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立世
《诗篱笆》作品点评(十)


  导读: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诗歌评论家,《名作欣赏》学术顾问。作品入选100多部选本。

十月
周梦蝶

 
就像死亡那样肯定而真实
你躺在这里。十字架上漆着
和相思一般苍白的月色
 
而蒙面人的马蹄声已远了
这个专以盗梦为生的神窃
他的脸永远是没有褶纹的
 
风尘和忧郁磨折我的眉发
我猛叩着额角。想着
这是十月。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过了
甚至夜夜来吊唁的蝶梦也冷了
 
是的,至少你还有虚空留存
你说。至少你已懂得什么是什么了
是的,没有一种笑是铁打的
甚至眼泪也不是……

 
  周梦蝶是台湾诗坛的一个异数,二十多年在台北武昌街以摆书摊为生,还礼佛习禅,终日静坐繁华街头,冷眼细观滚滚红尘,一副闲云野鹤的超然之态。让我想起布考斯基的一句话:“对我而言,生存,就是一无所有地活着”。周梦蝶和布考斯基都是来自底层的边缘人物。周梦蝶说,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占面积的,另一种是不占面积的。他一生颠沛流离,成名后生活也没有多大改观,真正做到了超凡脱俗,属于不占面积的。一生在“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其诗浓郁、苍凉、凝重、深刻。十月前面是热烈勃发的夏季,后面是萧瑟凋零的暮秋。周梦蝶的这首诗瞻前顾后,但更多的是顾后,充满苍凉如水的生命气息。诗的第一节从亡友“你躺在这里”现场确认死亡的真实性,又借月色寄托深深的哀思。第二节的“蒙面人”被诗人比作掠夺生命的“神窃”,神秘的死神从人间不知偷走多少生命,但“他的脸永远是没有褶纹的”。想到这,诗人暗然伤神。第三节自然过度到自己被“风尘和忧郁”折磨的苍老容颜。“我猛叩着额角”,从“猛”字可以看出诗人的激动和失控,也是对命运的叩问。想到“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过了”,心情又平静了下来。现在“甚至夜夜来吊唁的蝶梦也冷了”,诗人一直渴求像庄子那样梦中化蝶,现在梦冷了,化蝶难成,一片迷惘。最后一节,“是的,至少你还有虚空留存”。佛经中有“犹如虚空”一说,连虚空都羡慕不已,可见诗人孤独到何等程度。“至少你已懂得什么是什么了”,有了前面的铺垫,两个“什么”一点都不觉得含糊反而异常清晰。诗人大彻大悟,对死亡毫无恐惧,还生出羡慕。因为笑与泪都不是“铁打的”,都会悄然逝去。这不仅仅是看破红尘,而更多的是对生命的顿悟。如果读不出波澜中的平静和平静中的波澜,就没有读懂周梦蝶。
 
  周梦蝶(1921年2月6日-2014年5月1日),本名周起述,台湾“国家文艺奖”首位获得者。出生于河南南阳。原就学于开封师范、宛西乡村师范,由于家境及战乱肄业。1948年去武汉求学未成,生活无着投军,后随军撤到台湾。1952年开始发表诗作,加入蓝星诗社,1959年4月自费出版诗集《孤独国》,销路不佳。1965年7月出版诗集《还魂草》,受到诗坛瞩目。周梦蝶是诗坛少有的蜗牛派,创作半个世纪,却字字珍惜,至今只出版过五部诗集《孤独国》《还魂草》《十三朵白菊花》《约会》和《有一种鸟或人》。
 

和儿子一起喝酒
王家新

 
一个年过五十的人还有什么雄心壮志
他的梦想不过是和久别的
已长大的儿子坐在一起喝上一杯
两只杯子碰在一起
这就是他们拥抱的方式
也是他们和解的方式
然后,什么也不说
当儿子起身去要另一杯
父亲,则呆呆地看着杯沿的泡沫
流下杯底。

 
  王家新以日常生活入诗并不多,这首诗觉得很珍贵,和儿子一起喝酒喝出了人生的味道。诗人开门见山,说自己年过五十,梦想就是和儿子“坐在一起喝上一杯”。早年的雄心壮志哪里去了?棱角总会被磨掉。年轻时,只顾埋头赶路,忽略了许多,包括路上的风景和身边的亲情。父子之间本来就横亘着一条时间和观念的代沟,两只杯子代表着彼此,碰在一起不再是碰撞和冲突,而变成了拥抱和和解,发出了从未有过的和谐之音,对于曾经沧桑的中年人,一切都被看淡的时候,亲情却如酒一样变浓。“然后,什么也不说”,这个不说与以前的无话可说不同,而是心有灵犀的默契,是理解和牵挂的默认。儿子意犹未尽,还要继续喝,父亲却“呆呆地看着杯沿的泡沫/流下杯底”。一个激昂,一个迟钝,这是年龄的差异,也是精神的差异,到这里戛然而止。后来喝了没有,喝到啥程度,全部留给读者去想象,但父子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亲情的味道浓了很多。这首诗比诗人其它作品似乎写得简略一些,但意味一点也不少,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3年参加诗刊社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代表性作品有《瓦雷金诺叙事曲》 《帕斯捷尔纳克》 《游动悬崖》《回答》《乌鸦》《纪念》《在山的那边》。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家信
张默

 
读一句,咳一声
我已不知咳过多少次血了
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
捧在我的手上
站在我的心里
就像一根根苍白而又柔软的乱发丝
一波一波地
向我的血脉涌入
唉!读它啃它有什么用呢
一张皱皱的劣等纸
能让时光倒退四十年
我年轻的娘啊

 
  张默的诗相对于大多数台湾诗人而言,属于好懂的诗,其诗味有增无减,像这首《家信》,诗人是用生命去读的,用血泪去写的。读得时候,能咳出血来。“我已不知咳过多少次血了”,说明诗人不知已经读过多少次了。对于一个背井离乡的游子,没有什么比家信更能触动灵魂,缓减思乡的痛苦。诗人捧着家信,家信就有站在心里的感觉,乡愁有了立体感,似乎还没有人这么写过。把密密麻麻的字迹读成亲人零乱的发丝,亦真亦幻,如在梦中。“唉!读它啃它有什么用呢”,在情感快要达到高峰时突然跌入低谷。诗人为什么这么低落呢?我们能理解诗人把家信读得有了皱褶、浸透血泪仍无法回归故土的迷惘。虽是“皱皱的劣等纸”,但“家书抵万金”啊,“能让时光倒退四十年”,看到“我年轻的娘啊”。最重要的人物放在最后出场,而且是四十年没能见上一面。曾经年轻的娘现在怎样呢?时空阻隔,音容渺茫。一封家信点燃了乡愁,触动埋藏了四十年之久的乡思。诗人还有很多话压在心上,如鲠在喉,但又说不出来,让读者慢慢去体味。
 
  张默,本名张德中,安徽无为人,现代诗人。1949年赴台湾。1954年,与洛夫、痖弦等在左营共创《创世纪》诗刊。出版诗集《紫的边陲》(1964)、《上升的风景》《无调之歌》(1975)、《张默自选集》《陋室赋》《爱诗》(1988)和《光阴·梯子》(1990)等,诗论集《现代诗的投影》《飞腾的象征》、《单一与丰繁》等,其诗曾被译成英、法、韩,日等文。曾获新文艺长诗金像奖,新闻局优良著作金鼎奖,中山文艺奖新诗奖。世界艺术文化学院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共伞
非马

  
共用一把伞
才发觉彼此的差距
但这样我俯身吻你
因你努力踮起脚尖
而倍感欣喜

 
  非马先生认为“一个有创意的诗人,必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每个人都能懂、都有所得或有所感的时代语言以及带有时代气息的诗思与哲理”。这段话道出新诗写作的真谛,是最实在最深刻的诗学理论。他对创意的界定非常有价值,一是创意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来自日常生活。二是创意不是别人读不懂,而是通俗易懂。三是创意不是天马行空,而是不能脱离时代。四是创意不是胡言乱语,而是有所感。五是创意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必须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这是对新诗误入歧途的拨乱反正。
《共伞》是诗人最好的实验和例证。诗人选取的是日常生活片断,但写得巧妙无比,玲珑剔透,超凡脱俗。因为爱,平时“你”在“我”心中感觉很高大,但在一把伞下“才发觉彼此的差距”,这也是心理感觉与视觉的差异,也为下面做好了铺垫。由于高低的差距,“我”吻“你”时必须“俯身”,为了爱情,该“俯身”时就“俯身”,足见其谦恭。这时“你”不是被动等待,而是“努力踮起脚尖”,这是爱的呼应。“我”为此而“倍感欣喜”,写出爱情的心心相印。陷入热恋中的人是看不到彼此的差距的,在现实生活中差距会逐渐显现出来,但真正的爱情不会因为差距而改变,差距反而产生美和吸引,这就是诗人所言的人生哲理。这首诗有精彩的细节,有浪漫的情境,有优美的意象,有思想的高度,在爱情诗中独树一帜。
 
  非马,原名马为义,英文名 William Marr,1936年生于台湾台中市,在原籍广东潮阳乡下度过童年。1948年随父到台湾念书,1961年留学美国,1969年获得威斯康辛大学核工博士,在美国从事能源及环境系统研究工作多年。曾任美国伊利诺州诗人协会会长。出版中英文诗集二十多种,以及英法意多语诗选五种。另外他还出版了三本散文集及十三本英汉译著。诗作被收入百多种选集及台湾,大陆,英国及德国等地的教材并被译成十多种文字。曾获台湾的吴浊流文学奖、笠诗创作奖、笠诗翻译奖,大陆的诗潮翻译奖、第三届韩江诗歌节诗歌大赛现代诗一等奖,美国的伊利诺州诗赛奖、诗人与赞助者诗奖及世界诗人大会诗赛奖等。主编《朦胧诗选》《顾城诗集》《台湾现代诗四十家》及《台湾现代诗选》等。词条被收入《国际诗人名录及百科全书》《国际作者及作家名录》《国际诗人名录》《21世纪名人录》及《2019年美国名人录》等。2018年并分别获得《马奎斯世界名人录》及意大利宇宙出版社国际审查董事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2019年获台湾中国文艺协会颁发的第六十届中国文艺奖章(海外诗歌奖)。近年并从事绘画与雕塑,在美国及中国举办过多次个展与合展。家人在威斯康辛大学文学院设立了永久性的“非马文学创作奖学金”。
 

同河流交谈之后
华万里

 
我同河流交谈之后
这条水
开始
平静下来
 
它听懂了我的意思
老是那么
波浪滔滔,那么汹涌
总是不好

 
  哲学上讲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达不到这个度和超越为个度都是不可取的。河流也是一样,没有波浪难以成为河流,如果老是波浪滔滔,恐怕也就泛滥成灾了,这么深刻的思想用一首浅显而形象的诗就完美地表达了出来,同时也揭示出了人与自然的亲近和默契。这样轻描淡写的诗看似信手沾来,其实写起来并不容易,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需要经过思想的烛照,就像人们常说的“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长期的修炼和砥砺。
 
  华万里,重庆人,中国作协会员,1942年5月出生于重庆市北碚区复兴龙王古镇。先后作过工人、社青、小学和师范教师,文工团编剧、《乌江》杂志和《重庆晚报》副刊编辑、文化馆文学创作辅导干部等。1975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全国数十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评论1000余首(篇)。诗歌曾获四川省一、二届文学奖,《星星》诗刊双年度诗歌创作奖,重庆文学奖,2000~2010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奖、首届何其芳诗歌奖、2013·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刘伯温诗歌奖、2019一2020中国当代诗歌奖终身成就奖、《中国诗人》杂志社2020年度奖等省市以上奖励40多项,并入选《新中国50年诗选》、《1985—1986青年诗选》、2006-2010《中国年度诗歌精选》等200余种选本,出版诗集《轻轻惊叫》、《别碰我的狂澜》、《石榴马》、《花雀》等多部。小传被收入多种辞典,部分诗作被译介到国外。散文获首届重庆散文奖。参加《诗刊》首届“青春回眸”诗会。

 
日记
海子

 
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 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我只想你
 
 
  不可否认,海子生前的知名度远远低于自杀后的知名度。说他是神话,有点夸张,说他是闹剧,有些不恭。我个人认为,海子无愧于中国二十世纪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他有泛抒情的倾向,但高蹈而不失高贵,粗疏而不失细腻,冷静而不失温热、躁动而不失宁静,为新诗奉献了麦地、野花、草原、明月、琴、风声、马、泪水、庄稼等经典的诗歌意象。《日记》从题目上就凸显生活的质感,“德令哈”把读者带入现场,“姐姐”是没出场的中心,虽重复了四次,仍然是一个虚构的爱情角色,隐含着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环境的荒凉反衬出对爱情的饥渴,“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人类被物欲逼近情感的荒漠,“唯一”和“最后”是荒漠中的绿洲,是绝望中的希望。“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我只想你”。姐姐本来是人类的一员,“不关心人类”是麻木和冷漠,但对这个有点空洞的姐姐又是例外,可以说深情似海。“我只想你”,一种乌托邦式的情感寄托,凸显人类精神陷入无法拯救的孤独和迷惘。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青年诗人。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海子198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等。


 
深夜
尚仲敏

 
一个人在深夜
突然会想起另一个人
想起他的一句话
一个微笑,或另有深意
想起那年在一起,喝过的酒
唱过的歌,歌声引来了野狗和警察
在深夜,你会想起你的女人
此刻已深深睡去
而你在外地,点上一支烟
却又把它掐掉
你如此烦躁又坦然一笑
你到底是在想她,还是
想起了往事
你感到一个人再浩瀚
在深夜,也大不过
一只飞来飞去的小虫

 
  一个人,不管成功或失败,渺小或伟大,都不能缺乏友谊和爱情。友谊和爱情,就像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否则就无法飞翔。真正的友谊和爱情像陈年老酒,它的香甜不会被时间冲淡,特别是寂静的深夜回味时更觉甜美。尚仲敏写友谊:“想起那年在一起,喝过的酒/唱过的歌,歌声引来了野狗和警察”。青春的酒谁没醉饮过呢?青春的歌谁没大声唱过呢?读这句诗,像从一条平坦的路突然走到悬崖前,平坦的路上边走边唱,自由浪漫,到了悬崖前就会突然紧张。青春不会循规蹈矩、屈服于权威,被命运左右,一腔热血就要汹涌,“歌声引来了野狗和警察”也就不足为奇。尚仲敏写爱情:身在异乡,孤苦伶仃,想起睡梦中的爱人,打电话又不合适,烦躁得“点上一支烟/却又把它掐掉”,又坦然一笑:“你到底是在想她,还是/想起了往事”。这一问,貌似废话,想她肯定想起往事,想起往事肯定想她,人和事无法分开,正是这种百无聊赖的废话点燃了爱情的火把,照亮并驱赶走深夜的孤独。“你感到一个人再浩瀚/在深夜,也大不过/一只飞来飞去的小虫”。这是对人生的顿悟,有了这样的顿悟,就会倍加珍惜友谊与爱情,这是生命两盏最亮最暖的灯。没有友谊与爱情的生命,就像没有灯和星星的夜晚,孤独、寒冷就会向你袭来。尚仲敏是一位地道的口语诗人,从这首诗完全可以看出来。诗人在深夜回想的是那些平凡而珍贵的友谊和爱情,回归到一个普通人的情感状态,朴实地展现了人性的善美。“在深夜”重复了三次,以此结构,与内容契合,也强化了抒情氛围。
 
  尚仲敏,198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系,在校期间开始写诗,曾主编《大学生诗报》,发起“大学生诗派”,后参与发起“非非主义”诗歌运动。出版诗集《始终如一》。获首届“草堂年度诗人奖”和第七届“天问诗人奖”。
 
 
长久以来的担忧
 杨键

 
长久以来,
我就想,
我的苍白,
不能被你们知道了,
一旦我的苍白,
和孱弱,
被你们知道了,
我就完了。
长久以来,
我就活在这样的担忧里。

 
  杨键这首诗没有意象,但不失为一首好诗,因为他说了真话,真话的冲击力有时胜过意象。说真话就能写出好诗吗?显然还不行,还得说到点子上,说到要害处,说得让人心动。杨键把脆弱的心理防线一下撤走,把自己的苍白和虚弱完完全全裸露出来,他有一种豁出来的勇气。苍白和虚弱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遮遮掩掩,害怕别人知道,这样下去只能是更苍白更虚弱。杨键以自身为靶子,把人性的弱点昭示于天下,可歌可泣,他写得是自己,但又不仅仅是自己,这样的人并不少,剖析原因,一是虚荣性作怪,二是社会对弱者缺乏关爱。不管何种原因,这种担忧是负能量的。抛弃这种担忧,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苍白和虚弱,但没有第一步,后面也就无从谈起。
 
  杨键,生于1967年,曾当工人,亦研佛教,自1986年起专心习诗,现居安徽马鞍山。曾获刘丽安诗歌奖、柔刚诗歌奖。2003年出版诗集《暮晚》,同年被南方都市报评为全国十大好书。长年守于乡村山林,世人皆匆匆求进步,他独向往“无”的文明源头。

 
蚯蚓,是地下诗人
马启代
 
   
——蚯蚓,是地下诗人。最懂黑,所以不说话
唱歌,但像元曲或宋词
 
它让土地穿越身体,如诗人让黑暗穿越灵魂
 
……所谓精耕细作就是从泥土里打磨词语
它不以柔克刚,只以小搏大
 
为了躲开人类的挖掘,那些血腥十足的铁爪
它必须把自己向深邃里写

       
  马启代是为良心而写作的倡导者,在当代诗歌一而再、再而三地迷失方向、不知所措的时候,他坚定而响亮地提出这一诗学主张,大有救救诗歌的勇敢和独到,就凭这一点,中国新诗就应该给他一席之地。他的诗避免了对尘世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反应,在人性的开掘上总是高屋建瓴,他强大的不可复制的内心能容纳下整个世界。气是文章主,他那种贯彻历史、响彻天地的浩然正气给他的诗歌带来崭新的生命力。胡亮评王家新的诗时说:“当很多诗人醉心于个人化的怪癖,他反而更加明确地将写作置于某种‘无穷’,置于个人与时代的——欲罢不能的——交错、争吵与两相分辨”。我感觉这段话更适合马启代的创作。他的写作紧盯着当代的世相,也没有放过对前时代的追忆和对未来的瞻望,他对生态的冷峻审视和人性的庄严抒写触目惊心,直指人类痛苦的根源和本质。《蚯蚓,是地下诗人》是马启代代表性诗作之一,借蚯蚓面临的“血腥十足的铁爪”,写人类面临的各种蹂躏。“最懂黑,所以不说话”,写人性压抑到无以言说的地步。“它必须把自己向深邃里写”是避开灾难的唯一选择。“以小搏大”是对蚯蚓理想和意志力的赞美。读罢这首诗后,我们感到无比的沉重,一种和命运抗争的形象永远定格在历史苍凉的记忆之中。
 
  马启代,著名诗人,诗评家,“为良心写作”的倡导者,中诗在线总编,“长河文丛”主编。1985年发表作品,创办过民刊《东岳》等,已出版诗文集《太阳泪》、《失败之书》、《受难者之思》等29部,作品入选200多部选本,被翻译成英、俄、韩、阿拉伯等文字,获得过首届刘勰文艺评论奖(专著奖)、首届亚洲诗人奖(韩国)等。

 
向西
江一郞

 
西行的路上
我赶上一个朝圣的人
他用额头走路
我让他上车,他摇摇头
说,你的车到不了那儿

 
  一郎走了,他的这首《向西》给我们留下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姿态和对人生价值不尽的思索。在一条路上前行,即使方向一致,目标一样,但过程也会截然不同,过程有时真的比结果还重要。诗中开车的人和用额头走路的人都是朝圣者,但身份不同,方式不同,态度不同。按照一般的思维,开车的应该比用额头走路的先行到达,但用额头走路的认为开车的到不了他想去的地方。一郎现身说法,把自己虚拟为开车的人,让用额头走路的人上车,出人意料的是:“他摇摇头”,拒绝了这一善意。从现实来推断,我认为一郎就是那个用额头走路的朝圣者,在这一无比艰辛的漫长过程中,偶尔也会受到大千世界的诱惑,产生借助现代手段和外力早日实现夙愿,诗人没有回避这种思想上的摇摆,而且有勇气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比那些完美无缺的高大上人物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这时他把动摇的自己想象为开车的人,把理想的自己设定为用额头走路的人,以此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和精神的困惑挣扎。用额头走路的人具有不为外物所动的定力和意志,拒绝搭车这一戏剧性的结果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诗人最终否定了那个动摇的我,放弃了急功近利的浮躁,用实际行动回归初心,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洞察和探幽获得了超现实的力量,达到了一般诗难以达到的思想境界。这是本诗最具情感凝聚力和思想震撼力的核心内容,颠覆了物质与精神一般意义上的依赖关系,强调物质手段不一定能解决好精神问题,断然否定物质主宰一切的庸俗观念,对信仰的虔诚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首诗外表轻描淡写,但掷地有声。外表平静如水,但内心波澜迭起。虽短小,但曲折。虽纯净,但复杂。展现了诗人以小见大、曲径通幽、通过瞬间达到了永恒的点石成金的卓越艺术才能。这首诗无愧为诗中的诗,经典中的经典。
 
  江一郞,本名江健,1962年12月生于浙江温岭。1981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2000年参加《诗刊》社第 16 届“青春诗会”,2003 年获首届华文青年诗人奖,2009年获《诗刊》社“新世纪十佳青年诗人”称号,2014年获第一届《人民文学》诗歌奖。著有诗集《风中的灯笼》 《山地书》《我本孤傲之人》《秋风饥饿》《白银书》(三人合集)等。2018年2月5日去世。
简介
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在《诗刊》《创世纪》《中国作家》等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诗歌1500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发表诗歌评论150多篇。诗歌代表作《夹缝》被《世界诗人》推选为2015“中国好诗榜”二十首之一,入选高三语文试题。诗歌入选《诗日子》《新世纪诗典》《中国新诗排行榜》等100多部选本。部分作品被译介到美国、英国、土耳其等国。《文艺报》《文学报》《名作欣赏》等报刊多次推出本人作品的评论文章。获“2022年度十佳华语诗人”、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新锐奖、全国第二十五届鲁藜诗歌奖二等奖、2021年全国十佳诗歌评论家、2022年第二届“名作欣赏杯”晋版图书书评大赛二等奖、首届“新时代.鲁迅诗歌评论奖”等奖项。
责任编辑: 西江月
要喝就喝纯贵坊