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歌评论
大地宽广的胸怀,诗人深情的歌唱 ——《中国乡村诗选编》评析


  导读:新作快递
       《中国乡村诗选编》(上、下册),以丰厚的内涵、精美的装帧,引人注目。
       她由中国艺文出版社出版后,已经受到诗歌界的广泛赞誉,被评为该年度的优秀出版物,成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广大读者珍爱的一部书籍。
       她的问世为中国新诗增添了不少厚重的诗篇,为当代和后代留下了当今中国乡村的珍贵画册。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是中国当代新诗一个喜人的新收获。
       当前,中国乡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迁。
       这部选编,艺术地再现了这个变迁,中国乡村的真实面貌,将得以长留在诗歌艺术的画册里。
       从实行包产到户,中国的乡村已经历了人民公社解体,继而经历了打工潮、城镇化,大批乡村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涌入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及城市;传统意义上的村落正发生着变化,旧村落有的被改造,有的正被冷落,“留住乡愁”已成了一个触动人们情绪的话题……,老人、留守儿童,空心村,搬迁、扶贫,这些带有时代特征的词语,也时时叩动着人们的心。
       广袤的祖国大地哺育了一代代农村人,与这片大地血脉相连的诗人,有责任以自己的笔,来抒写这片养育过先辈和自己的大地。
       我国地域辽阔,内地、边疆,高原,峡谷、山区、盆底、平原、沿海、岛屿……,无不是诗人们着墨的地方。
       在这样一个大变迁的背景下,编纂这样一部厚重的《中国乡村诗选编》,意义不言而喻,同时,在看重经济利益的当下,要编纂好这样一部书,也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该书的编纂就更引人注目。
       我曾担心选编出版工作会不会遇到困难,所幸在主编张联和各界朋友、众多诗人的支持、通力合作下,她顺利按期出版发行了,而且受到了各界广泛的认同,获得了社会的赞誉,这是张联和众多支持者、诗人们积极努力的结果,他们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新诗的光辉未来,使我们对中国新诗的美好前景充满了希望。
       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
       中国新诗也正在前进。作为中国新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乡村诗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些传统的表达正在融入现代的元素,现代诗的一些表现技法,在改变着中国乡村诗的表现形式。
       《中国乡村诗选编》一书中,涌现出了不少内容与形式统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优秀之作,仔细地分析、评价这些作品,同样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可以及时总结经验,把握住诗歌创作的导向,推动诗歌艺术的创新,为中国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提供可资借鉴的新鲜经验,。
       《中国乡村诗选编》(上、下卷),共收录了382位作者的作品,其中上卷188位,下卷194位。
       众多诗人中,有我原来就熟悉的作者,也有我新认识的作者。
       我认真地阅读了他们的作品,作了些归纳、梳理、分析,其中不少作者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优秀之作,无疑是具有生命力的,是能够经得起时间与诗歌审美检验的。
       从《中国乡村诗选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中国新诗的希望。
       中国新诗新的形式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新形式正在探索、形成之中,我们献身于中国新诗事业的人,都要为中国新诗新形式的早日形成,多做有益的推动、促进工作,进行不懈的努力!
       诗歌是有音韵的纯文学。
       在诗歌的音乐性、语言、意蕴、表达、审美,这些关乎诗歌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关键问题上,我们可以多作些有益的探讨、实践和研究,以形成广泛的公识。
       中国诗歌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发展到今天的新诗,一脉相承,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中国诗歌有优良的传统,新诗百年也有新诗的传统,我们都要认真地加以研究、总结,科学地合理地予以继承,以开辟新诗的新境界和光辉未来。
       《中国乡村诗选编》在新旧交替的时刻,应运而生,对《中国乡村诗选编》的工作,诗歌界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她所取得的成果,要及时、认真地进行梳理、总结,做好这一工作,具有现实的意义。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看这部作品所取得的成果和具有的意义:
 
客观地展现出当代中国乡村的面貌
     
       这部选编,以其众多的诗作品,展现出了当代中国乡村的风貌。
       众多作品中,有全景式展示的,也有非全景式展示的。
       非全景式展示的,多以一、二细节,或几个特写镜头,来展现难忘的人物、事件、情境,它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典型意义,整体上合成一个历史性交响的不同音部。
       这些作品,虽篇幅长短不一,但许多都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统一,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因而能够触动读者的情绪,感染着读者的心灵。
       我们不妨分析、欣赏《中国乡村诗选编》中的部分具体作品。
 
瘦西鸿的《远亲》,是一首全景式展示的作品:
 
远 亲
 
那在乡下咳嗽  白雪飞舞
翻过一道又一道山梁的
 
那从结冰的水田里捞出几尾鱼
大老远赶到集市  换回几毛角票的
 
那一走就是三年 据说去山西挖煤
却只寄钱回不见人归的
 
那生了四个女儿  还在东躲西藏
要拼命生出一个儿子的
 
那把从广东打工出事的儿子的骨灰
葬在屋后  隔三叉五去土堆边坐一会儿的
 
那有个漂亮女儿  却落入城市虹霓的虎口
而无颜乡亲跳河自尽的
 
那患了重感冒  却无钱进乡村医院
丢下一双女儿过早离开人世的
 
那从石窠里拖回半条腿
一拐一拐  坚持走完后半生的
 
那凌晨一点出门  扫街到上午十点
每月换回一百五十元人民币的
 
那我有着血缘  却从不再联系
我也只在偶尔偶尔记起的
 
       全诗采用二行体形式,表达上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低回往复,与中国《诗经》以来的诗歌表达形式一脉相承,这一低回往复的咏唱形式,对情感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有效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它立体地展现出了当今乡村的众多人物和当今乡村生活的面貌,同时,又与整个大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具有全景式的表达效果。
       作品写到了“远亲们”的各种各样的遭遇:有留在乡间艰辛劳作、艰苦生存的;有进城打工出事故死亡的;有到煤矿挖煤不见人回的;有躲避超生长期流落外乡的;有落入城市霓虹虎口而自尽的,有得了重感冒无钱医治丢下一双儿女去世的;有  在城里扫大街,每日早起,辛苦十小时,只得少得可怜“工资”的……,  作品写的虽然是乡村的“远亲”,展现出的,却是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乡村、城市、工矿,各行各业都有。内容上,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一个个人物、事件,构成了当今社会的立体图景。
       这篇作品,写法上运用了铺陈、排比、细节、特写,细节和反复、由于倾注了一腔真情,虽几乎只用了白描手法,却将一个有深度和广度的题材,写得栩栩如生,触人心弦。
       《中国乡村诗选编》中,篇幅不长,外延却大,以小见大,取得强烈艺术效果的作品,也有许多。
       它们虽不是全景式的,只用特写镜头,用细节来展示,只是部分、个体,但由于写的好,具有典型意义,同样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乐冰的《观留守老人剥棉花》就是这样的一首:
 
观留守老人剥棉花
 
它的外表苍老
就像这些留守老人
安静地在屋檐下剥棉花
 
剥棉花,就是剥自己
剥着剥着,露出了雪白柔软的心
他们把心袒露在太阳下晒
和万物一道呼吸
 
       它只有短短的七句,就把一个重要题材表现了出来,作者是如何实现的呢?是用特写镜头和细节来完成的,
       此作写留守老人的劳动和他们洁白的心灵。
       第一节,“它的外表苍老/就像这些留守老人/安静地在屋檐下剥棉花”
       着笔于棉桃,棉桃与留守老人有许多相似之处,故并提。
       “它的外表苍老”,有意蕴,棉桃的形象,又喻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的形象具体了凸显了。场景:屋檐下,神情:安静。先写了“苍老”,精彩还在下面:
       第二节,“剥棉花,就是剥自己/剥着剥着,露出了雪白柔软的心/他们把心袒露在太阳下晒/和万物一道呼吸”
       “剥棉花,就是剥自己”,过渡,也是此作的点睛之笔.
       “剥着剥着,露出了雪白柔软的心”,细节;“他们把心袒露在太阳下晒”,动作,也是细节,“心”,双关,有意蕴,棉花的心,留守老人心,都一样洁白。
       由外表写到了心灵,这样,棉桃、留守老人形象就完全合一了。
       用细节、特写,将留守老人写得形象、深刻,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动人。农村留守老人的勤劳、洁白的心灵,就这样展示了出来。
       留守老人写的令人难忘,作品情感真挚动人。
       歌赞劳动者,天然具有诗美。
       还有的作品,既倾注了真情,又有奇特的想象,形成独特的意象,一下子就攫住了读者的心。

乐冰的《抱紧土地,多么幸福》就是这样的一首:

抱紧土地,多么幸福
 
拐一个弯,就是我家的菜园
东边种的是萝卜、青菜、南瓜、大蒜
右边有我钟爱的辣椒
这是我的领地,自由的进出
 
现在,我松土,浇水,施肥
像一位辛勤的园丁
其实,我更想做一条蚯蚓
以泥土为餐
 
你不知道,做一条蚯蚓抱紧土地多么富有
更不知道,做一条隐秘的蚯蚓
像一个隐士,多么幸福
 
       蚯蚓是每个从乡村走出来的人都熟悉的。
       作者深深地热爱土地,热爱乡村,这种主观精神与客观外物相融合,就产生了诗中一个主客观相统一的“蚯蚓”的意象,只有热爱土地到了忘我的人,才能创造出这样倾注了主观精神的独特意象。
       作品用《抱紧土地,多么幸福》为题,形象,充满情感。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就是热爱乡土、热爱乡村,热爱这片乡土上世世代代辛勤劳作的亲人、劳动者。
       它们客观地展现出当代中国乡村的面貌。
 
涌现出一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优秀诗作
 
       《中国乡村诗选编》中不少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具有典型意义,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优秀作品。
       前面点评的作品皆属此类,这样的作品选编中还有许多。

白驼的《在打草沟找人》,就是这样的一篇:
 
在打草沟找人
 
在马家山以西  再翻过牛头山
就是打草沟了 我心里疼一次
打草沟的草就长一茬  我说的草
就是那些和爷爷一辈子为敌的草
爷爷斗不过草就躺在深深的草中
在打草沟 遍地的草  是我爷爷
 
       用一辈子没有斗过草的爷爷,写出了乡村农民一生的命运
       最后,以“在打草沟 遍地的草  是我爷爷”一句作结,将“爷爷”与遍地的草连在一起,说遍地的野草就是爷爷,读来真令人心酸。
       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乡村中农民们至今尚未完全、彻底解决的问题——除草。
       白驼的另一篇《燕子是一步邻近的诗人》,同样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优秀之作,形象动人,充满感情:
 
燕子是一步邻近的诗人
 
我们都是家燕,古时也叫玄鸟
黄土塬上的黑色精灵,飞得很低,鸣声很小,
喜欢安静的房梁、干净的墙角,和亮堂的屋檐
衔来小小的树枝泥土、草茎沙粒,和进自己的
唾液和绚丽春光,转眼就筑起生儿育女的窝
驰舞婀娜身姿,打开婉啭呢喃,没有一种鸟儿像
燕子一样在轻盈滑翔中风生水起,没有一种鸟儿
像她们一样乎唤醒高原的电闪雷鸣!在梦境里,
我们会突然地喊她们:“白脸媳妇!”
 
       通篇歌赞燕子,燕子的形象实际是勤劳的乡村妇女的象征。
       “一步邻近”,近邻只相距一步。,
       燕子是乡村人所熟悉的,自古至今,从《诗经》就唱起了,一直唱到了今天。诗歌传统也是一脉相承的。
       作品先将燕子的外貌、习性、生活写的如在眼前,它们热爱生活、辛勤劳作,养儿育女,又呼唤着高原的电闪雷鸣,这个形象实际就是乡村劳动妇女的形象,用“我们会突然地喊她们:’白脸媳妇!’作结,自然、贴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是神来之笔,又是水到渠成。
       没有真切的乡村生活体验、没有细致的观察,没有深刻的感受,是写不出来的。
       班琳丽的《锈锁》,也同样是这样的优秀之作:
 
锈 锁
 
远走他乡的那把钥匙丢了
锁死了门,门前折断的路,树木
淹死在自己的雨水里。锁死了屋子
锁死了院子,日子再投不下影子
锁死了锁芯中的灵魂和爱
锁死了唯一的地址
 
       这是写景的。
       作者用回环往复的形式,写出了乡村的门、屋子、院子、路、树木、甚至日子、灵魂和爱,都被丢了钥匙的一把“锁”锁死了,最后连地址都被“锁死了”,无法找到了。
       对乡村未来的命运,表达了深深的关切。
       此作写出了对乡村被逐渐遗弃、失去地址无法再找到的悲哀。
       这是写村落。

班琳丽的《空巢老人》是写特定的人的:
 
空巢老人
 
三三两两,倚着岁末的红砖墙取暖
二十七、二十八,小年当天,陆续倒下
一个个似被死神收割的
村庄一年里
最后一茬庄稼
 
       抓住了他们不幸在小年当天陆续倒下来写,揭示了他们不幸的命运。
       失去了集体经济时代“五保户”“敬老院”的保护,农村里孤苦伶仃的“空巢老人”的余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中国新诗新形式的探索提供了新鲜经验
 
       融入现代技法写当今的乡村诗,是这部诗集的又一个新特点。这样的作品在《中国乡村诗选编》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从以下几篇作品中,我们可见一斑:

河石的《背土豆》这样来表现:
 
背土豆
 
冲破黑暗的笼子
一袋七十斤的土豆,跃上我瘦小的脊背
 
炊烟抵达树冠,与一路追杀我的秋风
并肩站在了母亲的汗水里
 
空旷的土地
像刚刚掏空了身子的产妇
 
阳光伏在黄泥墙头,等一枝牵牛花
爬上来
 
写瘦小的“我”背土豆,形式:二行体。
短短四节八句,用了比兴、比照、衬托、博喻等手法,意象鲜明。
第一节:“冲破黑暗的笼子/一袋七十斤的土豆,跃上我瘦小的脊背”
    “冲破黑暗的笼子”,点明时间:黎明前。笼子,喻夜色笼罩;“跃上”,细节;“七十斤”与“我”瘦小的脊背形成比照。
第二节:“炊烟抵达树冠,与一路追杀我的秋风/并肩站在了母亲的汗水里”
“炊烟抵达树冠”,以物象表时间:烧早饭时候了;“与一路追杀我的秋风并肩站在了/母亲的汗水里”,秋风、我、土豆同在一个画面,土豆,母亲汗水换来的,“母亲的汗水”,喻土豆,它背在“我”的背上,与我“并肩”。
第三节:“空旷的土地像刚刚掏空了身子的产妇”
   “掏空了身子”, 双关,收获后,土地的身子被掏空了;“我”背土豆,力气用尽了,身子同样像“被掏空了”。
“阳光伏在黄泥墙头,等一枝牵牛花/爬上来”
“我”还要继续爬坡,用“牵牛花爬上”“黄泥墙头”,写当时“我”背土豆的样子,形象。
作者在写法上不同之处,就在于不直接写怎么背土豆,而是用比照、衬托、物象与感受,融合起来写,有别于传统写法。
娜夜的作品,同样采用了现代技法,生动、形象,又具深刻性:
 
半个月亮
 
爬上来  从一支古老情歌的
低声部
一只倾听的
耳朵
 
——半个月亮  从现实的麦草垛  日子的低洼处
 
从收秋人弯向大地的脊梁
内心的篝火堆
爬上来
 
被摘下的秋天它的果实依然挂在枝头!
 
剩下的半个夜晚——
我的右脸被麦芒划伤  等一下
让我把我的左脸
朝向你
 2006,11
 
用全新的现代手法,写当今乡村触动人心、人情的画面。
“爬上来、爬上来”,形成回环,诗的表达;最后一节“剩下的半个夜晚——/我的右脸被麦芒划伤  等一下/让我把我的左脸/朝向你”。
细节、动作,写得生动。
采用“四一三一四”式,长短间隔,与诗意、语调相配合,更好地抒发了情感。
 
村 庄
 
她在门槛上打着盹
手里的青菜也睡着了
 
正在彼此梦见
孤独是她小腿上的泥
袜子上的破洞
是她胸前缺失的纽扣
花白头发上高高低低的风
孤独  是她歪向大雾的身体和寂静的黄昏的
令生命忧伤的角度
——只有老人和孩子的村庄是悲凉的
 2012.6。

       十句短诗,细节、特写、情境描写,皆运用自如,结尾“只有老人和孩子的村庄是悲哀的”,触及社会关切的痛点。
       第一节只两句,“她在门槛上打着盹/手里的青菜也睡着了/手里的青菜也睡着了”
       打盹,特写镜头;“青菜也睡着了”,拟人。、
       第二节,八句,“正在彼此梦见/孤独是她小腿上的泥/袜子上的破洞/是她胸前缺失的纽扣/花白头发上高高低低的风/孤独  是她歪向大雾的身体和寂静的黄昏的/令生命忧伤的角度/——只有老人和孩子的村庄是悲凉的”
       “孤独、孤独”,“是、是、是”,回环往复,诗的表达;将对留守老人的同情,深情表达出来。最后一句“——只有老人和孩子的村庄是悲凉的”,点题。
       共十句,采用二、八体。
       二行体、四一三一四式、二八体等,皆是对新诗诗体的尝试,对中国新诗形式和表达的新探索。
       这些作品,由于采用了现代表现技法而给人以新的艺术效果和欣赏的情趣。
       它们为中国新诗新形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本
 
       《中国乡村诗选编》中,也存在一些不合诗歌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规范的作品。
       诗歌是有音韵的纯文学。
       当今中国诗坛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非诗的分行文字泛滥。
       其实,中国新诗从诞生以来,创造社诗人、左联时期现实主义诗人、新月派、现代派、七月派、解放区诗人、九叶派、李季阮章竞的叙事诗、移用的马雅可夫斯基式台阶体诗……,无不重视音韵。当前分行文字产生的时间并不太长,它与翻译体泛滥不无关系。
       分行文字的非诗,还有特点就是内容空洞,充斥着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线性表达,脱离了诗的本质。
       音乐性不仅属于诗歌形式,也属于诗歌内容,因音乐性和情感紧密相连,情感则属于诗的内容。
       音乐性是作者进行创造性精神劳动时自然形成的,诗的主要功能就是传达情感。
       只要我们重视诗歌的质量,重视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统一,我们就一定能写出经得起时间和诗歌审美检验的作品来,为中国新诗灿烂的明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国乡村诗选编》在中国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进程中,一定能够起到桥梁和重要方面军的作用。
责任编辑: 马文秀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