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立世
《诗篱笆》作品点评(三十三)


  导读: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名作欣赏》学术顾问。在《诗刊》《创世纪》《中国作家》等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诗歌1500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文学评论200多篇。诗歌代表作《夹缝》被《世界诗人》推选为2015“中国好诗榜”二十首之一,入选高三语文试题。诗歌入选《诗日子》《新世纪诗典》《中国新诗排行榜》等100多部选本。部分作品被译介到英美等国。

共享单车
谭延桐

 
你骑过,他骑过,我也骑过
骑着它,走街串巷,认识了不少的街景
你眼中的景和他眼中的景和我眼中的景
基本上,是一样的,然而
又是很不一样的,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
选择的路线,经过的地方,到达的地点
有着根本的不同。更大的不同
还在于:即使是在同一辆共享单车上
我们留下的指纹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我们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个、两个、三个不同
甚至更多的不同,也便共同努力
打造出了一个结结实实的不同
结结实实的不同,是无论如何也摔不烂的
一摔就烂的,是那些用旧了的时光
 
  从熟悉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从相同的风景中发现差异,这是诗人与常人的区别。诗人表面上写单车,实际上写人生。这首诗成功在叙事,叙事的干净利落、冷静沉着、深邃哲理,折射出诗人独特的创造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谭延桐,著名学者、作家、音乐家、书画家,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先后做过《山东文学》《作家报》《当代小说》《出版广角》《红豆》等报刊社的文学编辑,现为香港文艺杂志社总编辑、香港文学艺术研究院和香港书画院院长、《人文科学》编委会主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时代开始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报告文学、歌曲、书画等,散见于海内外近千家报刊,计1200余万字。著有诗集、散文集、诗论集、长篇小说共20部。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意、俄、荷、波兰语、亚美尼亚语等多种文字。曾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人民文学杂志社、广西政府等颁发的文学奖、音乐奖和优秀编辑奖200余项,并荣获《诗潮》评选的“十佳华语诗人”、世界诗歌艺术联合会在泰国颁布的“第五届金青藤国际诗歌奖”等。

 
我的家
雪迪

 
我的家在午后一个温暖的日子    
结满葡萄
我的妻像只红色温柔的小狐狸
把她细细的手
探入我音乐交错的胸中
 
窗子的玻璃上趴满蜜蜂
花朵在一个个字里开放
我的妻穿着红色的衣服跑跳着
把朝向阳光的门带得哐哐的响...
 
我坐在一把古铜色的椅子里
听远处的庭园里草根吵闹的声音
听一滴水慢慢渗进一块石头
一只鸟,在远远的
我的思绪中
啼叫 
    
  诗人的家,是植物(葡萄、花朵、草根)与动物(狐狸、蜜蜂、鸟)、人(妻子、诗人)与物(窗子、门、椅子、石头)交织而成的视觉世界。这是一个温馨而又充满动感的世界,妻子的手探入我胸中,妻子跑跳着把门带响。我们还能听到花朵在字里开放,草根在远处吵闹,水滴渗入石头,鸟在啼叫,由家里延伸到家外。写家没有局限于家,而又没有离开家,家不仅是容身之地,更是灵魂的归宿。这首诗,几乎是用名词和动词完成的。如果单用名字写作,太孤寂。如果单用动词写作,太喧闹。名词与动词结合起来,就能收到静中有动、动中的静的艺术效果。
 
  雪迪,生于北京。出版诗集《梦呓》《颤栗》《徒步旅行者》《家信》,出版诗歌评论专著《这些文字会发光》。1990年应美国布朗大学邀请任驻校作家、访问学者,现在布朗大学工作。出版英文和中英文双语诗集9本。作品被译成英、德、法、日本、荷兰、西班牙、意大利文等。英文诗集《普通的一天》荣获Jane Kenyon诗歌奖。荣获布朗大学Artemis Joukowsky文学创作奖,纽约巴德学院的国际奖学金和艺术学院奖,兰南基金会的文学创作奖,二度获得赫尔曼-哈米特奖。(美)西奥多·德普评论:“这些诗在同时呈现了亲密和广阔。如贝多芬的四重奏,雪迪的诗带着安静的语调朝向我们,骤然又表现出视力的狂野。慷慨和惊悚混在一起,这样的礼物是神呈送给我们的。”雪迪亦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姜子牙
周瑟瑟

 
来临泉县看望姜子牙
一个久违的人
并非可以忘记
他在这里独自钓鱼
用一双陌生的眼睛看我
坐下来喝茶
一时半会还无法深入交谈
我们选择了各自的时代
也就选择了各自的面孔
姜子牙有一口洁白的牙齿
说话时舌头卷起
在人到中年的今天
相约在临泉县一见
我只是来看看他
他离开的这些年
没有他的任何消息
这也许就是姜子牙
要告诉我的消息
 
  时代不同,差距不小,但难以遮住心灵的共振。远离喧嚣,回归宁静,是诗人永远的精神追求。这首轻描淡写,却胜过浓墨重彩,我心中的大手笔就是这样的。
 
  周瑟瑟,当代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纪录片导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诗人田野调查小组组长,栗山诗歌学会会长。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金笔奖评委。著有《松树下》《17年:周瑟瑟诗选》《栗山》《暴雨将至》等多部诗集,诗歌评论集《中国诗歌田野调查》《当代诗歌语言启蒙》《当代诗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长篇小说《暧昧大街》《苹果》《中关村的乌鸦》《原汁原味》等30多部,以及《诗书画:周瑟瑟》。作品翻译为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瑞典语、蒙古语、越南语、韩语等在海外出版。
 

黄羊
高鹏程

 
怎么样也难以看清。它们褐色的皮毛
已经和周围的山色融为一体
怎么也难以抓住
我在深夜的纸上试图捕获的词
它敏感、羞怯,欲迎还拒
有很多次,它已经靠近,我感觉到
它鼻翼间喷出的气流
就在我跨前一步试图接近时
这些褐色的精灵
撒开四蹄四处奔散。然后,停留在远处
用黑色的无辜的眸子继续打量我
打量我,在贺兰山下
在被深深刻进山体的岩画里
 
  既难以看清,又难以捉住,试图接近,又奔散在远处。黄羊有点神秘,似乎对人类缺乏信任。人类应该从黄羊的眸子中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写人与自然,找到一个小切角。如果面面俱到,恐怕就会大而无当。
 
  高鹏程,1974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22届青春诗会成员。在《诗刊》《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大量文学作品。著有诗集《海边书》《风暴眼》《退潮》《县城》《江南:时光考古学》《萧关古道:边地与还乡》《细雨海岸》等8部,随笔集《低声部》等。曾获浙江青年文学之星、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人民文学新人奖、国际华文诗歌奖、李杜诗歌奖、徐志摩诗歌奖、诗刊社“百年路新征程”诗歌工程创作奖、储吉旺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爱着这个温暖的人间
小北

 
从王村捎一块石头,放在了岩头寨
在借母溪捡一块石头,带回了桑植
它们都是浑圆的
像这么多年我不规则的浑圆
 
落日一个人,它太圆了,圆得我都想要哭出来
它也被一个人带着
一会儿在二酉河的水里
一会儿在古丈火车站的西头
这会儿,又靠近一堆火
和我一起颤抖着,面对湘西州无边的夜色
 
  写落日,突出其圆,与石头的不规则比对着写。“圆得我都想要哭出来”,这是一句最具现代感的诗,也是一句明朗又琢磨不透的诗。虽圆并不完美,虽落并不消极,这就是生活。人间有寒冷,但依然感到温暖,依然爱着,这就是希望。
 
  小北,本名罗舜,土家族,湖南桑植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向小北向北》,诗集《马桑树的故乡》《世界所有山冈的南面》。曾获《诗歌周刊》年度诗人。
 


鸟巢启示
石棉


把窝垒到信号塔上,这么高了
还是不放心
又在更高的横梁垒出
一个新窝。我感佩的不是它的勤劳
而是它的果断
它处理不安的手段,在这块
荒漠般的天空之下
刺目而警醒
今天,从望远镜里看到它站在
高一点的鸟巢边
泰然地梳理羽毛
——喜鹊,祝贺你终于获得了安详
 
现代人共有的焦虑,石棉从鸟巢的位置获得启示。鸟巢高一点,爱伤害的概率低一些。人呢,是不是在底层,安全系数就小?诗人对鸟的祝福,就是希望摆脱焦虑。在高处是不是就能摆脱,也是一个疑问。说透了不如点到为止。
 
石棉,本名孙佳泉,山东莒县人,70后,写诗多年,偶有作品发表在《诗刊》《诗潮》《星星》等刊物,出版个人诗集《时间之书》,曾被评选为《诗歌周刊》2017年年度诗人。
 

孤独时
呆瓜


在阳光下摆两把椅子
一会儿坐一把,隔一会儿坐另一把
假装两个人聊天喝茶谈人生
身后站着干净的时间
两把椅子,为两个人工作
 
  诗中没有出现孤独,却把孤独写绝了。写孤独的诗很多,但呆瓜这首独一无二。一个人变成两个人,一把椅子变成两把,都是孤独所致。一个“假装”把孤独诠释得淋漓尽致。
 
  呆瓜,本名张文忠,曾用名沉鱼、半山妖。70后,就职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等。

 
1968年的奔跑
  姚风

 
我跑了起来
因为我看见一群人
向一个方向奔跑
我不知道
他们为什么要跑
但知道,我为什么要跑
因为他们在跑
 
  在没有弄清别人为什么跑的情况下,就跟着别人跑,锁定的1968年,时代意义就出来了。这是一个盲目而缺乏思考的时代,一个个性被政治淹没的时代,一个需要反思和总结的时代。
 
  姚风,生于北京,后移居澳门,现为澳门大学教授。以中、葡文写作,出版有《写在风的翅膀上》《瞬间的旅行》《姚风诗选》《绝句》《大海上的柠檬》《不写也是写的一部分》等中、葡文诗集以及学术著作《中葡文学交流史》等。曾获柔刚诗歌奖、昌耀诗歌奖、澳门文学奖等奖项,以及葡萄牙总统颁授“圣地亚哥宝剑勋章”。

 

杨林


与你重逢,是在我交出灵魂之后,
将世界所有的黑,
藏在体内。
风,不能替我吹灭一切原罪,不能示人的私欲,
烧毁成灰。
你将我的忧伤倾倒在地,我成为你摇曳的影子,
成为你透明的水。
你是我双手合十生出的那缕火焰,
让我身心合一。
在闪烁之中飘忽,你是我最陈旧的地址,
当我将自己邮寄给你,什么时候,
我还能返回尘世。
 
  初读这首诗,感觉文不对题,细细品味之后,诗人写得是友谊之灯、精神之灯、灵魂之灯,是肉眼看不见的灯,是悬在心灵之空的灯,如星光一样璀璨。只是诗人没有拘泥于灯自身的特点,不追求形似,但达到了神似。开始写重逢,不是身体与身体的重逢,而是灵魂与灵魂的重逢,是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重逢,虽然没有具体写重逢的细节与情景,但比那些铺陈渲染的场面更震撼人心。诗人为什么“将世界所有的黑,/藏在体内”,我猜测只是想把光明留给朋友,这不是灯的作用吗?这种黑藏得住吗?如果是浅交,不会有此想法。对于灵魂之交的知音,不是沉浸在那种浮躁的喜悦之中,而是“你将我的忧伤倾倒在地”。“你”的忧伤就是“我”的忧伤,这就叫心有灵犀一点通,连内心的忧伤都能感觉得到。“我成为透明的影子,/成为你透明的水”。“透明”与“藏”表面上是矛盾的,“藏”是善意,“透明”是实质,正是这种矛盾凸显了心灵的纯洁、友谊的温暖和精神的依恋。“你是我双手合十生出的那缕火焰/让我身心合一”。“双手合十”不难理解,让读者意外的是“生出的火焰”,这火焰就是“你”,就是灯,就是我的光明。“让我身心合一”,市场经济时代,人被异化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身心分裂,诗人在“你”面前为什么能做到“身心合一”,这与前面“交出灵魂”是一致的,并相呼应。诗人在结尾,把“你”比作“最陈旧的地址”,这个比喻不是多新颖,但依然能激发我们对农耕时代清风明月的怀旧。“在闪烁之中飘忽”,还是灯的意象,在友情的烛照下,“当我将自己邮寄给你,什么时候/我还能返回尘世”。诗中写到的友情可以说超凡脱俗,一尘不染,但我们一时能躲避开喧嚣和杂乱,享受人生这种纯净和美好,最终还得回到繁杂的现实。诗人的反问内心充满矛盾,沉浸在友情之中,无疑是幸福的。但现实的是非曲折,终究还得面对。
 
  杨林,中国青年诗歌协会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南新乡土诗派诗人,出版《花开花落》《春夏秋冬》等诗集。诗歌作品多次获国内外大奖。 1989年曾经参与创办湖南较早的诗歌报《诗歌导报》,并任执行总编辑。 诗观:弘扬湖湘文化,推波乡土诗歌,在乡土和城市的边缘,用内心独白生活的简单。

 
父亲的牙齿
曽瀑

 
小时候,他曾经用牙齿
咬下土匪的食指。年轻时,他曾经用牙齿
咬破了豹子的胆
 
他还以牙还牙,咬断过一条
毒蛇的七寸。甚至,他还咬死过一个
上门索命的鬼
 
父亲一辈子最大的功劳
就是用毕生的力气,咬下了老房子
背后的半座山
 
然而,他却未能咬碎天降的悲伤
女儿病死在怀中的那一年,一夜白了头
牙齿,一颗接一颗掉了下来
 
后来,他用仅剩的三颗牙齿
把我送到了遥远的青海。它们返乡的途中
全走散了,再也没有回到他的牙床
 
当我再次见到父亲的时候
只见他的嘴里空空荡荡,已嚼不烂一滴泪珠
咬不住最后一寸光阴
 
  通过牙齿写人生起伏,似乎还不多见。五个“咬”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勇敢、胆略、坚强,就是这样的父亲,经不住中年丧女的打击。“未能咬碎天降的悲伤”,无坚不催的牙齿“一颗一颗掉了下来”,一派凄凉景象。前后对比,衬托生离死别的骨肉亲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用仅剩的三颗牙齿/把我送到了遥远的青海”。写得还是亲情,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它们返乡的途中/全走散了,再也没有回到他的牙床”。当诗人再见到父亲的时候,“只见他的嘴里空空荡荡,已嚼不烂一滴泪滴/咬不住最后一寸光阴”。父亲的能量已经消耗殆尽,人生的悲凉尽在其中。这首诗不是先抑后扬,而是先扬后抑,这既符合人的生理规律,就拿牙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逐渐松动脱落,只不过父亲变化得太突然,这是他人生的一个拐点。也符合社会规律,人年轻时天不怕,地不怕,浑身使不完的劲,年老时会感到回天无力。这首诗有点夸张,但不违背规律,符合艺术的真实,写尽了人生的沧桑,突出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是感人至深的地方。
 
  曾瀑,本名曾正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2年12月生,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人,曾在铁道兵10师、中国铁路文联就职。获第六届中国铁路文学奖。出版有诗集《最高的那座山》《怀头他拉的麦田》《三人行》(三人合集)及报告文学集《雄性热土》《零高度飞行》等。诗作散见于《诗刊》《十月》《星星》等数十家报刊及网络。诗歌《胸脯》入选“2016首届华语诗歌春晚朗诵作品特辑” ,《西北风味》入围第五届中国诗歌节。《旧军装》(组诗)获“军旅情•强军梦”全国诗歌征文二等奖,诗作多次入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及其他多种诗歌选本。2022年12月6日病逝。
简介
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在《诗刊》《创世纪》《中国作家》等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诗歌1500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发表诗歌评论150多篇。诗歌代表作《夹缝》被《世界诗人》推选为2015“中国好诗榜”二十首之一,入选高三语文试题。诗歌入选《诗日子》《新世纪诗典》《中国新诗排行榜》等100多部选本。部分作品被译介到美国、英国、土耳其等国。《文艺报》《文学报》《名作欣赏》等报刊多次推出本人作品的评论文章。获“2022年度十佳华语诗人”、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新锐奖、全国第二十五届鲁藜诗歌奖二等奖、2021年全国十佳诗歌评论家、2022年第二届“名作欣赏杯”晋版图书书评大赛二等奖、首届“新时代.鲁迅诗歌评论奖”等奖项。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