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蓝帆
包善容德  冰火无隔
——轻弹慢点包容冰诗歌鲜明特点之真情实感


  导读:包容冰的诗,读来可以感受到创作初衷,笃厚情怀,情真意切,文笔坦荡,言之有质,境中含情。如题目表达:“包善容德 ,冰火无隔”。

  有幸,终于腾出时间集中细看《岷州文学》主编、当代资深诗人包容冰诗友其作。此前零星所读时间倏忽,都如轻风一缕,走马观花。尽管“走马”,但毕竟还是“观花”了,也就有了真切感受于心头:他创作的诗走心,有情,不是随心所欲,不知所云,无逻辑 无指向……有素养的诗人所写作品多是有发乎内心情感,有温度,有指向,有寄托,有寓意,有递进,有升华,有身临其境,影在其中之状;真情实感力透行间,主人公形象如在眼前。
 

  一、有感而发诗之基因。

  有感而发,谁的 “感”?无疑,是主人公之感,那也就不言自明,诗中要有主人公的影子,抑或“我”就在,抑或“我”就是。我对诗歌创作的这种认识,恰巧契合了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文赋》阐述的思想。

  这也是包容冰作品所呈现的以真情实感铸就的文情词语,所营造的纷繁意象及播撒出来的真诚作品。“秋风吹拂黄叶的声音,如诗/场院里堆积新挖的党参和黄芪/我在局内也在局外,忙乱的人/收拾晚餐,我呆坐在屋檐下/内心翻腾难言的波涛……”( 《珍惜慢慢老去的时光》)。

  这首诗开宗明义,定位于内心情怀的抒发,通达流畅,通俗易懂,给人不说不快,唯有吟诗方得娱乐之感。仅仅五句,交待出背景:声音——秋风吹拂黄叶;事物——党参、黄芪;场景——我呆坐屋檐下;状态——翻腾波澜。

  如此细表内心活动,心理历程:喻体离奇独特,看似冷寂,实则思维理性,真实如火,耐人卒读。

  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说体著作。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行文畅达,论理透明;其作是用自己文学创作的亲身体会,生动描述了创作感受,详尽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及过程,阐述了美学美育思想的要义。他认为“情因物感,文以情生”;情感是文学创作冲动的来由和起点,换句话,就是基因——我想,我的这一独家意识会深得优秀诗人认同的。

  诗人在艺术想象过程中,许多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情、理、物象、文辞便会纷至沓来,所要创造的艺术形象也愈加清晰鲜明。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他在《珍惜慢慢老去的时光》中这样叙述:“一晃二十年过去了,我已走出/饥寒交迫的困境,远离农事/撂荒的土地于梦中喊我的乳名/细听,像极了母亲微弱的声音/充满巨大的磁性和悲悯”。

  诗歌创作是个人情怀所现、极富主观特质的文学样式,它不是新闻报道追求客观立场与行文风格(新闻也是狭义客观,因为选材本身已含主观态度,本人曾为党报资深记者:专业职务为高级记者、首席记者,会对新闻与文学有鲜明界定)。包容冰的诗即便不会每首诗都是大格局,宽领域,而也没有一首云里雾里,胡乱搬运形容词乃至攫取他人意象词语,浣洗他人冥思苦想营造的文学意象和奇巧诗句。

  这该是有尊严的诗人具备的德行与操守。

  何谓创作,顾名思义,创新而作,好诗无论显像,潜在,明喻,暗喻,借代,形容,描述,都应该是主观构思、潜词、思索铸就的,不应该胡诌八扯,看不出意识流脉络;好诗无形中有圣贤经典的痕迹,有唐诗宋词以及汉赋的迹象,有故意巧借古人名句的痕迹,进而有意诙谐、讨巧;或者是有意无意地丝丝缕缕有意幻化前人之典,而这些都要确保贴切、恰当。无论用什么技巧,没有情感介质,缺少个性特征,都不会有强烈感染力。即便到他人诗里淘洗,或者自己与自己如法炮制,都会千篇一律,首首趋同,不知意愿与感怀寄托有抒发初衷何在。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由此我想到先贤所云:《孟子·尽心下》即“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译文“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

  包容冰的诗,读来可以感受到创作初衷,笃厚情怀,情真意切,文笔坦荡,言之有质,境中含情。如题目表达:“包善容德 ,冰火无隔”。

  他的诗情真意切,表达通俗易懂,流畅有物,读来既朗朗上口,又充满内涵。

  诗歌来源于生活,然而,生活不仅仅是美的源泉,生活是艰辛的(从艺术理论角度说,除了有正剧之美,还有喜剧之美、悲剧之美),酸甜苦辣在敏感的诗人思考中总会提炼出真善美的作品,但它需要淬火,即在诗人凝重沉郁中呈现“智性上升”进而“成为一面高蹈的旗帜,迎风猎猎”以飧读者。

  其作品有时凝重沉郁,有时苦吟慢道,仿佛与朋友推心置腹,娓娓道来。“有时,我像洮河激越/有时,我又像岷山静默/《西藏生死之书》分泌出哲理的思辨/唯有智性的眼睛/才能读出她的精髓和博大内涵//人在洮河岸边/进出东门,独自在岸上行走/口中念念有词,擦肩而过的人/难以看到我内心放射的光芒” (《洮河岸边》)。

  通透的起始,看似直白的倾诉,表达直抒胸臆的风格与真情,道出了凝重的内心感受。而这种诗风与宋代词作家柳咏风格同出一辙。柳咏,是宋代词坛举足轻重之人。北宋时期,柳咏作品不仅在词坛声名鹊起,而且在寻常百姓间广泛流传。试想,如果不是通俗易懂而是拘泥生涩,百姓何以唱颂。“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一言已概览。

  读包容冰这段诗,难免想到子美先贤五言诗《春望》中两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对偶、拟人姑且不论,仅就诗意而言,杜甫倾诉:当内心感动时花朵有泪流,而伤别离时竟然飞鸟掠过已然惊扰内心。抒情主人公触景生情,移情于物,鲜明显现了优美诗歌的丰富情致与内涵的饱满。这是诗人由衷的诗情诗心诗意。包容冰这首诗(包括其它作品),整体不是五言律诗(格律诗即古体诗),就没用严格的拘泥于对偶表意,但诗中潜藏诗人文学修养,传统经典之于内心感悟与才情的融会贯通,于是,还有了韵律美感。《洮河岸边》:“汹涌澎湃的洮河啊 /对着你/ 我有时发呆/ 间或浮想联翩//有人跳进你的怀抱,再没有回来/有人坐在你的身边夜夜号啕/ 两岸青山静默,虽然一言不发/其实它心里什么都明白……”。

  诗中不由自主地押韵,节奏起伏跌宕,情感率真,其它作品也都是如此,不得不说弹指而就,妙趣天成。包容冰对望家乡的洮河那汹涌澎湃地流淌状,联想曾经的场景,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写实,实虚,与其说“它心里什么都明白”,莫如说抒情主人公心里更明白,他悟出的人生五味杂陈,无可奈何。正是这种深沉情思,他才化出这样的诗句:洮河甚至感动:撂荒的土地喊着乳名,像极了母亲微弱的声音……诗人的乡愁是化不开的情结,挥不去的念想。《又见谷雨》:“雨润万物,百草萌发/我的心里风雨纵横,波浪滔天/一粒五谷养育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生死更大的事/令我动容。乃至深钻细研/百年岁月,在天人眼里昙花一现/我才顿悟自己的渺小/小得像一只忙碌的蚂蚁,随时/有可能被一只大脚无意间踩死”。

  包容冰的作品再次佐证,耐人寻味的好诗一定是饱含真情的,也就是说,写诗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即主人公内心有贲张的激情,有通达流畅唯美的意象与情感的交融感受,如此这般,便在抒情意愿和艺术技巧支配下,形成美的诗歌进而坦露心声,这种美好感受又传递他人。而这种状态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品格、修为、特质、追求,简言之——价值取向。

  文风高雅,作品通透,意象独特,表述灵巧,才能形成诗人与读者通感共鸣,彼此喜爱,这应该是每位真心创作的诗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于社会来说,写出来这样作品的诗人善莫大焉!换句话说,这样的诗歌便有了风化社会,泄导民情的客观价值。民情有归,共鸣凝聚,这个道理并不矫情。我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同理,诗也是随着诗人的表达接地气,现真情,富美感。
 

  二、生于思考感知承受。

  成熟的诗人会具备一定修为与学养,往往作品一出手,不但表达了诗人观察思考与感受,同时,让读者通过审美形成与诗人的“通感”,否则,那是自娱自乐,自我消遣。诗好不好,是真诚表达,还是“障眼法”蒙外行,明白人一眼便可看出“有没有”;有什么?当然,是有真善美。

  前面说了,写诗首先要有真情实感;要呈现悟道通情,进而与读者形成通感体验与审美共鸣,与此同时,字里行间,蕴含正确语法修辞,具有正确的语言文字,远离胡诌乱拽,云山雾罩,生编硬造……包容冰是有语言文字修养的,通达语法修辞,提炼推敲,他写得分明是自由诗即新诗,竟已然包含了平仄互现,韵律错落,注重第一声字词即阴平与第四声字词搭配呈现,进而使诗歌具备了生动的音节美,韵律美,再用一个大些的语言表述一下,即有了汉赋骈体诗文的节律感。正如陆机《文赋》包含的思想“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文赋》充分肯定了艺术想象的作用,认为在构思阶段,则“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情骛八极,公游成仞”,“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表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完全沉入艺术想象过程中。

  包容冰的诗无论抒情表意,还是反思自嘲,反讽不屑,都可见深刻思考,很多作品给人的感觉是诚挚笃定扑面而来,客观来说,足见真诚,足见世事,而不见子虚乌有,原地打转;他是当铺排则铺排,当纵深则纵深;既注重理情的逻辑思维,同时,不缺失感性抒情的发散性思维,展现出并不刻意的艺术才情与写作技巧,摒弃了“口水化”和“云雾状”,自然容易与读者形成审美共鸣。“回一趟久别的故乡/我的心被众多事物揪得生疼/那些满脸布满沧桑的乡亲/目光暗淡,神情木讷,动作迟缓/粗糙皲裂的手指,接过我递给的纸烟/欲说无言。而我有许多话/却无从说起——” 《回到故乡的无奈和苍茫》。

  一个动词“揪”字,用得恰如其分,更入木三分,使诗人深刻的思索、牵挂、担忧、同情、痛楚、困惑、无奈、无助、担当等等逐一暗喻而现。

  接下来,诗人开始回望,联想,抒情,仿佛于无声处惊雷炸裂,当然,这种炸响之声却没有划破长空,已然使诗人被荒凉杂草所暗伤。 包容冰在《回到故乡的无奈和苍茫》里,打开情怀:“父母相继离世,已有经年/老屋空空,一院的果木疯长/枝杈旁逸斜出,卷叶虫安家落户/肆无忌惮,将我不屑一顾/菜叶上爬满一簇一簇青春蛆/叫不上名字,认不出公母/它们是哪里来的不速之客?//久别故乡十多年/我的乡音未改,鬓毛已衰/望着列祖列宗安息的荒冢/荆棘葳蕤,杂草丛生,虫蚁纵横/无奈和苍茫包抄而来/酬答归乡旋转的游子……”。

  荒凉满目,树木疯长,虫子安家落户……诗人欲哭无泪,心事浩茫,举步维艰,如鲠在喉的痛苦令诗人感到一片茫然,无可奈何。

  思考的过程正是熔炼内心感悟的过程,而诗人要用诗歌艺术手法表现出来,这就要用比喻、借代、形象对比、夸张,抽象具象等等技巧分别出击,恰当而用。包容冰在诗中曾有夸张的手法,同时,又不过分渲染,放收有度;既直抒情怀,又言而不透,如同掩面而泣,而不嚎啕大哭,这是文人的思维定势(从一定意义上说,文人未必学历绝对卓越……)。“时序像一把无形的刀/一刻不停地切割大地的事物/我的额颅一天天深陷,深得可以/埋掉三千大千世界的浮尘/过分的夸张你不要惊诧/这是我又见谷雨的节令,浮想联翩/给生命的漏洞打一个补丁”(《又见谷雨》)。

  包容冰的诗起笔于事物,升华于情怀,诗性的铸就,可见诗人动笔之前是深思熟虑的,但深思熟虑并不必然一挥而就迸发成如意作品,这需要内心深处发酵后的升华。升华有时产生瞬间,这就是灵感。细心品读包容冰诗歌,不难发现灵感顿生之迹;灵感是生活长期积累的精神产物,灵感如同穴位,有了它,针刺下去,会发散出大面积冷热酸麻胀痛等感觉,这就是疗效。那么,是不是与诗歌创作的巧慧与审美特色及产生与读者的异曲同工呢?!

  先贤陆机曾在《文赋》中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他指出,艺术创作成就的取得同“应感之会,通塞之纪。即诗人着笔与灵感有密切关系,他认为,灵感具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的特征, 同时,在艺术风格上,他崇尚华丽之美,强调“丽辞”,这也反映了六朝时期讲求形式美的社会新时尚。我们可以试想,没有呈现形式美的诗,驾驭内涵之美会不会顺理成章呢,其理如同一个邋遢零乱,举止粗俗的人说其斯文儒雅,做事严谨精致,恐怕让人难以置信。由此说来,这二者的道理可谓异曲同工吧。《又见谷雨》:“雨润万物,百草萌发/我的心里风雨纵横,波浪滔天/ 一粒五谷养育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生死更大的事/令我动容。乃至深钻细研//百年岁月,在天人眼里昙花一现/我才顿悟自己的渺小/小得像一只忙碌的蚂蚁, /随时有可能被一只大脚无意间踩死//谷雨啊,我播种的五谷杂粮/天天拔节,年年丰收/灵魂的仓库储备丰厚的资粮/当有一天我会轰然倒下/ 山寺的桃花在绵绵谷雨中/开得正艳……”。

  诗人还以借代、设问、暗喻等艺术手法表述内心丰富的情感,以留白笔触反衬淡淡的幽怨,点到为止,让读者去耐心品味其内心告白。“谁能与我同行/人海茫茫,知音难遇/读懂我的人凤毛麟角,稀有难得/走遍天下,在俗世的眼里/我好像也是一根飘动的稻草/可昨夜的梦有些稀奇古怪/年逾天命的哑巴表弟,在梦中说话/一些内容醒后又忘记/只记得说,呼岩鸾长者/曾经是清朝的一员大将,统领三军……”(《谁能与我同行》)。

  接下来,包容冰用了《诗经》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而引起所咏之词后,又没有顺势宣泄情绪,而是笔调一转,道出内心寄托与期待:“哑巴表弟在梦中说话/是真是假并不重要,我不去追究/我和呼老心照不宣/拟定了人生共同的方向和归宿/未来的前途不可估量”(《哑巴表弟在梦中说话》)。

  从“诗味儿”角度说,上面几句诗的文字略有直白之感,如果诗人能够再细心臻琢一番,会在构思的大思考中把每个句子呈现得更空灵,更细致。不过这里的表达有深沉的内涵,勾画人生未来的前景,道出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灿烂美景。


  三、灵感通感美感共融禅情善感。

  行文至此,乐天先师突然形于眼前。曾经同元稹一起倡导了“新乐府运动”的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化,语言通俗易懂。他是中唐时期以来对后世影响相当大的诗人,他主张诗歌的创作必须通俗易懂,真切写实性,而他的作品正显其意,使其诗歌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再读一些包容冰的诗 ,感觉不经意间包容冰的诗同白居易先生情感特质与内心诗兴同出一辙。《感觉》:“我仿佛预感生命的斑斓/超越世间的卑俗和龌龊,将升华为/一种高迈的信念,引领群蒙/走出泥沼的险滩//食素问道,已有多年/结怨哪有解怨好。缘生缘灭/起心动念,举头三尺,我的思想/灌进清风明月的旋律,竹影婆娑/异样的感觉袭来,陋室独坐/翻开三千大千世界的图解/于股掌间萎缩成一粒微尘”

  念动惊心,食素为善,这是包容冰修炼人生,无缘大慈的同情悲悯使然。诗句平实易懂是白居易诗歌明显特点。他每作一诗都会诵读给老妇人听,老妇人如果能听得懂,他便快乐收藏;相反,老妇人如果听不懂,他便继续修改。这便是传世故事“老妪能解”的缩写版。如此这般,却真正达到了“言浅而辞美,言浅而意深”的艺术效果。白居易主张诗歌要有关人伦教化,要反映社会现实。

  白居易如此认识并实践,进而使他的作品真正达到了“言浅言辞美,言浅而意深”的艺术效果。

  白居易主张诗歌要有人伦教化,要反应社会现实。所以他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学主张,认为文学的作用在于“被察时政”“泄导民情”。

  包容冰的诗几乎每首都鲜明呈现着通俗畅达,不装腔作势,故弄玄虚,借以吓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关注时政,见解鲜明,大气高远,其作品可谓一诗一格,五彩绚丽。同时,他对其他诗人意象磅礴的好诗非常欣赏;有时参与征集、主办活动、出席论坛等等,神情庄重,精神在线,更愿意推荐来自社会题材的作品,比如推荐反腐主题的诗,高视野、大情怀的唯美作品; 其价值取向体现出良心诗人的视野定位与道义担当。

  从诗的意象来看,包容冰的内在情感属于多层面,敏感型的,善于思考,常态为诗,那么,他心里何止用“药”调和“胃酸”,还会有主客观的错位,事与愿违的苦恼与无奈吧!

  但对于一位开明、善良、真诚的诗人来说,这些都无妨,太阳每天都会升起,于是他依旧带着禅意情怀,抱着慈悲之心,关注人生命运的终极目标去追求真善美。“ 我坐在堂弟家里讲经论道/把信仰的种子撒在故土的风沙里/不失正觉正念,正思维正精进”(《时光已老去》)。

  无论灵感,表义,抒情,论事,诗人的作品都会呈现“三观”,这不是唱高调,也不必唱高调,因为诗人不为从政,但诗人应该善思并寄情,进而坦露独特发现,敏感思考,卓尔不群的表述,与社会整体氛围相融合,游离于现实生活,接地气,不虚夸。缺少时代痕迹的诗甚至恶俗的诗,都不是包容冰追求和呈现的。

  我们说白居易喜欢用比较浅白的句子来表达诗意,但他们流传千古的作品不但不浅显,而且艺术效果惊世骇俗。包容冰的作品同样明白易懂,读起来并不浅显单薄,在读者当中留下挚朴、笃厚、平和、沉淀之感。在他的作品中,呈现的显性意象信手拈来;追赶时光,珍惜存在。何故?紧迫感,作为感,关注社会,挚爱生活,珍惜生命,爱惜亲情友情善情,对生活不畏惧艰辛贫困,对美好的事物不停止追随。这些诗句印痕鲜明,不胜枚举;窥斑而知豹。诗人站在家乡的《洮河岸边》:“每一天匆忙的日子都在结果/无论早晨抑或黄昏,我对着岷山/不断刷脸。奔流不息的洮河/与我的梦一样悠长。走进黄河/涌入大海,那些沉淀的泥沙/ 慢慢抬高海洋的河床”。

  前面我们回望了白居易的文学主张、作品特质,从一定意义他看,可以说他综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其中又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正如孟子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他留下近三千首诗,提出一整套的诗歌理论。他还把诗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还认为“情”是诗歌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他觉得天下最感人的东西就是情,所以说情感对于一首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包容冰的诗,同质情感何尝不包容中国传统的儒、佛、道之情?包容冰的诗不拘泥于禅情佛愿,而慈悲、大爱的情怀使我们油然而生敬佩。《书太多时间太少》:“独自在岸上行走/口中念念有词,擦肩而过的人/难以看到我内心放射的光芒/此刻,沙尘暴袭来/将我们掩埋。记忆回到从前/日子顿然暗淡/耗尽了大半生时光/等待我的只是日落西山,黄昏召唤//之所以我有了抉择和敬仰——/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和华/穆罕默德各位大德圣贤/当世人糊涂地把你们看做/禁锢思想的封建迷信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已经成熟,福音临门”。

  诗人包容冰与儒释道传统文化结缘深厚,情怀真挚博大,思接千古,放眼寰宇,追求永恒,丰沛的内心世界呼应人间烟火,并不被红尘裹挟,特立独行,求法问道,无论怀想怎样的信念与初心,追求美好善良永恒都是不改初衷与归宿。他没有物质奢念,没有邪气品行,没有非分之求,内心是那样坚固与闲适宁静,那样负重而轻松地远行,进退自如,卓尔不凡。这便是一个平心静气,不慕虚荣,不善炒作炫耀的优秀诗人的高贵品质。

简介
蓝帆: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传媒学院教授,中国文化促进会语艺委专家顾问、中国当代文艺工作委员会指导专家、国测员。作品见《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星星》等。已出版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六部,数十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特等、一等奖。作品被收入《当代诗人大辞典》《当代作家大辞典》《中国诗歌代表作》等百余部典籍。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