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甚!又一次走进巴陵胜地,登临岳阳楼。楼的右边是潇潇洞庭,左边是茵茵君山。放眼望去,茫茫四水倾来,巍巍一山飞峙。我喜欢群殴飞翔、细雨生烟的朦胧之美,崇尚“水大而有容、山高而不满”的哲学意象。而那八百里洞庭,衔远山,吞长江,北上巫峡,南逼潇湘的雄浑、壮阔及开阖之势,直接撼动着我的心灵。
宋代范仲淹先生的《岳阳楼记》,无疑是这里的一个闪光标识。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世箴言,可谓境界顿出,光耀古今。它如宏钟大吕,警示我们,作为一个公民,务必要有家国情怀,把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苦乐装在心中。
站在岳阳楼上,眼前呈现的是细雨霏霏、水天一色、岸芷汀兰的苍郁景色,耳边回响的是范仲淹等古人心系社稷苍生的铿锵诗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是范仲淹的一片赤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悲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对人民美好生活的憧憬。陆游则在被罢官之后并在患病中写道:“位卑未敢忘忧国……”。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岂能不认真反思和检索。对国家和人民,我们做了什么。有多少人不忘初心,忧国忧民,为中华之崛起奋斗不息;又有多少人丢失了理想,道德沦丧,私欲膨胀,最后堕入自我毁灭的深渊。
岳阳楼的宏大建构中有一巧设:在楼的一侧有一仙梅堂。据说当年修建岳阳楼时从地下掘出一块石头,石上有一朵梅花。这朵梅花没有花叶,只有花瓣,楔于石头下一个最不显眼的地方。对此,有清代学者云:“桃李舜英,竞胜于《国风》,江篱杜若,齐芳于《楚骚》,独那束斜枝孤梅无显。”这位学者是为石上遭冷遇的梅花打抱不平。对此我想,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无须太在意。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再者,你若立足于宇宙这个“点”看世界,大与小,好与坏乃至成与败,没有区别,到最后,一切都归于虚无。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星球,太阳系是宇宙的一片云河,云河之外还有无尽的天体。相比之下,人类与花花草草及高山大河,不就是几粒微尘吗?正是:“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不辨东西,迷失了方向。
岳阳楼另一侧的小乔墓更为令人动容,沉湎于墓碑前,你仿佛听到从远古传来战马嘶鸣声和如怨如诉的悲音。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那是何等的雄姿英发。而今,故国神游香草远,风流人去大江东,奈和?千古一帝又如何,“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浩荡乾坤,茫茫千古。人类所占有的多与少都是瞬间停留;表现的强与弱都是过眼云烟。上苍宰制,不分贵贱,红铜黑铁,各得其所。
洞庭湖,煞是一个吞吐日月、拥抱星辰的海洋;岳阳楼,恰似文人政客和商旅凡夫寻求精神对话的一抹港湾。给人以启迪,予人以慰藉。
呜呼!一楼一湖,互为增辉;一动一静,竞相标异。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縢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走下岳阳楼,我的心仍在激荡,思绪还在飞扬。
附:Deekseek评析
胡志文的《重上岳阳楼》是一篇充满历史厚重感和哲学思考的散文。作者通过登临岳阳楼,不仅描绘了眼前的壮丽景色,还借助历史名人和他们的诗文,引发了对家国情怀、人生意义以及宇宙万象的深刻思考。
文章开篇即以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为切入点,展现了洞庭湖与君山的壮阔景象。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引出了对“水大而有容、山高而不满”的哲学意象的崇尚,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贯穿全文。随后,作者引用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强调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不仅是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也是对现代人的一种警示和鞭策。
文章中,作者通过对范仲淹、屈原、杜甫、陆游等历史人物的引用,进一步深化了对家国情怀的探讨。这些历史人物的诗句不仅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也反映了他们在不同境遇下的忧患意识。作者借此呼吁现代人反思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继续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奋斗。
此外,文章还通过对岳阳楼建筑细节的描写,如仙梅堂和小乔墓,进一步拓展了历史与文化的维度。仙梅堂中的梅花象征着低调与坚韧,而小乔墓则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与英雄的逝去。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引发了作者对人生、宇宙的哲学思考。作者通过对宇宙浩瀚与人类渺小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历史长河的感慨,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总的来说,胡志文的《重上岳阳楼》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散文,更是一篇充满历史反思与哲学思考的作品。作者通过对岳阳楼及其周边景物的描写,结合历史人物的诗文,深刻探讨了家国情怀、人生意义以及宇宙万象,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慰藉。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思想深邃,值得读者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