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立世
明亮的乡思
——读高旭旺组诗《故乡的光》


  导读: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名作欣赏》学术顾问,《诗篱笆》创办者之一。在《诗刊》《创世纪》《中国作家》等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诗歌1500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诗评200多篇。诗歌代表作《夹缝》被《世界诗人》推选为2015“中国好诗榜”二十首之一,入选高三语文试题。诗歌入选《诗日子》《新世纪诗典》《中国新诗排行榜》等100多部选本。部分作品被译介到英美等国。
诗人简介

高旭旺,河南省三门峡市人,1993年7月毕业河南大学编辑学研究生班。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首届理事,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主任,全国诗歌报刊网联盟首席主席,河南省诗歌学会名誉会长,大河诗刊社社长,主编。出版15部著作,曾获第二届"中国长诗奖",《中国作家》笫十届诗歌奖,第三届"郭小川诗歌奖",笫六届"中国当代诗歌奖突出贡献″,笫四届"河南省人民政府文学艺术奖",笫二届"中原诗歌突出贡献奖"等。


  读了高旭旺先生的组诗《故乡的光》,我为诗人胸中跳动的一颗赤子之心而感动。诗人从偏远的乡村奋斗到繁华的都市,用汗水和泪水改写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但他内心拒绝都市的灯红酒绿,耸入云天的高楼无法安放他漂泊的灵魂。诗人以朝圣之心一次次返回日思夜想的故里,缅怀逝去的岁月和亲人,发现低处的光芒才能照亮自己卑微而倔强的生命。
 
  《立秋那天》,把唐代刘言史《立秋》的“云天收夏色,风起动叶声”化作口语开头,一下把我们带到季节转换时天高云阔、秋风蠢蠢欲动的情境之中。古老而年轻的诗句,奶奶、母亲、姐姐代代相传,说明诗人生活在一个知书识礼的书香世家。相传的内容没有离开立秋,传递的方式“像秋风一样/落满宅院和门第”,也没有离开立秋。这个开头自然贴切、不同凡响,既抓住了秋天的特征,又提纲挈领地引领全诗,还渲染出浓厚的文化气息。第一个出场的是奶奶,起早贪黑地清扫落叶,使农家小院变得干干净净,我们能想见小院夏季树木葱茏、秋季果实飘香的乡村美景。第二个出场的是母亲,传承了优良的家风,与奶奶不同之处是,奶奶把落叶堆在爷爷吸烟的墙角,母亲却有意识地堆在石榴树的根部,为石榴树来年开花创造条件。第三个出场的是从都市归来的诗人,回乡给奶奶、母亲扫墓,在干净敞亮的院子里忆起奶奶和母亲辛劳的一生。“是老人仙逝后/袖口的风和裤脚的露”,一方面突出奶奶和母亲劳动者的形象,另一方面“风”和“露”正暗合了诗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精神风范。第四个出场的是姐姐,“甚至/是我姐姐,从蓝花花衣斗里/伸出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手”仍然与劳动有关。远去的奶奶、母亲,健在的姐姐,都是诗人生命中永不熄灭的灯盏,是诗人心中念想的人,因而能挑亮“我心灵一盏失色的灯”。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因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心灵变得暗淡无光,“失色”是对都市物欲膨胀的含蓄批判。奶奶、母亲和姐姐成了秋的象征,让诗人收获了精神上的五谷,成了诗人灵魂的温暖皈依。古诗人写秋天多以萧瑟为主基调,高旭旺反复写到的落叶突出亲人的纯朴辛劳,一扫悲秋的氛围,扫出一方净土,扫出人间珍贵的亲情,扫出一片精神的天地,使诗人的灵魂得到莫大的慰藉。
  《那夜,我在故乡》,浓墨重彩抒写故乡的月亮,“像村口清凌凌的溪水”,“天姿,追赶着丽质”,鸟都是“从月亮上飞来”,“它们相遇了,不断地/倾诉着各自的年龄、性别/还有古老的籍贯”。从外表到精神,从正面到侧面,多个角度把月写得美不可言,并赋予了丰沛的情感内涵。月是故乡明,诗人的抒情才能得到最佳发挥。故乡的月,既是自然之月,又是理想之月,寄寓着诗人的道德尺码和价值诉求。“远方/是天堂,而故乡有信仰”。这里的远方就是诗人生活的大都市,“天堂”是对物质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充分肯定。故乡虽贫穷,但有信仰,道德大于利益,精神重于物质。不难看出,诗人内心是矛盾的,在城市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在乡村安放着焦灼的灵魂,在城市与乡村、物质与精神的夹缝里挣扎,天平最终倾向故乡,但他还得返回到城市,靠怀乡打发漫长的时光。回乡的那夜,月亮皎洁无比,诗人灵魂难以平静,他在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故乡记》,写在父母墓碑与碑座之间长出的一棵小草,这是诗歌中独一无二的小草,“共同扛起我父母的名字。年龄籍贯/别忘了,还有诞生和死亡”,“在墓碑与碑座的缝隙里,找到/自己的生命,呼吸和张望”。诗人的扫墓不同于任何人,不写祭奠的环境和细节,从特定位置的小草突破,寻找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父母虽然平凡如泥土,但他们绽放出自己的生命之花,让后辈念念不忘。小草呵护逝者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生命。诗人对小草一样的生命充满感恩和敬佩。
  《低处的光》, 第一节,开门见山写低,豫北平原“连一个土塬、山峁都没有”。地理位置虽低,但故乡很美,“一条小溪,清凌凌地/从我门前流过”。第二节,写树冠上的青鸟:“追着蓝天和白云,展了展/羽毛,把太阳吃剩下的寸草、闲花/交给家人,去搬运雨水”。寸草和闲花是“太阳吃剩下的”,古今中外都没有这样写过,诗人的想象力惊人,表达了生命的卑微和太阳的恩泽。寸草和闲花从高处回到低处的土地,“交给家人,去搬运雨水”,由物过渡到人。第三节,写到雷电、星辰、风雨这些更高处的事物,“与炊烟,鸟鸣相遇/而找不到自己交流,对话的地方”,不是“高处不胜寒”,而是高处不胜寂寞,才有了从高处滑落的珍贵,当然也不否定因失去各自应有高度的纠结和忐忑,诗人用拟人的修辞赋予自然丰富的心理活动。第四节,我的父亲,还有爷爷、奶奶一生“摸不到高处的事物”,平凡的生活也有不平凡的一面,他们“默默地坚守,耕耘/低处的光”。低处的光有些笼统,到了第五节就具体了,“我的家人一生所做的事,习惯性地/把雨水省下来/去浇灌庄稼,滋润光景/高,高不过我父亲肩上的锄头/和我母亲手中的针线”。锄头之高好理解,针线之高完全是诗人的感觉,原来低处的光就是劳动之光。对劳动的赞美,就是对人民的赞美,就是对乡亲的赞美,诗人的乡思蕴含着人民至上和劳动光荣的理念。
  《父亲辞》写了父亲“硬”与“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硬”体现出父亲的刚毅和正直,“弯”体现出父亲的柔韧和自由。“弯”比“硬”更可爱,麻将桌上:“他喜欢摸白板。白板是他内心的敞亮,干净//说实话,父亲一生在白板上输得多,赢得少//他在多与少遭遇的时间,沉默/躲在麻将的背后,哭得多,笑得少”。败在白板上,还是喜欢白板,因为白板与他的精神产生了共鸣。弯也体现硬,这是父亲命运的隐喻。
  《桃花辞》,由桃花盛开,“赢得春天的张望”;到梨花放白,春鸟与爱情相遇;到鸟在莲花的深处,把阳光祈祷。一花扩展到三花,形散而神不散。诗人放得开,像电影的蒙太奇,转换自如,但表达的春天、爱情、祈祷彼此相关,更加凝心聚力,情感饱满,意义深邃。
 
  高旭旺的这组乡土诗,是在都市的背景下脱颖而出,除了情感的真诚和思想的明亮外,每一首在艺术上都有他的独特之处。《立秋那天》总分总的结构,内容衔接自然、彼此呼应使整首诗形成浑然一起的板块结构。《那夜,我在故乡》创造了一轮不同于李白和杜甫的月亮,使诗人的灵魂焕发出璀璨的光芒。《故乡记》视觉独特,细节传神,成功在发现和感悟。《低处的光》由低到高,由高到低,高低交错对比,最后聚焦于低。《父亲辞》写父亲硬中有弯,弯中有硬,做人的本色不变。《桃花辞》放得开,收得住,既有跳跃感,又有凝聚力。高旭旺的诗语言质朴而又独特,内容扎实而又有意味,意象丰满而又新颖,思想明亮而又深刻,写得游刃有余,而又空灵剔透,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主要在于角度巧,立意高,情境自然交融,看似无技巧,实则处处是技巧。我发现很多诗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不是搁笔,就是硬撑,如日落西山。如果拿高旭旺前期与后期的作品相比,他却属于渐入佳境、越写越老道的那类诗人。他让我想起德国大诗人歌德晚年的创作,在文学史上都是一个让人仰慕的奇迹。  
 
  《山西政协报》2025年2月19日发表时略有删节
 
故乡的光(组诗)
高旭旺
 
立秋那天
 
立秋那天,云天收夏色
风起动叶声。这句话
古老而年轻。奶奶
告诉母亲。后来
母亲又告诉我姐姐
一辈一辈,像秋风一样
落满宅院和门第 
 
我小的时候,看见
奶奶赶早,摸黑地走在
秋的前面。弯下腰
用双手把落满树叶的院子,扫净
堆在潮湿漏风的墙角。听说
是我爷爷吸烟的地方
 
我长大了,又看见
母亲,用奶奶留下的笤帚
弯下腰,把落满院子的树叶
扫起。堆在石榴树的根部
花开啦!院净了
 
这些年,我每次回家
给奶奶、母亲扫墓,上坟
与院子相遇,干净
敞亮。是老人仙逝后
袖口的风和裤脚的露。甚至
是我姐姐,从蓝花花衣斗里
伸出手。结实,灵巧
推着我,被时间所念 
 
念,一个有血有肉的动词
挑亮,我心灵一盏失色的灯
我没有空,去寻找秋的意义
只能让奶奶、母亲和姐姐
成为意义的象征。从此
净手,还原我灵魂的故乡

 
那夜,我在故乡
 
那夜,我在故乡。看到
月亮,被故乡的寸草、闲花
喂养。直不起腰
弯着,像村口清凌凌的溪水 
 
我看到溪水中的月亮,晃动
天姿,追赶着丽质。很自然
对我说,她是一颗一颗星光
喂圆的、喂瘦的、喂亮的
 
她内心很强大,不怕瘦
甚至不去赶潮流、出风头
减肥,减肥
夜,就出来
 
那夜,我在故乡。又看到
一只鸟追着一只鸟
从月亮上飞来,在树上筑巢
夜很深,月很亮,啃着
星光,依然在天上
 
它们相遇了,不断地
倾诉着各自的年龄、性别
还有古老的籍贯。远方
是天堂,而故乡有信仰

 
故乡记
 
清明那天,我回老家给父母上坟
扫墓。没想到,在父母的墓碑
与碑座之间,长出一棵小草
在三月里,返青、拔节、滴翠
共同扛起我父母的名字。年龄籍贯
别忘了,还有诞生和死亡
 
家乡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也就是说
一百粒、一千粒,甚至上万粒
草籽。在岁月里漂泊,流浪
在墓碑与碑座的缝隙里,找到
自己的生命,呼吸和张望

 
低处的光
 
我生在黄河以北,村上人
嘴上喊它,豫北平原。一眼望去
不论村头村尾,房前房后
连一个土塬、山峁都没有
一条小溪,清凌凌地
从我门前流过
 
我常常在河流行走,树冠上的
青鸟,追着蓝天和白云,展了展
羽毛,把太阳吃剩下的寸草、闲花
交给家人,去搬运雨水
 
雷电、星辰、风雨,在高处
与炊烟,鸟鸣相遇
而找不到自己交流,对话的地方
这些精灵,从高处
慢慢地滑落。也格外珍贵
因此相互纠结、忐忑
失去了各自应有的高度
 
我的父亲,还有爷爷、奶奶
生长在豫北平原。他们一生
也摸不到高处的事物
只有默默地坚守,耕耘
低处的光
 
炊烟是家乡的灯火
鸟鸣是一种万物之上的高度
我的家人一生所做的事,习惯性地
把雨水省下来
去浇灌庄稼,滋润光景
高,高不过我父亲肩上的锄头
和我母亲手中的针线

 
父亲辞
 
父亲一生很硬,像铁
像钢,更像村口上过冬的风
 
他硬得出名。村上人
都叫他老村桩、生石头
 
他一生不抽烟、不喝酒
只有心,种地,养家
 
他像脖子上暴出的那根筋。回头
难。一根筋也有弯曲的时候
 
农闲时,他常常在麻将桌上
乘东西南北之风,还有红中、发财
 
他喜欢摸白板。白板
是他内心的敞亮,干净
 
说实话,父亲一生在白板上
输得多,赢得少
 
他在多与少遭遇的时间,沉默
躲在麻将的背后,哭得多,笑得少

 
   桃花辞
 
桃花润红,大瓣大瓣地
盛开。是精灵
赢得春天的张望
如果不是梨花放白
骑在树枝上的春鸟,怎么
能与爱情相遇
 
在桃花与梨花深处,不停地
翻晒,过冬留下的碎片、遗言
只有,鸟把阳光祈祷
跪拜,在莲花的深处

简介
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在《诗刊》《创世纪》《中国作家》等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诗歌1500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发表诗歌评论150多篇。诗歌代表作《夹缝》被《世界诗人》推选为2015“中国好诗榜”二十首之一,入选高三语文试题。诗歌入选《诗日子》《新世纪诗典》《中国新诗排行榜》等100多部选本。部分作品被译介到美国、英国、土耳其等国。《文艺报》《文学报》《名作欣赏》等报刊多次推出本人作品的评论文章。获“2022年度十佳华语诗人”、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新锐奖、全国第二十五届鲁藜诗歌奖二等奖、2021年全国十佳诗歌评论家、2022年第二届“名作欣赏杯”晋版图书书评大赛二等奖、首届“新时代.鲁迅诗歌评论奖”等奖项。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