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忠秧倾半辈子心血累积,历时三年左右(
当代著名诗人柳忠秧致力于复兴古体诗,在深研潜学了数千年中华传统诗词歌赋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新古体诗。学界甚至有人将柳忠秧的独具一格之诗誉之为“柳体”。
柳忠秧倾半辈子心血累积,历时三年左右(从数十行到二百七、三百六、四百四直至五百行定稿)苦创,终于石破天惊地写出长达五百行的楚文化史诗《楚歌》。
楚人柳忠秧,一曲《楚歌》动四方。
《楚歌》横空出世,上追屈子骚体之汪洋恣肆,中继李太白古风之豪放不羁,近承黄公度“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之雅训,推动了古体诗的新生与复活,功莫大焉!诗中凭吊楚人楚事,着意彰显现代个性意识、批判意识、民主精神和浪漫情怀。放眼当今诗坛,柳忠秧诚属反抗世俗化文学和文化潮流之诗坛猛士!
柳忠秧通过《楚歌》的史诗抒写,归纳了楚文化的七大特征:担当、智慧、血性、执着、浪漫、狂放、自君天下。
诗歌评论界泰斗、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谢冕教授在《光明日报》撰文这样称赞柳忠秧:他开篇明志——“夜读春秋寻大义”,起点极高,可谓目穷五级,神游万里……作者在汗漫无际的人文时空中纵横驰骋他的想象力,从而铺陈咏叹楚文化的全部绚烂与华美。柳忠秧以五千年的历史长卷为全视野,他写诗有一种阻挡不住的大气势,这取决于他的大胸襟,他追求的是诗中的黄钟大吕。柳忠秧以诗歌的形式重现了屈原和李白的神韵,也无意间凸显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一曲《楚歌》的背景就是整部的中华文明史,柳先生囊括在胸,他写的是大诗。
著名评论家、学者、武汉大学教授樊星认为:《楚歌》是一部多情与神奇交辉的大美上品、厚重与性灵并蓄的磅礴巨制、豪放与沉郁兼具的宏伟史诗……
《人民日报》一年之内三次发表评论文章,高度评价、赞誉柳诗人的成就。《人民日报》刊文指出:柳忠秧的《楚歌》是以古体诗为楚风招魂的佳构。《楚歌》写出了率真的性情、狂放的气势,写出了穿越古今的想象力,写出了弘扬楚魂的现实感。
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华中师范大学李遇春教授在《人民日报》的另一篇文章中赞道:
《楚歌》长五百行,凡三千五百字,怀楚人,纪楚事,发楚声,步楚体,被楚泽,楚风楚韵洋溢其外,楚灵楚魂敛聚其中,学古而不泥古,浑然本色当行。中国千年汉诗史,体式虽或多样,然独缺少宏伟之史诗,屈原《离骚》庶几近之。柳忠秧写《楚歌》,孤怀独抱,倾民族千年忧患之泪瀑,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如韩潮欧海,古风扑面,可谓久违的当代古体史诗佳构。
著名学者、《云梦学刊》主编、湖湘名士余三定教授也在《人民日报》撰写评论称誉柳诗人:……柳忠秧的史诗力作,具有大视野、大情怀、大境界!
为让大家更好地 了解柳忠秧及其《楚歌》等作品,笔者现集选了十几位名家为柳诗人写的评论文章,供各位阅赏。
( 陈定家:著名学者、评论家,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