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突破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用充满丰富情感与哲理的诗歌在上海兴业路。繁华都市、讴歌时代进步,坚守诗歌阵地50年矢志不渝,,展开了一幅幅图卷和一部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始终与红色相依相伴的桂兴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业,进行了生动而精彩的诗意用充满丰富情感与哲理的诗歌礼赞。
如果我们将视角深入到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桂兴华现象”,以红色地标为线索,一步步展开诗人诗歌创作与传播的生动细节,以具体场景展现魅力、以事件细节映衬诗歌追求、以心灵观照诗歌意义,就会发现这一位始终与红色相依相伴、如影随形的诗了,振聋发聩。他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为红色诗歌“立起来”“传出去”而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红色地标树经典
他是第一个用系统性诗歌作品展示党的历程、描写领袖人物丰功伟绩的红色诗人。在一个个重大的历史节点和新时代里程碑前,桂兴华都用他的新作,开启礼赞经典,中共一大会址、
嘉兴南湖红船、甲秀里毛泽东故居,。,中國館,上海中山醫院援鄂抗疫一線等地标都成为他的起点。《跨世纪的毛泽东》《邓小平之歌》《領跑者》等鸿篇巨制,都是从地标出发,走向全国。
二、不畏跋涉采风路
他是当代极少数完整走过整条红色之路的红色诗人。从南昌、井冈山,韶山、广安,到遵义会议旧址、长征路,直至延安、西柏坡,中南海。桂兴华数十年坚持顶风冒雨、长途跋涉,用眼观察、用心记录,让很多生动的形象和真实的场景入诗,极大丰富了作品的深度与厚度。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执着,年过半百的他,不畏路途劳顿,长期深入采访与体验,凸显了诗人的宽广情怀与敬业典范。
三、洪钟大吕传华夏
他是把当代红色诗歌与公众传播紧密结合的最佳实践者。从北京音樂廳到上海大剧院、文化广场、上海音乐厅,从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圳、珠海到回归祖国的香港,从蒸蒸日上的浦东陆家嘴。。。。绿地、迪斯尼工地、东艺中心,到广接地气、生机勃勃的世纪大道地铁站、浦东图书馆、浦东中学,他不仅用燃烧的热情感动、召唤了众多艺术家参与朗诵,更用真情的诗句和无私的奉献,打动了几代诗歌读者与听众,让詩歌通过现代传播样式,深入人心。
四、心系抗灾颂豪情
他是始终站在抗灾前线为党放歌、为民助力的“入世”诗人。抗洪救灾、汶川地震、全民抗疫,每当国家与人民面临巨大自然灾害的危急时刻,桂兴华总能在第一时间发声,用强力的呐喊和深情的歌唱,提振士气、鼓舞人心,把党的声音传递到人们内心,让党的春风吹拂大地,红色诗歌体现了对当代现实的强烈关注、体现了对国家民族的浓烈关切,让红色豪情化为酽酽光芒,助力民族气概。
五、人文精神展情怀
他是善于发现人文情怀、激发城市精神的学者型红色诗人。他把一位南方诗人的气质带到北国冰城哈尔滨,也在鲁迅、李大钊、陈云故居等肃穆圣地注入了更多诗意发现,他的作品朗诵会就是一次次发现之旅,带领大家追忆名人的心路、回望历史的珍藏、感受现代的发展,始终将红色记忆与文明进程紧密链接,用思考和发现,丰富了红色诗歌的语境和视野。
桂兴华的“诗歌年谱”,注定是故事迭出、富有启迪、发人深省,通过把众多广为传颂、却又鲜为人知的事件、细节串联起来,展示出他留存于当代中国政治抒情诗发展史中值得铭记的瞬间、在当代红色诗人版图中刻录的印迹,我们完全可以认同这样的评价:桂兴华展现了一位红色诗人不可阻挡的精神、不同凡响的突破、不可复制的个性、不容低估的跨越、不断发展的模式,这么多的成功集于一身,这不仅仅是桂兴华一个人的成就与光荣,而是全体当代中国诗人们都在努力践行、孜孜以求的目标。
确实,在桂兴华活跃于中国诗坛的40多年间,生活、融合在现代城市里的政治抒情诗人,在为诗坛奉献了一系列关注社会文明进程、展现国家与民族在各个领域发展与进步的恢弘图卷同时,也向时代奉献了一次诗人人格与行为的再造。政治抒情诗人不再是简单、空洞的“传声筒”,也不再是完美无缺、道袍加身的“圣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伟大的政治抒情必然根植于真实的现实土壤,而成功的政治抒情诗人必然首先成为一个能够让时代和社会接受的自然人。这个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传递着一种彻底摒弃了以往“为高高在上的真理代言”而披上“传道士”光鲜外衣的虚伪包装的欲望和决心,当代中国政治抒情诗人,已经伴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的风雨,久经思考与检验,立志颠覆自己的传统形象,树立起全新的评判标杆与价值追求,简而言之就是:诗人应该相信自我的视野与感知,无须遵从任何力量的外部左右,从自我的生活出发,关注现实、思考现实、发现未来、创造未来。
从诗歌本身意义上说,关注当代中国政治抒情诗人这个明显不同于以前任何历史时期的观念更迭与重塑愿望,甚至比讨论和研究他们在艺术探索与创新中所取得的突飞猛进更为重要,或者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情怀上的提升,才可能取得诗艺上的突破与建树。是回归本源、呼唤纯粹的情怀之蛋,孵化了更为纯情、更加具有战斗力的雄鸡。通过桂兴华的诗歌年谱,就可以获得一种有力的印证!
中国当代政治抒情诗创作的新生主体力量,其创作状态和精神践行,正如桂兴华的作品中所写:“显然/我骄傲地走在外滩的另一边/我走在/从键盘上弹出的全新的诗句里面/走在/更高、更靓、更加抢眼的视点里面”。因此,在研究近40年中国政治抒情诗对文学史、对社会进步与发展所做出的不同凡响的贡献时,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在这个激荡人心的年代里,诗人们展示出的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形象与定位。由于形象变了、定位变了,所以境界也变了、格调也变了,最主要的,是政治抒情诗作为精神引导者与时代思考者的功能变了,诗人们似乎正在改变“唯意志论”“唯公文论”“唯口号论”的陈旧逻辑,力图让受众与自己同处一个真实生活在现实中的自然人状态,体察诗意。在这样的状态下,每个人无须用集体式的激昂与盲目亢奋面对诗歌,而是一个自然人,真实生活在各自的环境中,认为这个环境的变迁与自身息息相关,所以,就像抱着自家房梁一样,紧紧抱着现实不放,关注着这根巨大房梁的一丝一毫,懂得房梁的安危维系着我们共同的命运,所以要与房梁同呼吸、共甘苦,并且把由此产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忠实地呈现出来。在这样状态下写成的作品,尽管让政治抒情诗从“假大空”回到了一个个细微的、明显缺少轰轰烈烈大氛围的点上,但是诗人在这时展现出的抒情魅力与思想智慧,却反倒赢得了更多地尊重与认同,更有可能成为一种公众财富。不能不说,这是一种中国当代诗人们都在寻求的突破,而桂兴华始终站在突破的头排之列!
我们循着这样的目光,来回顾桂兴华在40多年来这个不同寻常、对当代中国发展至关重要的历史阶段所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以及诗歌创作突破之路,他代表了中国政治抒情诗百年历程中最值得称道的进步和最有价值的跨越。这也是我们对新时代红色诗人的迫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