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司汉科
司汉科,用力活过的人生
——读汉科《与风共舞》诗集有感


  导读:《与风共舞》是一种风景。“风”是他心中的大千世界,他在风中飘来走去,舞,是他长袖善舞,感受着宇宙自然的无穷魅力和魔幻,目睹着人间的一幕幕剧情。
  
  七月流火,哈尔滨已进入酷暑高温,收到司汉科新出版的诗集《与风共舞》。怀着欣喜与期待的心情,细细品读,犹如徐徐清风,淙淙甘泉,内心无比的凉爽清澈。
  诗如其人,遇见如此美丽,如清风与白云,花朵与太阳,骏马与草原。
  与汉科相识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次在北安市的采访中,那时的他四十左右,风华正茂。同行在一起,免不了说笑打闹,就餐时我不喝酒,汉科用了半天说辞逼我,没办法,滴酒不沾的我喝了一大杯啤酒。这种不到黄河不甘心给我印象深刻。
  后来汉科被省报派往黑河任记者站长。那时我在黑河负责省广播电台新闻报道,多有接触。那时我们忙工作,忙事业,没时间谈诗和远方。其实那时汉科已经利用工作之余潜心创作,硕果累累。
  通过阅读发现,汉科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就已开始写古体诗和现代诗了,而且,也有不错的佳作。
  汉科的诗集取名为《与风共舞》真的很美。“风”是他心中的大千世界,他在风中飘来走去,感受着宇宙自然的无穷魅力和魔幻,目睹着人间的一幕幕剧情。
  不管人生如何,怎样的欢乐与苦痛,诗人用豁达的心境,“把过往一一打包,装进感恩的列车”。使自己带着力量前行,青春不老,大树常绿。
  一路行走,让远方的印记变成诗的足音。
  一个人的远行收获了一路风景汇集成诗,大美!
  2007年,我去河北生活,也离开了黑河和新闻同行。这期间汉科还在新闻一线忙碌,我们失去了联系。
  一直到2017年通过朋友把我拉入一个诗歌作家微信群。哇,汉科是群主,不得了呀,粉丝无数。我惊奇的发现,这位新闻同行,不仅是知名记者,还成了大名鼎鼎的作家和诗人。长篇小说,散文,诗集不断出版,令人刮目,敬佩。除了这些,汉科还在摄影,练习写书法,创作桦树皮画方面造诣颇深。有两次朋友聚会,他拿出了两幅自创的桦树皮画,灵动传神,深得大家的喜爱。从此我不敢对他直呼其名,开始称他汉科老师,名符其实。
要想成大器,少年当努力。汉科老师的生命履历中,别人还是少年玩耍的年龄,而他在十七八岁时便有了这样远大的志向:
  “今日壮志未酬,
  忍得一时苦寒,
  也知行乐极好,
  更念志士之篇。”
  于是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少年之志,斯人早践行。
  十七八岁的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写出的古体诗,合辙押韵,有滋有味。
  “一缕晨曦透窗来,
  兰盆芬芳万家载。
  闻得花醉无睡意,
  忽觉鸡鸣满城开。”
  劳动锻炼了他的体魄,也给予了他诗歌的灵感。
  七十年代他写出了《夜战》,《割谷子》,《大黑山打石头》。社会的大幕向一个懵懂少年徐徐拉开,那山,那水,那人,无不鲜活斗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灵感来自于如风的世界。
  诗人是老兵的后代,儿时的他随父亲到广柔的黑土地上安营扎扎寨。大兴安岭的甘河水哺育他成长,是他生命的摇篮。
  他是从这里起航,奔向更为广阔的海洋。
  从此"谁知少年去何方,前程路漫漫"。然而对家乡的热爱是诗人不变的情怀,曾经生活在农场的他,抒发的乡情是那样的自然和令人亲近。七十年代末,他离开故乡去求学,故乡的大河,林间,雪夜,从没有离开他的视野,也鼓舞着他不断地探索外面的世界。
  家乡成了他一抹乡愁,就连家乡的野菜都是他心中最美的风景和回味。故乡与他血脉相通,深情款款。他的《乡情》《兴安小路》《家乡的小溪》《北大荒的野菜》无不在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与怀念,那里有母亲期盼的眼神和父亲满脸的皱纹。
  虽然告别遥远,风景已在心中。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正如诗人所说:
  生命如一滴水,
  有我生命之光。
  此时汉科老师已从哈师大研究生毕业,成为黑龙江日报的记者。
  告别一湖春水,杨帆奔向海洋。
  记者的工作使他视野开阔,领悟到了责任与担当。开始客观的观察世界,冷静的思辨。这时的他生命依然奔放,但目光却已深沉。
  社会的万花筒在他眼前展示,一种力量鼓励其不断前行。不管世界多么大,个体多么渺小,他还是要呐喊,给世界以回声,让生命发光,照亮人间。
  二十世纪一零年代,那个与风共舞的少年已经历练了强健的翅膀,鹰一样的眼睛,他的诗篇已少了风花雪月,更多的是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诗更多的关注社会,自然,人性,环境。
  那大块头的叙事诗,让人看了过瘾。丰厚的文字功底,坦荡的胸襟,较强的干预性,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相当给力!
  《最后的猎人》《最后的鹿王》《夕阳下的伐木场》《冬捕》《哭泣的林蛙》《最后的鄂温克》等一系列诗篇,揭示了现代文明与环境的矛盾,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在《最后的鹿王》他写道:
  “猎人把我逼上绝路,
  前方是蓝天,也是白云,
  脚下是地狱,也是白骨,
  那是我的先人归去的地方。”
  看了让人潸然泪下。

  从事新闻职业,培养了诗人的平民情怀。《旭升街的故事》系列组诗最有代表性。有仓买大妈,老街红楼,平民摄影师庆军的生活,市井万象,近在眼前。
  在与风共舞的日子,诗人收获了无数美好时光和风景,澎湃的生命中也孕育了爱情的种子,那是一种张扬和宣泄,那是一种如诗如画的幻觉和梦幻般的迷情时光。长篇叙事诗《梅花三弄》那个叫梅的女孩,一生的爱恨情仇,悲惨命运,为之唏嘘。诗人说过里面有他的故事。“马行处,千里孤烟,点绛唇”《相思豆》,虽然已成往事,但不能忘却。长篇抒情诗《我的三江口》读过之后真的想和诗人一起呐喊,救救我们的家园吧!无不体现诗人心中的焦急与渴望。是呼唤文明和自然的绝唱。
  哈尔滨是汉科老师多年生活工作的地方,浪漫而温柔的松花江,美丽的紫丁香花,充满异国情调的中央大街,城市的街道,电影院,站牌,在他的诗里灵动而有生命。
  人生短暂,有人光鲜亮丽,如一张白纸,空虚无味,有人奢华低调,腹有诗书,汉科属于后者,与之接触,初给人印象羞涩语少,不张扬,不做作,极稳重的一个人,读了作品后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胸中自有万马嘶鸣,不得了,了不得。他的诗读得懂,故事在身边,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大白话,农家嗑,爱看爱听,上口。
  他写长篇计划改编电视剧,出诗集、散文集,可谓人生硕果累累。像天上的彩虹绚丽缤纷,目不暇接。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晨起读书写字,晚归诵诗绘画,几十年如一日,不曾间断。如此这般几人能做到?你能?我能?我肯定做不到。
  应了那句话,耐住寂寞的人才有大出息,才能大手笔,汉科老师做到了。他活出了人生的诗情画意,温暖情怀。
  把所有的经历和相遇都变成了久别的重逢。
  用力活过的人生,真的很酷!
  作者简介:李秀娟,木子,资深媒体人,作家。
简介
司汉科,黑龙江日报高级记者。黑龙江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摄影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父亲的战车》、新闻作品集《记者的眼睛》、五大连池主题摄影《火山之灵》、诗集《生命之约》、文学评论《新写实小说论》等10多部作品和专著。“百年新诗,放歌黑河”世界华文诗歌大赛组委会副主任,执行秘书长、评委,2017年度黑龙江十大微信诗人策划人,评委。自媒体《汉科阅读》《今日头条》原创作家。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