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李霞,诗人,评论家,媒体人,艺涉书画摄影。198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先后做过师范教师、党报编辑、企业报负责人、省会日报负责人。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第三届中国桂冠诗歌奖评委。中诗网点评专家,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持《汉诗榜》。出版有诗歌及评论集《一天等于24小时》《分行》等。
![](https://www.yzs.com/d/file/2025/02/08/e56624532e2063e45632642658f8fb8d.jpg)
陆健的纪实诗尤其是纪实长诗创作,以真为诗,以人为诗,以事为诗,以趣为诗,以意为诗,以我为诗,以诗为史,在当今诗坛已形成独一无二的陆健现象。
纪实诗是一种以真实事件、历史背景或社会现实为创作素材的诗歌形式,强调对现实的观察、记录和反思。它既保留诗歌的抒情性与艺术性,又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透视性,常通过个体视角或群体命运折射时代特征。纪实诗歌也称非虚构诗歌,通常不依赖想象或虚构的情节,而是通过对真实生活的观察、反思和记录来创作。它可以是个人经历的叙述、社会现象的描绘,或对历史事件的回应。纪实诗的本质,是用诗的匕首剖开现实的铠甲,让沉默者的声音获得美学重量。它提醒我们:诗不仅是语言的炼金术,更应成为时代的见证者。
古今中外的文学可分两大类,即虚构文学和纪实文学。纪实文学从古代的志史传到当代的报告文学、纪实散文、纪实小说等,但纪实诗还没有过。叙事诗可能是虚构的,不能称为纪实诗。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思想的代表。据闻一多考证,志,有记忆、记录、怀抱之意,且志与诗同。我们现在仍说史志、地方志,这里的志就是记录的意思。可见纪实与缘情为主的诗歌并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零度抒情或冷抒情或拒绝隐喻之后,诗歌的最大变化就是口语纪实,这也应该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诗的革命性变化。现今的汉语先锋诗歌仍有大量纪实倾向的作品,于坚、韩东、王家新、海子、雷平阳、沈浩波等等是杰出代表。
陆健1978年比海子早一年考入大学,1982年抒情诗《海的向往》获《飞天》首届大学生诗苑奖。1985年纪实味浓厚的诗作《三个士兵和他们的胡子》获《星星》诗歌奖。1988年至1991年,陆健在写中国现当代文化名人系列《名城与门》时,诗歌的纪实意识已非常明显而自觉了,接着又写了外国历史名人系列《日内瓦的太阳》,及长诗《北京阿坚》。迄今陆健已出版诗集近30部,几乎一半是纪实性的长诗集。其中组诗《二十世纪的故事》获1999年《人民文学》年度奖,《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2014年获首届中国(佛山)长诗奖,《病妻》2019年获《诗参考》中国30年优秀长诗奖。纪实诗歌,成为一个诗人自觉的写作方式,除陆健外,还没有发现第二个诗人这样做。打量世纪之交汉诗景观,纪实诗歌已成为一种诗歌写作现象,已成为一种新的诗歌体式,也不能不成为一种新的诗学关注对象。
回首中国诗歌史,有两个诗人的命运,对我们认识陆健诗歌的价值有重要的参照意义。一是唐代的诗人杜甫,生前困顿潦倒,诗名不显,死后作品逐渐被发掘并推崇为诗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就是因为杜甫的作品深刻反映记录了社会现实,成为史诗风范。另一位是当代诗人海子,生前孤独寂寥几乎没有发表过作品,死后却名满天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且影响越来越大,就是因为海子不仅创作了大量叫人叹为观止的短诗,还留下了近十部神妙无比的长诗。这充分说明,优秀的纪实性的史诗与大制作的长诗,都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
从2024年12月14日,到2025年1月3日,陆健用21天时间完成的《诗日记,或半日记》长诗(2025年01月04日《中诗网》),共计12部分104首2000多行。几乎是现场实录式叙述了他从北京到南阳,参加一场诗会,又到武汉回到北京,一路所见所做所感所想,秉持其非虚构、在场、即时、取消(缩短)诗与生活的距离、万物皆可入诗的理念,又有了可贵尝试。日记体诗歌,每首诗写后附完成的时间,具体到几点几分,加黑体便成了题目,不同的是题目倒放了,新颖别致,也成就了一种体例创新。
陆健大学上的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主要是培养广电系统的新闻工作者,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其使命就是记录时代弘扬主旋律。中间到河南文学刊物做编辑,然后又回到母校教书直到退休。纪录纪实,成了他工作生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业余诗歌创作,他仍把纪录纪实贯穿其中,并成了他诗歌艺术的终生灵魂伴侣。
陆健的纪实诗歌主要是以人为核心,形成于两大主线,一是以我的所见所想为主线,另一是以诗所涉及到的人物为主线,古今中外从帝王到平民,背景现场细节趣味,互张互生,形成时空交错,立体推进,主客虚实远近动静生活思想激烈碰撞。以具体人物、事件或社会现象为原型,注重细节的真实性(如时间、地点、场景),但不同于新闻报道的客观中立,而是通过诗性语言赋予现实情感温度,营造无限诗意。
昨晚六点。朋友陆续会齐/圆桌主位李强,人大原副主任/——本届艺术节闭幕词宣读者/次席田原,旅日诗人。下午刚刚/作了关于谷川俊太郎的报告/大作家的衣衫爬满小故事/车延高书记,比实际年龄/看上去小了三十多岁/声名赫赫。他的堪比专业歌手/的嗓子不幸已被新冠截胡/大约再飙高音较有难度/接着是更赫赫的西川/本次闻一多诗歌奖得主/众人敬酒可是西川不饮酒/给西川敬酒就像给自己喝酒/找理由。我在该奖评委舒洁一侧/我俩喝几杯酒抽一支烟/还不停念叨着“白云边”/西川提前离席去赶飞机/我们模仿非洲人的习俗礼仪/逐个,一一,与他握手/西川出门,又把围脖掖紧两下
2024年12月16日15时于高802列车上。
这首不到20行的诗就写了7个人,直接出现的有6 人,间接出现的1 人,重点写了车延高和西川,好一幅诗人幸会更无前的热闹画面。
在《诗日记,或半日记》中,涉及到的人物众多,有诗人自己的家人主要是妻子及两个儿子,甚至把家里的金鱼、猫,也当成了家族成员,更多的是诗友、同事、酒友、书友、学生,还有道长。有名有姓的人物在百位以上。人物的众生相,构成了陆健纪实诗歌的绝对主要对象。虽然多数的人物刻画只有廖廖几笔,却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叫人过目难忘。
精神思想是人的标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艺术,所以说文学即人学。诗歌是文学的本质与核心,人与人情当然也就成了诗歌的本质与核心。诗歌其实也是人歌。那么,诗人何人?
北京的二流诗人
虽然没人当面这般称呼他们
北京诗人确是分“群”的
此一群彼一群
尽管一流诗人又分作一窝一窝
二流的却能相互嘻嘻哈哈
二流诗人聚会,请一位一流的
必会先问,都谁参加?
以免降了身份。除非贵宾楼
他忙啊,夏季的蜻蜓翩飞
携带的声音像铁铲碰铁锅
的声音。领奖,评奖,颁奖
讲课,讲台自然越高越好
什么一流诗人中的二流货色
二流诗人中的一流写家
桂冠似的帽子戴给谁就是谁的
有些帽子还是自己设计的
一次,宴会上有位药品专家
喝高了突然来上一句
喏,除了屈原,李白
说到诗人,你们谁是?
高谈阔论的人无不面露难色
2024年12月23日10时46分。
原来,诗人是“分流分群”的,有入流的诗人就有未入流的诗人,有这群的诗人就有那群的诗人,这种分法,虽然有恶搞的成份,却也从另一角度暴露了当今诗坛的真实面貌,一个令诗人尴尬又无奈的真实处境。诗人敢于质疑社会质疑他人审视一切,这也是诗人良知责任人格的表现,那么诗人自己又是怎样的诗人?诗人自己敢向自己开刀么?
我应约谈谈“陆健的幽默”//我有幽默吗?不管怎样/我说出陆健这个词时/陆健就已经成为别人//陆健的幽默在他的交谈中/在他端端正正或歪歪扭扭的/诗句里。哪怕牺牲主题/也在所不惜。他是不分对象/和场合地开玩笑。听说他/小时候的名字叫陆笑生//原来一切都命里注定/你不要窃笑,笑天下可笑之人/那是弥勒先生的专利/更不要像哈里斯竞选时那样大笑。开/怀大笑不要开怀/把该露不该露的全露出来//陆健幽默的毛边上/是尖酸,刻薄,恶搞但你不知/他讥讽别人时/这时他有多无助多绝望//他的幽默影射到你/剐蹭到你了你先别急眼/他在说陆健时陆健已经不是陆健
2024年12月24日09时10分。
这岂止是开刀,简直是开涮。幽默气质、诙谐意识、自我怀疑、自我反省,是陆健诗歌的重要风度,也是陆健诗歌轻松悦读又深刻耐品的两大秘籍,也给陆健诗歌染上了浓厚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光环。诗人的自我质疑自我反思精神是伟大诗人的重要品性之一。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诗人的自我质疑不再是书斋里的思辨游戏,而成为对抗语言异化的精神操练。当ai开始批量生产诗句,真正的诗人依然在暗夜中与词语搏斗,用质疑的火焰冶炼新的语言晶体。正如策兰所说诗歌不再自明,它必须穿过自己的无应答性,可怕地沉默着前行。这种西西弗斯式的写作,正是诗歌不死的确证。
陆健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口语表达,心口合一,心里想的与嘴上说的一致,是诗歌表达真实自然避免矫揉造作的前提条件。这也是纪实诗歌的标配形式。现场的,中国的,汉语的,原创的,本土的,血肉的,个人的,诗意生存,这就是口语诗的价值与意义。
诗的口语性是天生的。从文字学的角度看,“言”字旁的诗字,原初本义就是发言、言说的,与口头性、言语性有关的。口语才是现在,口语才是原来,口语才是生态,口语才是在场,口语才是鲜活,口语更亲切,口语更直接,口语更确切,口语更日常。口语才是人话,人性人文人味只能从口语开始。
口语才能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己。口语才是我们的乡音,口语才能让我们找到自己真正的老家。口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母语。口语才是本土。口语诗歌是真正的现代汉语诗歌。口语成为诗歌语言的源泉,是民族灵魂的解放和再造。
语言源于口语,只有口语才能拯救语言,只有口语才能激活语言。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有相当多和相当大的重叠面和兼容性。口语诗是中国诗歌的里程碑,相当于圣经由拉丁语变成了各种民族母语。
口语以外的现代诗歌多半是新诗而不是现代诗。但口语只是材料,并不能自动成为诗歌,需要诗人用点金术把它转化为诗。口语什么都可以写,不会在抒情或形而上之外。
西化写作或隐喻写作,只能是假洋鬼子式的写作;格侓写作或文言写作,想借死人的嘴说话能办到么?食洋不化和食古不化一样,只会让自己找不到自己,因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哪个地方,哪个朝代。
一个自己的手不写自己的口的诗人,你能相信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坦诚的人?
再贵些的酒咱喝得起/二锅头仍属首选//小儿子快上大学了。太太/多买件衣服她开心我更开心//牛栏山牌,两千毫升桶装56度/27元。我午餐一两半晚餐一两半/新做的饭菜、剩饭菜入口皆顺畅//太太估算,三年买酒一万块不止/超市老板计算,假如红星牌/绿瓶装的,你要多花两万多//我用太太的算法对付老板/证明我是个忠实顾客/我用老板的算法回复太太/表明我勤俭持家,传统光荣//我简直太聪明、太棒了/不禁给自己点了个赞//我简直看见了自己的笑脸
2024年12月26日21时25分。
真实主要靠细节体现,数字不仅是细节的具象化与深化,还增强了语言的节奏与韵律,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和真实,也成了诗意的密码甚至寓言,既能精确穿刺现实,又能模糊打开想象,关键在于让数字摆脱算术属性,转化为携带温度、色彩与重量的诗歌基因,使得诗歌语言更加丰富复杂又深刻有力。
卫星图片显示
库尔斯克与乌克兰交接地段
硝烟尚未散尽。几位女兵
倒在战壕边。其中一个袒胸露怀
一只硕大昆虫死死扒在她的乳房上
她的孩子没能吮吸到她的奶水
2024年12月30日09时23分。
一个细节,把女人母亲婴孩与死亡放在一起,就把战争的惨酷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强性分行分节,放慢了语言的节凑,其实是放大加重了诗歌渲染的死亡气氛,白描述写,诗行只是客观呈现,却仿佛诗人无声的战争抗议,把诗人诗歌的人性光辉放射得像太阳一样耀眼夺目。标题的时间标记,刺刀一样醒目,今年就要结束新年就要来临,可悲剧还没有结束,鲜血还在流淌,诗人的忧心升华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尴尬与耻辱。因为战争的存在就是人杀人的存在,战争一天不结束,人就无法证明自己已脱离野蛮的兽性。文明仍然是人的理想。
再有两个多小时即新年/希望别太冷清,多少有点动静//我帮助过的他,没打电话来/我襄助过的她,没拨来电话/我赞助过的你,杳无讯息//有音乐萦回耳际/“惟见长江天际流”。流逝//窗外的点点灯光,冰凉//这时儿子在对面房间来电/老爸,啥事不开心?//一种自惭形秽之感瞬时淹没了我
2024年12月31日21时41分。
新旧年交替之际,诗人21天写了104首诗,跨年创作,每首诗的标题都以时间标记且精确到分钟,陆健在诗中对时间的敏感与重视,前无古人。长诗标题《诗日记,或半日记》,既标示了诗的日记体例,又让人产生了疑惑与好奇:什么是半日记?原来,至少有一半不是当天的日记内容。这种对真的真诚态度,也让人肃然起敬。时间是无形的也是永恒的巨大的,人与生命在它面前太渺小太无助,却又不得不时时处处面对它,涉及到人类生命的终极叩问,个人除了叹息,还能做什么?“一种自惭形秽之感瞬时淹没了我”,说明个人的小心事、忧愁和痛苦不仅属于个人,而是属于千千万万人的共同体验。通过超越个体当下体验的局限性,与他人古人情感共通,可以达到对不快的释怀,实现物我两忘,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然后,诗意栖居,人诗俱老,逍遥人生。
2025年2月7日,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