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王顺彬,男,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主席团成员、诗歌创委会主任,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国际汉语诗歌协会副理事长,重庆市青少年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参加第21届青春诗会,著有诗集6部。
1
缙云山的风
从亿万年前的海上吹来
这风与地壳变迁时的巨风相碰
曾撕裂大地,曾打翻过海
风与风相遇,掀开重重海浪
又肩并肩地把缙云山扛出地平线
这风,从缙云山的体内吹来
长了骨骼,壮了经络
才有如此巍峨挺拔的缙云山
从此,风的手势高过缙云山
2
这风,从1600年前的南朝吹来
风用风的法力营建起缙云寺
又以风的虔诚吹出一个迦叶佛古道场
每一缕风都身披袈裟,日日诵经
冬里,诵经声把雪从天上唤下来
春里,诵经声打开大地的心扉
年年岁岁,诵经声把横亘在缙云山上的朝日峰、香炉峰、狮子峰、聚云峰抬得更高
又把相思岩、相思竹、相思鸟唤醒
诵经声,声声如镜
黛湖眼底深藏的恋情被照得更清
听不懂诵经声的鸟,肯定不是缙云山的鸟
3
这风蘸着秋池的水写李商隐的家书
又将巴山夜雨寄出
寄出的那些雨,哪一滴是对归期的承诺
4
这风,从1927年吹来,吹着卢作孚
把他从异乡吹到第二故乡——北碚
又把缙云山的峻岭和峡谷
把北碚极贫极弱的山水
吹进他的内心
直至把他的灵魂吹成一缕缕风
一缕缕开山之风,开路之风,开拓之风
比风更快的他,创造了不可创造的奇迹
短短几年,北碚就拥有了最大的煤矿
——天府煤矿
拥有了四川第一条铁路
——北川铁路
拥有了西部地区的第一家科学院
——中国西部科学院
比风更快的他
把北碚幻化成“东方文化的诺亚方舟”
这艘奇迹之舟的缔造者
临终时留下遗言:
“借用民生公司的家具送还民生公司
民生公司的股票交给国家
今后生活靠儿女
西南军政委员会证章送还军政委员会
”
浩恩大德,令群山低头,江河作泪
我们的内心山崩地裂
至今,顺着风的手势摸到北碚城的一砖一瓦,都是他的风骨
一草一木都有他的气息
5
这风,砸破雷霆,撕开乌云
从倾斜的天空里
把陪都的陪都搬到了北碚
周恩来、董必武来了
国际友人华莱士、李约瑟来了
文化大师郭沫若、老舍、林语堂、梁实秋来了
教育家梁漱溟、陶行知、孙寒冰来了……
这风,让“三千名流汇北碚”
让万吨鸟鸣载着红色声音
传递到抗战一线
这风,吹弯过缙云山的山路
却吹不弯心中的道路
改变过云朵的走向
却改变不了志向
这风,搬动过江河
却搬动不了信仰
6
这风,让缙云山弯下腰
迎来了邓小平、刘伯承、贺龙三伟人
他们肩负“解放西南,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使命来了
这风无形,却有言
日夜传送伟人们的指令
让西南的每一座山靠得更近
让西南的每一条河拧得更紧
这风,受小平的委托
抚养着小平亲手栽种的马尾松
如今的这颗“小平松”
恰似刚劲挺拔的大西南
枝叶茂盛,繁花锦簇
7
如今的北碚人
一呼一吸都有这风的气息
哪怕忘记了呼吸,也忘不了
带着这风在自己的分针和时针上穿行
穿行在当下的巴山夜雨里
心空飞出的千万只蝴蝶
翅膀扇动着恬静和美的时光
穿行在风的脊背上
这风永不折断,因为风的体内
有卢作孚的风骨
穿行在田野、街区、办公室、园区里
这风轰燃的红色基因
驱动着每一个北碚人
抱着太阳追赶太阳
北碚人站在哪里
那里就是一个站立的北碚
2024年11月28日
缙云山的风
从亿万年前的海上吹来
这风与地壳变迁时的巨风相碰
曾撕裂大地,曾打翻过海
风与风相遇,掀开重重海浪
又肩并肩地把缙云山扛出地平线
这风,从缙云山的体内吹来
长了骨骼,壮了经络
才有如此巍峨挺拔的缙云山
从此,风的手势高过缙云山
2
这风,从1600年前的南朝吹来
风用风的法力营建起缙云寺
又以风的虔诚吹出一个迦叶佛古道场
每一缕风都身披袈裟,日日诵经
冬里,诵经声把雪从天上唤下来
春里,诵经声打开大地的心扉
年年岁岁,诵经声把横亘在缙云山上的朝日峰、香炉峰、狮子峰、聚云峰抬得更高
又把相思岩、相思竹、相思鸟唤醒
诵经声,声声如镜
黛湖眼底深藏的恋情被照得更清
听不懂诵经声的鸟,肯定不是缙云山的鸟
3
这风蘸着秋池的水写李商隐的家书
又将巴山夜雨寄出
寄出的那些雨,哪一滴是对归期的承诺
4
这风,从1927年吹来,吹着卢作孚
把他从异乡吹到第二故乡——北碚
又把缙云山的峻岭和峡谷
把北碚极贫极弱的山水
吹进他的内心
直至把他的灵魂吹成一缕缕风
一缕缕开山之风,开路之风,开拓之风
比风更快的他,创造了不可创造的奇迹
短短几年,北碚就拥有了最大的煤矿
——天府煤矿
拥有了四川第一条铁路
——北川铁路
拥有了西部地区的第一家科学院
——中国西部科学院
比风更快的他
把北碚幻化成“东方文化的诺亚方舟”
这艘奇迹之舟的缔造者
临终时留下遗言:
“借用民生公司的家具送还民生公司
民生公司的股票交给国家
今后生活靠儿女
西南军政委员会证章送还军政委员会
”
浩恩大德,令群山低头,江河作泪
我们的内心山崩地裂
至今,顺着风的手势摸到北碚城的一砖一瓦,都是他的风骨
一草一木都有他的气息
5
这风,砸破雷霆,撕开乌云
从倾斜的天空里
把陪都的陪都搬到了北碚
周恩来、董必武来了
国际友人华莱士、李约瑟来了
文化大师郭沫若、老舍、林语堂、梁实秋来了
教育家梁漱溟、陶行知、孙寒冰来了……
这风,让“三千名流汇北碚”
让万吨鸟鸣载着红色声音
传递到抗战一线
这风,吹弯过缙云山的山路
却吹不弯心中的道路
改变过云朵的走向
却改变不了志向
这风,搬动过江河
却搬动不了信仰
6
这风,让缙云山弯下腰
迎来了邓小平、刘伯承、贺龙三伟人
他们肩负“解放西南,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使命来了
这风无形,却有言
日夜传送伟人们的指令
让西南的每一座山靠得更近
让西南的每一条河拧得更紧
这风,受小平的委托
抚养着小平亲手栽种的马尾松
如今的这颗“小平松”
恰似刚劲挺拔的大西南
枝叶茂盛,繁花锦簇
7
如今的北碚人
一呼一吸都有这风的气息
哪怕忘记了呼吸,也忘不了
带着这风在自己的分针和时针上穿行
穿行在当下的巴山夜雨里
心空飞出的千万只蝴蝶
翅膀扇动着恬静和美的时光
穿行在风的脊背上
这风永不折断,因为风的体内
有卢作孚的风骨
穿行在田野、街区、办公室、园区里
这风轰燃的红色基因
驱动着每一个北碚人
抱着太阳追赶太阳
北碚人站在哪里
那里就是一个站立的北碚
2024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