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夏文成,男,云南昭通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我的好诗的标准之一(当然,不可否认,所谓好诗的标准,应该是动态的、变动不居的,因人而异,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好诗标准。唯一的,固定的好诗标准也许是不存在的),是看其能否在第一时间牢牢抓住我的心,让我甘之如饴一品再品,爱不释手;在于它是否在第一时间唤醒了我心底沉睡的某种些情感经验,抑或某些人生记忆,让我产生深深的情感共鸣,内心涌起情感的波澜。
舒丹丹的《路遇收割后的稻田》就是一首让我为之动容并产生心灵震颤的好诗。我之所以将其从千千万万的诗歌当中淘洗出来,就在于它基本具备了我的上述条件。我不知道诗人舒丹丹是否出生于农村,或者是否有过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但她对收割后的田野的诗性关照以及饱含真情的抒写,却是实实在在打动了我,唤醒了埋藏在我内心深处蛰伏已久的那些情愫和记忆。
土地的四季,犹如人生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春天,鸟语花香,草长莺飞,一派勃勃生机;炎炎夏日,是大地上万物生灵蓬勃生长的大好季节;天高气爽的金秋,则是收获的时光,一年付出的汗水与心血,终于有了沉甸甸的回报;朔风阵阵,白雪皑皑的隆冬,万物进入休眠期,为来年的耕耘与收获养精蓄锐。我尤其喜欢秋天。这不仅仅是因为秋日已不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收获之时了,而是如同人生步入中年,少了几多浮躁,多了几分沉稳;少了诸多冲动,多些许丘壑……还在于秋天能够给人许多心灵的启迪,以及对人生的拷问。
所有的农活中,农民们最怕,最不想干的是在蒸笼般的玉米林中刨洋芋,在凄风苦雨中插稻秧,汗流浃背挑稻谷。我们老家地处丘陵地带,交通不便,稻谷割完,晒干以后,就得靠肩挑背驮搬运回家。而我们老家挑稻谷的方法很是特别,是用一种叫“扦担”的工具(类似于扁担,但比扁担长,两头尖),将稻谷捆绑在扦担两端,然后靠两臂之力犹如举重一般,将沉重的担子抛上肩头,这样可以避免稻谷撞在田埂,或刮在路旁刺丛上造成稻子损失。力气小,或经验技巧不够的人往往会趔趄几步,甚至摔倒在地。每当挑着沉甸甸的稻子爬到小山包上的家门口,早已气喘如牛,腰酸腿软,双肩如揭了一层皮似的火烧火燎的痛……
一个多月的辛劳忙碌之后,金灿灿的稻谷归了仓,农民们也终于可以坐下来喘口气了。他们装上一袋旱烟,泡一罐粗茶,或坐或蹲在家门前,眯缝着眼,看着收割一空的田野,陷入了沉思之中。此时已是深秋,抑或接近初冬,卸去重负,或者换句话说,完成了使命的田野,空荡荡的,除了冷冽的秋风穿梭其间,就是空寂——无边的空寂。这像极了我的父老乡亲的一生。壮年时候,脸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生儿育女,养家糊口,等到儿女长大成人,另起锅灶,或远走高飞,就只剩下老两口,要么就是老一口,孤苦伶仃守着一屋空寂,打发风烛残年……
这就是舒丹丹的诗歌《路遇收割后的稻田》带给我的阅读感受,它在不知不觉间将我带回了曾经的人生记忆,唤醒了尘封已久的情感。该诗基调沉郁,情绪感伤,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起首一句为全诗定了调子:“这是收割后的稻田,它的丰饶/属于上个季节”。告诉我们,经历了春天的繁育,夏日的拔节、吐蕊、抽穗、扬花、灌浆等蓬勃旺盛的青春之后,便是成熟,收割,收割之后,曾经的繁华便成过去,“谷壳已走向/另外的用途”,被遗忘的稻谷,在反刍着光阴。读到此处,诗人的用意已渐渐水落石出。诗歌表面似在写稻田,实则在写人生。隐喻繁华尽处,便是空寂。连续三个空寂,使得全诗空寂的气氛不断得到加强,犹如大雾弥漫,似乎要将读者带入到那个空寂的场域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领略收割后的田野空寂的千般滋味。“关于承受和消逝的法则,我与稻田、达成默契。”,什么默契呢?也许只有亲临收割后空荡荡的田野,才能深刻体悟!“谁的孤独都微不足道,/不会比垄上一丛稻茬更高。”。是啊,与大自然相比,与无私奉献的田野相比,人类那一点点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人类不过是大地上的匆匆过客,短短数十年,不过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
走吧,从这片田野里起身,这里不会丢失
一颗谷粒,曾被我分开的光和空气
也会像暗伤一样愈合。
我喜欢这样的结尾。达观,自信,给人以空寂之外的寄望。这片空寂的田野,才是人类永恒的家园和希望之所在。从这样的田野起步,才不会丢失理想的谷粒,被人为分开的阳光和空气,才会不着痕迹的愈合如初。
《路遇收割后的稻田》全诗未分节,却脉络分明,气韵贯通,层次分明,诗思层次递进,结尾出人意料,具有极强的哲理意味,引人深思。就像一坛平和甘醇的老酒,不爆口,不上脸,让你喝了一杯,还想喝一杯。一杯接一杯,不知不觉便已不胜酒力,悄然醉倒。
附:路遇收割后的稻田
文/舒丹丹
这是收割后的稻田,它的丰饶
属于上个季节。它已过了
扬花抽穗的日子,谷壳已走向
另外的用途。我并不怀疑
稻田的前生,每一颗被遗忘的谷粒
都反刍着光阴。我站在凛冽的事物中间,
捕捉到最寒凉的空寂。如果空寂
触手可及,空寂前的饱满也曾溢出浆液。
关于承受和消逝的法则,我与稻田
达成默契。谁的孤独都微不足道,
不会比垄上一丛稻茬更高。
走吧,从这片田野里起身,这里不会丢失
一颗谷粒,曾被我分开的光和空气
也会像暗伤一样愈合。
2012-1
舒丹丹的《路遇收割后的稻田》就是一首让我为之动容并产生心灵震颤的好诗。我之所以将其从千千万万的诗歌当中淘洗出来,就在于它基本具备了我的上述条件。我不知道诗人舒丹丹是否出生于农村,或者是否有过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但她对收割后的田野的诗性关照以及饱含真情的抒写,却是实实在在打动了我,唤醒了埋藏在我内心深处蛰伏已久的那些情愫和记忆。
土地的四季,犹如人生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春天,鸟语花香,草长莺飞,一派勃勃生机;炎炎夏日,是大地上万物生灵蓬勃生长的大好季节;天高气爽的金秋,则是收获的时光,一年付出的汗水与心血,终于有了沉甸甸的回报;朔风阵阵,白雪皑皑的隆冬,万物进入休眠期,为来年的耕耘与收获养精蓄锐。我尤其喜欢秋天。这不仅仅是因为秋日已不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收获之时了,而是如同人生步入中年,少了几多浮躁,多了几分沉稳;少了诸多冲动,多些许丘壑……还在于秋天能够给人许多心灵的启迪,以及对人生的拷问。
所有的农活中,农民们最怕,最不想干的是在蒸笼般的玉米林中刨洋芋,在凄风苦雨中插稻秧,汗流浃背挑稻谷。我们老家地处丘陵地带,交通不便,稻谷割完,晒干以后,就得靠肩挑背驮搬运回家。而我们老家挑稻谷的方法很是特别,是用一种叫“扦担”的工具(类似于扁担,但比扁担长,两头尖),将稻谷捆绑在扦担两端,然后靠两臂之力犹如举重一般,将沉重的担子抛上肩头,这样可以避免稻谷撞在田埂,或刮在路旁刺丛上造成稻子损失。力气小,或经验技巧不够的人往往会趔趄几步,甚至摔倒在地。每当挑着沉甸甸的稻子爬到小山包上的家门口,早已气喘如牛,腰酸腿软,双肩如揭了一层皮似的火烧火燎的痛……
一个多月的辛劳忙碌之后,金灿灿的稻谷归了仓,农民们也终于可以坐下来喘口气了。他们装上一袋旱烟,泡一罐粗茶,或坐或蹲在家门前,眯缝着眼,看着收割一空的田野,陷入了沉思之中。此时已是深秋,抑或接近初冬,卸去重负,或者换句话说,完成了使命的田野,空荡荡的,除了冷冽的秋风穿梭其间,就是空寂——无边的空寂。这像极了我的父老乡亲的一生。壮年时候,脸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生儿育女,养家糊口,等到儿女长大成人,另起锅灶,或远走高飞,就只剩下老两口,要么就是老一口,孤苦伶仃守着一屋空寂,打发风烛残年……
这就是舒丹丹的诗歌《路遇收割后的稻田》带给我的阅读感受,它在不知不觉间将我带回了曾经的人生记忆,唤醒了尘封已久的情感。该诗基调沉郁,情绪感伤,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起首一句为全诗定了调子:“这是收割后的稻田,它的丰饶/属于上个季节”。告诉我们,经历了春天的繁育,夏日的拔节、吐蕊、抽穗、扬花、灌浆等蓬勃旺盛的青春之后,便是成熟,收割,收割之后,曾经的繁华便成过去,“谷壳已走向/另外的用途”,被遗忘的稻谷,在反刍着光阴。读到此处,诗人的用意已渐渐水落石出。诗歌表面似在写稻田,实则在写人生。隐喻繁华尽处,便是空寂。连续三个空寂,使得全诗空寂的气氛不断得到加强,犹如大雾弥漫,似乎要将读者带入到那个空寂的场域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领略收割后的田野空寂的千般滋味。“关于承受和消逝的法则,我与稻田、达成默契。”,什么默契呢?也许只有亲临收割后空荡荡的田野,才能深刻体悟!“谁的孤独都微不足道,/不会比垄上一丛稻茬更高。”。是啊,与大自然相比,与无私奉献的田野相比,人类那一点点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人类不过是大地上的匆匆过客,短短数十年,不过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
走吧,从这片田野里起身,这里不会丢失
一颗谷粒,曾被我分开的光和空气
也会像暗伤一样愈合。
我喜欢这样的结尾。达观,自信,给人以空寂之外的寄望。这片空寂的田野,才是人类永恒的家园和希望之所在。从这样的田野起步,才不会丢失理想的谷粒,被人为分开的阳光和空气,才会不着痕迹的愈合如初。
《路遇收割后的稻田》全诗未分节,却脉络分明,气韵贯通,层次分明,诗思层次递进,结尾出人意料,具有极强的哲理意味,引人深思。就像一坛平和甘醇的老酒,不爆口,不上脸,让你喝了一杯,还想喝一杯。一杯接一杯,不知不觉便已不胜酒力,悄然醉倒。
附:路遇收割后的稻田
文/舒丹丹
这是收割后的稻田,它的丰饶
属于上个季节。它已过了
扬花抽穗的日子,谷壳已走向
另外的用途。我并不怀疑
稻田的前生,每一颗被遗忘的谷粒
都反刍着光阴。我站在凛冽的事物中间,
捕捉到最寒凉的空寂。如果空寂
触手可及,空寂前的饱满也曾溢出浆液。
关于承受和消逝的法则,我与稻田
达成默契。谁的孤独都微不足道,
不会比垄上一丛稻茬更高。
走吧,从这片田野里起身,这里不会丢失
一颗谷粒,曾被我分开的光和空气
也会像暗伤一样愈合。
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