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歌评论
心态与情结
——评作家郭文斌的散文集《如莲的心事》


  导读:布日古德(张黎明)蒙古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吉林省、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散文、歌词、诗歌、文学评论作家。有作品在《诗刊》、《北方文学》《诗林》《词刊》《内蒙古日报》《中国国门时报》《辽宁日报》《草原》《岁月》《黑龙江日报》《吉林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表并获奖。出版诗集《苦楚》《鹰》两部。代表作《黄河三部曲》《长征三部曲》《红海滩》。
        大凡一个作家,都是要写生活的。这一个生活能不能像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郭文斌一样本土如乳,能不能具备高尔基三部曲那种底气十足的写作方式?这一点上,在全国芸芸众多的散文作家当中,宁夏的郭文斌当属其中最为值得学者研究的一种现象。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郭文斌这位属马的作家,当是西北黄土高原上,黄河岸边,六盘山下一匹砥砺前行的好马。从文斌的长篇小说《农历》,短篇《冬至》里处处可以见到一个作家的泥土生活。拿到散文上,文斌的每一篇散文都洋溢着清新的泥土气息,都带着苦辣酸甜,贫瘠和富足,幸福和吉祥。这一些乡间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前因后果就是一个作家的心态与情结。
        连日来,读了文斌的散文集《如莲的心事》更让我对他这一种本土如乳的心态与情结更加仰慕。
一、本土如乳的生活本源
        郭文斌生活在固原地区。这一个穷困地区的农耕文化,成就了一位作家对这一块土地的热恋情怀。这一个极为普通的高原黄土,恰恰是一位作家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作家郭文斌之所以能够写出够厚重、有分量、多品味、全方位的小说、散文,就是他带着强烈的本土意识。这一个本土如乳的意识让他盘根错节,根深叶茂。2017年7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四人丛书系列/华章书系,文斌的《如莲的心事》一问世,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我在一次大学的中文写作课上,集中了两个周日的上午时间,专题讲座了文斌的《本土如乳》和长篇小说《农历》。
        五辑的《如莲的心事》61篇散文,可谓篇篇是精品。作家至少在他的这一本散文集里,为本土如乳作了一个跨度为两个世界交替的乡愁题材的小结。作家在本土如乳的生活断代面上挖掘、提炼、还原、升华了本土如乳的生活本源。本土,为根、为命;如乳,似奶,是甘露。正因为作家在这一片黄土上有了这样一种情结,才有了这一篇篇带着强烈的泥土气息的散文。《永远的堡子》收录的14篇散文,从《布底鞋》开篇,到《本土如乳》收笔,每一篇散文都写得那么情真意切,娴熟老道。在这一辑里,我们的读者看到了油灯下纳鞋底的母亲,也看到了这一片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父亲和牛。《月光下的一片豆地》讲述的是我在孩提时代夜晚挨饿时的情形。月光下,一片灿烂的豆地里,娘亲手为我剥开一枚青豆荚,娘将佛珠一样的一粒粒的青豆放到我的嘴里,娘也“将一片片豆皮放进她的已掉光了牙的嘴里。就这样我们在这种蓝绿色的佛光照耀下走到了夏天。”“如今,豌豆花已两度开过,娘却睡在这片都地里,没有复苏的消息。”“娘啊,你也是春天埋进泥土的,你为什么就不开花呢?”作家记得“豆花开了,有人疼我的娃子了?记得那时我问,种子为啥撒进泥土就能发芽,开花?你说因为是春天。我说所有的种子在春天埋进泥土里都会发芽吗?你说,只要是种子。”“娘啊,你也是春天埋进泥土的,你为什么就不开花呢?”作家结尾一连串的问号,构建了一个生命本源的维度,让我们的思维定格与本土如乳的“紫河车“上。
        本土如乳是作家的一种情怀。一是这一种情怀作家离乡,不离土;离乡,不拔根。这一点文斌的这一本散文集里《永远的堡子》中得以充分的体现。二是这一种情怀带着不可侮辱的呼唤和呐喊意识。这一点上在《文学到底是什么》中得以充分的证明。作家说“随缘,它是一种大觉悟的境界,你能识得其背后的‘宿命’,这才叫随缘。”实质上,作家是把随缘定位在本土如乳的基础上。不可侮辱的呼唤和呐喊意识,在《犟脖子》《一片荞地》中得以充分的诠释。三是这一种情怀的教育后人的警醒意识。这一点上,在《中秋是归途》《《燎干》,甚至《一个人在山头》中得以充分的凸现。以上的每一篇散文都是作家的生活经历。这一个珍藏在素材库里的经历就像《世说新语》里谢玄回答子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那样。
总而言之,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只有在本土如乳的情怀里,汲取营养,才能更完美的丰富自己的矿藏,推出读者喜欢的力作精品。
二、本土如乳所表现散文这一题材的艺术性
        朱光潜说:“音乐不仅仅是最原始最普遍的艺术,而且是最完美的艺术可以普及深入一般民众,从根本上陶冶人的性格。”按照大师的说法,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一样,都离不开生活。散文这一种文学样式,也具备了音乐之美。因为从空间的维度上看,作家所表现的生活本身就具备了大千世界里的山川沟壑,溪流江河与大海;也具备了春夏秋冬的质感,有风声,有雷声,有鸟鸣;有颜色,有血性。作家笔下的人或事,具备了一定的抑扬顿挫的声质。所以美一定在其中。任何一种文学体裁的本源都是生活。尤其是散文这一种带着强烈感情的文学样式,离开了生活,杜撰虚构,就成为恶俗的东西。近几年来,有些所谓的散文作家,靠编故事,移花接木虚构一些非本源的东西,导致了散文的市场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个真正的作家如果不高屋建瓴,只靠玩文字游戏打氧,最终还是要一命呜呼的。放在我案头上的《如莲的心事》每一篇散文都来自于作家的自己生活的耳濡目染。每一篇散文都没有掺杂使假,因而读起来,常常让我们回到我们的那一个年代。文斌的散文,就像刚刚揭开锅的一锅开花大馒头,满屋子进入心脾的面香。
        本土乳如所表现的这一题材的艺术性就在于作家能够在这一片黄土高原上脱俗,找到自己的佛珠。脱俗是一种脱胎换骨的剔除糟粕,取其精华的“力炼”过程。既然为艺术,就是要找到生活中可存储,可记忆,可珍藏,可讴歌的素材。散文艺术是一位美神。美神就要敬仰,就要歌颂。本土乳如所表现的题材的艺术性还在于作家的返璞归真。《如莲的心事》61篇散文,乡愁方面的散文篇什,至少在五十篇以上。作家在表现这一题材的手法上,不是说教,也不是一个面孔讲述家庭故事,而是赋予了这些家庭故事的画面感以及教育意义。作家在语言运用上,没有大段的刻意抒情与描写,而是直接把自己的情感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剪辑或者横断面的一刀下去,直奔表现的主题。文斌的散文具有浓郁的黄土高原特色,作家通过苍凉悲壮的真人真事记录了我们曾经的过去时。这一点上在《老大》《好大一个年》的第二辑里有九曲黄河之感。无论什么样式文学作品,必须具备时代大背景下的点穴妙笔,散文更是如此。
三、本土如乳所表现散文这一题材的社会意义
        任何一个作家脱离了生活,就是脱离了政治,就是脱离了时代。文学艺术是为读者服务的,他的受众面是社会各界。因此,任何一部文学样式的作品都要紧密的和社会相结合。自古至今都是这样。杜甫如此,陆游如此;岳飞的《满江红》,路遥的《人生》,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等也如此。相形之下,文斌的小说《农历》,短篇小说《冬至》,加上这一本刚刚问世不久的散文集《如莲的心事》也如此。我所说的政治意义就在于文斌能够想到自己的责任意识,在创作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家乡的黄土,家乡的歌谣,家乡的此人此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就在于用自己的散文精品,愉悦读者,教育孩子自强自立,激励爱国情怀。这一个社会意义还在于作者天地良心的发现。我们的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按照这一个标准检验,无疑郭文斌同志是一个最好的践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一点就是我们的作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如莲的心事》尽管是一本具有较高水准以乡愁为主的散文集。作家脱俗的写作手法,泉水、溪流一样的句子,信手拈来的历史勾陈,变化不一,云卷云舒的特写张力,都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不足的是作家在记录乡间往事的时候,总怕挂一漏万,个别篇什叙述过于细腻,就显得“絮叨”。这也许就像我这个曾经半辈子的乡下人,热情有余了。
        一个作家具备了良好的写作心态,不忘初心的民族、爱国情结,他的作品无疑也是民族的精品。
       (2018年8月12日星期日于哈尔滨)


作者简介:布日古德,男,原名包玉峰,蒙古族。笔名雨虹、雨鸿、黎明。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吉林省、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散文、歌词作家。曾历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经济报》驻佳木斯、齐齐哈尔、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记者站长;经济日报集团《中国县域经济报》第一任驻吉林省记者站长;《中国消防》总编辑、内蒙古草原119宣传总策划、文字总撰。《今日信息报》、中华慈善总会《慈善公益报》记者站长、高级记者。有大量诗歌、散文、歌词、杂文、诗歌评论等作品在《诗刊》《词刊》《诗林》《工人日报》《北大荒文学》《中国青年报》《吉林日报》《黑龙江日报》《内蒙古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税务报》《中国国防报》等报刊发表并获奖。《五彩肇东》获2015年诗刊社“天河杯”全国大奖赛三等奖。出版诗集《苦楚》、《鹰》两部。代表作《长征三部曲》《黄河三部曲》《红海滩》等。
简介
责任编辑: 马文秀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