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马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获武警部队首届文艺奖以及《人民日报》《民族文学》《大公报》等报刊征文奖。著有诗集《在北方》《独白》《光荣与梦想》《边缘地带》《往事如云》《风吹麦浪》和散文集《如歌的唱卖》等。

出公差
连队菜地,周末炊事班
煤场拉煤,驻地村子的大街小巷
这都是我出公差的主战场
虎头虎脑的新兵们
个个都是连队出公差的主力
翻地,施肥,不惜体力
一桶桶浇菜地的水,担在
年轻的肩上
炊事班卫生大清除
角落,灶台,多少顽固的油垢
争先恐后的干啊
任汗水顺着脸颊流淌
节假日,扛起铁锹、扫把
把驻地村子街头上,垃圾
牲畜粪便,一一清理
归置有序,让小村在春风中
干干净净迎接,即将
敲响的新年钟声
开心的微笑,挂在我们
一张张洋溢着青春的
脸上
军用马扎
几根铁支架是绿色的
一条条马扎带是绿色的
一把军用马扎陪伴着
丰富多彩的连队生活
寻常日子,军用马扎
安静在班里一隅,列队
整齐,多少次
分解动作“放马扎——”
“起——”
“取马扎——”
“坐下。”
口令声中,全班和军用马扎
融为一体,它成为
整齐划一的连队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一件道具
班务会、晚点名
看露天电影,军绿色马扎
总是和我们一起行动
它见证了我的连队生活
与青春时代
出板报
一块普通的黑板报在
三个排团小组成员的眼里
是一方展示各个排工作的
舞台与阵地
五一,我们在黑板报上
把劳动者赞美,我们画
钢花四溅的炼钢高炉
手捧麦穗的农民
春节临近,我们把成串的鞭炮
画上,再写一首赞美节日的
小诗,庆祝八一我们在
黑板报上临摹自己的形象
让战友们找一找自己的身影
看一看,自己动人的事迹
在金色的秋天里,我们欢庆十一
国庆节的版面上,气氛热烈
彩色气球,迎风飘舞
气派的天安门城楼,光芒四射
还有,蓝天下迎风招展的
五星红旗
一块黑板报,让我们醉心于
版面创作,追逐文艺梦想
黑板报前,攒动的人头
战友们围观的目光
就是对我们的最高奖励
收放线
背起军绿色65-1型野战电话
扛起通信被复线线拐
走向营院门外高大的白杨树下
我们的训练场,一片开阔地
收放线,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
黑色被复线规律地
缠在一米长的线拐上,这是
有线电通信兵,手中武器
一千米,放线
让被复线像波浪一样
在身后起伏,快速抵达终点
一千米,收线
电话线在前方跳跃着
整齐缠进我胸前的线拐
被复线在手中反复摩擦,手掌
烫起水泡,双脚争先奔跑
汗水浇湿脚下的土地
没有抱怨与退缩
“加油,加油——”
耳畔,是哗哗的掌声
与呐喊鼓励
此刻,我心里只有一个信念——
分秒必争,为了指挥号令
畅通,为了保障战斗
胜利
攀登固定
两根黑黢黢的电线杆
五十米距离
一根通信被复线
一副脚套
这些训练器材
是砥砺我们青春的装备
每个人每天,必须
和班长手中的秒表较量
战术,体力,意志
电话兵的追求让每个人
化作一块块生铁放在铁砧上
一锤一锤,敲打
第一根杆下,用脚套奋力向上
攀去,跳下
举起手中的被复线,急速
向第二杆冲刺
跃起,跃上黑黢黢的电线杆
将被副线在杆顶,快速打结
固定,瞬间将一条电话线架起
迅速跳下,我气喘吁吁
双脚后跟并拢,立正
“报告班长,完毕——”
早操
蓝色的雾霭
还笼罩着大地
营区,一片静谧
我们这支百十号人的队伍
用洪亮的番号声
把夜色喝退
“一二一——”
尽管严寒锁住大地
伴着我们口号声,每个人
面前都是一团团,雾一样的
白气,寒风像一把
锋利的小刀
在脸上,耳朵上,划来划去
“一二三四——”
我们的热情占据了操场
队伍整齐,排山倒海
所向披靡
“一二一——”
每天,让操场砥砺青春
在操练中培养战斗作风
锻造一柄柄利剑
维护士兵崇高的荣誉
刊发于2024年第9期《解放军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