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晓帆
不俗・言外・天然
――香港诗人晓帆的小诗欣赏


  导读:  香港诗人晓帆不知是不是摄影高手,写诗时移植了不少的摄影技巧。他虽说选取景象物态不多,却折射出世态人情,让读者获得味之不尽的艺术魅力:“钢/制/锯/锯/锯钢”(《同根生》);“我/拍摄大海/高山/把我摄入海中”(《取景》);

  香港诗人晓帆不知是不是摄影高手,写诗时移植了不少的摄影技巧。他虽说选取景象物态不多,却折射出世态人情,让读者获得味之不尽的艺术魅力:“钢/制/锯/锯/锯钢”(《同根生》);“我/拍摄大海/高山/把我摄入海中”(《取景》);“黄昏    一把弧扇/跌入海中/云雾漫漫/云雀/你快归来/山前的树梢/已经客满”(《落霞》)。
  宋人云:“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白石诗话》)。诗人晓帆让他的小诗寻找到新颖独到的艺术视觉,给人一种“不俗”之感。“垄上/云絮淡淡/有‘人’远走高飞/雁群/把秋凉了一半”(《垄上秋》)。(“雁群”是否可删,因“云絮淡淡”的天空,那“有‘人’远走高飞”的“人”字已暗示了“雁群”之意,这可以与诗人商榷。)我注意到诗人在《小叶笛》诗集里用的是“把秋凉了一片”,后来改“一片”为“一半”,显得入神入妙,由此可见诗人之炼字炼意之功夫。凭感觉,大雁南飞,秋不会“凉了一半”,但情趣万端的诗人看“有‘人’远走高飞”,触发了自己的心绪,一种季节的“落差”感,一种生活的“错落”感油然而生,顿生“秋凉了一半”的感觉。这一秋景的描绘,若无一个艺术的切入口,要想“不俗”,是难以想象的。
  小诗是以片言只语夺人心魄的,仅靠满腔的激情融入景象之中,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小诗要力避外在的一般化的表述,重弦外之美的营造,如书法中的“空笔”、国画中的“空白”、电影中的“空镜头”、戏剧中的“空场”、乐曲中的“空音”(即休止符)等等,藏意于象,呈现一种“不可言说”的状态。诗人晓帆极大限度地扩张小诗的时空感,寻找“味外之味”,让极小的天地里鲜活着“宇宙流”。
    迢迢千里/只看一个/斜的榜样  ―《比萨斜塔》
    脚下踩着的/没有一寸是/自己的土地 ―《望乡》
    太阳懒洋洋/雨网茫茫/我把心絮/晾在窗前/风不干 ―《雨季》
    羞答答的/两根火柴/一碰/就燃起/火花  ―《重逢》
    总有拧干的时候/闲在窗外/有些错落   ―《云》

  我们都回咏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妙诗句,但要做到“天然”,不露斧凿之痕是极难的。诗人晓帆却在“天然”上大做文章。如《秋》“我悄悄地/走下山来/嘴里衔着/一片枫叶/手里提着/一笼鸣蝉”,诗中的“秋”仅是“我”下山,嘴里含“一片枫叶”,手里提“一笼鸣蝉”,别的什么也没有,这种近似写意画中的“写意”就这么简单、自然,而我们则看到山上山下,到处都是枫叶飘落,听到无数蝉儿“悲秋”的鸣叫。我想诗人或许是从“一叶知秋”中获得诗的灵示,握着诗意的画笔,留下这动静相宜的画面。这种大写实之中,有一种纯真活泼的天趣美。
   细心的读者,在欣赏诗人晓帆的小诗之时,不难发现他精心制作的《圆规》一诗,曾进行过二度创作。现抄录如下:
  祖祖辈辈都画圆/就是画不好/月亮  ―选自诗集《小叶笛》
  世世代代/在人生的画面上/绘制了无数/色彩缤纷的圆/可就是画不好/月亮  ―选自诗集《香江那片晓帆》
  也许是我的偏爱和浅见,我十分喜欢他的诗集《小叶笛》中的《圆规》。我觉得那不容增删的诗句,是那么清纯自然,惹人喜爱,那“画不好/月亮”的感觉是那么牵动情肠。我们知道“月亮”这一意象的捕捉,与诗人的华侨生活,与人世间的感悟不无关系。是的,诗集《香江那片晓帆》中的《圆规》,增加了“在人生的画面上/绘制了无数/色彩缤纷的圆”,窃以为,这种“增加”表面上显得“多彩”了一些,而实际上让理念化的表层意象,冲淡了诗的的深层含蕴,反而把一

9 7 3 12 4 8 :
简介
责任编辑: 周占林
要喝就喝纯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