隐不是隐于山林,也不是隐于市,而是隐于心。他(她)们超然于物外,他(她)们超然于纷争、超然于争权财夺名利,他(她)们就在我们身边,就在他(她)们的一颗颗素洁的心,大隐隐于心。
诗人牛玲莉至少是有着这样的精神诉求的,她的“只想”虽然也只是一种“想”,但毕竟有了这样的“想”,便可让我们感知作者是不想纠结、缠绵于一些不必要的事物的,诗人的处世之道是采取给人以宽容、忍让的态度,有着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这在精神层面上便已是到了“另一处”。特别在她的那首《白》里,让我更感受到牛玲莉的此种“隐士精神”的另一更高层次:那接近了超然于生死之外、唯精神的“美和永恒”为追求的思想境界。
其实,创作的过程就是一种思想上的自我修炼的过程,创作是自我的精神“救赎”,它是一种精神的自我“瑜伽”,创作是自我精神层次与境界的外化与物化的体现,同时也是自我思想修炼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作家诗人们自我思想修炼提升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手段。明白了这一点,我想应该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我们除去那些玩弄文字、玩耍文字之情形。(公众号2016年10月19日推出)
◎秦宏|诗三首(《再一个八月里》《秋天》《勾勒》):秦宏的许多诗歌虽然还带有一定的稚气,但是也有不少让人感觉很不赖的作品,比如《秋天》这样的,品质、韵味、意象都很好,很让人值得细细品味。由此我不怀疑秦宏是一个很不错的诗歌苗子,如果他以后在“多往深处挖掘”这条路上努力,在用词上、意象上、意境上、思想修为及其表达和“呈现”上多使力,不愁没有进步和收获。我们应该注意,诗不止是表情达意,诗还应往哲思、美学深层上开掘;诗应有节制,这节制具体体现在不是泛滥的让浅白之情信马由缰,而是力求转换、跳跃、跨跃甚至出现某种“断裂”,以让诗意获得尽可能大的空间,想象的空间,让人思绪任意驰骋的空间;诗,不仅是承载自己的情绪驰骋,让自己获得抒情的快意和找到它的突破口,诗还应是点燃、“引诱”和打开别人的情绪、思考,从而使之走往无限大的空间去自我驰骋,它不仅是用情去点燃情,更应该是用“思”去点开、引出和点燃别人的“思”。诗是自我的日记,是自我的情感、思绪、精神和思想的秘密记录,它更是最“煽情”的文字,是让别人来“接受”自己(情感、思绪、精神和思想)的文字。我觉得,诗的“自我性”(内照)和“非自我性”(外化)的把握是一个成熟的诗写者都会注意到的,也是初步尝试诗写者最应该注意的。(公众号2016年10月27日推出)
◎诗小雅|《冬》:万物萌动的春总是让我们的思绪萌动,宁静萧瑟的冬也让人“静思”。这首冬不是单纯的为了写冬而写冬,“冬”在这里是引领我们通往冥思之路的领路人。词语抵达了事物的宏阔也抵达了事物的细微,抵达了事物的外部也抵达了事物的内部,我们的思维也如是。这是成功的诗歌,了不起的诗歌:它完成了诗歌的使命——引领你去抵达。(公众号2016年11月08日推出)
◎大梁|《火车》:奇异的想象,反映出了时代里人的爱“走”爱“动”爱“流动”,以及其中的某种无奈与悲苦劳累。我的耳边响起“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这样的歌声。繁华之下不尽欢歌。——记住了这个也就是从某种层面上明白了烟火人间生活的本质。(公众号2016年11月28日推出)
◎倮伍拉且|《想念家乡》《我的那座山》:倮伍拉且的诗,总是在一种清爽与亲和中显示自己情感的深沉、意绪的涌动、哲思的幽远。在他的诗歌谱系,他对自然山水的抒情情有独钟并且矢志不渝,占有极其“显赫”的位置。可以说,倮伍拉且的自然之恋是他丰厚的一笔人生精神财富,是它成就了他的自然山水诗,然后他的自然山水诗反哺了他的人生、成就和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使他的人生更见丰富与亮色。它们之间,是彼此成就的关系,因而更加彰显了自身的意义与诗意。(公众号 2016年12月03日推出)
◎吉时伍甲|《酒里故乡(外二首)》:(外二首为《姆河拉达》《故乡》):有一种诗歌,是以最纯朴的语言表达一种最诚挚的情感,并且这种最诚挚的情感是一种“矢志不渝”和“根深蒂固”的情感,也即这是一种最为深沉的情怀。吉时伍甲的诗歌,就属于这样类型的诗歌,而他最矢志不渝和根深蒂固的情怀,是对故乡的最深沉的情怀。对于故乡的情怀,是人生中“最高尚”的情怀之一。在我的眼里,最高尚和崇高的人生情怀有三大情怀:母爱(仁慈、爱他人)、故土情(根源、宗源、来源)和爱情(爱己、爱生命)。胎儿时期,母亲是我们的衣胞,以身体怀着我们,保护和滋养我们;我们出生以后,是故乡滋养了我们,正所谓的衣胞之地;爱情是我们人生“最终”的心的归宿,对于“精神至上”之人,它甚至高于生命而存在,这是从它们的“生发学”意义上的阐释;而从它们的象征意义上来阐述的话,那么母爱、故土情、和爱情就可以是分别是这样的关系:母爱-代表着仁慈、爱他人,故土情-代表着对于根源、宗源、来源的看重,爱情-代表爱己、爱生命。由此,对于吉时伍甲对故乡的矢志不渝的反复吟咏,我理应表示出我的赞赏和敬意。(公众号2016年12月19日推出)
◎加主布哈|《加主布哈短歌九则》(原题《他·遗言》):加主布哈的《他·遗言》,是一首内部张力大、语言内涵丰富、充满对人生际遇、生死之思考的好作品!它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更是人生、生命思考意义上的。关于创作,我们所需要的,不仅就是这样具有语言分量、内容分量的作品,我们更欢迎和需要如此具有审美分量、思想分量的作品,这才是有意义的写作。写作不是玩弄文字,更不是卖弄文字,写作是“锤炼思想”,是“锻打思想”,是开掘出另一片审美天地。一句话,写作就是写人生,就是写生命、写思想。只有那些带着血肉的文字,才能进入血肉,进入时间的长河、记忆的长河。(公众号2016年12月25日推出)
◎刘年|《莲事》《喜马拉雅山下的集市》《苜蓿花》:没有系统读过刘年的诗,零零碎碎加起来应该不超过十首,但是,他给我一个印象,就是他和他的诗歌是很“生活化”的。这在他成功发现和推举女诗人余秀华这件实例上给了我更好的“例证”:在我看来,余秀华诗歌是最生活化的了。他这里的三首,除了《莲事》稍微形而上些,《喜马拉雅山下的集市》《苜蓿花》,从题目听来都很生活化,很接地气。本来嘛,生活是永远让生命匍匐在地的场域,是我们人世间里最大的人生舞台,从大到无边无际的国际、宇宙间,小到关涉柴米油盐的事情、一个小小的心理和情绪变化,无不与生活二字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离开了生活的存在,是虚无的存在。(或许后台忘了推送,查公众号推出情况无果)
◎王海云|《生活可以这样说》:王海云同志让人羡慕!他让人羡慕之处,不仅在于因为他拥有“一弯没有拉紧的月色/……紧紧咬住又轻轻松开的火焰”和“最缠绵的春天”里的夜晚,拥有“安静潮湿的女人”而她“矜持,柔软”“有着大海般的情欲/深蓝色的睡眠”,并且“一边接纳生活的风暴/一边安放男人的疲倦”。更让我们羡慕的是,凭借自己的才气,如此温暖人心的作品竟然产生于他之手而不是别的什么人:这真够让人嫉妒羡慕恨的!情爱(或者说性爱)诗,我在“读首诗再睡觉”微信公众号里读到过一些,也似乎看到过一些大师写的此类作品(几乎所有的大师都写过这样的题材),虽然我都觉得很唯美含蓄很感人,但是对我来说我觉得王海云写的比他们要“食人间烟火”一些,离我近些。——哦,请记住:《生活可以这样说》是说“生活可以这样过”,“生活可以是这样的”。同时也请记住,让你所爱的人更美,让你的生活更充满情调、诗意!这让我想起荷尔德林“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的名句。面对生活,面对我们自己以及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或许后台忘了推送,查公众号推出情况无果)
◎弦 河|《与果无关,或是生命的脆骨》 :这首诗,题目与前面的内容让我感觉平平,但是当我读到“比死亡可怕的种子埋在坟墓”,让我很是惊讶。此诗的独步于语言和思维之奇崛山路的特点和优势便越发明晰地显示在了我面前,引我进入一种对生命、生活和其他若干事物深深地幽思。“比死亡可怕的种子埋在坟墓”是因为一切事物在生之际,死已经掘开了坟墓在等待着!所以,“一只孤独的鹰/它的视野总是孤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比死亡可怕的种子埋在坟墓”更是因为正如人们常说的“活着便已经死了”,所以,“当仰望的人不再仰望/翱翔便是另类”。就让我们成为能够写出好诗、能够在别人都“不再仰望”时,成为“翔翔便是另类”的人!(或许后台忘了推送,查公众号推出情况无果)
◎|安琪《凉山行》:“2016西昌邛海‘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绝对是凉山这块古老而神性、诗性盎然的土地上迎来的自古以来最大一次诗歌盛典,它由来自世界各国的诗歌大腕们给她所带来。它第一以空前盛大与高规格,打开胸怀拥抱了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国内各地的诗歌大牛百人团,同时也向他们真情展露了自己诗性的一面、传奇的一面、蓬勃的和迷人的一面。我相信,此次盛会,于大凉山于与会的每一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在灵魂里,嵌入了一枚永生难忘的记忆之币,从而珍藏其中。
中国当今代表性女诗人之一安琪女士一气呵成、73节的《凉山行》,就是此次活动的产物和收获之一,也是上面所说记忆之币中的一枚。《凉山行》以一个对凉山这块秘境,对隐藏于凉山的每一个山头、依附于凉山的每一棵小草的诗之神灵,对凉山的诗歌兄弟姐妹,“像养了24年的孩子”一样“在心里存放了24年”之人、“闯入者”的眼光,对大凉山进行文化“大考查”,在读来丝毫不使人觉得繁琐和冗长的动情描绘与叙述中,对所写对象的文化、民俗、风土、人物、情感,均有很好的揉入与展现,在简练而不算长的篇幅里,以移步换位的手法,完成了对大凉山的大扫视,以诗的语言进行状物言志记行,是大体量之作。它是神与神的交会下的产物,字字句句,源自独属于诗人自我的那颗满是细腻、温暖、多情以及情义的,看似柔弱,实则蕴藏大能量的心。
一句话,《凉山行》是诗人安琪与大凉山的诗歌神灵、诗歌兄弟和山水草木神交24年之久后的一次深情拥抱下的一首游记诗、纪念诗、“还愿诗”,同时又是一幅以一个“外来人”的眼光对大凉山进行诗意扫视的风物民俗画,是“大家”手下的大手笔。安琪说,“传奇之地必有传奇发生”,缩小一下范围说,诗性的土地必有诗歌传奇在演绎,“通往美的旅途是漫长的/离开美的旅途,也是漫长的。只有美是/短暂的”,我相信,安琪女士以如此一首“脱口而出”般写出的诗,让她自己身上好动不居的诗歌神灵与大凉山上的神灵来了一次彻底的、尽情的交欢,使彼此间获得了一次“生存意义”和生命本质下的诗歌之旅、灵魂之旅。(或许后台忘了推送,查公众号推出情况无果)
(上卷:59篇,56人)
“清哥在线”微信公众号平台由彝族诗人王国清于2015年12月17日创建,2016年4月初彝族诗人、文学评论家沙辉加盟,主持赏析,同时也负责推荐“最美短诗”。该平台旨在不分民族编发选者视野内所能扫描到的“精美短诗”,并向大家作推介。它相当于就是两个彝族诗人眼中的新时代精美短诗选。为便于阅读,本赏析内容分上、下两部分(卷):迄今为止,从2016年4月到2023年4月的七、八年间(其间2020-2021年未开展)的赏析共计120篇、100名诗人,近6万字(其中上卷59篇56人,下卷59篇51人,另有两篇已推送的赏析文章因篇幅偏长未收录在此而作为单篇评论收录于沙辉个人评论集《给未来以历史的回音》)。限于篇幅,所赏析原诗未收录于此,大家可在“清哥在线”微信公众号检索(所赏析的诗人名)欣赏。
2016年
◎张艳梅|《活着或者死去》: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人形形色色,有人虽然不排斥散淡,但天生就想奔忙于财富间;有人虽然不排斥金钱,但是生来懒散不为钱财奔波就图个自在;有人天生看重物质享受给自己带来的惬意,有人生来看重精神生活随遇而安,也许有人真的不把生死放心上总能顺其自然,也许有人总是在紧张着时间(生命)向死而生……而事物,而生命,而生活,一切,永远不是既定的,很多时候,它们充满悖论。或许,矛盾统一与充满悖论,才是世界的本相。我本人,像这两首诗的作者,是一个总是喜欢想想生命、时间和人世间的生生死死的人,所以,遭遇这样一首诗,我愿意与其一道,思考思考《活着或者死去》间的某种矛盾统一、与悖论。(公众号2016年04月01日推出,推出时或许忘了配此赏析内容?)
◎萧吾非吾|《忘了看自己(外二首)》(外二首《刚才想到哪里了》《一在二的骨子里》):萧吾非吾的诗,有着某种形而上性,而这样的形而上,来自于某种了悟,是真正的诗与思的结合。因而他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玩味,是打开一扇窗之时让人感受到“另一种阳光”的存在。他的作品“透亮”而深意难测,形而上却不艰涩,在彝族诗歌界,自有个性,是个“异数”。 (公众号2016年4月12日推出)
◎小鱼木语|《旗袍,以及身世(外一首)》(外一首《遇见》):世界可以笼统地说是由自我和自我所面对的一切构成的。小鱼木语具有一双审视的眼睛,并且这双眼睛是诗人的眼睛,是带有情感成分去审视的眼睛,她以这样的眼睛审视自己、审视自己之外的一切。这包括今天她写到的旗袍、自我、自我的名字、以及“遇见”,等。(公众号2016年4月13日推出)
◎玛莎|《这些天里,我一定要节省》(二战时期纳粹集中营一个12岁小女孩的诗):这不是诗,是从内心里流出来的记笔记一样的心里话;这才是真正的诗,它是最真的、最诚的、从一个12岁孩子的内心深处自然流动而出的诗,是真正的浑然天成。本来,例如健康给人带来的力量,例如思想和心灵的纯洁给人带来的纯美,例如温暖和善良心给人带来的感召……美好的东西是不应该节省的,而是要“发挥”的、展现的,可是,在那样的年代,能吗?!可是,在那样的情形下,要想拥有、“发挥”和展现这些美好的东西,唯有先进行“节省”、保证把它(们)保存下来!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感性得一天天觉得是它(感性)害得我活得苦,——当我看到“这是二战时期在希特勒集中营一个叫玛莎的犹太小女孩写的,写下此诗时,她年仅12岁”的介绍时,我没有看内容(只看到了题目),先就泪眼婆娑了:多么可恨的战争,多么残酷的年代,多么可怜的孩子!所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样的诗,这样的孩子,并且,控诉战争,控诉邪恶,控诉暴力!(公众号2016年4月14日推出)
◎吉洛打则|《短诗三首》(《空》《灵》《颂》):吉洛打则兄弟,是一个多情又有着“文化思考”的年轻人。多年前,在西昌,在盐源我家里,我几次见过他与他交流时领略过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未来”的思考。在此处的诗里,除了让我继续领略到他对生养他的那片土地那个族群的深深暗恋与赞颂,更见出一种豪迈、深情和面对未来时的某种“坚韧与彻悟”心态。(公众号2016年04月15日推出)
◎南人的诗歌|《鸟的自由(外二首)》(外二首《一个傻瓜去上海》《骨牌》):南人的诗歌,带有叙事性,但他的叙事不同于别人:具有很强的小说性(即故事性),并且在这样的诗性故事叙述中,不管是使人忍俊不禁的(《鸟的自由》),还是让人啼笑皆非的(《一个傻瓜去上海》),抑或是使人唏嘘感叹的(《骨牌》),笑过、感叹过之后,给人的却是一种深深久久的思索。特别是《骨牌》一首,三个人物、三角形的关系、一段或隐或显的恋情;友情、爱情交织,友谊、爱意错综;忍痛与割爱、取舍与牺牲互掐;眼泪与欢笑、疼痛与选择交织;人性的拷问、爱之真谛的验证混杂……在短短的15行字里,完备地不仅写出了前面所说这些大容量的内容,还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胜过15万言,充分显示出诗的“特异”性能。让我很是喜欢。我要把它推荐给我的朋友们,特别是异性的朋友们——共赏;共品存在于人间(属于我们的这尘世间)的无与伦比的情谊、爱意。(公众号2016年4月16日推出)
◎杨荟|《饭局》:我越来越成为一个女性诗歌忠实的粉丝,特别是一些我所熟知女诗人的作品,对我而言简直具有一种“品牌”效应。女性独特而敏感细腻的精神世界在我看来更适合于与诗歌联姻。今天这首由女诗人写的诗,从“一只手碰杯另一只手紧握拳头”,“一只眼应和另一只眼含泪”,“一只耳倾听别人一只耳接受自我内心声音”的精神上的暂时“分裂”到“等所有的繁华都戛然而止/一个人 用双手/慢慢掏出 咽下的刺”的自我寻求“愈合”“复原”;从公共场所到私我空间;从“应和”到“自我疗伤”,诗人通过对司空见惯的饭局描述,活生生刻画出一些场景某些人的内在精神肖像。(公众号2016年04月17日推出)
◎王志蓉|《暮色中的李莫愁》:诗写得情感内敛,笔锋老道、成熟,情感饱满。透过“在砂锅中沸腾”的“好听的药名”,透过“升腾的雾气”“幻化成一张张破碎的脸”(其实是两张脸),透过“陈旧的帷幕”两个人在彼此疗伤的情景,我们看到了如此“决绝”却又“苦涩”“暗抑疼痛”的“破碎”的心,两颗心。那么我问:纵然千难万难、千辛万苦、疲惫不堪,我们能够选择不爱吗?!如果能够选择不爱,那么,什么才是真爱?——爱又是什么呢?!(公众号2016年04月18日推出)
◎古筝|《废物外一首》 (外一首《一辈子》):对于锁来说,打不开了它的半截钥匙,是废物;而对于失去了打开这扇门的权利、爱的人已经彻底对Ta收回了打开这扇门的权利(对Ta的心已彻底关闭)的人,又不知算不算废物?!
人的一辈子其实还是挺长的,人世间许许多多“传说中”的事,一个人在一辈子里大多都差不多会经历和遇见。而许多时候,不是我们变了,不是我们的初心有了改变,而是生活本身起了变化,是预想中的“未来”真正来到面前时变了模样,所以,真正成熟了的人不会轻易“无知无畏”地承诺,或者山盟海誓,因为他(们)知道那只是一纸随时可以随风而去的空文,“承诺一辈子,/就像拿不知在何处的江山,慷慨地/赠美人”,目的虽然美好,实现起来却非一如想象。我们能做和应该做的,唯有把现在和未来的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一样,珍惜着去过,并且在内心里坚定地去下定自我的决心。(公众号2016年04月19日推出)
◎杨角|《猫和狗不会有爱情(外一首)》(外一首《拥抱》):在相信“猫和狗不会有爱情”却“宁愿相信它们的爱情是真的”的悖论中,彰显出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天性,和宁愿相信这种美好事物的存在的人性光辉。的确,世界的美好由我们的内心“产生”,美的真正源头在于我们的内心。并且,只要我们愿意,一些并不那么美和好的东西,通过我们眼睛和心灵的“加工处理”,完全可以变成是很美和好的东西。这就是同样的世界却有着千万种不同的身姿和颜色的原因所在。
你看,“像一件旧家具,拥抱这个词/遗忘在角落已经很久了”的妻子,经历了被困电梯的一场小小虚惊,便“回到家里,她一言不发,只紧紧地/抱住我”,并且“像初恋时一样”。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爱,也不是不想“像初恋时一样”爱,而柴米油盐的生活,奔忙操劳或者其它什么,遮蔽了我们的爱和我们诗意生活的心;但只要真正爱,方式不再重要,兴许在不经意的瞬间,“像初恋时一样”的爱就会席卷了爱的人! (公众号2016年04月20日推出)
◎重庆子衣|《四月的杜鹃,你们并没忘记》:岁月流转,承载来了生命,也承载去了生命,很多时候,我们的生命就在这样的轮回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存在的“使命”,“活着”的使命。这首诗,虽也有着一定的“描述”色彩,也有尽力把“杜鹃”的意义进行“翻新”的追求,但是,从“这个世界,有时横陈着闪电和风暴/有时潜伏着毒蛇和猛兽”之类对生命内涵之一、过程之一的描写(遭遇“闪电”“风暴”和“毒蛇”“猛兽”几乎就是生命的宿命),从“转身之后,山高水恶/攀爬之上,天远地阔”之类对生命空阔辽远之性质的描写(从生命的精神世界、内部世界来说,生命是“空阔辽远”的),从诗人对“火红”的歌赞,等等,——都引领我们不由得步入一条思索生命、思索生命存在价值的幽秘之路、哲思之路。(公众号2016年04月21日推出)
◎慕白|《我把故乡弄丢了》:看到这个诗题,我们可能都会自然想到著名诗人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不过与梁小斌写一代人的精神痛楚及对理想、信念的追寻不一样,慕白写的是艾青般对故土的深情。当我们读到“其实故乡就是一滴泪/悬挂在腮边/欲落未落/是一颗粮食,梗在喉咙里/难以下咽”的句子,我们便不再怀疑《我把故乡弄丢了》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再担心它这是否是肤浅的模仿写作了。我们更多的只是沉浸在了它给我们带来的浓浓故土之情里而忘记了拍手叫好。(公众号2016年04月23日推出)
◎王国清|《我的羊只负责埋头啃青》:王国清的诗歌,一直追求并抒写着一些短小和灵动的事物,他的诗歌有一种平实之美,没有穿金戴银,他只是“如实”地抒写了自己要么是瞬间、要么是萦绕于心灵的感悟。在这首《我的羊只负责埋头啃青》也是如此,他抒写了一种面对目前的“诗歌与江湖”的另一种心态,其诗语可以寻味。
就因有这样的个性与特质,他主持的“清哥在线”平台上所选用和分享的一些诗歌,都一直有短小精巧、干净灵动的特点。
最后再一句,说到彝族诗人王国清,我便自然而然地又想起他的一旧作《试问三星堆,谁是我的王》,只看诗题,就给人以意味深长、情卷长风、怀古思今的浓浓民族情怀,可以堪称他的代表作。(公众号2016年04月24日推出)
◎鲁娟《下午》:《下午》写于2006年11月22日(创作日期标注见发星编《独立》总第14期)。它短短6行58字,写得温婉可人,十分温情;含蓄生动,精致隽永。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似乎都从那短短58个字里饱胀着要破裂而出,而寻求“美好”并一直为止而展现和表达是鲁娟笃定的行为:诗人通过下午、阳光、乡下、亲戚、野蜂蜜、甘甜、花、盛开、念叨、长长、族谱这些很生活化的词语,写出了生活的一种温馨、惬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融洽的情感相依、相靠的赞美之情:乡下的亲戚从“我”(诗人文笔精练,诗中并未出现“我”一词)这里得到“认同感”(“正如那时他正在念叨/那些长长的族谱”);而“我”则从他那里得到了野蜂蜜,“舌头接住久远的甘甜/感觉一万朵花在头顶盛开”——“我”也从他那里得到了一种“温暖”,一种在人与人之间获得尊重的“温暖”——他是因为“我”是他的亲戚(也许是不远百里地)才给“我”送野蜂蜜,“我”吃着感到比以前吃到的野蜂蜜还要“甜蜜”(“感觉一万朵花在头顶盛开”),因为蜂蜜里有亲情,不然,以前为什么就没有“感觉一万朵花在头顶盛开”呢?作者感觉的野蜂蜜的甜,三分之一缘自野蜂蜜的“的确甜”(物质享受的“甜”),三分之一缘自“下午阳光正好”(天气以及环境的“甜”),另外三分之一缘自“他正念叨着长长的族谱”(人情给她带来的“甜”),正是诗人对这三“甜”之感受抒写,让我们真切感受诗人精神世界的“玲珑剔透”和她对“尘世美好”的时时感悟能力。
这首小诗,不仅是写“幸福感”的精品力作,它同时在看似轻描淡写间成功写出了族人之间那种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所以说,这是一首描写民族(彝族)风土人情的经典之作!也许外族人因为族别间生活习惯的隔膜,没有我们这些族人那么深有感触,反正我是读得深有感触感同身受。通过这样的解读,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没有作为彝族人的“有心人”鲁娟,就没有这首完全可以成为彝族诗歌经典的《下午》!(赏析内容缘自沙辉评论《尘世的歌赞,精致的隽永》一文)(公众号2016年04月25日推出)
◎霁虹|《一匹远去的马远去了(组诗)》(《蹢脚舞》《太阳》《一匹远去的马》:今夜,读着在不远不近的会理的霁虹兄诗歌,他对民族、对弟兄姐妹的深沉之情的抒怀,让我想起去年年底左右时他和我的鲁院同学(班长)杨佳富在一起谈诗饮酒而大醉中给我打来电话的情形。虽然我俩还未有机会彼此一见,但在那时刻,在家里接电话没沾一滴酒的我也是醉了,一半为思念早便神交已久而在鲁院建立深厚友谊的兄长,一半也为同样慕名已久的霁虹兄在同我通话中的话语相投:或许,写诗的人都这样吧,如此“自作多情”。即便如此,我还是带着在一种亲切感中故意拉开阅读时先入为主的情感的方式去进行阅读,当我在霁虹兄的“指引”下看到“我们”的“妹妹”远嫁他乡:“一片土地/都被一种淡淡的忧伤/深情围绕”,我也是不由得“英雄泪沾巾”;而当“有无数的灵魂/在月光里自由地飘荡”之时,我们也会在自我的意念中“牵着我的兄弟的手/牵着我的情人的手”跳蹢脚舞,“把山撼摇/把地撼动”“在生命里铸进了/野马一样奔腾的力量”。由此,我虽未见霁虹兄,但一个对自己的民族、对自己的弟兄姐妹胸怀深沉之大爱的彝子形象,便立在了那片永藏于自己灵魂深处的乡土之上。(公众号2016年04月28日推出)
◎格衣木乃 |《屋顶》:此诗我于2014年始见于由比曲积布主编的民刊《蓝鹰》第三期,后来我在一篇应邀评论《蓝鹰》第三期的长篇评论里专门提到了它。从我个人角度,这首诗歌是很难得的揉民族性于“无形中”这样一首好诗。对我而言,在我的阅读理解中,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呢?表达了诗人的一种回忆,一种回忆中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情境:大山里的生活,低矮的草屋,以及众多(在此,我要强调这个“众多”)的与此相关联的生活和生活况味。而这样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情境、这样的生活和生活况味当然与彝族人曾经很普遍“大山里的生活,低矮的草屋”的生活状态和方式密切相关。
在这首诗丽,“那里长满了指甲和青草”“那些破茧而出的声音/从一个屋顶传到另一个屋顶”,这样的句子深刻而艺术地强化了“彝人生活状态”的意象和主旨描写;“此刻,你用力拍打墙壁/墙壁传来的疼痛感/就是它意义的全部所在”,而此刻,我要说,我们用心看这首诗,也会传来某种疼痛感;“在草地和屋顶合租的上空”,让我们一起“拿出火柴/点燃了这被梦挤满的天空”。这首诗是我所最看重的彝族诗歌之一,被我认为是像鲁娟的《下午》一样,把诗人自己的民族(彝族)情深深藏于文字之下的被我称之为彝族诗歌“新写作”的代表性作品。如果让我主编一本当下彝族诗歌经典作品集,我肯定选入这些作品。(公众号2016年04月30日推出)
◎阿库乌雾|《诗歌两首》(《黑色无罪》《轻盈的信仰》):阿库乌雾思想和作品的一些特征,在这里也有所“显影”,比如“巫气”,比如“神性”。而我一致认为他的最大特征与过人之处,就是他的批判精神。所以,这两首诗给我的印象依然是:他盘坐于某座神秘高山,周围是他思想的“巫气”(犀利)缭绕,在这样的氤氲状态中,却闪现出一道道灵光,撕破和照亮了现实(由物质和欲望构成)同样雾霾重重的天空!(公众号2016年05月02日推出)
◎普驰达岭|《我拿什么来下酒》:都城北京与南高原,是诗人普驰达岭永远不变的两个精神靠椅和坐标:一个(后者)是故土,一个(前者)是第二故乡现在的家园;一个是深烙在心尖的精神记忆与依恋,一个是靓丽在“眼前”而实实在在地承载着自己的现实生活与美好的当下的、和时间一同与自己向后“漂移”着的那艘生命船。老实说,我对于诗人普驰达岭的敬仰,不仅因为他的诗歌的“风采”,因为他对诗歌的“双手合十”般的无比虔诚,更是因为他对自己当下所脚踏着生活着的京城和曾经那么熟悉如今依然如此眷恋的南高原的无限歌咏。这是为何?因为我觉得,他对京城的抒写,代表着他对当下生活的无限热爱,而他对南高原的歌唱,代表着他对历史、对曾经、对民族的源于骨子里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如此丰富甚至显得有点复杂的情感和与之相应并是具有深沉诗意的抒写,我觉得不是一般的肤浅之人所能为。《我拿什么来下酒》也许是少有的他没有直接对南高原进行意象书写之作,但是,“景色总在远处美丽 记忆在雪中凋零”,透过“冰天雪地的北京”,透过“冬天是春天出海的船”,我们又何尝不能望见一个可以代表着温暖、爱情甚至是美好记忆的“可以拿来下酒”的南高原呢?(公众号2016年05月04日推出)
◎加主布哈|《十夜拾语:<第二夜>》:《十夜拾语》的题目来源:它是作者分别在十个晚上思索和创作的结果。它分十个小节。……诗歌所要表达的是诗人心底里平时和生活中所无以言说的情感。《十夜拾语》特别让我欣赏的地方,是加主布哈作为一个对山地生活和民族情感十分丰富的彝族人,他艺术化的——就是说,他含蓄的而并非揭斯底里的、委婉的而并非咄咄逼人的——传达出了自己心底里那份平时里无以言说的民族情感、民族意识和民族情结。可以说,他这里的一些诗句,非经历了同样的生活体验者不能理解。而这样的句子,对我来说,是绝对精彩的,如:“老虎立在祖母积雪的屋顶,眺望群山/……/我回到山寨,目睹马厩怀上阴谋/小马驹倒躺在地/饿鬼的长发遮挡了月光/今夜,让祖先从我头盖骨上倒立吧”。
其中,“老虎立在祖母积雪的屋顶,眺望群山”之语,简直精美绝伦,让我玩味再三:熟悉彝族生活的人都知道,彝族人以前住在山上住的是瓦板房,低矮,有时候它就修在地坎下或者就傍着大岩石而修建,它与坎和岩石一般高。积雪时节,老虎或立或卧在与岩石一般高的“祖母积雪的屋顶”“眺望群山”,——这老虎,何等的气势!——这是何等让人惊异惊悚又如此绝美的画面!如果我是个画家,绝对要把这个画面形成于画纸上。它以不动声色不留痕迹的方式,传达和挖掘出了一种很“民族”的东西:一种山地民族粗狂、野性却又充满苍茫与无奈感的生活图景。什么是具有民族味的诗歌作品?什么是具有开创性的民族元素的诗歌创作?我认为这就是!我总觉得,在新时期,要探索民族诗歌写作的新路子,不能继续换新鞋走老路。时代在变,美学意识、审美观念在变,我们审视自己民族的方式、角度和对诗歌的阅读期待心理也在变。有句话说“过度的热情是可疑的”,不先入为主、不盛气凌人,不滥抒情,不以民族“架子”来卖萌、不以民族“架势”来排阵造势,是当下彝族诗歌新手在学习写诗时应该注意的。让民族性隐形于其中,含蓄、高妙、深邃,富于理趣、玩味价值和审美意义的书写,应该或者说可以成为当下一种值得探索的民族诗歌新的写作。这比那些“炫族性”“炫身份”的、尽力地“出卖”自己浅白而被千万人反复歌咏过的民族元素的,不知强上多少倍!
(摘自沙辉评论《“打工,就是扛着故乡的胸脯去苦行”——对加主布哈诗歌《十夜拾语》的阅读札记》一文)(公众号2016年 05月09日推出)
◎吉狄马加|《诗两首》(《自由》《土墙》——摘自于《定笮彝风》诗歌专号):《自由》:正如对什么是诗歌的回答一样,自由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极其宽泛而难以三言两语说清楚道明白的“概念”。因为宽泛,所以难以概括。奇妙的是,作者凭借诗人的天性,于含蓄灵动清逸的一种问答式结构和“叙述”体语言中,作出了精准的、深入内里的、没有道破,却有万千释义的充满诗性的解读与回答。
《土墙》:不仅是美妙简洁的意象和宁静旷远的诗句韵味令人着迷,如“远远望过去/土墙在阳光下像一种睡眠”,更是那能够穿越时空、跨越种族,似乎无时不在地萦绕于诗人精神世界的旷古大胸襟、人类情怀,自然地打开一种博大的气场,轻易地打通时空暗道,随时能够点燃和敞亮阅读者的内心和情感世界。而这,就是成为经典的象征。当读到“因为当我看见那道墙时/我的伤感便会油然而生”,回望我们的历史沧桑,回望我们曾经的真实生活图景、生命体验和祖先远去的身影、历史的真实,阅读这样充满历史的回放功能和情怀的诗歌,我们的内心不会无动于衷,而是不由得产生电流流过般哗啦一声响的震颤,为之动容。(公众号2016年05月12日推出)
◎吉连成拉|《牧羊姑娘(外二首)》(外二首《凌晨的村庄》《一场暴雨》):吉连成拉的诗歌具有直击现实的努力、思考和力度,他所关注的不是简单和纯粹的抒情,也不是简单地发恼骚,他是勇敢地面对了生活、生存这样的字眼。1、“收到工钱的父母脸上开着花/想着是一颗种子掉进肥沃的土地/提亲的说媒的就像墙角的老鼠/从未有过的幸福随时光流了一年”,让人不知是该喜还是悲。——人的真正幸福或许就是生命的真正自由与自主。2、“我来的时候什么也没发生/我走的时候什么也没看见/只有几只鸟在树梢捧腹大笑”,生活,习以为常,让我们对很多东西(如悲悯、同情、互助、自爱……)麻木了?还是让我们对其视而不见?——人的初心、人对事物的新鲜感,或许是成为“人”的必须。3、“一条内衣落在窗外的树枝上/谁也不去猜它经历过的场面/窗台上落满灰尘的树叶/像极了某个人的一生”,人间“秘密”在远处、别处,也在近处、我处甚至就在我们内心。——如果人间没有了“秘密”,一切“坦诚”如天地相见、相对,没有了阴谋阳谋,没有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之类,我觉得那应该是很美很美的。(公众号2016年05月16日推出)
◎翟永明|《在古代》 :看到翟永明的名字,我就想到“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这样的概念(虽然对她的作品我读得不是很多——而实力派的作家诗人就是如此,你无需阅读太多也会感受到他的非同寻常),我就想起成都的”白夜“酒吧这个与诗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名称(虽然我没有亲临过——我不是一个“爱走”的人,虽然也时时因为对重复生活有倦怠之意而对“新鲜”的远方心向往之)。1984年翟永明组诗《女人》以独特奇诡的语言与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撼文坛。在我的印象中,她的作品虽是”女性诗歌”却并不显得绵软而给我以一定的硬实感。《在古代》依然如此。它让我深深思索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情,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或者换个角度说,对于诗歌创作,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是最可爱迷人和最适合于我们的爱和情的表达方式?(公众号2016年5月18日推出)
◎王单单|《工厂里的国家(外二首)》(外二首《判一块石头死刑》《在昭通》):王单单的诗歌语言给人一种似近又远的感觉,他在口语和日常化中找到了让这样的口语和日常化语言与我们适当“拉开”距离的支撑点、发力点,以让我们在这样的似近又远中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他的魅力特别是他的思考。这是很了不起的一种创作方式或者说是能力和修为。(公众号2016年05月24日推出)
◎张漫青|《空虚不可戳穿(外三首)》(外三首为《天空》《安全》《把失败搞大一点》:张漫青的诗歌显得极其自然,自然得几近于一个初学诗写者,自然得纯朴、似乎不见技法。然而,自然不是随便,自然,是宇宙的本质,真正自然的事物,是世界的构成元素之一。(公众号2016年5月28日推出)
◎马海吃吉|《诗歌二首》(《彝人的木柜》《祭祀》):我虽然没有系统读过马海吃吉的诗歌作品,但是,我以形成文字的方式点评他的诗歌不少于三次,就冲着这点,我也算是比较熟悉他的诗歌了。说老实话,我一直觉得,除了他的那种源自于骨魂的对民族情怀的抒写精神,直到出现他的长诗《深山夜语》之前,他的诗歌作品不是最让我叹服的那类作品,“《深山夜雨》集中而成功地展现出了马海吃吉作为一个思考多年、写诗多年的彝族诗人的真实写作水平,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这是一首具有大容量的、诗性十足的长诗,也是一首马海吃吉自己的大制作、大作品,不管是从精神体量、思想深度,还是从艺术性上考量,它都是马海吃吉目前集大成式的长篇力作。”(见拙评《真正的大山之子——由马海吃吉的长诗<深山彝语>说开去》)。以我的角度来说,由此,可窥马海先生创作之一斑矣。(公众号2016年06月01日推出)
◎汤养宗|《午门》:“午门”是一个中国元素的词,中国人讲究“门”,连问路都是说的什么什么门,何况是皇宫里的午门,更具有沉甸甸的文化元素。汤养宗抓住这样一个词,通过一扇“小小”的午门,“纵观”古今、历史和“天下”,以一系列的具象描绘,通达诗人自我神思所能抵达处。(公众号2016年06月07日推出)
◎孙阿木|《让阳光晒干我的身份(三首)》(《草木》《清晨,我们或者去集市采集鲜花》《遥远的词》):我认为孙阿木是彝族年轻人中最有才华者之一,影视、音乐、诗歌等等艺术门类,他都在有所涉足,并且是很有“独成一类”的意味的。我曾经评论他说他是我所了解的彝族诗人中最有后现代精神的一个,甚至可以称得上“第一个彝族后现代诗人”,因而引起广泛争议。戏剧性的是,后来也有“外面”的人称他为后现代诗人了。孙阿木的诗,属于不好理解的那一类型。他惯常性使用的是类似于“你的椅子认出了你的臀部”这样的反向性、逆向性的思维方式和语词;是运用的“肢解中的拼凑”,即“解构中进行重组”,即孙阿木的诗歌是把生活进行碎片化、解构化、肢解化,然后提取其中他觉得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那一部分、那些词语,再进行“重组”,而使其成为独属于他的那些思维模式、诗歌、那一片“诗人眼里的世界”。(公众号2016年06月14日推出)
◎施施然|《我常常走在民国的街道上(外二首》(外二首《夜读<红楼梦>》《西单表妹》):读《我常常走在民国的街道上》和《西单表妹》,我在一种很“受用”中,在结尾里心“咯噔”触动了一下,然后心“软”得不行。施施然的这些结尾真有小说里的“欧亨利式结尾”的魅力。(公众号2016年06月18日推出)
◎敕勒川|《三匹马在河边饮水》:丰富的画面感,动静结合,远近相生,有意境,有寓意,意寓互生。意蕴和寓意就在这画面中,任尔解读,任尔想象,任尔思索。(公众号2016年06月24日推出)
◎吉狄兆林|《近作三首》(《我曾这样消磨时间》《这一年》《我想抚摸你》):兆林兄是一个从文字间可以让人轻易地嗅出他的幽默、嘻哈与智慧的人,他的口语化带幽默与自我揶揄性的诗歌语言,成为“独成一派”的兆林式诗歌语言,成为独具一格的“这一个”。而可贵的是他的此种风格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源自一种“天生”,是本性使然,是一种自然。许多东西,贵在自然,刻意便不美,诗歌亦然。吉狄兆林诗歌的另一可贵之处,是它不是只是幽默而幽默,只是自我调侃而调侃,而是从中见出骨子里某种甚至近于“顽固不化”的自我精神坚守,和他对“人性化”(从某一角度理解,这也即“精神自由”)这个词的迷恋与追索,以及他对人生五味、况味的深切体悟。他以自己的“高贵”血液(为诗的血液、为人子的血液),“安于现状现时”地站立和行走于他的大黑山、矮郎街,骨子里只有某种“鄙视”一切的傲气、散淡心。而这些,都是当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样一个时代里所稀缺的。他的诗歌和人格的最大魅力,正因为它们是站立在了这样的"基点”上的。(公众号2016年06月27日推出)
◎千山松颂|《我站在风中听自然的对白(三首)》(《致自己》《迷失》《爱》):千山松颂的诗歌,有着明显的“青春期写作”痕迹,是青春的跃动,成长中的思量:“多少的泪水孕育了/一条叫做成长的路”“只要是站在那里/双脚不痛/那就是立足之地/只要是走在那里/双腿轻轻/那就是适合自己的路”。
想强调一句,《致自己》是一首将叙述、抒情和哲思巧妙结合的好诗。(公众号2016年07月06日推出)
◎舒羽|《最了解黑暗的是光(三首)》(《灰雀》《郁特里罗》《为爱命名——给女儿朵朵》):舒羽的诗,首先给我一种“沉实的思考”的力道和意味,读她的诗,从字面上看不出是女性诗歌。她的这一风格,并不与她所生活着的白娘子传奇的诞生地杭州西湖的阴柔和小家碧玉彻底一致,她的诗歌是沉实思考中有柔和,是柔和中的沉实思考,有种阴阳相生、刚劲与柔美互混的特别的味道。(公众号2016年07月14日推出)
◎ 苏建斌|《我的内心是一部水浒(外一首)》(外一首《西游记》):诗人在这里面对着或曰用诗歌面对着名著:《水浒传》和《西游记》。相比之下,后一首即《西游记》写得比《我的内心是一部水浒》漂亮:它紧扣这原著《西游记》相关内容,精彩之极地写出一些人物(妖怪、观世音、猴子、小鬼、悟空、高僧即唐僧)之间的微妙关系、“无奈人生”,在具有某种隐喻甚至是影射中发人深省。而《我的内心是一部水浒》这样的题目原本是一个很好的“命题”,遗憾的是内文太过直接与直露,让我们感觉作者是从内屋直冲而出而“喊叫”出了自己的意图的,诗歌不是真的《水浒》,委婉含蓄也许是它所首要要求的,这层感受我们也可以直接在他写得非常之成功的后一首《西游记》中得到验证。(公众号2016年07月23日推出)
◎和四水|《我向毛主席敬献花篮(外二首)》(外二首为《取稿费》《火塘》):这三首诗,特别是前两首,很具有场景性,故事性,把它们当作袖珍小说来看也无所不可,但在这样的娓娓道来中却给了我们一种深深的“信服”,使我们从内心自觉认同了他的生活“观点”,而使其远离了说教的意味。(公众号2016年07月30日推出)
◎今古阿嘎|《花海不是海(外四首)》(外四首《父亲与烟》《回家的路》《兰花烟》《如山》):人活着,其实不需要弄得多复杂,但是我觉得不能不活得“有心”一些。就像今古阿嘎的诗歌,面向自己所能目击的事物,面向自己周遭所能真切体验的生活,面向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和那片土地上的父老们,真诚地活,真诚地体悟,真诚地抒写。并且做得那么干净、简洁和用心。这样,生活两个字,便真真切切实实在在被书写出来并嵌入了自己的生命力、生命里。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人生,值得羡慕与提倡。(公众号2016年07月31日推出)
◎王国清|《不敢删除标注为我的号码》:生,死,怀和念;获得,逝去,归于永恒(永恒的生,永恒的死)。——这些是在人间悖论式轮回的“人生定律”。一个生命的逝去、一段真挚的人间情,终归因各方面的原因难再续,或许只是必定在我们的心中怀念、永存。母为天下之最大,自古写母亲的诗文也不胜其数,而王国清的这首同样是以纪念母亲为题材的短诗,不空谈,不大论,能从旧题材写出新颖,道出人间真情,做到了以诗舒缓、纾解自我情感的淤结、淤堵。《开放的心胸》的作何杰米·彭尼贝克通过幸福实验发现,运用抒写来表达自己情绪的人国家健康。对于个人而言,这是我们从事写作的最大的“意义”。
在本诗里,作者以“母亲、电话号码、手机、我”这四者间的关联上去抒写,写唯有凭一串“冷和静”了的号码以及旧手机连通天地,遥寄对于母亲的哀思,衬托出母亲曾经如此鲜地活着、而今斯人不在的“反差”,以及由此给作者带来的无奈、悲痛与怀念。这首诗,不弄玄虚,开篇即以“天堂”之类的词点出内容与主题,后紧紧抓住“电话号码”的维系情感,它干净而简洁。(公众号2016年08月02日推出)
◎杨康|《一个土豆也是我的明天》: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其实是拥有着一切的:“悲伤已经穷尽,那从此以后/就别再悲伤”,人在绝望的时候,其实也是最强大的时候:“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止住眼泪/给我走向明天的希望”;人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其实也是最有斗志的时候:“一个土豆也是我的明天”。人是最有精神“弹性”的生物,最会置之死地而后生,我在想,是不是因为人的这一特性,人才最终成为了这个地球的王者?《一个土豆也是我的明天》是人的韧性和自强精神最好诠释和书写。(公众号2016年08月08日推出)
◎吉克木呷|《这个夏天我们都在写诗(外二首)》:要想做一个诗人,就是要“异于常人”,就是要在日常中发见常人发见不了的事物和情感的细微处、不同处。吉克木呷于平常事中把眼光和情感深入事物和情感的内部而使事物和情感无处遁形的特异本领让我万分惊讶。比如他在乡村的玉米、辣椒、牧童、河流等夏天里一切都在蓬勃生长的事物比喻成是“这个夏天我们都在写诗”的鲜活有味,比如他对“我站于树下/伸手一触及树干/顿时蝉鸣四起/群鸟惊飞/透红的小果子们/在叶子间一一露出头来/那个争先恐后的样子/以为外公回来了”的神奇意象的捕捉,比如他的诗歌的具有浓郁乡土和生活气息,他的这些举动,让我对吉克木呷这个由平常和熟悉不过的姓氏(吉克)和名字(木呷)构成的陌生名字不得不侧目。由此,虽然我对这个叫吉克木呷的人和作品无所了解,但是除了我觉得他需要在一些字词的语法逻辑上值得注意和锤炼(比如“我是玉米和花椒树之后/在土地上长出的第三行诗”和“而我正诗兴大发写第七行”间的语法逻辑是不是没有问题?)之外,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他已经是或者必将是一个大有成就的诗歌写作者。(公众号2016年08月11推出)
◎安琪|《鞋子问题也是我的问题》:此诗是安琪女士首尔之行的诗作中我最喜欢的一首:短小,感性,包夹了拟人、寓言、童话的多层元素却不事雕琢和夸饰,自然得犹如顺口给人讲个故事,自然得犹如与鞋子低语和表示歉意。诗人的悲伤,只有诗人自己能够望见,安琪对虽然短暂却也为生命构成中的一部分的首尔之行的留恋、纪念,安琪对虽然短促却也为“曾经真正拥有”的一双凉鞋的真诚致谢、感恩与留恋不舍,我以为却不一定是人人可“感同身受”的了:这就是诗人的过人之处。俗话说弃若鄙履,安琪则反之,在精神世界。诗人就是如此感性的,感性得甚至匪夷所思不可理喻,然而,如若诗人不如此,也就不是诗人了!它充分敞露了安琪的活得很感性、“很精神化”的诗人秉性,和她时时“通灵”而与万物灵魂相交、同世界万物互为兄弟姐妹的慈爱情怀、精神特质。同时,它也再次“暴露”了安琪的“信神”主义。(公众号2016年08月14日推出)
◎唐刚|《陀螺》:唐刚的《陀螺》,不得不让我们相信:诗歌很多时候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而并非闭门造车。《陀螺》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表达,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跃然纸上,并春雨般润无声地窜进我们心坎。(公众号2016年08月21日推出)
◎灯灯《我的男人(外一首)》(外一首《那一年》):回到生活,回到口语,拒绝凌空蹈虚,拒绝艰涩隐讳,是当下许多诗人所自觉选择的诗歌写作道路。《我的男人》《那一年》就是如此。就像“他回来只做三件事——/把我变成他的妻子,母亲和女儿”,如果能在简单的、大众化的语词中找到深刻而隽永的诗情和诗意,何乐不为?(公众号2016年08月30日推出)
◎吉时拉根|《火塘旁,听雪融的声音》:好诗有多种,其中之一种,是不管在语词上还是在意境上都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新鲜感。吉时拉根的这首《火塘旁,听雪融的声音》就是这样一首好诗:语词清新、简炼、有味;面画悠远、有意境且意绪撩人,情景交融,画面感强、意韵丰饶、情感浓郁而内收;又兼具民族性、地域性和民族情、地域情。在当下中国诗坛,我觉得有两股诗写风格占据主要流向,一是以书写普适化价值和情感为要、代表着主流的时下所流行口语叙事化写作,一是以地域性、民族性和抒情性为求的民族诗歌写作,前者重叙事性,后者重抒情性。而我欣赏和所认为的中国诗歌最有前途和出路的是把叙事和抒情完美结合的写作方式:抒情是诗歌的固有形式,完全抛弃抒情是背道而驰而行抢小说散文之类“饭碗”的行径;一味追求抒情又嫌太过“赤裸”,以情盖义会削弱诗歌的丰厚度和主旨表达,抒情太旺会有“咄咄逼人而人远之”之可能性。所以我认为把抒情毫无迹象地揉之于叙事性书写中,是最好的诗歌写作风格追求,对于民族诗歌,在此基础上揉之以民族性、民族情、地域性、地域情,是最好的、最能形成自我性的书写方式。吉时拉根的这首诗,就是这样的诗歌,“火塘”“雪”“支格阿鲁”等语词揉进了自已的民族性民族情和地域性地域情而又不“咄咄逼人”,同时也把自己浓郁的抒情色彩融合于对画面的“叙述”中,在极强的画面感中让所抒之情隐于其中而又不是完全退于无。(公众号2016年09月09日推出)
◎林冬倩|《海中晨曦(外二首)》(外二首《马儿仨》《街头编草艺人》):读林冬倩的诗作,让我们感知到她作为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不断靠近生活本身、事物本身、靠近诗心和诗境的努力及收获。她的诗歌是源于生活的,是从生活中发现诗的因子然后加以书写,她的诗情是从生活中发生和阐发出来的,她不像有些人,是先有“情”再去寻找事件、素材和语词,她是先有了“事件”、素材和生活内容产生了诗“情”才去寻找语词和表达符号。她的诗歌语言差不多每首都明显是以书面语为主兼杂以口语语词的表达形式,但还没达到成功的揉合,二者间尚有裂痕;应追求再疑炼和张力、内涵及韵味。(公众号2016年09月11日推出)
◎莎玛雪茵|《不曾放开那双手,如今在何处握着思恋(三首)》(《天空》《雨打梨花深闭门》《茶缘》):莎玛雪茵的诗是纯正的诗,是自然之诗,带着李清照般的某种哀怨和悲怆,又时时闪现出某种“古意”和古典的韵味。从莎玛雪茵的诗中,我们可以时时感受到她那颗对完美的人间情谊、完美人生的追寻和坚贞精神;从这样的精神表达中,我们也不难在心中感知到诗人是理想化的。如果说,世间还有纯粹的理想化的人,那非诗人莫属。而于生活,与现实,于烟火尘世,那些太完美甚至太唯心的绝对理想化的事物,永远只是闪现于生活的虚空中,现实的远方,烟火尘世的灯火阑珊处。
于是,诗人便走在了这样一条自己与自己无始无终地“较劲”的路上。《天空》一首,就是这样的最好诠释与例证。
《雨打梨花深闭门》一首,题目就直接应用的古诗词里的句子,很有古意,而一句“不曾放开的那双手/如今在何处握着思恋”,颇有一种让人的心都“碎了”的感染力,情意全出,让整首诗都“亮了”起来。《茶缘》一首也与《雨打梨花深闭门》类似,传达出一种满怀期望、期许与希望中又不无哀怨与伤感无奈的郁结的情结,一句“一首云禅心/忘却人间万种心”,即使是一个铁石心的人,也不会不为之动容,生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感叹出来,而让我们再次感知到诗人那颗古典和深闺式的对完美人间情坚贞不渝的向往和追寻心。(公众号2016年09月18日推出)
◎阿诺阿布|《让谎言在陌生的城市疯长》(原题《布拉格之秋》):一致超喜欢阿布哥的诗歌,他是我的诗歌偶像之一:人有学识有阅历,足迹浪荡飘泊四方,善思善悟而能言善道;除去为政治游说的一面,他这个人颇有一点孔子之类诸子百家游历四方的味道——他是现代版的一个“行吟诗人”。不管世人如何评价阿布和阿布哥的诗,我对他的浪迹天涯四方游历又能够“喋喋不休”地潇洒劲、对他的“有思”而洒脱漂亮的诗歌心是心向往之的。
他的诗歌有一股学识味、潇洒劲,抒情的劲道足,阐发的思考力度大,承载的人生旅程味浓,抒情而拒绝空洞地抒情,写灵思妙想却只忠实于自我的真实感想而与搜肠刮肚的所谓灵思妙悟毫不沾边;语言自由、灵动、美妙、真实,巴心巴肝,贴心贴灵魂,表达自我悠远情思以臻炉火纯青、“毫无挂碍”之境。阿诺阿布的诗,是自由之诗、灵妙之诗、潇洒之诗和有味之诗。一句话,阿诺阿布,人是潇洒之人,诗是洒脱之诗。(公众号2016年09月25日推出)
◎采荇|《秋事》:艺术讲究“动”“静”的相生、相得益章,诗歌也如是。这首《秋事》,就是“动”“静”相生而相得益章的典范之作:苍穹深邃,云被抹得寥寥无几,太阳的光刺扎人的力度小了,地上匍匐着秋的魅影,人间的心情搁在日子上秋风无力掀动,地下却在清仓腾库,一群力量正在擦拭镰刀。通过这样的“压缩”式阅读,我们依然能读出文字中显示出来的秋的神韵:富足而静谥辽远,喜悦而安详自然;一种静谧中的生机、生动中的静谥从字里行间自然溢出,悄悄浸润了我们的每一寸感官以及心田;将秋事写得灵动而艺术感自生,使四节八行的文字的质感十足、迷人,建造起了一个充满韵味的诗意空间。(选自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第41期,公众号2016年10月04日推出)
◎海松(吉布依祖)|《问天深邃,问地厚重》(原题《九月》):看到清哥叫我点评点评的此诗时,正值十月的国庆假,农历上的时节也刚好步入九月,我刻意翻了翻手机上的日历,再过五天就是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了……还有,看到这个《九月》的题目,读了里面的内容,我心里莫名浮出一种缅怀式的思绪;看到《九月》这个题目,我还想起了中学时代看的一部根据古龙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九月鹰飞》,电视剧里主人公飘逸潇洒的风度、超群洒脱的武功,天上地下,从来也没有人知道他的“飞刀”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刀是怎么发出来的。刀未出手前,谁也想像不到。加上华美的布景和迷人的江湖故事、关于爱的故事,这一切使人飘飘然似乎自己也脱胎换骨成了有故事并且武艺同样高超的飘逸潇洒之人,却忘了自己是如此这般的凡夫俗子凡胎俗骨一个:它就是如此地使人惬意畅快之极。现实里,时节步入九月,就已进入金秋,这于我这贫寒出身之人而言,不管是对于眼睛里的色彩还是肚子里的食源来说,都从心底对秋有着一种很深的特殊情感。——说了这许多,总而言之,九月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个“有故事”的月份,是一个有着“另类”情感的月份。
而我不知这首《九月》的作者和九月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我只是从他的文字里,感知到他似乎也在九月里发生了一点什么“故事”,至少,我可以肯定作者对某一年的九月,产生过一种深深的情感,甚至是某种怀念式的情愫。一句“面对哑口无言/背对潸然泪下”,道出了古今中外多少人,面对人与人之间、人与时节之间的“那些事儿”时的相同遭遇!而也许,那样的一个九月,连同那个九月里的天高之上的太阳、云淡之上的天空,和丰收大地上的一片金黄、落叶纷纷下的走向萧瑟,以及一些人和事,一起“转身”,一不小心都成为了“过去式”,而再值得留恋也只是变为了一种无奈:“爱或者不爱/要么痛 要么碎/但一定要转身/要么面对 要么背对”。我还想插一句的是,不管我们那个时代(我相信作者和我同属于一个时代)的武侠剧和武侠情结,还是不是当下年轻人的“童话”——评论者定义,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我知道当下是穿越剧、魔幻剧的时代,但我相信,不管时代追求的是什么“剧”,有个主题是“纠缠”着人类始终的,那就是爱。所以,《九月》一首里到底是藏着作者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关于爱的故事,这对于作者、我们和这首诗,都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对九月有了感觉,有了感触,有了感情,有了这如此多的留恋甚至某种人生无奈之下的唏嘘感叹和了然的自我感悟。让我们一起在“问天 深邃/问地 深厚”的九月的富足和衰败、辽远和苍茫中获得珍惜,获得爱的、生命的意义和真谛!(公众号2016年10月06日推出)
◎加撒古浪|《我欢喜这翠绿而明亮的忧伤》(原题《酒后真言》):加撒古浪一致用干净、简洁、清爽、朴素和真挚的语言表达着自己同样干净、清爽和朴素而真挚的情感。《酒后真言》,光从诗题上看,作者就采用了直截了当而非忸怩作态或者遮遮掩掩或者半遮半掩或者故作高深神秘的言说态度,他的此番行径初初看来或者在不明就里和自以为是地一味追求所谓的“含蓄”者那里看来,也许是太过直接和太不“遮掩”了。殊不知,这也才足见了加撒古浪的纯真、真诚和“可爱”。此诗以一种如上所说的语言和态度,表达出一种纯真纯情里带一点忧伤的对所爱慕之人的恋与爱。并且,全诗中的意象都是极其清新、奇异、漂亮而迷人的:“酒后,心里只剩下空荡,空空荡荡/自已,就像是屋后那座被遗弃的木屋/房门紧闭。心里的土墙却摇摇欲坠/被雨淋湿的木条,渐渐腐朽/你就是那一场雨,我一直在深夜被你淋湿”“我急于在月黑风高的夜晚为你点灯”,好好品味吧,这都是些非常非常美妙的手法和意象,“我一直在深夜被你淋湿””“我急于在月黑风高的夜晚为你点灯”之类,多么漂亮!——也代表着非常美好的情愫和企求,读来让人唏嘘,并为世间有这样美好纯真的情和人而慨叹。(公众号2016年10月12日推出)
◎牛玲莉|《我只想回归肃静专一做事(两首)》(原题《白》《只想》):从这两首诗作中可以看出,诗人牛玲莉是一个具有隐士精神或思想的人,她“大隐隐于心”。处于如今这样一个年代,我觉得大隐不是隐于山林,也不是隐于市,而是隐于心。他(她)们超然于物外,他(她)们超然于纷争、超然于争权财夺名利,他(她)们就在我们身边,就在他(她)们的一颗颗素洁的心,大隐隐于心。
诗人牛玲莉至少是有着这样的精神诉求的,她的“只想”虽然也只是一种“想”,但毕竟有了这样的“想”,便可让我们感知作者是不想纠结、缠绵于一些不必要的事物的,诗人的处世之道是采取给人以宽容、忍让的态度,有着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这在精神层面上便已是到了“另一处”。特别在她的那首《白》里,让我更感受到牛玲莉的此种“隐士精神”的另一更高层次:那接近了超然于生死之外、唯精神的“美和永恒”为追求的思想境界。
其实,创作的过程就是一种思想上的自我修炼的过程,创作是自我的精神“救赎”,它是一种精神的自我“瑜伽”,创作是自我精神层次与境界的外化与物化的体现,同时也是自我思想修炼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作家诗人们自我思想修炼提升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手段。明白了这一点,我想应该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我们除去那些玩弄文字、玩耍文字之情形。(公众号2016年10月19日推出)
◎秦宏|诗三首(《再一个八月里》《秋天》《勾勒》):秦宏的许多诗歌虽然还带有一定的稚气,但是也有不少让人感觉很不赖的作品,比如《秋天》这样的,品质、韵味、意象都很好,很让人值得细细品味。由此我不怀疑秦宏是一个很不错的诗歌苗子,如果他以后在“多往深处挖掘”这条路上努力,在用词上、意象上、意境上、思想修为及其表达和“呈现”上多使力,不愁没有进步和收获。我们应该注意,诗不止是表情达意,诗还应往哲思、美学深层上开掘;诗应有节制,这节制具体体现在不是泛滥的让浅白之情信马由缰,而是力求转换、跳跃、跨跃甚至出现某种“断裂”,以让诗意获得尽可能大的空间,想象的空间,让人思绪任意驰骋的空间;诗,不仅是承载自己的情绪驰骋,让自己获得抒情的快意和找到它的突破口,诗还应是点燃、“引诱”和打开别人的情绪、思考,从而使之走往无限大的空间去自我驰骋,它不仅是用情去点燃情,更应该是用“思”去点开、引出和点燃别人的“思”。诗是自我的日记,是自我的情感、思绪、精神和思想的秘密记录,它更是最“煽情”的文字,是让别人来“接受”自己(情感、思绪、精神和思想)的文字。我觉得,诗的“自我性”(内照)和“非自我性”(外化)的把握是一个成熟的诗写者都会注意到的,也是初步尝试诗写者最应该注意的。(公众号2016年10月27日推出)
◎诗小雅|《冬》:万物萌动的春总是让我们的思绪萌动,宁静萧瑟的冬也让人“静思”。这首冬不是单纯的为了写冬而写冬,“冬”在这里是引领我们通往冥思之路的领路人。词语抵达了事物的宏阔也抵达了事物的细微,抵达了事物的外部也抵达了事物的内部,我们的思维也如是。这是成功的诗歌,了不起的诗歌:它完成了诗歌的使命——引领你去抵达。(公众号2016年11月08日推出)
◎大梁|《火车》:奇异的想象,反映出了时代里人的爱“走”爱“动”爱“流动”,以及其中的某种无奈与悲苦劳累。我的耳边响起“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这样的歌声。繁华之下不尽欢歌。——记住了这个也就是从某种层面上明白了烟火人间生活的本质。(公众号2016年11月28日推出)
◎倮伍拉且|《想念家乡》《我的那座山》:倮伍拉且的诗,总是在一种清爽与亲和中显示自己情感的深沉、意绪的涌动、哲思的幽远。在他的诗歌谱系,他对自然山水的抒情情有独钟并且矢志不渝,占有极其“显赫”的位置。可以说,倮伍拉且的自然之恋是他丰厚的一笔人生精神财富,是它成就了他的自然山水诗,然后他的自然山水诗反哺了他的人生、成就和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使他的人生更见丰富与亮色。它们之间,是彼此成就的关系,因而更加彰显了自身的意义与诗意。(公众号 2016年12月03日推出)
◎吉时伍甲|《酒里故乡(外二首)》:(外二首为《姆河拉达》《故乡》):有一种诗歌,是以最纯朴的语言表达一种最诚挚的情感,并且这种最诚挚的情感是一种“矢志不渝”和“根深蒂固”的情感,也即这是一种最为深沉的情怀。吉时伍甲的诗歌,就属于这样类型的诗歌,而他最矢志不渝和根深蒂固的情怀,是对故乡的最深沉的情怀。对于故乡的情怀,是人生中“最高尚”的情怀之一。在我的眼里,最高尚和崇高的人生情怀有三大情怀:母爱(仁慈、爱他人)、故土情(根源、宗源、来源)和爱情(爱己、爱生命)。胎儿时期,母亲是我们的衣胞,以身体怀着我们,保护和滋养我们;我们出生以后,是故乡滋养了我们,正所谓的衣胞之地;爱情是我们人生“最终”的心的归宿,对于“精神至上”之人,它甚至高于生命而存在,这是从它们的“生发学”意义上的阐释;而从它们的象征意义上来阐述的话,那么母爱、故土情、和爱情就可以是分别是这样的关系:母爱-代表着仁慈、爱他人,故土情-代表着对于根源、宗源、来源的看重,爱情-代表爱己、爱生命。由此,对于吉时伍甲对故乡的矢志不渝的反复吟咏,我理应表示出我的赞赏和敬意。(公众号2016年12月19日推出)
◎加主布哈|《加主布哈短歌九则》(原题《他·遗言》):加主布哈的《他·遗言》,是一首内部张力大、语言内涵丰富、充满对人生际遇、生死之思考的好作品!它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更是人生、生命思考意义上的。关于创作,我们所需要的,不仅就是这样具有语言分量、内容分量的作品,我们更欢迎和需要如此具有审美分量、思想分量的作品,这才是有意义的写作。写作不是玩弄文字,更不是卖弄文字,写作是“锤炼思想”,是“锻打思想”,是开掘出另一片审美天地。一句话,写作就是写人生,就是写生命、写思想。只有那些带着血肉的文字,才能进入血肉,进入时间的长河、记忆的长河。(公众号2016年12月25日推出)
◎刘年|《莲事》《喜马拉雅山下的集市》《苜蓿花》:没有系统读过刘年的诗,零零碎碎加起来应该不超过十首,但是,他给我一个印象,就是他和他的诗歌是很“生活化”的。这在他成功发现和推举女诗人余秀华这件实例上给了我更好的“例证”:在我看来,余秀华诗歌是最生活化的了。他这里的三首,除了《莲事》稍微形而上些,《喜马拉雅山下的集市》《苜蓿花》,从题目听来都很生活化,很接地气。本来嘛,生活是永远让生命匍匐在地的场域,是我们人世间里最大的人生舞台,从大到无边无际的国际、宇宙间,小到关涉柴米油盐的事情、一个小小的心理和情绪变化,无不与生活二字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离开了生活的存在,是虚无的存在。(或许后台忘了推送,查公众号推出情况无果)
◎王海云|《生活可以这样说》:王海云同志让人羡慕!他让人羡慕之处,不仅在于因为他拥有“一弯没有拉紧的月色/……紧紧咬住又轻轻松开的火焰”和“最缠绵的春天”里的夜晚,拥有“安静潮湿的女人”而她“矜持,柔软”“有着大海般的情欲/深蓝色的睡眠”,并且“一边接纳生活的风暴/一边安放男人的疲倦”。更让我们羡慕的是,凭借自己的才气,如此温暖人心的作品竟然产生于他之手而不是别的什么人:这真够让人嫉妒羡慕恨的!情爱(或者说性爱)诗,我在“读首诗再睡觉”微信公众号里读到过一些,也似乎看到过一些大师写的此类作品(几乎所有的大师都写过这样的题材),虽然我都觉得很唯美含蓄很感人,但是对我来说我觉得王海云写的比他们要“食人间烟火”一些,离我近些。——哦,请记住:《生活可以这样说》是说“生活可以这样过”,“生活可以是这样的”。同时也请记住,让你所爱的人更美,让你的生活更充满情调、诗意!这让我想起荷尔德林“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的名句。面对生活,面对我们自己以及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或许后台忘了推送,查公众号推出情况无果)
◎弦 河|《与果无关,或是生命的脆骨》 :这首诗,题目与前面的内容让我感觉平平,但是当我读到“比死亡可怕的种子埋在坟墓”,让我很是惊讶。此诗的独步于语言和思维之奇崛山路的特点和优势便越发明晰地显示在了我面前,引我进入一种对生命、生活和其他若干事物深深地幽思。“比死亡可怕的种子埋在坟墓”是因为一切事物在生之际,死已经掘开了坟墓在等待着!所以,“一只孤独的鹰/它的视野总是孤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比死亡可怕的种子埋在坟墓”更是因为正如人们常说的“活着便已经死了”,所以,“当仰望的人不再仰望/翱翔便是另类”。就让我们成为能够写出好诗、能够在别人都“不再仰望”时,成为“翔翔便是另类”的人!(或许后台忘了推送,查公众号推出情况无果)
◎|安琪《凉山行》:“2016西昌邛海‘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绝对是凉山这块古老而神性、诗性盎然的土地上迎来的自古以来最大一次诗歌盛典,它由来自世界各国的诗歌大腕们给她所带来。它第一以空前盛大与高规格,打开胸怀拥抱了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国内各地的诗歌大牛百人团,同时也向他们真情展露了自己诗性的一面、传奇的一面、蓬勃的和迷人的一面。我相信,此次盛会,于大凉山于与会的每一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在灵魂里,嵌入了一枚永生难忘的记忆之币,从而珍藏其中。
中国当今代表性女诗人之一安琪女士一气呵成、73节的《凉山行》,就是此次活动的产物和收获之一,也是上面所说记忆之币中的一枚。《凉山行》以一个对凉山这块秘境,对隐藏于凉山的每一个山头、依附于凉山的每一棵小草的诗之神灵,对凉山的诗歌兄弟姐妹,“像养了24年的孩子”一样“在心里存放了24年”之人、“闯入者”的眼光,对大凉山进行文化“大考查”,在读来丝毫不使人觉得繁琐和冗长的动情描绘与叙述中,对所写对象的文化、民俗、风土、人物、情感,均有很好的揉入与展现,在简练而不算长的篇幅里,以移步换位的手法,完成了对大凉山的大扫视,以诗的语言进行状物言志记行,是大体量之作。它是神与神的交会下的产物,字字句句,源自独属于诗人自我的那颗满是细腻、温暖、多情以及情义的,看似柔弱,实则蕴藏大能量的心。
一句话,《凉山行》是诗人安琪与大凉山的诗歌神灵、诗歌兄弟和山水草木神交24年之久后的一次深情拥抱下的一首游记诗、纪念诗、“还愿诗”,同时又是一幅以一个“外来人”的眼光对大凉山进行诗意扫视的风物民俗画,是“大家”手下的大手笔。安琪说,“传奇之地必有传奇发生”,缩小一下范围说,诗性的土地必有诗歌传奇在演绎,“通往美的旅途是漫长的/离开美的旅途,也是漫长的。只有美是/短暂的”,我相信,安琪女士以如此一首“脱口而出”般写出的诗,让她自己身上好动不居的诗歌神灵与大凉山上的神灵来了一次彻底的、尽情的交欢,使彼此间获得了一次“生存意义”和生命本质下的诗歌之旅、灵魂之旅。(或许后台忘了推送,查公众号推出情况无果)
(上卷:59篇,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