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 > 中诗翻译
远方有诗 德语时刻||荷尔德林 人生之半|第4期


  导读: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1770-1843),出生于内卡河畔的小镇劳芬,德国文学史上一名重要的抒情诗人。

远方有诗 德语时刻
第四期
主持人:岩子

曾为大学教师。80年代出版了第一本译作。90年代留学德国。21世纪走向写作。国内外已出版译著或合集十余部,其中有唐诗德译《轻听花落》。




人生之半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作
岩子 译
黄梨垂枝
漫开的野蔷薇
沙洲入碧湖
优美的天鹅呵
亲吻得如痴如醉
曲颈轻向
神明冷澈的湖水

痛呵,在数九严冬
哪里可寻得鲜花
阳光
和清影?
断墙无语
如冰,惟有风中
猎猎旗旌


Hälftedes Lebens


Mit gelben Birnen hänget
Und voll mit wilden Rosen
Das Land in den See,
Ihr holden Schwäne,
Und trunken von Küssen
Tunkt ihr das Haupt
Ins heilignüchterne Wasser.
Weh mir, wo nehm’ ich, wenn
Es Winter ist, die Blumen, und wo
Den Sonnenschein,
Und Schatten der Erde?
Die Mauern stehn
Sprachlos und kalt, im Winde
Klirren die Fahnen.



译者说诗:
    荷尔德林的这首抒情诗,相信没有任何背景知识的读者亦能心领神会:上段写夏,已经的前半生;下段写冬,未来的后半生。前半生,优美斑斓,仙境一般令人神往:湖畔,茂盛的野蔷薇,成熟着的黄梨;湖上,成双成对的天鹅,陶醉在热恋之中。而后半生,情境直转而下,一反世外桃源般的和祥与温柔,由暖向冷,由明亮向灰暗,情与景,景与情一落千丈。随着一声“痛呵!”,凛冽的寒风扑面而来,诗人不胜悲戚:哪里可寻得鲜花/阳光/和清影?然而,风中惟有旌旗猎猎嘶鸣。
   《人生之半》写就于1803年,一年前,即1802年,在诗人与心爱的恋人苏赛特·贡塔尔德夫人被迫分手了三年之后,苏赛特因病离开了人间,年仅33岁。一年后,也就是1803年,荷尔德林也步入了人生第33个年头。莫非诗人触景生情,怀念起让他魂牵梦绕此生此世再也不能相见的心上人,预见了自己悲苦孤独的人生前景?我们不妨再从开篇读起,试着来破解这首短诗里可能的文字密码:黄梨,意味着成熟的季节,暗示诗人正身处的人生阶段,在生命的上半程与下半程之间;野蔷薇象征着纯真而热烈的爱情,天鹅则预示着死亡或没有希望的未来。在古希腊或西方,天鹅被视之为有先见之明,能够占卜未来的神鸟。“曲颈轻向/神明冷澈的湖水”,第一段的最后两句,为诗人凄凉的后半生(冬天)埋下了伏笔:我的未来,还有诗情画意(鲜花)可言吗? 还会得到灵感缪斯(阳光)的青睐吗?宁静的月光(清影)或夜晚,这一切,还会光临于我吗?“断墙无语/如冰”,诗人亦心如死灰。
    不幸的是,诗人一语成谶。三年后,即1806年,荷尔德林被强行送进精神病医院,彼时彼刻,他36岁半,恰恰是他人生的一半,命运之巧合也?

关于诗人: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1770-1843),出生于内卡河畔的小镇劳芬,德国文学史上一名重要的抒情诗人。他的生父是当地修道院总管,不过在他3岁时不幸去世。其母为牧师之女,随后改嫁。荷尔德林早期作品受法国大革命和席勒等等的影响,多以古典颂歌体的形式讴歌自由、崇高、友谊和大自然。后来艺术上臻于完美,把人道主义思想和对祖国的爱交织在一起,逐渐转向古希腊诗歌和自由韵律风格。其代表作有《自由颂》《人类颂》《为祖国而死》《人生之半》等等。荷尔德林毕业于图宾根大学神学系,虽取得了神职资格,但却从未担任过牧师,而是以家庭教师谋生。在法兰克福银行家贡塔尔德家做家教时,爱上了主人的妻子苏赛特,其唯一的书信体小说《许佩里昂或希腊隐士》中的狄奥提马,便是以苏赛特为原型。后因情事败露,被迫远走他乡。1802年,昔日恋人的死讯使本来就怀才不遇,身心交瘁的诗人雪上加霜,精神错乱。徒步回到故乡后,被好心的木匠齐默尔夫妇收留,直至去世。



 
责任编辑: 山野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