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黄昭龙
黄昭龙诗评(9篇)


  导读:纵观小诗人黄昭龙的这组诗我们不难发现,儿童诗歌是生命自身闪耀着的光,这光的源头,恰恰是那颗活泼、可爱的童心。
  插上想象的翅膀,日月星辰都活了
  ——读11岁蒙古族诗人黄昭龙的诗
  文/孙明亮

  
    生活中的诗意,像一朵火花,一闪即逝,如果捕足到了,就是独到的,别人没有的东西,是一种创造。诗意,也不一定要用深奥的或者很陌生的语言,平白的语言也同样写出诗意。古代很多大诗人,诗句都很明白,却充满了诗意。所以,不能说,只有那种语言写出来的诗,才是好诗,关键,是你有否写出诗意。语言的问题,应该是百花齐放。我们在读诗的过程中,涉及到一个审美的问题,而诗歌审美主要恰恰就是诗意。
  诗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问题是我们要捕足它不容易。常常与我们擦肩而过。这就要求我们多长一个心眼,对事物充分理解,反复思悟,这样,有些习以为常的事物,能够为你我带来诗意,我们在读11岁的蒙古族诗人黄昭龙的诗——给日月星辰的赞美诗,其实就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被小诗人锐利的眼光捕足,并用诗歌的艺术语言进行描述,就形成了独到的诗意,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别人没有发现的,被诗人发现,有了这些明朗的意象,便有了诗意。
  一首好诗,往往会给你一缕春风,就能叫你去想象春天的清新;一首好诗,往往只谱写一段旋律,就能让你想象美妙的交响;一首好诗,往往只跳跃一朵浪花,就能让你想象出翻涌的大海;一首好诗,配上独到的评论,那就是良马配好鞍。我们读给日月星辰的赞美诗,除了语言的智慧,是那种亲切的,朴实的,耳熟能详的的词语,语言的真正穿透力,恰恰在于返璞归真。除了语言之美,每一首诗歌都我们营造了一个意境。意境,就是由一个个或是一组意象构成的,意象与意象之间,是隐含着内在关联的,如果我们把意境比作是房子,那么,其意象就是房间里的装饰和家具,房子漂亮与否,与家具的颜色和装饰的细节息息相关,不搭配好,就会给人生硬突兀的感觉。
  给日月星辰的赞美诗,构思巧妙,以日月星辰为意象,从诗的意境到映射的人物感情都非常完美,语言言简意核,没有繁复的铺垫,也没有技巧派常用的比兴,只有一种递进,来自于物象间的感应。所有的美感和强度是从奔突的词句里迸射出来的——大巧若拙,这才是诗歌的真谛。
  我们选读礼赞太阳:太阳是闪耀弹之母(组诗8首)。其实这也可以自成一章,独立成篇。诗歌以“太阳”为意象,攫取生活中的现象,巧妙地构思,形成一种意境。《太阳那么大》,通过物象对“光”的寻找,与“手电筒”形成一种递进的关系,得出一种巧妙的结论,打开后,就一直忘了关,其诗意是从从奔突的词句里迸射出来的,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诗歌《绿太阳》,通过对意象绿太阳的寻找,可见儿童的思维是奇异的,充满想象的,他们的审美都是好奇的,并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值得称赞。绿太阳就是萤火虫。这首小诗,最大的特点是留白,诗歌三节,都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第一节,发现绿光的小太阳,第二节,想着你,晚上去那里了,第三节,我一抓,结果发现,那是萤火虫,全诗虽然是线性结构,故事完整,中间也没有多余的语言,干净利索,没有给人生硬突兀的感觉。
        诗歌 《太阳开小差》,诗歌具有禅意,将太阳赋予一种生命,并将太阳人性化,虽然离奇,却也合乎常理,太阳也是人,就会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上班时间开小差,并找到合理的理由,到乌云的后花园里,可见,小诗人观察生活的细致,让诗歌的语言直达趣味。
        诗歌《金子是太阳的头皮屑》,真可谓是大胆奇特的想象,当然这种想象,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意象“太阳”是火红的,也是金色的象征,也是富裕的象征,它是强大的无所不能的,自然,也是发着光的金子,那么地球上的金子,又是从那里来的呢,诗人发出自己的声音,奇特而充满了志趣,地球上的金子,是太阳洗澡时,洗下来的头皮屑吧。可见,好诗不是写出来的,是诗意从诗人笔下流淌出来的,好诗不得不遵循自然法则。
     诗歌《太阳把石头看成金子》,好诗透露的人性和人格是独立的,丰满的,因而是丰富的。是不是金子,当然也不是太阳说了算,诗人的思维是明智的,清晰的写作者,来自于清晰的思想。所以,想清楚你要说什么,然后尽可能简单地说出来。这里诗人没有直接按照诗歌线性走下去,而是有了一个曲折,一个否定,这样让诗意一下子呈现出来,让诗歌充满了曲折和趣味性。
  诗歌《下雨是太阳摸鱼去了》,我们相信对诗人而言,视角即为命运。一个诗人关注什么或者写下什么,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抉择,而是他希望拥有的生活,他曾经的童年的记忆,他正在遭遇的境况,他的日常幸福感,他被感动的源头,他念念不忘的瞬间,等等,这一系列,促使一个诗人,不得不形成一种独立的甚至牢固的风格。一位11岁的儿童,蒙古族诗人黄昭龙,目前应该还是一个孩子,还是一个玩耍的年纪,他的生活,他的遭遇,他的被感动,应该都是童年的记忆,所以,他的诗歌也应该围绕着生活的经历而展开。他心中的太阳,也是一个活泼的孩子,只要有乐趣,就会去做,太阳不见了,是不是去摸鱼去了,应该说,这是孩子的天性,也许此时,小诗人黄昭龙正在摸鱼玩耍呢,充满了童趣。
  诗歌《敲开太阳飞出凤凰》,诗歌从来没有空穴来风,没有无根之水。每一件作品,必是一个诗人在某一个时刻,对某事的殉情,或者对那个时刻的怀恋。这首小诗也是这样,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一个孩子想吃鸡蛋,家里没有,这时候,孩子会突发奇想,把圆圆的太阳看作是鸡蛋,这样如果鸡蛋生下一只金凤凰,那么就不愁没有鸡蛋了,这也是应和了孩子此时的心理,在日常的生活中,寻找一种发现,一种真理。
  诗歌《活力四射》,这是一首感悟类的诗歌,极具个性化,又兼具代表性,诗中对太阳的活力的期待,精准地再现了诗人的心理轨迹和行为特征,他向众人揭示了自己的人文情怀和心境。此诗是一次向内的自省,以一场向外的倾诉,情真意切,反映一个孩子的精神诉求。
  我们读《礼赞太阳:太阳是闪耀弹之母》,每一首诗歌都很短,但是在很短的诗句里,却能通过客观事物的主观感悟,得到诗意。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都是首先通过形象思维的描述,最后采用了意象等手法,使主题得以升华。其诗歌语言明朗,简单易懂,因为这样的诗,让低文化层次的读者都能看得懂,对诗歌的普及具有重要作用。
  
  2022年12月6日
  
  
  稚子诗天成,歌声振林樾
  ——评黄昭龙的组诗《礼赞云朵:我吸白云里的蓝墨水》
  文/张省吾


  自新中国成立后,儿童文学出现过两次创作热潮,但近年来,特别是儿童诗歌方面创作形势低迷,乃至陷入边缘化困境。再加之受实用主义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童诗存在内容简单、形式口语、内涵浅薄等诸多问题,儿童无法从中获益,故而对童诗存有质疑心态。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版商注重畅销图书而忽视了童诗的传播,以此童诗的地位一落千丈。当然,目前学术界多倾向研究童诗的艺术风格,对童诗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出路则少有思考。
  黄昭龙,是我最近接触比较多的一位诗人,但他已经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耕耘了一千多个春秋且成果斐然,而他,却只有十余岁。其实之前我已经写过一篇关于他诗歌的评论,也算是神交已久吧,我因为他的天才诗性而慨叹,这样一位小孩子已经把他的人生道路开拓的相当宽阔了,或者说,他走出了一条相当有厚度的人生道路。当然,我不能预言他以后能够成为什么样子,但就现在而言,在相当一部分同龄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之际,他的指尖却是墨香袅袅,他已然塑造出了一座文学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他沂水舞雩、扶摇而上。
  云,该有怎样的形态,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都有万千种解释,在黄昭龙的眼里,云是有神性的。这个神性并非属于宗教类,而是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掺杂任何尘世羁绊和挂碍的洞察力。他饱含对这个世界的求知欲,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力,甚至他有那么一股执着劲儿——看云不是云,是云又是云,他能逮着头上的那片云,洋洋洒洒、笔舞思涌。“一栋楼的避雷针/正好把白云/给插住了  一定是大楼/要尝尝/白云雪糕甜不甜”,诗中首先肯定是惊叹于高楼大厦,大有“对此可以酣高楼”之意,其次云层掠过楼顶之际,黄昭龙想象成高楼舔舐雪糕,其中不免有他本人贪嘴好吃的想象。但再深挖一点,这诗是有点而现实主义的味道,“白云”或许是雾霾呢,在高楼大厦密布的城市中,蓝天白云只能从互联网上看到,他把现实的环境状况有意童话,更多在于赋予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在晚上/一朵白云/在天上飘过  是不是外公/迷路了的那只大绵羊/走到了天上”,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莫过于亲情,而祖孙之情犹胜,我姑且认为这是一首乡愁诗,那只由云朵变成的大绵羊,就是黄昭龙本人,对外公的思念之情悠扬绵长,或者也是外公,抵不住对黄昭龙的思念想到城里来看一眼。无论这只由云朵变成的大绵羊是谁,但总归是一个美好的精神寄托,表达了天伦之乐、岁月温情。“云就躲在大楼后面/最后来到海边/白云实在没办法躲了/只好躲到了/我的梦里”,“没一会儿/又有两朵白云/飘到了那对眼睛下面/傍晚的红光/照到了飘来的两朵白云/变成了红红的脸蛋”思绪丰富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是孤独的,在他的眼中同龄人都是没法跟他产生同频共振的,故而对于他来说,姿态万千的自然万物就成了他思维发泄的天地,尽由他去创造。“在海花岛上/我看到了一朵云/像被切了一刀  只剩下了半边/要是不知道/还以为是谁看错了  把白云看成蛋糕/切了一半/拿回家去了”,同把云朵比作雪糕如出一辙,孩子的天性离不开吃,对他来说被海浪冲散的云雾成为了无法再追寻的另一场童真回忆。相对来说,这首诗较为老练,少了几分幼稚烂漫、多了几分理性。“我看风景的时候/觉得云太少了  我准备/以后种棉花  要是云太少了/就从平原种到珠穆朗玛  然后干脆把这些棉花/都种到天上”,云在他笔下有七十二变,或者说,云被他玩耍于笔端,与其说他想到天上种棉花,倒不如说他想行万里路、从平原到珠穆朗玛峰。也很好理解,他的思维放纵不羁,他的灵魂肯定也是不甘寂寞的。如:“白云在天上/我好似看到/一只小羊一只母羊/它们在天上玩耍/在天上打闹  而只能玩手机的我/只好羡慕的看着它们/妈妈与孩子/在天上的大草原上/玩得多开心啊”,“我上课/心不在焉/看向窗户外  我好像看到/白云在朝我招手/老师注意到了我/就点我的名  白云好像是/害怕受到老师的惩罚/赶快坐着风车/一溜烟溜走了”。“心不在焉”这词儿用得极佳,把他的神态、心态、形态都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出来,调皮活泼是他这个年龄段小孩子该有的秉性,作为读者的我,也不自觉地被勾起了小时候的回忆。
  总的来说,黄昭龙的诗歌作为实打实的童诗,置于当代诗歌发展的大圈子里是不足以占据一席之地的,无论是诗歌成就还是诗歌意义方面。但是这位小诗人以一骑绝尘的姿态闯入诗坛,在如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等一系列头衔加持的现状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这次是我第二次以寥寥千余字浅略解读他的部分诗歌,我之所以欣然接受这次的约稿,是源于我的好奇心,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我想探究一个问题,即成人笔下的童诗与孩子笔下的童诗之间的异同。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一时难以系统且完整的做出一个比对甚至得到一个答案。理由有三,一是黄昭龙本身的诗歌成就并未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无法与当今诗坛一众颇有声望的童诗创作者相提并论,无论是在诗歌成就还是作品影响力,都难以进行对比分析;二是黄昭龙的人生阅历不够丰厚,人生经历的积淀不够醇厚,故而表现在诗歌方面就是灵气有余,内蕴不足;三是黄昭龙的诗歌总体上是对自然万物的心领神会,倾向于抒情,缺乏表意,即诗歌骨架不够坚实,需要对现实的思考自身三观的输出来“壮骨”。但这并不能否定黄昭龙的诗歌创作,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或者说成年人在创作童诗时是否应该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启发。因为哪怕是尽力在这方面有所规避,但不免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借助童诗的外衣,给孩子们灌输写作技巧、思考方式、思维开发等,将童诗彻底工具化,当然说这并非是错误的,毕竟对孩子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这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就是成人创作童诗带有中国人的惯性思维,重在授鱼而忽略了授渔。而黄昭龙的诗歌从这方面来说,他以孩子的视角为童诗赋予了另一种可能性,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掀起一阵“黄昭龙诗歌热潮”,这个意义要大于他诗歌文本自身的存在,这也算是我对这位小诗人的一个美好祝愿吧。
  黄昭龙的诗歌创作只是一个例子,但也确实实践了“诗言志,歌咏情”的传统诗歌观念,虽然也存在不少问题,但对于这样一位笔耕不辍的少年来说,已是难得,他至少证明了目前儿童低龄化写作现象出现的可能性以及合理性,也为启蒙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注重儿童全面发展、重视推广优秀儿童诗、树立儿童的自信心等显得极为重要。
  
  
  黄昭龙:使童心游弋在诗语的星空
     文/张洁 

  
  中国素有“诗歌的国度”的美誉,在九百六十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孕育出不计其数的诗人,笔下的文字或言志抒情,或针砭时弊,又或是创作的表现欲望等,诸多因子不断推动个体诗人诗歌创作的质量、数量,就其年龄阶段而言,儿童与成人的诗歌创作不论在篇幅,还是在所表达的主题意趣方面皆大相径庭。提及儿童,我们会想到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幼稚淳朴等等一系列词去形容,而他们所创作的诗歌更是从童心中飞出来的,灵动自然,儿童不懂什么诗歌创作的手法,也不明白晦涩难懂的诗歌理论,他们只是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手写我心,而往往就是那一双双没有被世俗所玷污的眼睛,能够捕捉到生活的精彩瞬间,发现事物之间不被清轻易察觉的神秘联系,可能有些儿童会装老,但是掩盖不住他们的内心,因为他们对世界的观察、世界的认识,有一种人类童年时期的质朴,这也是儿童诗人的诗歌创作最容易打动读者的地方之一。
  在因缘际会下,我读到小诗人黄昭龙创作的组诗《礼赞星星:谁把星星打下来了》,很难想象他是一位怎样天才的孩子,在如此年龄,竟有这般文笔,他的诗歌如落在花蕊上的蝴蝶灵动自然,像快速飞动的音符欢快活泼,字符之间所投射出的是欢快的精灵,与此同时,在区别于成年人的视角下,他的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是童稚的,如潺潺溪流般穿透心灵,既有那份轻灵,又不失深刻。在组诗《礼赞星星:谁把星星打下来了》中,黄昭龙与自然界的星星做朋友,以朋友的身份关心星星的安危,与星星谈心,在童稚的诗语中,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
  “为啥星星在发光/我问了月亮才知道/星星看到路灯/以为是好朋友/就拿着手电筒/回意示好”《星星打手电》,这首诗让我看到了小诗人对世界的好奇,忽闪忽闪的眼睛向月亮发问,星星问啥会发光,在诗歌中,我们可以读到小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月亮与星星、路灯和手电筒,两种不同的光源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不禁让人想起“小儿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千年前的李白这样写孩提时代对月亮的认识,而黄昭龙提笔问,星星为什么会发光,这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浪漫联动,是深刻在中国人基因中的浪漫。此外,小诗人对星星发光的发出疑问,也是他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写下的《天问》,是屈原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总体认识的总结,而小诗人黄昭龙,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精神,是中国人传承几千年的探索精神,这种精神于个体而言,是不断丰富内心,提高认知水平的原动力,这份探索精神,也将会支持他在文学创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是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的推动力,正因为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人类文明才得以发展至今天,未来才有更多的可能性。不论是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古朗月行》,还是小诗人黄昭龙的《星星打手电》,我们都可以从里面看到中国人对未知的好奇,对宇宙的探索。
  在儿童的世界里,一切有灵,所有的事物都是平等的,而且他们生活在诗化的世界里,是简单的,没有成人世界中的灰色地带,在组诗《礼赞星星:谁把星星打下来了》,可以明显地看到,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黄昭龙把星星看作为自己的“同类”,这种观世界的方式在成年人的世界是稀少的,成年人被世俗的污浊蒙蔽了自己的心灵,看不到世界本来的样子,我们有多久没有驻足看一看路边的野花,没有抬头仰望星空,“我看着星星/星星也看着我/我不看星星/星星还看着我/我拉上了窗帘/想不到星星飞进来看我/仔细一看/是一只萤火虫/或许是星星/坐在萤火虫身上/萤火虫才可以/发光的吧”《星星也看着我》,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诗人黄昭龙对生活的热爱,他与星星的隔着遥远的星河相互对望,各自畅想着自己的未来,当小诗人拉上窗帘,不看星星,“星星”还会飞进来看他,我们不自觉的要感叹黄昭龙恣意发挥的想象力,小小的萤火虫背着星星进到他的房间里,这就是儿童的可爱,用他自己的世界观来理解和解释世界,恰恰是懵懂的认知,把复杂的世界简单化,并且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当萤火虫背着星星飞入房间,看到星星不会发光,小诗人有点失望,原来是萤火虫在发光吧。读小诗人黄昭龙的诗歌可以唤醒我们的童心,唤醒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唤醒我们自备的心性。
  中国人为什么会如此向往月亮与星星,自古以来,中国的诗人就将月亮与星星作为意象频频写进诗歌当中,它们作为美好的代名词让诗人们欲罢不能,是正义、是团圆、是圆满……在小诗人黄昭龙的笔下同样也出现月亮与星星,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对月亮与星星情有独钟,“夜晚/黑黑的/太可怕了/一个孤独的星星/打开了手电筒/为我的快乐照明/
  那缥缈遥远的光点/点燃我的梦/照亮爸妈回家的路”《星星点燃我的梦》,本就是一颗孤独的星星,还是会为了别人,发出微弱的光。小诗人的想法很纯真简单,照亮爸妈回家的路,为快乐照明,在小诗人的看来,星星代表的美好,本首诗最精妙的地方在“一颗孤独的星星”,细品,我们能读出小诗人对小星星的可怜,是对自然万物的包容,灵动的语言之间充斥着无限的遐想,却又不失可爱,这是黄昭龙诗歌创作的一大亮点,很是值得读者去玩味。“星星在天上/一闪一闪/好似一群/顽皮的孩童/月亮发着微光/好像是一个沉着的大人/在门口等着/玩闹的孩童回家”《星星闪闪》,我们为什么会说儿童所创作的诗歌具备灵性,因为我们是现在成年人的视域下解读的,(成年人在成长过程逐渐丢失了最宝贵的东西——纯真)以成年人的阅历和心智,品读儿童的诗歌自然会震撼和感动,将月亮和星星化喻为父母与儿女,父母坐在院子门口静盼儿女回家,用简单的语言描写最真挚的感情,往往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星星依偎在月亮旁边,皎洁、幸福、简单。
  “我坐上车子/想来到无人的野外/把星星拉下来/看看有多大/我要问问星星/怎么不去城市/为城里的人们照明/我看到一半的星星/被油烟/给朦胧住了眼睛/怪不得我看不到更多星星/是星星被油烟/灰黑了脸”《星星被油烟灰黑了脸》,小诗人黄昭龙从儿童的视角发出,或许他没有生态文明的大局观,但是,他知道油烟蒙住了天空,他在城市里看不到星星,现在虽然高楼林立,车辆川流不息,但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孩童没有天然的游乐场,随之,也会丧失他们应有的童年,小诗人黄昭龙在言语中表达着无奈,只不过他提笔写下了自己思绪,想来那些与他有相同想法的儿童更有许多,那不如我们聆听身边孩提的心声,保护好自然环境,还儿童一个完整自然的童年。
  纵观小诗人黄昭龙的这组诗我们不难发现,儿童诗歌是生命自身闪耀着的光,这光的源头,恰恰是那颗活泼、可爱的童心,黄昭龙虽为孩提,但诗歌所蕴含的感情真切活泼,难能可贵,能在诗语之间放飞自我,用一颗童心观察世界,梁任公有言“少年强则国强”,在我们国家,还有不计其数的黄昭龙们,要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星星并且要保护好、引导好。
  
  
  情感的想象力
  ——评黄昭龙组诗《礼赞月亮》
  文/庄昌娟


  作为诗歌创作者本身来说,他的情感是极其主观的存在,但是通过文本这种形式展现出来,也显得并不模糊和虚幻。十一岁的黄昭龙在写组诗《礼赞月亮》时,将自己的情感空间置于这个年龄段里特有的个体经验,通过“月亮”这个意象去展开想象力,描绘属于自己的心理图示和情感空间,将“月亮”通过诗歌的文本形式,外显自我的思考和情感。读者和创作者在某个时间段会有情感空间的重合,所以会产生共鸣,会对“月亮”的联想产生一些相同的关注方向。但是其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颖的关注点,又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黄昭龙情感空间的出现,是情感对自然界万物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他的自我创造力在思想上自由翱翔的表现,具有审美价值。
  “情感空间”表现在黄昭龙的诗歌创作中,首先我能感觉到的就是一种意象在空间上的距离感。这种距离并不能直接让我们感受到情感的迸发,诗人间接性地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月亮进行礼赞,让读者和自身都能有审美意境的愉悦感。在《我家小黑狗咬了月亮》中,开头用疑问的方式引出了月亮,“你们知道/为什么月亮/有时候圆/有时候弯吗,”此处诗人的叙述者是“我”,“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情感体验和环境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那是因为/我家的小黑狗/半夜肚子饿/把月亮当做月饼/给咬了一大口。”月亮的圆缺,我们常常站在成人的角度去考虑,它象征着人类的悲欢离合,往往是“忧愁”抑或“圆满”的代表。在此处黄昭龙看见圆缺的月亮,想到的是自己家里半夜饿肚子的小黑狗,它看见月亮以为是月饼,跑上去“咬”了一口,此处的动词十分符合诗人灵动的情感心境,他以现阶段存在的图示心理,对万物进行思考,这种方式呈现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审美趣味。给月亮的定义是“月饼”,采用比喻修辞去完成第一个阶段的思考。接下来转入心理和行为二者之间的想象力衍生。“而我为了不被责怪/不看好狗/只好把月亮/被咬掉的地方/用月饼补上,”他的心理活动是想到小黑狗偷吃了月饼,自己怕被父母责备不能履行看守小狗的责任。所以突发奇想,想把缺角的月亮再用月饼补成圆满的样子。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孩子的想象力正在无限衍生,从“月亮”想到“小黑狗”和“月饼”,这个过程其实完成了一个由距离延伸出情感的过程,用意象之间的距离作为基底,为自己的思想情感插上飞翔的翅膀。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一个大的方面深入挖掘到一个个体的内心,这种空间距离的出现,会让诗歌文本的情感组织变得有逻辑性,不会产生对月亮过分浓烈的赞誉,也不会显得过分寡淡。“月亮”在此处被赋予了具象性的空间,它成为表达情感的一种创作素材,读者也能体会到黄昭龙在平淡地叙写中透露出的天真和烂漫。
  在诗歌创作中最具备自由力量的成分就是想象力。处在成长阶段的黄昭龙,用异常敏锐的感官将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串联在一起,在认知上不断丰富自己对万物的想象能力,最终获得了独特的审美发掘。在《月亮船里的梦》中,能看到个体极富创造精神的心理活动:坐着月亮船钻进地球的梦里,地球会梦到太阳,太阳在羡慕自己拥有春夏秋冬的新衣。通过想象力的延伸和发挥,黄昭龙在自觉地推动诗歌文本的表象活动。把“梦”作为线条去串联起“月亮、地球、太阳、四季变换,”他在思想上的自由和任性,最主要凸显在对客观物之间存在的局限性有着完美的超越。这些意象之间也被浸入了黄昭龙思维的愉悦情感。《月光》里将月光的温柔和阳光的炽热进行对比,消除了昼夜之间的空间阻碍,也没有表现出二者的褒贬概念,仅仅是在很安静地表达自己在入睡前的感受。“月光”是“洒在床上、滑行在被子上、爬进自己梦乡”的,在想象的基础上又对月光进行的艺术性的刻画。“阳光”或许也是作为少年蓬勃向上的象征。《朦胧月亮》里诗人看到天上朦胧的、雾霭霭的光景,想到了突然失去强光的舞台,但是一点也不影响他对月亮的欣赏,月亮依旧在闪着亮光,像是被追光灯追着照射的舞蹈演员。此处运用比喻修辞去散发个人的想象力可以看出,黄昭龙对月亮保持着一种虔诚的姿态去赞美,赋予月亮一种神秘的美感力量。“都慢慢地变朦胧了”看出诗人情感的细腻,以及对周围事物变化发展的敏锐捕捉能力。而后丰富而有表现力的想象是他坚持个人力量展现的一种姿态,这种力量是他在学习之余对自我的鼓励。在学习过程中会有朦胧和不懂的地方,也会有求助不得的状况,但是求知欲和生命力的绽放总会透过黑暗,如同月亮一样发出白光,,靠着自己的努力去舞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在想象力无限自由的天地中,黄昭龙的情感心灵得到充分舒展,他的创造性思维在主体现实基础下有了积极发现和释放。《把月亮请下来》首句就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我在写作业”是他目前的学习活动中频率最高的行为,借此行为引发了后续的思索。停电后的第一反应是想借一束光去继续学习,看见闪闪发光的月亮禁不住想“请下来”,当做灯挂在家里,动词“请”是他自然性想到的一个行为,也是灵性思考的一种外显。紧接着在此环境下,看见《月亮圆胖》,诗人将圆胖的月亮比作舞池,他在上面舞蹈;将弯月看做月亮在减肥,弯月像一个船型的屋子,他在屋子下荡秋千。这是一幅画面的描述,在他想象力的加持下,主观不可触摸的赞誉之情,也转化成了一种客观可感的画面,并且让个体对月亮的喜爱达到一个深层的理解。最后在读到这首《沙子飞到天上当月亮》,将“沙子”和“月亮”通过“河蚌”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也是黄昭龙凭借自己的想象力构建的一个属于个体的新世界。将这三首诗放在一起,它们会构成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思想过程,这个过程也是黄昭龙想象力不断深化的过程。他对月亮一步步地加深感知,对月亮的形象塑造更多地走向了“趣味、坚韧、执着、永不放弃”的方向,对于自我成长也有很大的代表意义。
  总的说来,诗歌离不开意象,黄昭龙的组诗《礼赞月亮》紧紧围绕着“月亮”这一主要意象展开想象,这种想象力是以成长经验中对万物的积累和运用为基础的。这些想象的过程包含了很多内容,作为诗歌的创造者和鉴赏者,我们都会从中学习和汲取到有价值且能充实个人认知的东西。在意象的基调中,黄昭龙始终贯穿着愉悦的情感激发和体验,积极构建诗歌对于自我的有机生命体。
  
  
  我向着世界自由呐喊
            ——读组诗《礼赞大风》有感
  文/李丽


  《礼赞大风》,以“风”作为情感的承载物,来进行描绘。
  诗人的独特之处不是高超的技巧,而是通畅蓬勃的气息,以及清亮而又清凉的心境所构成的纯洁审美底色。读这首组诗《礼赞大风》,似乎能让读者的心一下子抽出嫩芽,让冬天的积雪融化成溪水,而那颓败衰落的情绪也会一扫而空,被清新自然、旷达所替代。诗人丝毫不加刻意修饰的词藻,糅合简单的语句,加之新奇的比喻,小句小段加以呈现。这种自然的笔法让我想起左拉主张的自然主义:对客观现实进行准确而细致的描写,追求真实性的体现。诗人在组诗《礼赞大风》中认为风有着可以洗干净一切污渍的神奇力量:“风吹过/我举起手/就把手洗干净了。”如此一来,短短两三句就将风的纯净、轻盈、细腻描写地淋漓尽致,同时让读者不由得思考:到自然中去吧,它可以洗干净你的一切污秽。诗人的笔下,风是与自己跑步竞争的小伙伴(《我要追上时间》),是在家里翻箱倒柜的不速之客(《大风》),是坐在地球上“嗡嗡嗡”拉小提琴却永远拉不坏的精湛小艺术家,(《拉提琴》)是带着诗人去到任何向往地方的靠谱伙计(《我想坐到风的背上》,是陪着诗人一起玩耍的真挚同伴(《风也在跑》),是点燃热情火焰的掌舵之手(《风想点燃我的梦》),是想在自己身体里开派对的调皮朋友(《风在我身体里开派对》),是手艺精湛的地球理发师(《台风理发师》),风又是利刃,是子弹,是往“我”身上砸的枪托(《狂风用枪托砸我》)。这一个个新奇又自然的比喻让人拍手叫绝,打破了风一贯在人们心中肆虐狂暴的印象,化成了一个个可爱的生命个体。在诗人这里,世人的固化思维从来都没有将他禁锢,每一个词句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这使得整首诗的语言灵气十足又鲜活实在。透过每一颗字,我看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他从来都没有被创作的规则所限制,而是在此过程中加入了自己非常重要的灵感,想象,激情等创作因素,他在用一颗真诚的心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进而描写展现事物。这种文字轻柔雅丽,韵律浑然天成,意境而又显得优美清丽,词句的运用灵活自如,描写贴切,信手拈来,诗人独创了一种属于自己的风格。
  诗人善于将清新淡雅的语言进行组合,选取具有深刻内涵的意象,通过流畅的语言将这些意象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而构成一幅饱含真情的画面。在《大风》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大风在干什么/把我家刚摆整齐的东西吹的团团糟/大风一直在翻东西/是不是有什么东西落到我家里了”,短短几句画面感却极强,运用跳脱的语句将大风的无理与肆虐鲜活表现,“团团糟”几个字使这幅图画具备了动态的场景,富于变化,却又留有空白,具有深刻的审美意蕴,诗人嗔怪的感情色彩也随之体现。
  对于自由的宣泄,在这首组诗中同样可以清晰地读出。《我要追上时间》:“我觉得自己最好追的是风/我每天练跑步/不只是为了赢得冠军/还为了追上时间”,极其精湛的几句语言,道出了自己的渴望:我要追上风,我要追上时间。即使时间如风一样让人琢磨不透,把握不住,但没有人能够让我停下追随的脚步。《我想坐到风的背上》:“我想做到风的背上/让风带我去平原/去冰川去沙漠/去一望无际的大海/”,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完全地附着到了“风”这一象征物上,他想让风作为自己的眼睛,代替自己去看平原,看冰川,看沙漠,看那一望无际的大海。接着诗人跳出了现实世界的纵横,他发出了自己内心最大的渴望:“乘着风,去太阳的梦里”,这种极致的想象,带领读者来到了诗人自己的虚幻世界,仿佛读者也正坐在风的背上,随着诗人一起去奔跑,去冒险。在这里我读出了诗人自己对于童心的呵护以及探索人生,追求自由的惆怅。身处现实的生活中,自由固然不可期盼。但是风不一样,风随性,风洒脱,乘着风,就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这种对未来的期盼,对自由的渴望,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感。仿佛下一秒诗人早已经随着风来到了自己想象中的世界。这是一组自由之歌,读罢觉得随性、洒脱溢出笔尖。诗人在歌颂,歌颂自己想要如风一样的心灵与风一样的向往。他向世界发出呐喊:我生来自由,这世俗的羁绊本就不应该将我封闭。
  对人生的思考。诗人以其温柔的笔调诉说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思索着人生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拉提琴》中:“风在吹/嗡嗡嗡的吹/怎么风的提琴/都拉了四五十亿年,还没被拉坏”,这里运用比拟的手法,将风幻化成了小提琴家,看似只在形容风的动作以及行为——拉提琴,但是却掺杂了深入的思考,为什么拉了四五十年却还没把这提琴拉坏,将时光的无限与人生的永存这一哲理性的问题拉上了台面,启迪人们进行思考。但是却并不显得刻板固态,诗人巧妙地将这种深刻的哲理思想与诗中描写的具体形象——风,以及自己深沉的思绪融合在了一起,因而这首关于时光与人生思考的诗被赋予了一定的情绪与美感,读起来显得自然而又通畅。
  在当今文学世界繁杂纷呈的情况下,诗人完全没有被现实生活的浮躁所影响或是掩埋,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思维与纯净的心灵安静地写作,他在创造一种独属于自己的风格:他的用笔永远最自然,最不饰雕琢。这种自由体的小诗,配合自然和谐的音调,书写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篇幅短小,文笔清丽,意境隽永,显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识。用这种自然到极致的语言,浅浅地流露出了最独特的浪漫。读诗人的诗,就仿佛在品一壶清茶,淡然却又余味悠长。其中的每一句描写都符合自己的年龄特征,如闪动的心,流动的水,单纯、晶莹、灵动,穿越时空,而又显得意境高远,音韵优美,充满哲思和语言的美感。沐浴在初阳之下,引导读者追寻自己早已逝去的那一段美好时光。
  杂乱无章的世界中读一首诗人的诗,如咖啡散香,足以让人精神一振,想起自己最初的善念与柔情,一切的世俗繁琐便都可以被打败。诗人总是在浅浅地呈现,但是又带给读者深入的思考,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治愈之感,让人一下子变得冷静下来,并且开始清醒地思索。
  
  
  至真至纯赤子心,至澄至美著诗篇
  ——赏蒙古族小诗人黄昭龙的组诗《礼赞雨雪:雨雪叫人伤感》
  文/杨雪琴


  读小诗人黄昭龙的诗,很难把他的年龄与诗歌的成熟度联系在一起,他构思奇妙,语言精炼,有着超出同龄人的诗歌功底。在读完他的组诗《礼赞雨雪:雨雪叫人伤感》后,我被他这未经世俗侵染的诗语深深打动。
  文字的魅力,因人而异。有人写诗歌,寡淡如水,味同嚼蜡;有人写诗歌,浓烈如酒,回味无穷。黄昭龙的诗歌大多都短小精干,用简短的几句或几个文字,就把他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用诗歌传达的到读者面前。他的诗歌中饱含热烈的感情色彩,文字中似乎有光,让读者在不经意间跟随着他的脚步,走入大雨之中。
  《口沫星子是大雨》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标题,将大雨比作口沫星子,让人迫切的想知道,这个新颖的比喻会在接下来的诗歌中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天空要下雨了/乌云遮住了太阳/太阳不同意/他们两个便大吵了一架/口沫星子飞溅/口沫星子是大雨/每次都是太阳/吵赢了乌云/太阳扒开厚厚的乌云/又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大雨是乌云与太阳吵架时飞溅的口沫星子幻化而来,在两者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太阳扒开厚厚的乌云,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雨因此销声匿迹。细读这首诗歌,我读出了儿童视角之下的两个物象。诗人黄昭龙给乌云和太阳赋予了人的特征,在给太阳和乌云生命力的同时,诗歌也因此有了灵动性。
  《大树跳舞》“下大雨了/大树们跳起了舞/我看着大树跳舞/估计是她们/准备了一场/货真价实的雨中宴会/可以让我们欣赏/她们曼妙的舞姿/我为此买了门票/雨水打湿了/妈妈晾在阳台上的裙子”。当一首首充满想象力诗歌展示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个个活脱脱的毕加索。诗人用简单的文字为读者建构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大雨中,树随风摆动,似在跳舞一般。诗人久久驻足在大自然精心准备的大雨宴会之中,忘却所有。突然,画风一转,妈妈阳台上的裙子被大雨打湿,诗人在诗中打趣到这是为了这场宴会买的单。诗人用揶揄的言语,为诗歌的结尾增添了一抹亮色,让整首诗歌得到了升华。
  《雨在织水帘洞的帘子》“雨水在天地间织布/雨水给大地/穿了一件/透明的外套/慢慢地透明的外套/就与大地/融为一体/分不清外套和内衣”。简练的语言、夸张的修辞、清浅直白的语调给予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和情感冲击力,我认为这是诗人黄昭龙诗歌中最大的闪光点。雨水为天地织布,用雨水给大地穿上新衣,当雨水侵入土地之后,与大地融为一体。诗人用他那感性的思维方式,给读者提供了可感、可听、可看的音画体验,从而使这首诗歌直击读者内心。
  《大雨大声哭出来》“大雨/你为什么哭/是受欺负了吗/大雨/你为什么哭/是受伤了吗/闪电劈过/就是闪电把大雨/劈出了伤口/大雨/才大声/哭了出来”。在诗歌前两部分中诗人接连发问,大雨,你为什么哭?是被欺负了还是受伤了。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孩童式的世界观,将孩子的情感与心灵用最纯真的语句展现出来诗歌后半部分对前面发问做出解释,原来大雨哭是因为被闪电劈出了一个伤口,因此,大雨放声大哭。也许只有孩子才能写出这么可爱的诗,诗人将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对象都加以细致书写,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都倾注于笔端,让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思考都在字里行间流淌。
  《雨后》“下完大雨/整条街道/带来清新的同时/还会带来闷热/就好像大雨/把我们人类/当做包子/地上用蒸汽/把我们香喷喷蒸熟”。下完雨的街道既有清新又有闷热,诗人将自己主观感受和体验,尽可能的用自己所能动用的字句与词汇表达出来。下过雨的闷热会让人异常烦躁,但在诗人眼中,那从地上散发出的蒸汽蒸包子一般将人类蒸的香喷喷的。黄昭龙的诗有种直击读者灵魂的功用,他的诗似乎能点醒我们,在变成成年人之前,在不断被规范被修改之前,我们也这样与世界快乐地相处过。
  《天的泪水是纯净水》“下雨了/是天在流泪/但不是咸的/天的泪水/早就哭干了/现在流的是纯净水”。寥寥几句,方显人间百态。在拟人与直述中将自己对雨的感受全盘托出,雨是天空的泪水,但它不咸,它现在是可以供人饮取的纯净水。诗人或许无法用最犀利的语言去揭露现实,但从他短短几句诗中,我能读出他对现实的思考。
  《迎来雪花被》“春天打着鸟鸣的口哨/吹着惬意的暖风/夏天晒着太阳/让人烦躁的高温笼罩一切/秋天提着满篮的果子/欣赏着金色的稻田/冬天则是看着大地/披上了雪花被/房屋都带上了/冬天的帽子/动物们也钻到保暖的/冰雪被子里去了”。有人说,孩子天生是诗人。每个小小的身躯里都装了无限的想法,清澈透亮的目光,也似乎能让他们更接近诗人创作时所追求的高远境界,以及许多大人都不再拥有的“赤子之心”。让人直呼“孩子们的诗让我清净了”。而在成人世界里的我们,汲汲营营于许多东西,终日忙碌于获得更多的幸福,却对生活里最细小的快乐和幸福的感知都变得麻木。于是,失去童心,疲于想象的成人,在生活琐碎和无聊之中,被童真的字句击中了。小诗人黄昭龙的诗歌纯粹自然,读完之后会让人内心平静逐渐平静。
  成年人的世界里,诗是远方是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但是在小孩子的眼里,一花一木皆可为诗。在小诗人黄昭龙的笔下,雨雪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现象,它们都是鲜活的生命。从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那诗人独有的敏锐感知力,以及对自然万物的无限期许。他的诗歌如同清晨的露珠简单、纯粹、美好、干净,它带着童年的纯真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世界
  ——浅评黄昭龙的组诗《礼赞雷电》
  文/王炫程


  记得曾经我看过一幅漫画,在成年人熙熙嚷嚷的人群中,站着一个小孩子,因为身高不同的缘故,画面中的成年人他们的视野中是夹杂着尾气的车流与城市的拥堵喧嚣,而小孩子的眼中是成年人所注意不到的地面,是路边的小猫小狗与花花草草。尽管我们共同生活于同一个客观世界,但在主观意识的影响下,我们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必然不一样。年龄阅历的不同,注定了成年人眼中的世界与小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读黄昭龙小诗人的诗,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并感叹原来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番模样。
  黄昭龙小诗人的诗多是短诗,用最精炼的语言将自己眼中的世界呈现给我们。以《礼赞雷电》组诗为例,其中每首不超过四诗节,平均也不过十句话,但这短短十句话却可以将雷电这种自然景物在小诗人眼中的独特形象清晰地展现出来。一切样式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 但诗的概括性更为突出,短诗更是如此,往往三言两语就要概括和描绘自己想要表达的事物。诗歌反映生活不是以广泛性和丰富性取胜, 而是以集中性和深刻性见长。它吟咏的是使人最激动的生活事件。它要求精选生活材料, 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现象, 用概括的艺术形象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反映。黄昭龙小诗人的诗虽短,却可以做到这一点。
  《雷电留下鞭影》一诗,小诗人便用极具概括性的语言精确地反映出了雷与电这两种现实中的自然事物在自己眼中的审美形象。全诗如下:“闪电在跟雷赛跑/可是雷追不上电会留下影子//雷会站住/大喊一声/站住等等我/只是会调皮的/留下自己的影子/等着雷去追//”。就诗歌这类文学活动而言, 人们面对着两个世界, 一个是现实世界, 一个是艺术世界。艺术世界作为一个幻想的世界, 自然充满了许多对客观世界的艺术加工。但同样是幻想的世界,大人和孩子的世界截然不同。郭沫若在《雷电颂》中写到:“云端之顶,白色光芒/轰入这个残破的世界/天道一光,直击魂魄/吸噬着这个世界的灵魂/那不断闪耀的光辉/照耀了大地数万年之久”。从郭沫若的诗歌当中我们便不难看出,成年人在对闪电这一自然现象进行艺术加工的时候,更加侧重于雷电的力量性,往往赋予闪电一种正义性、革命的战斗精神,用它充满光明的力量去击碎一切世间黑暗。但在身为孩子的小诗人的幻想世界中,雷与电却像是两个正在玩闹的孩子。众所周知,在自然界中光的传播速度要比声音的传播速度更快,故而在雷雨天气中总是闪电先出现,紧接着伴随有雷声。孩子的世界中必不可少的便是各种游戏,因此自然而然的,声与光传播速度不同这一自然现象,便被形象地加工成了赛跑游戏中不同选手的速度快慢,小诗人更是将闪电那道的绚丽夺目的闪光比作了它的影子,将闪电人格化,淡化了它的神秘色彩。以往诗歌中雷与电那种革命式的战斗精神在这里不再出现,反而以一种充满童趣的表现方式,让人们对这一充满力量的自然现象有了别样的认识,让读者不禁感叹原来在那满是能量的闪光与声响还可以有如此可爱的解读。
  同样,在《哑巴雷》中,诗人对雷声的描写也让人眼前一亮,全诗如下:“最近老是下雨/老是打雷/雷打着打着/就哑巴了/就没有声音了//它是不是把嗓子喊哑了/就喊不出声/要我拿着麦克风/还有扩播器/才有雷声的回音吗//”。成年人在对雷声进行艺术加工时时,通常会将雷巨大的声响加工为反抗的呐喊、怦击黑暗的怒吼与传递正义的呼声之的形象,与闪电一样有着战斗式的革命形象,因此很少有作品会描写雷声由逐渐衰弱到消失。但是在《哑巴雷》中,诗人却描写了雷声消失的这一过程,并把这一过程想象成是雷喊哑了嗓子。通过这一拟人化的描写,洗去了雷自天上而来,无影无形的神性,通过赋予它人长时间喊话会喊哑嗓子这一生理特征,为其增添了人性。同时,因为成年人的诗作中雷的神性特点,使得其营造出来的天上世界也产生了一种神秘感;但小诗人通过赋予雷人性,并使用“要我拿着麦克风/还有扩播器/才有雷声的回音吗”这些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语句,使得读者在阅读诗作时,对雷所处的天上世界的联想,也自然而然的偏向于一种类似于客观世界充满生活气息的巿井画面,打破了神话传说中天界的神秘感,让读者感受到了孩子幻想世界的奇妙。同样的手法还用在了《雷公公打退堂鼓》中:“我感冒了/就会打喷嚏//我觉得/是雷公公/躲在我的喉咙里/打着退堂鼓//”。短短六句话,就让神话中威风凛凛的雷公的神性消失的一干二净,在质朴的语言和天马行空的幻想中,变成了小诗人打喷嚏的“元凶”,不由得让人会心一笑。
  在《礼赞闪电》组诗中,小诗人用质朴的语言和童真的幻想向读者展示了雷与电这些自然中带有神秘色彩的自然现象,在孩童世界中充满童趣的一面,带读者走走进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幻想世界。但以《礼赞闪电》为组诗标题,笔者还是觉得略有不妥,“礼赞”一般表示对某事物或人物的赞美,现代汉语中指赞赏,是比赞赏更书面一种的用法,带有敬重和钦佩的味道。笔者认为组诗中对雷电的赞美意味并不浓烈,将“礼赞”换作其他词语可能更为合适,但介于黄昭龙小诗人还写了《礼赞月亮》《礼赞天空》等组诗,以《礼赞闪电》作为组诗标题构成系列,也情有可原。
  不同人眼中的世界有着各自的不同,成年人与小孩子眼中的世界更是有着天壤之别。有时候,以充满童心的眼光重新看一看这个世界,也许会为曾经自己眼中单调的世界增添一抹不一样的色彩。
  
  
  论黄昭龙诗歌中的思辨性特征
  文/王靖洋


  德国诗人布莱希特曾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思考作为思维的一种探索性活动,在一个人的成长与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一首好的诗歌,从词句的排列到情感的传达,无不承载着诗人独特的思考与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善于思考的人相较于死板的人来说,他的思维是活跃的,能够对周围的事物做出灵敏的感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作为一位儿童诗人,黄昭龙保持了孩童与生俱来的纯真与烂漫,用心去观察世界,把自己丰富的想象带入到他的诗歌创作中。
  “昼夜在斑马身上排班”是这组诗歌的总标题,从标题中我们不难发现,诗人用联系的方法,把日月星辰的更替与斑马身上黑白相间的条纹进行组合,是极具想象力的。在人类经济与科技都不发达的早期社会,我们的祖先从未停止对自然界探索的步伐,而黄昭龙在其诗歌创作中继承了这一探索精神。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感知让黄昭龙的诗歌充满活力,趣味性极强。整组诗歌语言平淡质朴,在故事的叙述上层层深入,带有诗人对事物强烈的思辨性。
  黄昭龙的诗歌创作,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儿童诗歌的一大亮点,即在生活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把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如《天黑捉螃蟹》:“天黑了/我和爸爸去捉螃蟹/结果手电筒/没有电了/我要用绳子/绑住月亮/拉近一点/好让我们看见螃蟹”。发现问题而后想办法解决问题,是这首诗歌最基本的写作顺序。可以说,诗人的想象是大胆的,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实来否定诗人的想法,这是不合理的。不同于大多数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在面对突发情况时,黄昭龙并未就此气馁,而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思绪抛向了天空中的月亮。诗歌中“绑月亮”、“拉月亮”这两个饶有趣味的动作,不仅把诗人在面临问题时的积极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水晶般的童心和敏捷的思维。又如《冬天》:“冬天/它给自己披了/洁白的/单纯的棉袄/还在额头上/点燃腊梅/照亮雪夜赶路的人”诗人善用修辞,在描绘冬天雪景的同时,赋予了雪和腊梅具体的形象。诗人由白雪联想到了棉袄,又由腊梅联想到了火烛,把事物更加具体化,营造出一幅温馨的画面。那个雪夜赶路的人,何尝不是诗人内心深处“真、善、美”的自然表露。
  儿童不仅有着他们独特的精神世界,而且有着自制的生活趣味。他们那些稀奇古怪的思维和疑问,蕴藏着宝贵的艺术天分和想象,他们的生活是开放的,可以联通自然宇宙,从那里取得幸福和乐趣。如:《白天把自己晒成了黑夜》:“天忘了涂防晒霜/晒了一个白天/把自己晒黑了/天就黑了”在观察昼夜交替的自然现象时,黄昭龙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即赋予自然现象一种拟人化的动态感,在精巧的构思中,给人以无限趣味。黄昭龙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没有特殊的写作技巧,却将儿童的思维特点完美呈现。如:《春天不肯靠近我》:“春天来了/为啥世界变绿了/我为什么/没有茂盛起来呢/肯定是我太脏了/春天都不肯靠近我了”春天是万物复苏,迎接新生命的宝贵季节,可是诗人却带着问题反问自己,为什么自己没有茂盛。诗歌是一种美好的文字,来自于美好的生活。在《问春天一句话》中,诗人也是怀揣着好奇进行创作的。“我想问春天一句话/是我长大了/不想像我爸那样/秃着头/你既然可以让大地/长出嫩绿的头发/可不可以帮我/也长满头发”。读到这里,我们不免被诗人的天真所打动,佩服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儿童的大脑是自然界中最精细、最敏感的东西,他们与自然一样,是淳朴的。在这些奇怪的问题背后,隐藏着诗人的奇思妙想。
  黄昭龙的诗歌贴近生活,想象生活,从生活中体味诗意,不仅有着诗人独特的审美能力,而且能够从大自然中挖掘生活的诗意。在《石榴笑出了口子》中:“秋天来了/框子满了/石榴笑出了口子/它红彤彤的嘴唇里/被笑掉了大牙/为啥这么凉快呢/原来是天堂太闷热了/需要打开天窗/散一散风”寥寥数语便把秋季石榴丰收,颗粒饱满的状态描绘的惟妙惟肖。“笑出了口子”“笑掉了大牙”让我们站在儿童的视角重新体验了童真,被他们的天真烂漫所打动。如果说语言是诗歌的外部框架,那么思想便是诗歌的灵魂。因为想象,他们的生活空间得到了延续和拓展,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同时将诗人可爱的内心巧妙的展示了出来,带领读者返璞归真。如:《四季》:“一年四季/在不同的地区/季节和时间/都美得不一样/我知道一个地方/永远都是冬天/那就是地球以外/那就是外太空大宇宙”。想象力能带领我们超越时空的局限,打开新的视野。黄昭龙是位有着自己独特思维的儿童诗人,他的诗歌不只是简单的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讲述故事,而是带着想象与思考。也正是因为思考,生活才能拓展出无限的诗意,让诗歌开出思想之花,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由穿行。
  黄昭龙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展开自己的想象,用饶有趣味的文字向我们讲述故事,既有童话般的境界,又有盎然的童趣,表现了少年儿童特有的纯洁与天真。他的世界没有丝毫的虚伪与造作,时刻向我们展现着一个真实的自己,通过思考,建立起独属于诗人自己的思想与精神家园。黄昭龙诗歌中对自然万物的联想与思考,正体现了人类早期对自然界的探索精神。与此同时,作为一位儿童诗人,黄昭龙的身上也焕发出“爱”的光辉,他的诗歌是充满爱心的,不掺杂任何世俗,不带有丝毫功利,让我们看到了儿童生活的百态,被他们的活泼与可爱所打动,富有趣味,值得一读。
  
  
  游于天马行空的想象间
  ——谈黄昭龙诗歌本质
  文/刘静

  
  诗歌最神奇的地方,不是描写世界,而是创造世界。创造世界需要什么?这里涉及到诗歌的本质与创作方法,两者都可以同艺术创作画上等号。而艺术的创作,需要有知识、经验和想象,当中最离不开的就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没有了想象,诗歌中的语言就无法自由飞翔,就无法打动读者。只有用想象力才能让诗人找到与自然的相处方式,与他自己的相处方式,用极致简短的句子完成自我表达。
  在固有的思维当中,天空的颜色是固定的,是一种自然规律,已经熟悉它的存在,不会有任何的质疑。组诗中的第一首《天空的颜色》,诗人提出了:“天空上为什么/只有两种颜色/一种白色/一种是蓝色”的疑问,与诗人的逻辑思维和生活经验离不开关系。天空的白色是多云,而蓝色则是无云,意味着在诗人的世界当中,云和蓝色是构成天空的唯二因素,也是具象和抽象的结合体。然后在“剩下来的白色/还有蓝色/只是大地不贪心/给蓝天留两个伴”当中又交代了其中的原因,又揭示出了诗人的纯真。这里对“天空”意象的运用,可谓淋漓尽致。诗人所提出的疑问并不是简单的疑惑,而是借这个问题,将诗人心中的感情、感想说出来,摆在潜意识里面酝酿成形后,然后呈现出来。同时想象就是我们要言之有物,所以在创作诗歌时,要注意意象的选择,好的意象才能够将诗歌的想象力发挥完全,同时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诗人将这一点加工得很好,让读者也能够在他自己小小的世界里找到共鸣,发现生活的另一面,有了更新奇的想法。
  积极的、主动的、有目的地将想象力展开,目的是为了表现诗人自己的内心世界。天空是什么?是眼睛,是画布。从诗人个人的生活经验来看,从“天空”这个意象产生联想的过程中,与它能相对应的就是自己所接触的事物,画布和眼睛再恰当不过了。在诗歌《眼睛》当中:“这两只眼睛/日夜轮流盯着地球/就好像是两个监控器”,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天空的明与暗,白天与黑夜形成的原因,归结在了外物的的作用——一双看不到的眼睛。看似架空在了现实之外,实则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了诗人自己心中自然运作的规律,同人的生理构造一样,闭上眼睛天会变黑,睁开则又重见光明。这也是与成人诗歌创作不同的地方,在儿童诗歌中,常常见到的就是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展现,他们眼中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符合万物有灵的状况,也符合他们当时所形成的世界观。在《画布》当中,“我画出了许多白云/看起来就像/绵羊掉到了天上”,“层层梯田/无不显露出环境的美好/看白鹭踩着高跷/在田里捉泥鳅/就差一个农民伯伯/去梯田上种水稻”,云朵是绵羊,也像梯田,让白鹭是踩着高跷的在里面追逐着风,诗人的想象力与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构造出另一个奇幻的世界,小孩子读了,立马也会抬头看看云朵,捏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云朵;大人读了,会一下醍醐灌顶,发觉平常的事物,竟然是这么的美好。
  由天空想到宇宙,是由小到大的递进关系。“宇宙/是一个泳池//什么都吃的黑洞/就是泳池的排水口//只是泳池/没水了而已(《宇宙是一个泳池》)”。天空作为一个意象,我所能感受到的,无疑是它的广阔无垠,而对宇宙的遐想,只存在于过去的无知当中,更不会用其他的具体意象进行比拟,也可以说是在时间的打磨中已经忘却如何使用想象力,而黄昭龙的这首诗恰恰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眼中,宇宙不是神秘的,而是触手可及的。宇宙成为了泳池,也能将天空装在里面,和天空一样,具有现实生活中的功能。“各种各样的花衣服/被地球穿在身上//黄金一样的麦田/也被地球穿在身上//就连无忧无虑的白云/也被点缀在了连衣裙上(《世界多么美丽》)”。麦田、白云都成为了地球的衣服,这些片面的、小的意象,汇聚成大方向的事物,不显示一丝的突兀,渐进地烘托出诗人眼中的美好世界。同上首诗歌一样,这节诗歌的特点在于诗人从小的事物的特征,从点到面地指出了现实生活的特征。将他自己置于一个地球之外的角度,使得自己遐想的空间变得更加立体,更有广度,立马跳脱出了思维定向当中对于儿童想象力的定义,重新展开了关于他们想象力的局面,对以往囿于成年世界的经验,找到了新颖的特点。
  想象力的迸发,追根溯源地讲,源头在于生活。在《我把天空想蓝了》一诗当中,其灵感来源则是诗人真切地对自己母亲的思念。“白天的天空蓝蓝的/好像我的南海//比天蓝比海蓝的/是我在想着我的妈妈”,天空的蓝色,比不上“我”对妈妈的思念的“颜色”,因为想念过于沉重,只有天空这样旷远的地方。才能与诗人的思念相比拟。“冬天来了/为啥天上掉下/那么多冰渣//一定是上帝/在偷吃/冰激凌”,冬天的雪,在诗人的眼中,其形成的原因一时半会还是理解不透的,他便用自己的想象力,来给自己解释了下雪的原因,这个原因充满着可爱:上帝偷吃了冰激凌。“坐着梦里的飞船/飞出宇宙/等女娲补好天/我再回来(《要是天塌了》)”,诗人在现实生活当中肯定也产生过关于“天塌了怎么办”的问题,他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女娲补天”,一方面看到诗人纯真的,面对生活额态度,另一方面也成功地透露了诗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到的知识领域是很广泛的,中外广博。
  不可避免地看,诗歌创作需要一种天赋,这种天赋也是需要训练的。儿童天然地具有这种能力,也有一种诗心,随后进行的诗歌创作都与自身的练习与家庭教育的背景离不开关系。对于黄昭龙来说,这是他在特定时期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他恰好在这个基础上,又加以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脱离了原有的质朴,呈现出充满奇幻色彩的意象,让读者置身于异世界,看到生活的另一面。也让他拥有了第三只眼睛,在他的思维世界当中又构建了与庸常世界不一样的关系,让我们有能力去想象新世界的事物。这些弥足珍贵的创作才能,和在他身上流淌着的天然本质,糅合在一起,然后温暖读者。
  
  
 
简介
黄昭龙:蒙古族,2011年出生,海口市海瑞学校7年级学生。10岁加入海南省作协、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中国网络作协、华语诗歌学会会员。中诗网签约作家、少年日报编辑。6岁写寓言,7-9岁分别创作105章长篇童话、102章长篇小说在中国科协《科幻画报》连载4年。海南作协立项出版十万字长篇小说《刺河豚》。有500余篇童话、寓言、诗歌发表于星星、绿风、扬子江、散文诗、天涯、海外文摘、青年文学家、西湖、莫愁、作家天地、中国当代小作家、童话大王、科幻画报等国内百余家公开文学报刊。获中国东丽杯孙犁文学奖、中国诗歌艺术少年奖、中国诗歌学会童诗大赛二等奖、世界报第一届诗词大赛一等奖、凤凰新华杯全国首届中小学生征文一等奖、第六届中华情全国征文金奖、《漫画周刊》年度佳作一等奖等荣誉,《诗歌50首》初选入围第11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笑》等编入人教版小学语文百度题库教辅教材。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